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到 249 筆結果,共 249 筆。
公開日期 | 題名 | 作者 | 關聯 | scopus | WOS | 全文 | |
---|---|---|---|---|---|---|---|
1 | 2018 | 第二篇 花岡山考古遺址 | 劉益昌 ; 趙金勇 | 臺灣考古發掘報告精選(2006-2016) (台中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
2 | 2017 | 臺灣新石器時代至現代早期的海洋樣貌 | 劉益昌 ; 趙金勇 | 人文社會科學簡訊 第18卷第2期,頁185-193 | |||
3 | 2015 | 從花岡山遺址2014考古試掘談斜坡堆積的自然層位發掘問題 | 劉益昌 ; 趙金勇 ; 鍾國風 | ||||
4 | 2014 | 從歷史書寫的角度談平埔的重要性 | 劉益昌 | ||||
5 | 2014 | 花蓮縣壽豐鄉重光遺址調查試掘報告 | 劉益昌 ; 鍾國風 | 田野考古 第17卷第2期,頁137-168 | |||
6 | 2014 | 考古遺址所見的宗教儀式行為:以西寮遺址出土遺跡為例 | 劉益昌 | 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II:變遷中的南瀛宗教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
7 | 2014 | 從史前文化談原住民聚落分布與文化構成 | 劉益昌 | ||||
8 | 2014 | 漢本遺址及發掘的意義 | 劉益昌 | ||||
9 | 2014 | 考古學與地質學共同研究的展望 | 劉益昌 | ||||
10 | 2014 | 花岡山遺址2012年發掘概報 | 劉益昌 ; 趙金勇 | ||||
11 | 2014 | 營埔文化研究的再思考 | 劉益昌 | ||||
12 | 2014 | 花蓮崇德遺址出土古玻璃珠科學分析的初步成果 | 劉瑩三; 王世忠; 劉益昌 | 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 第67卷第1期,頁53-69 | |||
13 | 2014 | The Sacred Houses in Neolithic Wansan Society | Chih-hua Chiang; Yi-chang Liu | Locating the Sacred: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the Emplacement of Religion (Oxford : Oxbow Books) | |||
14 | 2013 | 漢本遺址與蘇花道路 | 劉益昌 ; 邵厚潔 | 工程 86(6):65-71 | |||
15 | 2013 | 宜蘭縣丸山遺址內部空間配置初探:地理資訊系統的運用 | 江芝華; 劉益昌 | 考古人類學刊 第79期,頁7-46 | |||
16 | 2013 | 大馬璘文化的研究及其相關問題 | 劉益昌 | 張光直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論文集.東亞考古學的再思 (臺北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
17 | 2013 | 聚落選擇與災變:從二○○九年莫拉克災區楠梓仙溪流域考古遺址分布談起 | 劉益昌 | 考古學與永續發展研究 (臺北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 | |||
18 | 2013 | 臺灣史前時代玉器製造與資源控制 | 劉益昌 |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東亞考古的新發現 (臺北 : 中央研究院) | |||
19 | 2013 | 遺址保存的意義 | 劉益昌 | ||||
20 | 2013 | 消失的小琉球原住民:從烏鬼洞談文化國土 | 劉益昌 | 原住民族文獻 第10期,頁13-17 | |||
21 | 2013 | Favorlang 到 Babuza-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世紀 | 劉益昌 | ||||
22 | 2013 | 臺灣舊石器時代製造技術研究的一些思考 | 劉益昌 | ||||
23 | 2013 | 花岡山遺址上層類型芻議 | 趙金勇 ; 劉益昌 ; 鍾國風 | 田野考古 第16卷第2期,頁53-79 | |||
