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到 40 筆結果,共 40 筆。
公開日期 | 題名 | 作者 | 關聯 | scopus | WOS | 全文 | |
---|---|---|---|---|---|---|---|
1 | 2018 | 關於《莊子》的一場跨文化之旅:從任博克的Wild Card出發 | 賴錫三; 何乏筆(Fabian Heubel) ; 任博克(Brook Ziporyn) | 商丘師範學院學報 2018年第5期,頁1-26 | |||
2 | 2013 | 錯置的異托邦:于連中國思想研究論評(III-Ⅱ) | 何乏筆 | 國科會 | |||
3 | 2012 | 錯置的異托邦:于連中國思想研究論評(III-Ⅰ) | 何乏筆 | 國科會 | |||
4 | 2014 | 通與不通之間的「溝-通」-「間與勢:朱利安對中國思想的詮釋」專輯前言 | 何乏筆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4卷第4期,頁37-38 | |||
5 | 2009 | 透納的風景畫展:光氣融合與現代性危機——何乏筆與夏可君的對話 | 何乏筆 ; 夏可君對談 | 無餘主意, 1 | |||
6 | 2010 | 迂迴于連:法語漢學與跨文化哲學 | 何乏筆 | 國科會 | |||
7 | 2005 | 走出封閉的內在性 ─ 從消極的辯證法到批判的修養論 | 何乏筆 | 國科會 | |||
8 | 2005 | 規訓化、文明化、道德化 ─ 後康德的自我修養 | 伯梅(Böhme, Gernot)著; 何乏筆譯 |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13期,頁41-60 | |||
9 | 2018 | 莊子與天台的弔詭性思維:延續Wild Card的跨文化討論 | 任博克(Brook Ziporyn); 何乏筆(Fabian Heubel) ; 賴錫三 | 商丘師範學院學報 2018年第7期,頁1-30 | |||
10 | 2011 | 自然的消失:許雨仁的細筆山水 | 何乏筆 | 當代平淡繪畫既平淡美學論壇(展覽手冊),頁7 | |||
11 | 2011 | 石上水墨:蔣三石的抽象山水 | 何乏筆 | 當代平淡繪畫既平淡美學論壇(展覽手冊),頁6 | |||
12 | 2013 | 「當代漢語哲學」的建構─與何乏筆博士談哲學與漢學(訪談者:韓振華) | 何乏筆 | 華文文學, 總117期,頁118-128 | |||
13 | 2004 | 生命政治與生命美學 ─ 再反省傅柯之「生命技藝」 | 何乏筆 | 國科會 | |||
14 | 2011 | 「漢學」與「國學」(下) | 李雪濤; 何乏筆對談 | 中華讀書報, 頁18 | |||
15 | 2011 | 「漢學」與「國學」(上) | 李雪濤; 何乏筆對談 | 中華讀書報, 頁17 | |||
16 | 2003 | 氣氛美學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 | Böhme, Gernot著; 谷心鵬; 翟江月; 何乏筆譯 | 當代, 第188期,頁10-33 | |||
17 | 2011 | 歐洲漢學與跨文化哲學的挑戰:以于連和羅哲海的對比為例 | 何乏筆 | 國科會 | |||
18 | 2004 | 《最小道德學》選集 | 阿多諾(Adorno, Theodor W.)著; 何乏筆譯 | 當代, 198期,頁46-53 | |||
19 | 2007 | 晚期傅柯與傅柯之後︰論美學修養(2/2) | 何乏筆 | 國科會 | |||
20 | 2006 | 晚期傅柯與傅柯之後︰論美學修養(1/2) | 何乏筆 | 國科會 | |||
21 | 2007 | 德語之中國哲學研究書目(至2006年) | 何乏筆 | 臺灣台北市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 |||
22 | 2007 | 德意志啓蒙與儒家的倫理學:論沃爾夫《關於中國人實踐哲學的演講》 | Gregor Paul著; 何乏筆譯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7卷第2期,頁7-16 | |||
23 | 2011 | 展覽前言 | 何乏筆 ; 夏可君 | 當代平淡繪畫既平淡美學論壇(展覽手冊),頁3-6 | |||
24 | 2010 | 哲學生命與藝術作品 | 何乏筆譯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0卷第4期,頁11-21 | |||
25 | 2012 | 台灣社區實踐:不是文化差異,而是現代性的問題 | 何乏筆 ; 孟湄對談 | 信睿, 第6期,頁76-79 | |||
26 | 2011 | 化氣以淡:蔣三石抽象山水 | 何乏筆 | 藝外, 第19卷,頁95 | |||
27 | 2012 | 前言:跨文化動態中的莊子研究(畢來德與誇文化視野中的莊子研究) | 何乏筆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2卷第3期,頁1-3 | |||
28 | 2015 | 前言 | 楊儒賓; 何乏筆 | 思想 第29期(兩岸儒家專題),頁269-272 | |||
29 | 2009 | 內在性哲學與界限經驗:傅柯「批判」概念之研究 | 何乏筆 | 國科會 | |||
30 | 2017 | 「何謂遊之主體?」對話紀錄 | 劉思妤; 何乏筆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7卷第1期,頁91-107 | |||
31 | 2011 | 主體的和解與分解:袁慧莉的塊狀山水 | 何乏筆 | 當代平淡繪畫既平淡美學論壇(展覽手冊),頁8 | |||
32 | 1995 | Zur Selbstkultivierung im frühen Konfuzianismus | Heubel, Fabian | Wolfgang Goethe-Universität, Frankfurt am Main, Sinologie | |||
33 | 2015 | Transkulturelle Dynamik und hybride Modernisierung in der Philosophie | Fabian Heubel | Philosophie InDebate | |||
34 | 2015 | Muß Philosophie (heute) interkulturell sein? (pro&contra:) | Fabian Heubel ; Ram A. Mall | fiph (Forschungsinstitut für Philosophie Hannover) Journal Nr. 25, 20-21 | |||
35 | 2004 | Kants Philosophie im modernen China (aus dem Chinesischen übersetzt von Fabian Heubel) | Lee, Ming-huei; 何乏筆譯 | Monika Schmitz-Emans (ed.), Transkulturelle Rezeption und Konstruktion, Festschrift für Adrian Hsia, 27-46 | |||
36 | 2011 | Einleitung | Heubel, Fabian | Polylog, Zeitschrift für interkulturelles Philosophieren, 26, 2-4 | |||
37 | 2010 | Die Entwicklung von Philosophie im China des 20.Jh. hätte ohne den brutalen Zwang zur Modernisierung nicht stattgefunden! | Heubel, Fabian | DianMo – Zeitung Leipziger Sinologie-Studenten, 10 | |||
38 | 2003 | Das Motiv der dreijährigen Trauerzeit in Lunyu 17.21 als ethisches Problem | Lee, Ming-huei; 何乏筆譯 | Pohl, Karl-Heinz/ Wippermann, Dorothea (Hg.), Brücke zwischen Kulturen. Festschrift für Chiao Wei zum 75. Geburtstag, Münster, 291-308 | |||
39 | 2000 | Das Dispositiv der Kreativität. Dissertation | Heubel, Fabian |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armstadt, Philosophie | |||
40 | 2011 | 100年度哲學學門赴德國考察計畫-「東西跨文化研究」跨領域學術交流及前瞻議題之合作規劃 | 何乏筆 | 國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