第 1 到 258 筆結果,共 258 筆。
公開日期 | 題名 | 作者 | 關聯 | scopus | WOS | 全文 | |
---|---|---|---|---|---|---|---|
1 | 2024 | 馬若瑟文學集箋注 | 李奭學主編 | 台北市 | |||
2 | 2024 | 五四運動以前的荷馬 | 李奭學 | 國際漢學 第42期,頁7-21 | |||
3 | 2023 | 明清間天主教證道故事箋注(上中下) | 李奭學 ; 林熙強主編 | 台北市 | |||
4 | 2023 | 《西遊記》中須菩提祖師的口訣及其相關的丹道意象 | 李奭學 | 國際比較文學 第6卷第3期,頁7-32 | |||
5 | 2023 | 說「證道故事」 | 李奭學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33卷第1期,頁171-181 | |||
6 | 2022 | 馬若瑟的文學世界 | 李奭學 | 臺北 | |||
7 | 2022 | 馬若瑟與《詩經》 | 李奭學 | 翻譯學報(香港中文大學) 新第6卷第2期,頁35-69 | |||
8 | 2022 | 功成行滿見真如——康士林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 | 李奭學 ; 劉雪珍 | 臺北 | |||
9 | 2022 | 明末耶穌會與西洋古典傳統 | 李奭學 | 功成行滿見真如——康士林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 (臺北 : 書林出版公司) | |||
10 | 2022 | 近代白話文與耶穌會傳統──試窺賀清泰及其所譯《古新聖經》的語言問題 | 李奭學 | 遺忘與凝望──另一種文學書寫的再詮釋 (臺北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
11 | 2022 | Late Ming Jesuits and Western Classicism | Sher-shiueh Li | Ovid in China (Leiden : E. J. Brill) | |||
12 | 2021 | 清代文學與翻譯 | 李奭學主編 | 台北市 | |||
13 | 2021 | 馬若瑟與中國傳統戲曲——從馬譯《趙氏孤兒》談起 | 李奭學 | 清代文學與翻譯 (臺北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
14 | 2021 | 從靈魂到國魂:略論明清基督宗教的小說 | 李奭學 | 國際比較文學 第4卷第2期,頁301-314 | |||
15 | 2021 | 評黃一農 《紅樓夢外:曹雪芹《畫冊》與《廢藝齋集稿》新證》 | 李奭學 | 漢學研究 第39卷第2期,頁327-329 | |||
16 | 2021 | Catholic Tracts and Parabolic Stories in Ming-Qing China | Sher-shiueh Li | Oxford Handbook of the Bible in China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17 | 2020 | 01.故院長講座. 胡適院長科普講座:晚明耶穌會奇特的「文藝復興」-從亞歷山大大帝談起 | 李奭學 | ||||
18 | 2020 | Aesopic Fables in the Context of Jesuit Mission in Late Ming China | Li, Sher-shiueh | Rivista degli Studi Orientali 2020, 17-35 | |||
19 | 2019 | 晚明天主教翻譯文學箋注.別冊:索引 | 李奭學 ; 林熙強主編 | 台北市 | |||
20 | 2019 | Rhetroica and Exemplum: The Genesis of Christian Litera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Sher-Shiueh Li | Religions 10(8), 465 | |||
21 | 2019 | Rhetorica and Exemplum: The Genesis of Christian Litera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Sher-Shiueh Li | Religions 10(8), 465 | |||
22 | 2019 | Classical Rhetoric and Late Ming Jesuits | 李奭學 | ||||
23 | 2019 | Mythological Supernaturalism: Ci Poetry in the Context of Religious Daoism | Sher-Shiueh Li | Reflections: Essays on Chinese Literatur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aipei : Bookman) | |||
24 | 2019 | 馬若瑟與中國傳統戲曲----從馬譯《趙氏孤兒》談起 | 李奭學 | 國際比較文學(中英文) 第2卷第2期(2019年02期),頁169-205 | |||
25 | 2019 | 白話文 | 李奭學 | 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 (台北 : 聯經出版社) | |||
26 | 2019 | 白話文的崛起與耶穌會傳統:試窺賀清泰及其所譯《古新聖經》 的語言問題 | 李奭學 | 傳播、書寫與想像----明清文化視野中的西方 (上海 : 復旦大學出版社) | |||
27 | 2018 | 清代基督宗教小說選注(上下卷) | 吳淳邦; 李奭學 ; 黎子鵬主編 | 台北市 | |||
28 | 2018 | 古新聖經殘稿外二種:北堂本與滿漢和璧本 | 李奭學 ; 內田慶市 | 大阪 : 關西大學出版部 | |||