24 | 2013 | A Palaeohealth Assessment of the Shih-san-hang Site from Neolithic Taiwan | Chin-hsing Liu; John Krigbaum; Chenghwa Tsang; Yichang Liu | Bioarchaeology of East Asia:Movement, Contact, Health (Gainesville :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 |||
25 | 2013 | 導讀:重讀《台灣風土》 | 劉益昌 | 臺灣風土 第二冊 (陳奇祿主編),頁193-203 | |||
26 | 2013 | 日本学者の台湾考古学研究 | 劉益昌 | 宮崎県立西都原考古博物館研究紀要 9(2013):1-20 | |||
27 | 2012 | 東台灣海域人群互動與交流--以玉器為中心 | 劉益昌 | ||||
28 | 2012 | 當前臺灣考古遺址管理維護的問題與解決方法 | 劉益昌 | ||||
29 | 2012 | 新北市龜子山遺址發掘概報 | 劉益昌 | ||||
30 | 2012 | 考古遺址所見的人類宗教行為:以西寮遺址的發掘研究為例 | 劉益昌 | ||||
31 | 2012 | 臺北盆地史前文化與環境變遷 | 劉益昌 | ||||
32 | 2012 | 台灣史前黑陶互動關係體系的初步研究 | 劉益昌 | ||||
33 | 2012 | 高屏平原地區新石器時代以來史前遺址分布與環境變遷關係之研究 | 龔琪嵐; 齊士崢; 蔡衡; 劉益昌 ; 黃文樹 | 中國地理學會會刊 第48期,頁39-62 | |||
34 | 2012 | 考古學研究建構的原史時代臺灣史 | 劉益昌 | ||||
35 | 2012 | 臺南市麻豆區前班遺址考古試掘報告 | 劉益昌 ; 顏廷伃 | 田野考古 第15卷第1期,頁81-118 | |||
36 | 2012 | Mapping Prehistoric Building Structures by Visualising Archaeological Dataand Applying Spatial Statistics: a Case Study from Taiwan | Chih-Hua Chiang; Yi-Chang Liu | Revive the Past--Proceeding of the 39th Annual Conferenc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Archaeology (CAA) (Beijing, China :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 |||
37 | 2012 | 濁水沖積扇區域史前文化與人群關係之研究 | 劉益昌 | 南投 | |||
38 | 2012 | 十七世紀台灣に輸入された喫煙文化―考古學による予備的考察 | 劉益昌 ; 王淑津 | VOCと日蘭交流―VOC遺跡の調查と嗜好品 (東京 : たばこと塩の博物館) | |||
39 | 2011 | 存在他者記憶的人群-Favorlang? | 劉益昌 | ||||
40 | 2011 | 臺江國家公園歷史與人文意涵 | 劉益昌 ; 呂登元 | ||||
41 | 2011 | 考古學視野的臺灣歷史 | 劉益昌 | ||||
42 | 2011 | 臺灣史前玉器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 劉益昌 | ||||
43 | 2011 | 水沙連地區人群構成的考古學研究——以大馬璘遺址研究為例 | 劉益昌 | ||||
44 | 2011 | Basay人群與生業型態形成的再思考 | 劉益昌 | ||||
45 | 2011 | 城市生命史的考古學視野 | 劉益昌 | ||||
46 | 2011 | 一個新考古文化類型之提議:金屬器時代早期「花岡山遺址上層文化類型」 | 劉益昌 ; 趙金勇 ; 鍾國風 | ||||
47 | 2011 | 從西寮遺址所見再思大湖文化 | 劉益昌 | ||||
48 | 2011 | 花岡山遺址的史前石煮法遺跡 | 劉益昌 ; 趙金勇 ; 鍾國風 | ||||
49 | 2011 | 西寮遺址發掘(2006-2010)報告概要 | 劉益昌 | ||||
50 | 2011 | 從長時限發展過程談臺江的概念與人文意涵 | 劉益昌 | ||||
51 | 2011 | 台湾の考古學における近年の研究概要 | 劉益昌 | 東南アジア考古学 31(2011):1-16 | |||
52 | 2011 | 從長時間發展過程談台江的概念與人文意涵 | 劉益昌 | 黑面琵鷺與沿海濕地保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薛美莉主編),頁176-178 | |||
53 | 2011 | 台灣海峽早期人群互動關係之研究—重讀張光直先生論點 | 劉益昌 | 2011馬祖研究:馬祖列島與海洋環境文化 (連江縣南竿鄉 : 連江縣政府) | |||