29 | 2018 | 馬若瑟.中國說部.《漢語劄記》 | 李奭學 | 垂天之雲----歐洲漢學與東/西人文視域的交映 (高雄 : 中山大學人文中心) | |||
30 | 2018 | 賀清泰的解經學:從《古新聖經化成之經》前二篇談起 | 李奭學 | 比較經學:中國經學詮釋傳統與西方詮釋學傳統的對話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31 | 2018 | 我與明清間耶穌會翻譯文學的研究 | 李奭學 | 國際比較文學(中英文) 第1卷第1期(2018年01期),頁109-130 | |||
32 | 2017 | カトリックと仏陀―明訳『聖若撒法始末』についての試論 | 李奭學 | 東アジアの仏伝文学 (東京 : 勉诚出版) | |||
33 | 2017 | The Multiple Beginning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 Li, Sher-shiueh | The New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
34 | 2016 | 馬若瑟與中國文學傳統 | 李奭學 | ||||
35 | 2016 | 明清西學六論 | 李奭學 | 杭州 | |||
36 | 2015 | 中外宗教與文學裏的他界書寫 | 李奭學 ; 黎子鵬 | 臺北 | |||
37 | 2015 | 八方風雨會文學 | 李奭學 | ||||
38 | 2015 | 〈談天說地論神人----從〈化成之經〉的第一、二章看賀清泰的解經學〉 | 李奭學 | ||||
39 | 2015 | 誤入桃花源─敬悼先師余國藩教授 | 李奭學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5卷第3期,頁107-116 | |||
40 | 2015 | 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 | 李奭學 ; 胡曉真 | 臺北 | |||
41 | 2015 | 「耶穌不滅孔子,孔子倒成全於耶穌」----試論馬若瑟著《儒交信》 | 李奭學 | ||||
42 | 2015 | 中外文學關係論稿 | 李奭學 | 台北 | |||
43 | 2015 | 中譯第一本歐洲宗教經典:論利瑪竇的《二十五言》 | 李奭學 | 道風︰漢語基督教文化評論 第42期,頁87-118 | |||
44 | 2015 | 明末翻譯與清末文學新知的建構 | 李奭學 | 翻譯與跨文化流動:知識建構、文本與文體的傳播 (臺北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
45 | 2015 | 余國藩教授紀念專輯,《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二十五卷第三期 | 李奭學 | 臺北 | |||
46 | 2015 | 中西會通新探----明末耶穌會著譯對明清間文學文化的影響 | 李奭學 | 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 (臺北 : 漢學研究中心) | |||
47 | 2015 | 天堂的路要怎麼走?----再論馬若瑟著《夢美土記》 | 李奭學 | 中外宗教與文學裡的他界書寫 (臺北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
48 | 2015 | “Inventing the Origin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 Li, Sher-shiueh | The New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
49 | 2014 | 晚明天主教翻譯文學箋注(全四卷) | 李奭學 ; 林熙強主編 | 台北市 | |||
50 | 2014 | 基督宗教與「文學」今義的形成 | 李奭學 | 淵民學志 第22輯(韓國淵民學會),頁34-48 | |||
51 | 2014 | 古新聖經殘稿 | 李奭學 ; 鄭海娟 | 北京 : 中華書局 | |||
52 | 2013 | 西秦飲渭水,東洛薦河圖----我所知道的「龍」字英譯始末 | 李奭學 | 文化翻譯與文本脈絡︰晚明以降的中國、日本與西方 (台北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
53 | 2013 | 黃金傳奇----論高一志述《天主聖教聖人行實》 | 李奭學 | 沉論、懺悔與救度︰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論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
54 | 2013 | 古新聖經殘稿(賀清泰譯)3冊 | 李奭學主編 | 臺北 | |||
55 | 2013 | 《明末翻譯文學箋注》3冊 | 李奭學主編 | 臺北 | |||
56 | 2013 | 中外文學關係論稿 | 李奭學 | 天津 | |||
57 | 2012 | 02.知識饗宴「中國第一部白話文聖經」 | 李奭學 | ||||
58 | 2012 | 異地繁花︰海外臺灣文論選譯 | 李奭學主編 | 臺北 | |||
59 | 2012 | 譯述︰明末天主教翻譯文學論 | 李奭學 | 香港 | |||
60 | 2012 | 如何製造中國式的格言性善書?──試窺趙韓《欖言》與明末西學的關係 | 李奭學 | ||||
61 | 2012 | 異地繁花︰海外臺灣文論選譯 | 李奭學主編 | 臺北 | |||
62 | 2012 | 中國翻譯史專輯(上),《通訊》第22卷第1期 | 李奭學主編 | 台北 | |||
63 | 2012 | 《編譯論叢》第5卷第1期 (中國翻譯史特刊) | 李奭學主編 | 台北 | |||
64 | 2012 | 〈阿哩原來是荷馬!明清傳教士筆下的荷馬及其史詩〉 | 李奭學 | 道風︰漢語基督教文化評論 第37期,頁241-275 | |||
65 | 2012 | 中西文學關係論稿 | 李奭學 | 天津 | |||
66 | 2012 | 情與忠︰陳子龍柳如是詩詞因緣 | 孫康宜著; 李奭學譯 | 北京 | |||
67 | 2011 | 黃金傳奇:高一志譯述《天主聖教聖人行實》再探 | 李奭學 | 翻譯史研究 第一輯,頁17-54 | |||
68 | 2011 | 中西合璧的小說新體──清初耶穌會士馬若瑟著《夢美土記》初探 | 李奭學 | 漢學研究 第29卷第2期,頁81-116 | |||
69 | 2011 | 晚明翻譯與清末文學新知的建構──有關《譯述:明末天主教翻譯文學論》的一些補充 | 李奭學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1卷第1期,頁205-242 | |||
70 | 2011 | 瘳心之藥,靈病之神劑 ―― 陽瑪諾譯《輕世金書》初探 | 李奭學 | 編譯論叢 第4卷第1期,頁1-38 | |||
71 | 2011 | 翻譯‧政治‧教爭︰龍華民譯《聖若撒法始末》再探 | 李奭學 | 東西方研究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72 | 2011 | La poétique des parenthèses: Lecture de En ce jardin d’un rêve brisé de Bai Xianyong à la lumère de Mrs Dalloway de Virginia Woolf | Li, Sher-shiueh | La Littérature Taïwanaise état des recherches et réception à l’étranger (Paris : Éditions You Feng) | |||
73 | 2010 | 天堂的路要怎麼走?——清初耶穌會士馬若瑟著〈夢美土記〉初探 | 李奭學 | ||||
74 | 2010 | 瘳心之藥,靈病之神劑 ―― 陽瑪諾譯《輕世金書》初探 | 李奭學 | ||||
75 | 2010 | 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明末耶穌會古典型證道故事考詮(修訂版) | 李奭學 | 北京 | |||
76 | 2010 | Western Calssicism,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The Imagination of an Ideal Man in Alfonso Vagnoni's Illustrations of the Grand Dao | Li, Sher-Shiueh | ||||
77 | 2010 | 翻譯的旅行與行旅的翻譯︰明末耶穌會士與歐洲宗教文學的傳播 | 李奭學 | 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 第33期,頁39-66 | |||
78 | 2010 | 中國翻譯史專輯(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2卷第2期 | 李奭學主編 | 台北 | |||
79 | 2010 | 評Journey to the East: The Jesuit Mission to China, 1579-1724 | 李奭學 |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36期,頁181-183 | |||
80 | 2010 | 《編譯論叢》第3卷第1期 | 李奭學主編 | 台北 | |||
81 | 2010 | 聖徒˙魔鬼˙懺悔︰高一志譯述《天主聖教聖人行實》初探 | 李奭學 | 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 第32期,頁199-225 | |||
82 | 2010 | 將歷史縮龍成吋----從《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小說卷(一)管窺台灣小說跨世紀的發展 | 李奭學 |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小說卷(一) (台北 : 九歌出版公司) | |||
83 | 2009 | 太上忘情︰湯若望譯王徵筆記《崇一堂日記隨筆》初探 | 李奭學 | 中國文學與思想裡的情、理、欲 (台北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
84 | 2009 | 翻譯的旅行,行旅的翻譯︰明末耶穌會士與歐洲宗教文學的傳播 | 李奭學 | ||||
85 | 2009 | 唐山過台灣 | 李奭學 | 聯合報 聯合副刊D3版 | |||
86 | 2009 | 歐洲中世紀‧耶穌會士‧宗教翻譯----我研究明末耶穌會翻譯文學的回顧前瞻 | 李奭學 | 編譯論叢 第2卷第2期,頁165-176 | |||
87 | 2009 | 台灣觀點:書話東西與文學地圖 | 李奭學 | 台北 | |||
88 | 2009 | 從《賢愚經》到《西遊記》──略論佛教「祇園」母題在中國敘事文學裏的轉化 | 李奭學 | 經典轉化與明清敘述文學 (台北 : 聯經出版公司) | |||
89 | 2009 | 「明清間耶穌會翻譯觀及其實踐」研究成果報告 | 李奭學 | 國科會,21p. | |||
90 | 2009 | 觀看的角度:如何閱讀明清兩代的基督宗教文學 | 李奭學 | 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 第31期,頁301-312 | |||
91 | 2009 | 西秦飲渭水,東洛薦河圖----我所知道的「龍」字歐譯的始末 | 李奭學 | ||||
92 | 2009 | 三面瑪利亞︰論高一志《聖母行實》裏的聖母奇跡故事的跨國流變及其意義 | 李奭學 |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34期,頁53-110 | |||