54 | 2011 | 歷史的植物園腳步:從考古學研究談起 | 劉益昌 ; 莊詩盈 | 台北市 | |||
55 | 2011 | 臺灣全志(卷3)住民志考古篇 | 劉益昌 | 南投 | |||
56 | 2010 | 越南Sa-Hyunh文化時期的臺灣及其相關問題 | 劉益昌 | ||||
57 | 2010 | 古老的紅毛港人-從紅毛港遺址談起 | 劉益昌 | 新竹文獻 第42期,頁7-21 | |||
58 | 2010 | 大馬璘文化的研究及其相關問題 | 劉益昌 | ||||
59 | 2010 | 族群關係的時間深度—以水沙連為例 | 劉益昌 | ||||
60 | 2010 | 談自然類型國家公園的人文史蹟 | 劉益昌 | ||||
61 | 2010 | 臺灣東部出土灰黑陶的初步討論與延伸觀察 | 劉益昌 ; 鍾國風 | ||||
62 | 2010 | 臺北機器局發掘概報 | 劉俊昱; 劉益昌 | ||||
63 | 2010 | 臺灣北部地區訊塘埔文化塗紅陶器的拉曼分析研究 | 劉瑩三; 劉益昌 | ||||
64 | 2010 | 臺南縣麻豆鎮前班遺址考古試掘簡報 | 劉益昌 ; 顏廷伃 | ||||
65 | 2010 | 從水璉遺址的研究思考阿美族民族考古學的可行性—以 diwas祭壺為例 | 劉益昌 ; 鍾國風 | ||||
66 | 2010 | 植物園遺址近現代窯址發掘簡報 | 坂井隆; 劉俊昱; 劉益昌 | ||||
67 | 2010 | 大坌坑遺址出土十二至十四世紀中國陶瓷 | 王淑津; 劉益昌 | 福建文博 2010年第1期,頁45-61 | |||
68 | 2010 | 清代機器局遺址(臺北工場)考古發掘 | 劉益昌 | 歷史記憶的真實:市定古蹟臺北工場遷移暨機器局考古挖掘工程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 : 臺灣博物館) | |||
69 | 2010 | 17世紀の台湾-ゼーランディア城の發掘成果から | 劉益昌 | 海の道と考古學 (東京 : 高志書院) | |||
70 | 2010 | 十五份遺址:一段學術史的議題 | 劉益昌 | 十五份遺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周述蓉主編),頁130-136 | |||
71 | 2010 | 臺灣考古學研究歷史建築的過程與方法學檢討 | 劉益昌 | 建築考古的方法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 : 臺灣博物館) | |||
72 | 2010 | 走出客家的胡同/困境 | 劉益昌 | 大埔客家文化研究:石岡鄉第一至四屆大埔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臺中縣石岡鄉公所編),頁1-15 | |||
73 | 2009 | 從考古學研究談水沙連區域的形成 | 劉益昌 | 劉枝萬先生與水沙連區域研究 (南投 : 國立暨南國暨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 |||
74 | 2009 | 桃竹苗沿山區域人群互動與邊界:從史前到近代初期 | 劉益昌 | ||||
75 | 2009 | 17世紀の台灣-熱蘭摭城の發掘成果から- | 劉益昌 | ||||
76 | 2009 | 台灣史前玉器系譜-器型篇 | 劉益昌 | ||||
77 | 2009 | 臺灣出土玉器的系譜 | 劉益昌 | ||||
78 | 2009 | 史前時期的美感 | 劉益昌 ; 高業榮; 傅朝卿; 蕭瓊瑞 | 台灣美術史綱 (台北 : 藝術家雜誌社) | |||
79 | 2009 | 花蓮市花崗山遺址發掘簡報 | 劉益昌 ; 趙金勇 ; 鍾國風 | ||||
80 | 2009 | 從台南縣曾文溪以北區域遺址普查的成果探討文化類型及區域分布等問題 | 顏廷伃; 劉益昌 | ||||
81 | 2009 | 大坌坑遺址出土十二至十七世紀外來陶瓷器 | 王淑津; 劉益昌 | ||||
82 | 2009 | 台南西寮遺址的古環境初探 | 林淑芬; 劉益昌 | ||||
83 | 2009 | 日治時期考古學家身影 | 劉益昌 | 臺灣學通訊 第35期,頁4-5 | |||
84 | 2009 | 從史前文化層序談臺灣先住民及其文化溯源 | 劉益昌 | 臺灣學通訊 第35期,頁2-3 | |||
85 | 2008 | 從考古學研究談臺灣人類活動史 | 劉益昌 |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一) (中和 :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 |||
86 | 2008 | 玉器的交換體系研究-製造與資源控制 | 劉益昌 | ||||