93 | 2009 | The Archeology of a Dream: The Shengmengge, Its Translation and Its Transformation | Li, Sher-shiueh | Christianity and Culture: Japan and China in Comparison, 1543-1644 (Rome : IHSI) | |||
94 | 2009 | The Art of Misreading: An Analysis of the Jesuit "Fables" in Late Ming China | Li, Sher-shiueh | Translating China ( Bristol : Multilingual Matters) | |||
95 | 2008 | 批評即傳記----評隱地編《白先勇書話》 | 李奭學 | 文訊 第276期,頁110-111 | |||
96 | 2008 | 明末耶穌會與歐洲文學 | 李奭學 | 文化雜誌 第68期 | |||
97 | 2008 | 散文易寫難工--評平路《浪漫不浪漫》 | 李奭學 | 文訊 第274期,頁92-93 | |||
98 | 2008 | 我們如何當上「中國」人?----評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 | 李奭學 | 文訊 第270期,頁110-111 | |||
99 | 2008 | 聖女啟示錄----評朶卡荻《收集夢的剪貼簿》 | 李奭學 | 聯合報讀書人周報 | |||
100 | 2008 | 三訪靈山:論高行健的語言觀及其與中國小說傳統的關係 | 李奭學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8卷第1期, 頁89-106 | |||
101 | 2008 | 「朱文心」家傳 | 李奭學 | 中國時報開卷周報 | |||
102 | 2008 | 國族小史與未來時間錯身----評白先勇《紐約客》 | 李奭學 | 聯合報讀書人周報 | |||
103 | 2008 | 生命三線路----評吳明益《睡眠的航線》 | 李奭學 | 聯合報讀書人周報 | |||
104 | 2008 | 氣魄龐然,浮沉歲月中----評董啟章《時間繁史‧啞瓷之光》 | 李奭學 | 聯合報讀書人周報 | |||
105 | 2008 | 全方位的天才藝術家----評劉俊《情與美:白先勇傳》 | 李奭學 | 文訊 第268期,頁98-99 | |||
106 | 2008 | 中譯第一首「英」詩《聖夢歌》 | 李奭學 | 聯合文學 第280期,頁133-139 | |||
107 | 2008 | 聖人˙魔鬼˙懺悔----高一志譯述《天主聖教聖人行實》初探 | 李奭學 | ||||
108 | 2008 | 台灣觀點:書話中國與世界小說 | 李奭學 | 台北 | |||
109 | 2008 | 三看白先勇 | 李奭學 | 台北 | |||
110 | 2008 | 細說英語字源 | 李奭學 | 臺北 | |||
111 | 2007 | 言道‧友道‧天道─從三條明末耶穌會上古傳說型證道故事看天儒異同 | 李奭學 | 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會通與轉化 (台北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
112 | 2007 | 剪不斷,理還亂----港台文學關係之我見 | 李奭學 | ||||
113 | 2007 | 明末におけるイエズス会と中世ヨ一ロッパの文學 | 李奭學 | 中国21 第28卷,頁57-78 | |||
114 | 2007 | Visio Sancti Bernardi: Its Translation and Its Transformation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 Li, Shi-Xue | ||||
115 | 2007 | 太上忘情----湯若望譯、王徵筆記《崇一堂日記隨筆》初探 | 李奭學 | ||||
116 | 2007 | 西秦飲渭水,東洛薦河圖----我所知道的「龍」字歐譯的始末 | 李奭學 | 漢學研究通訊 第26卷第2期,頁1-11 | |||
117 | 2007 | 重訪靈山----談高行健的語言觀及其與中國小說傳統的關係 | 李奭學 | ||||
118 | 2007 | 「著書多格言」:論高一志《譬學》及其與中西修辭學傳統的關係 | 李奭學 | 人文中國學報 第13期,頁55-116 | |||
119 | 2007 | 頂禮疑如在,瞻依覺欲言----高一志譯《聖母行實》初探 | 李奭學 | ||||
120 | 2007 | 剪不斷,理還亂----港台文學關係之我見 | 李奭學 | 現代中文文學學報 第8卷第2期-第9卷第1期(合刊號),頁182-200 | |||
121 | 2007 | 變態的自虐美學--論谷崎潤一郎及其小說 | 李奭學 | 聯合文學 第23卷第9期,頁104-106 | |||
122 | 2007 | 中國民族主義與臺灣現代性—從喬艾斯的《都柏林人》看白先勇的《臺北人》 | 李奭學 | 臺灣文學的東亞思考 (臺北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
123 | 2007 | 江水是如何東流的?--評邱貴芬等著《臺灣小說史論》 | 李奭學 | 文訊 第260期,頁90-91 | |||
124 | 2007 | 中國「龍」怎麼變成英國 “Dragon”? | 李奭學 | 讀書 338期,頁58-65 | |||
125 | 2007 | 《狩獵月光》--親切的風格 | 李奭學 | 聯合文學 第23卷第7期,頁156-157 | |||
126 | 2007 | 抖落一袖的乾坤--淺談西方世界裡的極短篇 | 李奭學 | 讀書 第338期,頁58-65 | |||
127 | 2007 | 優游小說林--評鄭樹森《小說地圖》 | 李奭學 | 文訊 第258期,頁104-105 | |||