87 | 2008 | 從考古學研究談水沙連區域的形成 | 劉益昌 | ||||
88 | 2008 | 南瀛研究的考古學觀點 | 劉益昌 | ||||
89 | 2008 | 歷史的左營腳步—從舊城考古談起 | 劉益昌 | 高雄 | |||
90 | 2008 | 從西寮遺址發掘談蔦松文化的聚落 | 劉益昌 | 再現西拉雅:研討會論文集 (台南縣 : 台南縣政府) | |||
91 | 2008 | 遺址篇 清代鳳山縣澄瀾砲臺牆基及護城河位址考古試掘記要 | 劉益昌 | 高縣文獻「鳳山建城220週年特輯」第27期,頁145-186 | |||
92 | 2008 | 一部巨大的史詩-台灣考古研究的關鍵年代 | 劉益昌 | 劃破時空看見台灣來時路,頁224-232 | |||
93 | 2008 | 不是阻隔,而是道路-史前人類與海洋的故事 | 劉益昌 | 劃破時空 : 看見台灣來時路 (台北 : 前衛) | |||
94 | 2008 | 台灣の先史文化 | 劉益昌 | ||||
95 | 2008 | 十五份遺址:一段學術史的議題 | 劉益昌 | ||||
96 | 2008 | 台灣歷史考古學研究過程與方法學的檢討 | 劉益昌 | ||||
97 | 2008 | 水堀頭遺址的發掘與意義 | 劉益昌 ; 鍾國風 | ||||
98 | 2008 | 崇德遺址的研究:議題回顧與展望 | 劉益昌 ; 王淑津 | ||||
99 | 2008 | 由花蓮崇德遺址出土陶片之切片分析所得到的新認識 | 劉益昌 ; 林淑芬; 王淑津 | ||||
100 | 2008 | 反省與思考:臺灣考古學與文化資產研究 | 劉益昌 | ||||
101 | 2008 | 蔦松文化與西拉雅關係考古學研究的檢討 | 劉益昌 | 南瀛的歷史、社會與文化 (新營 : 台南縣政府) | |||
102 | 2008 | 南瀛研究的特色與意義 | 劉益昌 | 南瀛的歷史、社會與文化 (新營 : 台南縣政府) | |||
103 | 2008 | 劉斌雄先生與臺灣考古學 | 劉益昌 | 劉斌雄先生紀念論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
104 | 2007 | 從西寮遺址發掘談蔦松文化的聚落形態 | 劉益昌 ; 顏廷伃 | ||||
105 | 2007 | 台灣出土的早期玉器及相關問題主辦 | 劉益昌 | ||||
106 | 2007 |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relations between stratigraphy, features and artifacts found in the 17th century strata in the Zeelandia site | 劉益昌 ; 鍾國風; 王淑津; 顏廷伃 | ||||
107 | 2007 | 台灣考古資料的保存與數位化 | 劉益昌 | ||||
108 | 2007 | 考古數位典藏成果與地理資訊之整合應用 | 劉益昌 | ||||
109 | 2007 | 訊塘埔文化塗紅陶器之研究 | 劉益昌 ; 劉瑩三; 鍾亦興 | ||||
110 | 2007 | 熱蘭遮城遺址出土十七世紀中國與日本瓷器 | 劉益昌 ; 王淑津; 顏廷伃; 鍾國風 | ||||
111 | 2007 | 台北縣訊塘埔遺址發掘報告概要 | 劉益昌 ; 鍾亦興; 顏廷伃 | ||||
112 | 2007 | 台南縣西寮遺址發掘工作概報 | 劉益昌 ; 西寮遺址發掘工作團隊 | ||||
113 | 2007 | 番仔園文化的檢討 | 劉益昌 ; 曾宏民; 李佳瑜 | ||||
114 | 2007 | 大肚台地的史前文化與變遷 | 劉益昌 | 中縣文獻 第11期,頁53-81 | |||
115 | 2007 | 初期南島語族在台灣島內的遷移活動:聚落模式以及可能的遷徙動力 (The Earliest Austronesians and their movements inside Taiwan: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possible forcing factor) | 劉益昌 | 東南亞到太平洋 : 從考古證據看南島語族擴散與Lapita文化之間的關係 (From Southeast Asia to the Pacific :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Austronesian expansion and the Lapita cultural complex) (台北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 | |||