128 | 2007 | 中譯第一首「英」詩----艾儒略《聖夢歌》初探 | 李奭學 |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30期,頁87-142 | |||
129 | 2007 | 何索震盪--評季季《行走的樹--向傷痕告別》 | 李奭學 | 文訊 第256期,頁104-105 | |||
130 | 2007 | The Art of Misreading: Jesuit Fables in Late Ming China | 李奭學 | Translating China (Singapore : Times Media and 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 |||
131 | 2007 | 得意忘言 | 李奭學 | 北京 | |||
132 | 2006 | 評黃一農著《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 | 李奭學 |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29期,頁303-307 | |||
133 | 2006 | 驚醒的中國夢--讀陳若曦的文革小說 | 李奭學 | 聯合文學 第22卷第9期,頁46-48 | |||
134 | 2006 | 我的朋友康正果--讀《出中國記:我的反動自述》有感 | 李奭學 | 當代 第106期,頁76-83 | |||
135 | 2006 | 括號的詩學—從吳爾芙的《戴洛維夫人》看白先勇的《遊園驚夢》 | 李奭學 |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28期,頁149-170 | |||
136 | 2006 | 人妖之間—從張鷟的《遊仙窟》看白先勇的《孽子》 | 李奭學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5卷第4期,頁135-150 | |||
137 | 2006 | 紅樓夢、西遊記與其他:余國藩論學文選 | 余國藩著; 李奭學譯 | 北京 | |||
138 | 2005 | 前言:《紅樓夢》與《西遊記》 | 李奭學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5卷第4期,頁1-8 | |||
139 | 2005 | 余國藩教授榮退專輯,《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4期 | 李奭學主編 | 台北 | |||
140 | 2005 | 經史子集----翻譯、文學與文化劄記 | 李奭學 | 臺北 | |||
141 | 2005 | 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明末耶穌會古典型證道故事考詮 | 李奭學 | 台北 | |||
142 | 2005 | History as Rhetoric: An Analysis of Jesuit Chreia in Late Ming China | Li, Sher-shiueh | Literature, Religion, and East/West Comparison (Newark : 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 | |||
143 | 2004 | 薪火相傳--評鍾怡雯著《A04046915》 | 李奭學 | 文訊 第230期,頁14-15 | |||
144 | 2004 | 評審意見--再接再勵 | 李奭學 | 聯合文學 第21卷第1期,頁207-208 | |||
145 | 2004 | 從「解經」到「經解」—明末耶穌會神話型證道故事初探 | 李奭學 | 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 (台北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
146 | 2004 | 歷史.詮釋.使命感--評施懿琳、陳建忠著《臺灣的文學》 | 李奭學 | 文訊 第228期,頁10-11 | |||
147 | 2004 | 沒有故事的島嶼--吳鈞堯作品評論 | 李奭學 | 金門文藝 第2期,頁117-119 | |||
148 | 2004 | 翻譯歷史--王德威著《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評介 | 李奭學 | 國立編譯館館刊 第32卷第3期,頁92-95 | |||
149 | 2004 | 臺灣矛盾--評陳芳明著《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 | 李奭學 | 文訊 第226期,頁18-19 | |||
150 | 2004 | 翻譯的政治:龍華民譯《聖諾撒法始末析論》 | 李奭學 | 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 (臺北 : 洪葉文化公司) | |||
151 | 2004 | 蕉風椰雨惱人--陳大為等編《赤道回聲》評介 | 李奭學 | 文訊 第224期,頁18-19 | |||
152 | 2004 | 書話台灣----1991-2003文學印象 | 李奭學 | 台北 | |||
153 | 2004 | 孤臣.孽子.中國人--評曾萍萍《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 | 李奭學 | 文訊 第222期,頁16-17 | |||
154 | 2004 | 吾將上下而求索--評曾秀萍《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 | 李奭學 | 文訊 第220期,頁16-17 | |||
155 | 2004 | 西方書評書典範--艾德蒙.威爾生[Edmund Wilson] | 李奭學 | 出版界 第69期,頁18-19 | |||
156 | 2004 | 詞與文類研究 | 孫康宜著; 李奭學譯 | 北京 | |||
157 | 2004 | 重讀石頭記----〈紅樓夢〉裡的情欲與虛構 | 余國藩著; 李奭學譯 | 台北 | |||
158 | 2003 | 閱讀「紅樓夢」(下) | 余國藩著; 李奭學譯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3卷第4期,頁91-118 | |||
159 | 2003 | 詩與哲學的宿怨?----試論晚明耶穌會證道故事與柏拉圖文學思想的關係 | 李奭學 | 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第四屆文學與宗教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 新文豐出版公司) | |||
160 | 2003 | 台灣文學的批評家及其問題 | 李奭學 |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第12冊,評論卷(二) (台北 : 九歌出版社) | |||
161 | 2003 | 評Nicholas Standaert ed., «Handbook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Volume One: 635-1800» | 李奭學 |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23期,頁384-387 | |||
162 | 2003 | 閱讀「紅樓夢」(上) | 余國藩著; 李奭學譯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3卷第3期,頁85-108 | |||
163 | 2003 | 疏離的美學--談黃國峻的短篇小說 | 李奭學 | 聯合文學 第19卷第10期,頁33-35 | |||
164 | 2003 | 再談虛構--跋《重讀石頭記》 | 余國藩著; 李奭學譯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49期,頁73-85 | |||
165 | 2002 | 紅樓論文學 -上 | 余國藩著; 李奭學譯 | 聯合文學 第218期,頁132-148 | |||
166 | 2002 | 是誰傳下這詩人的行業?----淺談詩與詩學的關係 | 李奭學 | 臺灣詩學季刊, 第40期,頁9-11 | |||
167 | 2002 | 普洛透斯變形記--從《尤里西斯》看文體翻譯的問題 | 李奭學 | ||||
168 | 2002 | 故事新編--論明末耶穌會士所譯介的伊索式證道故事 | 李奭學 | ||||
169 | 2002 | 評《明末清初天主教和佛教的護教辯論》,鄭安德著 | 李奭學 |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20期,頁641-644 | |||
170 | 2002 | 大河灣導讀會 | 李奭學 | 書和人 第3期,頁44 | |||
171 | 2002 | 神話解經學--試剖易瑪諾《聖經直解》裡的神話型證道故事 | 李奭學 | ||||
172 | 2001 | 臺灣固無省也--從《臺灣文學史綱》看葉石濤的「在地觀」 | 李奭學 | 聯合文學 第18卷2期,頁26-30 | |||
173 | 2001 | 重訪靈山--論高行健與中西文學傳統 | 李奭學 | ||||
174 | 2001 | The Art of Misreading: The Jesuit Use of Western ‘Fables’ in Late-Ming China | Li, Shi-Xue | ||||
175 | 2001 | 基督教精神與歐洲古典傳統的合統--利瑪竇的《西琴曲意八章》初探 | 李奭學 | 詩與聲音--二OO一年台北國際詩歌節詩學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 |||
176 | 2001 | 歐洲古典傳統與基督教精神的合流—利瑪竇的《西琴曲意》初探 | 李奭學 | 聯合文學 第203期,頁130-140 | |||
177 | 2001 | 釋情 | 余國藩著; 李奭學譯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43期,頁1-52 | |||
178 | 2001 | 如來佛的手掌心--論明末耶穌會「證道故事」裡的佛教色彩 | 李奭學 |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19期,頁451-497 | |||
179 | 2001 | 遊園驚夢--讀陳映真的《忠孝公園》 | 李奭學 | 聯合文學 第17卷第9期,頁32-33 | |||
180 | 2001 | History as Rhetoric: The Jesuit Use of Chreia in Late-Ming China | Li, Shi-Xue | ||||
181 | 2001 | 高行健是否真的「沒有主義」﹖(等三則) | 李奭學 | 聯合文學 第17卷第5期,頁169-170 | |||
182 | 2001 | 靜觀其變--論儒家思想與人權的展望 | 余國藩著; 李奭學譯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41期,頁99-133 | |||
183 | 2001 | 朝聖心學--談「靈山」 | 李奭學 | 聯合文學 第17卷第4期,頁75-78 | |||
184 | 2000 | 中國晚明與西方中世紀--論明末耶穌會古典型證道故事的時空與文化背景 | 李奭學 | ||||
185 | 2000 | 第14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評審意見: 文字.結構.題旨 | 李奭學 | 聯合文學 第17卷第1期,頁32-33 | |||
186 | 2000 | 故事新詮--論明末耶穌會士所譯介的伊索式證道故事 | 李奭學 | 中外文學 第29卷第5期,頁238-277 | |||