116 | 2007 | 下一步該往何處去?針對島嶼東南亞的南島語族研究提出相關考古議題 (What next? Pressing archaeological questions in Austronesian studies in Island Southeast Asia) | 劉益昌 ; Chiu, Scarlett ; Sand, Christophe | 東南亞到太平洋 : 從考古證據看南島語族擴散與Lapita文化之間的關係 (From Southeast Asia to the Pacific :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Austronesian expansion and the Lapita cultural complex) (台北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 | |||
117 | 2006 | 台灣考古學與原住民研究 | 劉益昌 | ||||
118 | 2006 | 台灣考古學與原住民研究 | 劉益昌 | 考古人類學刊 第66期,頁70-93 | |||
119 | 2006 | 考古學研究所見人群互動關係與分布界線─以嘉南平原東側丘陵山地地區為例 | 劉益昌 | 建構西拉雅2005台南地區平埔族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新營 : 台南縣政府) | |||
120 | 2006 | 地理信息系統 (Ge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在台灣考古學研究的發展:一個考古學者的觀點 | 劉益昌 | ||||
121 | 2006 | 我們在不同的時間走過 | 劉益昌 | 科學人雜誌(特刊4號-多樣性台灣),頁114-121 | |||
122 | 2006 | 第一章 史前歷史 | 劉益昌 | 續修花蓮縣志歷史篇 (花蓮 : 花蓮縣政府) | |||
123 | 2006 | Technical style: a multimethodic approach to look at Austronesian expansions | Chiu, Scarlett ; Liu, Yi-Chang ; W.-F. Lu | ||||
124 | 2006 | 熱蘭遮城遺址發掘及其意義:歷史時期遺址考古發掘地層分析的初步討論 | 劉益昌 ; 顏廷伃; 王淑津; 鍾國風; 林美智 | ||||
125 | 2006 | 顯微拉曼光譜應用在陶片礦物成分分析初探 | 劉益昌 ; 劉瑩三 | ||||
126 | 2006 | 嘉義縣故宮南院地質考古概要 | 林淑芬; 劉益昌 ; 曾宏明; 李佳瑜; 盧瑞櫻 | ||||
127 | 2006 | “台灣玉器製造技術”與研究方法的初步檢討 | 劉益昌 | 新世紀的考古學─文化、區位、生態的多元互動 (北京 : 紫禁城出版社) | |||
128 | 2006 | 黑狗大風---上古甦醒的島嶼傳說 | 劉益昌 | 台北 | |||
129 | 2005 | 金門復國墩遺存在亞洲大陸東南沿海的地位及其意義 | 劉益昌 ; 郭素秋 | ||||
130 | 2005 | 石璋如先生與台灣考古學 | 劉益昌 | 古今論衡 第12期,頁97-106 | |||
131 | 2005 | 台南縣麻豆鎮水堀頭遺址試掘及其意義 | 劉益昌 | 南瀛文獻 第4卷,頁6-21 | |||
132 | 2004 | 〈埔里盆地及周缘地區調查概報〉 | 劉益昌合聘 ; 簡史朗 | ||||
133 | 2004 | 〈清水三遺址的新近發掘與初步成果簡報〉 | 劉益昌合聘 ; 劉瑩三; 顏廷伃 | ||||
134 | 2004 | 〈花蓮縣黃麻遺址發掘簡報〉 | 劉益昌合聘 ; 鍾國風; 陳俊男; 鄭德瑞 | ||||
135 | 2004 | 〈左營舊城考古工作的文化資產意義〉 | 劉益昌合聘 ; 李德河; 王淑津; 顏廷伃; 榮芳杰; 許朝景; 蘇全正 | ||||
136 | 2004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五周年紀念文集 | 許倬雲; 杜正勝 ; 何漢威 ; 何大安; 劉益昌 ; 林富士 ; 陳昭容 ; 邢義田 ; 王汎森 | 台北市 | |||
137 | 2004 | 〈澎湖早期人類活動—以地質資源和人類關連為主〉 | 劉益昌合聘 | ||||
138 | 2004 | 九二一震災後Lalu遺址發掘及其意義 | 劉益昌 ; 郭素秋 ; 簡史朗 | 災難與重建-九二一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 |||
139 | 2004 | 考古遺址與出土遺物的詮釋——以臺灣為例 | 劉益昌 | ||||
140 | 2003 | 臺南縣麻豆鎮水堀頭遺址試掘及其意義 | 劉益昌 | ||||
141 | 2003 | 熱蘭遮城遺址出土之歐洲瓷器 | 劉益昌 ; 謝明良; 顏廷伃; 王淑津 | ||||
142 | 2003 | 考古學在文化資產研究的角色 | 劉益昌 | ||||