187 | 2000 | 美國作家,歐洲經驗 | 李奭學 | 文訊 第178 期,頁39-42 | |||
188 | 2000 | 秋墳唱詩,怎知是厭做人間事?--漫談西洋文學傳統裡的「名鬼」 | 李奭學 | 聯合文學 第16卷第10期,頁58-62 | |||
189 | 2000 | 黑暗的心--評劉大任著「杜鵑啼血」 | 李奭學 | 誠品好讀月報 試刊,頁19 | |||
190 | 2000 | 故事新詮--論明末耶穌會士所譯介的伊索式證道故事 | 李奭學 | ||||
191 | 1999 | 歷史‧虛構‧文本性--明末耶穌會「世說」修辭學初探 | 李奭學 |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15期,頁43-106 | |||
192 | 1999 | Toward a Missionary Poetics in Late Ming China: The Jesuit Appropriation of ‘Greco-Roman’ Lore Through the Medieval Tradition of European Exempla | Li, Sher-shiueh | University of Chicago, 比較文學 | |||
193 | 1999 | ‘Proteus’ Revisited: A Critical Note on the Stylistics of Jin Di's Chinese Ulysses | 李奭學 | James Joyce Quarterly 36(2), 262-269 | |||
194 | 1998 | 新編西洋文學概論 | Maynard Mack等著; 呂健忠; 李奭學編譯 | 台北 | |||
195 | 1997 | 艾爾門,看招!--評寇斯提羅著[Peter Costello]「喬伊斯傳」 | 李奭學 | 中外文學 第26卷第5期,頁112-116 | |||
196 | 1997 | 挪轉文體乾坤的孫悟空—金隄《尤利西斯》第十四章古體仿譯商榷 | 李奭學 | 當代 第0卷第121期,頁127-141 | |||
197 | 1996 | 鄉音已改--自由民教育的比較觀 | 余國藩著; 李奭學譯 | 人文中國學報 3期,頁1-17 | |||
198 | 1996 | 挪轉文體乾坤的孫悟空--金隄《尤利西斯》第十四章古體仿譯商榷 | 李奭學 | ||||
199 | 1996 | 與謝正光先生論書評--讀「評孫著『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有感 | 李奭學 | 當代 第118期,頁147-152 | |||
200 | 1996 | 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 | Payne, Michael著; 李奭學譯 | 台北 | |||
201 | 1994 | 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 | 孫康宜著; 李奭學譯 | 台北 | |||
202 | 1993 | 烽火行—中國抗日戰爭裡的奧登與依修伍 | 李奭學 | 聯合文學 第9卷第9期,頁110-119 | |||
203 | 1993 | 明清詩媛與女子才德觀 | 孫康宜著; 李奭學譯 | 中外文學 第21卷第11期,頁52-81 | |||
204 | 1992 | 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 | 孫康宜著; 李奭學譯 | 台北、西安 | |||
205 | 1991 | 蘇軾與詞體地位的提升 | 孫康宜著; 李奭學譯 | 中外文學 20卷6期,頁137-180 | |||
206 | 1991 | 虛構的石頭與石頭的虛構﹣﹣論「紅樓夢」的語言對應性及宗教象徵系統 | 余國藩著; 李奭學譯 | 中外文學 第20卷第5期,頁9-43 | |||
207 | 1991 | 柳永與慢詞的形成 | 孫康宜著; 李奭學譯 | 中外文學 第20卷第1期,頁34-80 | |||
208 | 1991 | 朝向詞藝傳統的建立--論溫庭筠與韋莊的詞 | 孫康宜著; 李奭學譯 | 中外文學 19卷12期,頁47-74 | |||
209 | 1991 | 追尋烏托邦的屐痕--西洋上古文史裏的烏托邦思想 | 李奭學 | 當代 第61期,頁32-43 | |||
210 | 1991 | 追尋烏托邦的屐痕—西洋上古文史裏的烏托邦思想 | 李奭學 | 當代 第61期,頁32-43 | |||
211 | 1991 | 李煜與小令的全盛期 | 孫康宜著; 李奭學譯 | 中外文學 19卷11期,頁75-115 | |||
212 | 1991 | 詞源新譚 | 孫康宜著; 李奭學譯 | 中外文學 19卷10期,頁4-32 | |||
213 | 1991 | 從「巧奪天工」到「諧和自然」—中國園林藝術對西方文學的影響 | 李奭學 | 當代 第59期,頁92-109 | |||
214 | 1991 | 情僧浮沉錄﹣﹣論「石頭記」的佛教色彩 | 余國藩著; 李奭學譯 | 中外文學 第19卷第8期,頁34-69 | |||
215 | 1991 | 中西文學因緣 | 李奭學 | 台北 | |||
216 | 1990 | 文學上的「傳記」 | 李奭學 | 當代 第55期,頁54-62 | |||
217 | 1990 | 紅樓夢裏的自我與家庭﹣﹣林黛玉悲劇形象新論 | 余國藩著; 李奭學譯 | 中外文學 第19卷第6期,頁87-122 | |||
218 | 1990 | 欲望法輪--以《紅樓夢》與《西遊記》為例 | 李奭學 | 當代 第52期,頁32-39 | |||
219 | 1990 | 欲望法輪—以《紅樓夢》與《西遊記》為例 | 李奭學 | 當代 第52期,頁32-39 | |||
220 | 1990 | 希臘寓言與明末天主教東傳初探 | 李奭學 | 中外文學 第19卷第1期,頁131-157 | |||
221 | 1990 | 近代西洋文學:新古典主義迄現代 | Maynard Mack等著; 呂健忠; 李奭學編譯 | 台北 | |||
222 | 1989 | 初識梁遇春 | 李奭學 | 中外文學 第18卷第7期,頁124-142 | |||
223 | 1989 | 表現主義的意義與沒落 | Lukacs, Georg著; 李奭學譯 | 中外文學 18卷4期,頁92-133 | |||
224 | 1989 | 蘇曼殊的拜倫之歌 | 李奭學 | 當代 第37期,頁26-35 | |||
225 | 1989 | 蕭伯納點燃中國文壇戰火 | 李奭學 | 當代 第37期,頁36-55 | |||
226 | 1989 | 托爾斯泰與中國左翼文人 | 李奭學 | 當代 第37期,頁12-25 | |||
227 | 1989 | 傲慢與偏見—毛姆的中國印象記 | 李奭學 | 中外文學 第17卷第12期,頁91-107 | |||
228 | 1989 | 英譯「西遊記」的問題﹣﹣為亞洲協會國際中英文翻譯研討會而作 | 余國藩著; 李奭學譯 | 中外文學 第17卷第11期,頁61-73 | |||
229 | 1989 | 從《人的文學》看周作人與神秘主義 | 李奭學 | 當代 第36期,頁54-63 | |||
230 | 1989 | 余國藩西遊記論集 | 余國藩著; 李奭學譯 | 台北 | |||
231 | 1988 | 「西遊記」的源流、版本、史詩與寓言 -下 | 余國藩著; 李奭學譯 | 中外文學 第17卷第7期,頁72-100 | |||
232 | 1988 | 「西遊記」的源流、版本、史詩與寓言 -上 | 余國藩著; 李奭學譯 | 中外文學 第17卷第6期,頁4-45 | |||
233 | 1988 | 台灣比較文學發展與西方理論的歷史觀察 | 李奭學 | 當代 第29期,頁48-59 | |||
234 | 1988 | 莎士比亞在中國 | 李奭學 | 當代 第29期,頁93-109 | |||
235 | 1988 | 朝聖行:論「神曲」與「西遊記」 | 余國藩著; 李奭學譯 | 中外文學 第17卷第2期,頁4-36 | |||
236 | 1988 | 懷爾德的中國經驗—尋找象徵的劇作家 | 李奭學 | 當代 第25期,頁42-54 | |||
237 | 1988 | 在東西方的夾縫中思考—傅斯年「西學為用」的五四文學觀 | 李奭學 | 當代 第25期,頁114-129 | |||
238 | 1988 | 海明威筆下的戰時中國 | 李奭學 | 當代 第25期,頁32-42 | |||
239 | 1988 | 「西遊記」的敘事結構與第九回的問題 | 余國藩著; 李奭學譯 | 中外文學 第16卷第10期,頁4-25 | |||
240 | 1988 | 宗教研究與文學史 | 余國藩著; 李奭學譯 | 當代 第23期,頁30-48 | |||
241 | 1988 | 西洋文學概論 | Maynard Mack等著; 呂健忠; 李奭學編譯 | 台北 | |||
242 | 1987 | 老舍在倫敦 | 李奭學 | 當代 第20期,頁100-106 | |||
243 | 1987 | 蕭乾論易卜生在中國 | 李奭學 | 當代 第15期,頁102-107 | |||
244 | 1987 | 長夜後的黎明—試論《奧勒斯提亞》的一則主題故事 | 李奭學 | 中外文學 第16卷第2期,頁50-71 | |||
245 | 1987 | 祗園傳奇--略論一則佛教母題的演化 | 李奭學 | 中外文學 第15卷第2期,頁71-94 | |||
246 | 1986 | 宗教與中國文學:論西遊記的「玄道」 | 余國藩著; 李奭學譯 | 中外文學 第15卷第6期,頁25-56 | |||
247 | 1984 | 馬婁劇中的命與運 | 李奭學 | 輔仁大學 外國語文研究所 | |||
248 | 1984 | History and Fiction: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ue Story of Ah Q. | 李奭學 | Fu Jen Studies in L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 0(17), 69-89 | |||
249 | - | 中央研究院主題計畫:「正典的生成:台灣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係」 | 李奭學 | ||||
250 | - | Jesuit Chreia in Late-Ming China: Two Studies with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Alfonso Vagnone’s Illustrations of the Grand Dao, forthcoming from Bern: Peter Lang Verlag. | LI, Sher-shiueh ; Meynard, Thierry | ||||
251 | - | Greco-Roman Figures in Confucian China: Alfonso Vagnone’s Illustrations of the Grand Dao | LI, Sher-shiueh ; Menyard, Thierry | London | |||
252 | - | 國科會專題補助計畫:「神啟:明末耶穌會天主教型證道故事初探」 | 李奭學 | ||||
253 | - | 國科會專題補助計畫:「高一志的《譬學警語》及其與中西修辭學傳統的關係」 | 李奭學 | ||||
254 | - | 國科會專題補助計畫:「身體與靈魂的辯論:艾儒略譯《聖夢歌》考詮」 | 李奭學 | ||||
255 | - | 國科會專題補助計畫:「神話詮釋學:論明清耶穌會著作中的希臘羅馬神話」 | 李奭學 | ||||
256 | - | 國科會專題補助計畫:「可見的譯者︰明清間耶穌會翻譯觀及其實踐」 | 李奭學 | ||||
257 | - | 國科會專題補助計畫:「翻譯的政治----論《聖若撒法始末》及其在中西文學關係史上的意義」 | 李奭學 | ||||
258 | - | 國科會專題補助計畫:「修辭學與明清天主教東傳」 | 李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