143 | 2003 | 臺灣玉器製造技術與研究方法的初步檢討 | 劉益昌 | ||||
144 | 2003 | 臺灣平埔族 | 潘朝成; 劉益昌 ; 施正鋒 | 臺北市 | |||
145 | 2003 | 臺灣玉器流行年代及其相關問題 | 劉益昌 | 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歷史組論文集-史前與古典文明 (臺北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
146 | 2003 | 費佛朗人聚落的考古學初步研究 | 劉益昌 | 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平埔族群與臺灣社會大型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
147 | 2002 | 臺灣東部考古遺址出土玉器╱玉料來源之初步研究 | 劉瑩三; 劉益昌 | ||||
148 | 2002 | 金門后豐港遺址的試掘結果及其意義 | 藍敏菁; 劉益昌 | ||||
149 | 2002 | 全新世開始以來臺北縣八里海岸平原的沈積環境 | 劉聰桂; 臧振華 ; 劉益昌 | ||||
150 | 2002 | 二千年來古環境——臺北盆地考古記錄 | 劉益昌 | ||||
151 | 2002 | 臺灣的史前文化 | 劉益昌 | 臺灣歷史的鏡與窗 (戴寶村主編),頁11-20 | |||
152 | 2002 | 臺灣史前文化層序研究的省思 | 劉益昌 | 石璋如院士百歲祝壽論文集 (臺北 : 南天書局) | |||
153 | 2002 | 淡水河口的史前文化與族群 | 劉益昌 | 臺北八里 | |||
154 | 2002 | 臺灣原住民史—史前篇 | 劉益昌 | 南投市 | |||
155 | 2001 | 雲林史前文化初探 | 劉益昌 | ||||
156 | 2001 | 十三行遺址搶救與初步研究 | 臧振華 ; 劉益昌 | 板橋 | |||
157 | 2001 | 十三行人面貌復原工作過程 | 劉益昌 ; 臧振華 ; 劭慶旺; M. Pietrusewsky | 北縣文化 第70期,頁23-28 | |||
158 | 2001 | 考古學與平埔族群研究 | 劉益昌 | 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 |||
159 | 2001 | 十年為期,願芝山長青 | 劉益昌 | 自然步道 11(2001):2-3 | |||
160 | 2001 | 馬祖考古的新發現 | 劉益昌 ; 藍敏菁 | 連江水 12(2001) | |||
161 | 2001 | 十三行遺址出土人骨初步報告 | 劉益昌 ; 臧振華 ; 涂勤慧; M. Pietrusewsky | 北縣文化 第70期,頁18-22 | |||
162 | 2000 | 臺北市社子遺址試掘報告 | 劉益昌 ; 郭素秋 ; 戴瑞春 | 田野考古 第7卷第1、2期合刊,頁45-82 | |||
163 | 2000 | 上沙崙考古遺址發掘現況 | 劉益昌 | ||||
164 | 2000 | 東部地區史前文化層序之檢討 | 劉益昌 | ||||
165 | 2000 | 圓山文化年代檢討—兼論臺北盆地史前文化變遷 | 劉益昌 | ||||
166 | 2000 | 臺灣中部地區史前晚期文化的檢討 | 劉益昌 | ||||
167 | 2000 | 立霧溪流域史前族群關係 | 劉益昌 | ||||
168 | 2000 | 台灣の先史文化及び南島民族:考古學の觀點 | 劉益昌 | 東南アジア考古学 第20號,頁1-16 | |||
169 | 2000 | 臺灣考古研究的課題與省思 | 劉益昌 | 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 (臺北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
170 | 2000 | 臺灣史的另類看法——考古學的觀點 | 劉益昌 | 「宜蘭研究」第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宜蘭 :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宜蘭縣史館) | |||
171 | 2000 | 宜蘭在臺灣考古的重要性 | 劉益昌 | 宜蘭文獻雜誌 第43期,頁3-27 | |||
172 | 2000 | 彰化縣林厝遺址發掘及其意義 | 劉益昌 | 彰化文獻 43(2000):31-72 | |||
173 | 1999 | 大臺北都會區原住民歷史專輯—凱達格蘭調查報告 | 詹素娟; 劉益昌 | 臺北市 | |||
174 | 1999 | 人與土地的歷史—正視方志史部分 | 劉益昌 | 五十年來臺灣方志成果評估與未來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 |||
175 | 1999 | 存在的未知—臺中地區的考古遺址與史前文化 | 劉益昌 | 豐原 | |||
176 | 1998 | 台灣中部南投縣における先史遺址の調查(概要) | 劉益昌 ; 高宮廣衛; 宋文薰 | 南島文化 第20号,頁1-24 | |||
177 | 1998 | 古老的石門人 | 劉益昌 | 北縣文化 第55期,頁4-13 | |||
178 | 1998 | 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 | 劉益昌 ; 潘英海 | 南投 | |||
179 | 1998 | 《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讀後 | 劉益昌 | 北縣文化 第58期,頁16-20 | |||
180 | 1998 | 臺灣西南平原地區史前時代晚期文化的探討 | 劉益昌 | 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南投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
181 | 1998 | 再談臺灣北、東部地區的族群分佈 | 劉益昌 | 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 (南投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
182 | 1998 | 區域研究在平埔族群研究上的意義 | 劉益昌 | 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 (南投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
183 | 1998 | 文獻歷史以前的八里 | 劉益昌 | 北縣文化 第56期,頁4-13 | |||
184 | 1997 | 淡水鎮土地公崙遺址貝塚斷面剝取處理報告 | 劉益昌 ; 潘常武 | 田野考古 第5卷第2期,頁65-75 | |||
185 | 1997 | Prehistory and Austronesian in Taiwan: An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 Yi-chang Liu | ||||
186 | 1997 | 〈古老的竹南人—從山佳里遺址說起〉,王幼華主編 | 劉益昌 | 戀戀中港:咱的故鄉咱的厝 頁93-96 | |||
187 | 1997 | 高雄縣史前歷史與遺址 | 劉益昌 ; 陳玉美 | 鳳山 | |||
188 | 1997 | 噶瑪蘭的過去與未來 | 劉益昌 ; 詹素娟 | 宜蘭文獻雜誌 第22期,頁32-37 | |||
189 | 1997 | 古老的土地公山人 | 劉益昌 | 北縣文化 第52期,頁4-14 | |||
190 | 1997 | 雪霸國家公園人文史蹟調查及其意義 | 劉益昌 | ||||
191 | 1996 | 臺灣史前文化層序研究的省思 | 劉益昌 | ||||
192 | 1996 | 芝山岩遺址1995-1996年的新發現 | 劉益昌 | ||||
193 | 1996 | 臺灣的考古遺址 | 劉益昌 | 臺灣史論文精選(上) (臺北 : 玉山出版社) | |||
194 | 1996 | 臺灣的史前文化與遺址 | 劉益昌 | 南投 | |||
195 | 1996 | 大馬璘遺址與考古 | 劉益昌 | 水沙連雜誌 第4期,頁28-30 | |||
196 | 1996 | 新竹市志 土地志 史前遺址篇 | 劉益昌 | 新竹市志 第五篇 (新竹 : 新竹市政府) | |||
197 | 1995 | 宜蘭史前文化的類型 | 劉益昌 | 宜蘭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宜蘭 :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 |||
198 | 1995 | 核四及鄰近地區史前遺址及其文化 | 劉益昌 | 凱達格蘭族文化資產保存—搶救核四廠遺址與番仔山古蹟──研討會專刊 (板橋 : 板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 |||
199 | 1995 | 臺灣北部沿海地區史前時代晚期文化之探討 | 劉益昌 | 平埔研究論文集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 |||
200 | 1995 | 從考古學談區域史研究—以桃竹苗地區為例 | 劉益昌 | 竹塹文獻雜誌 試刊號,頁20-51 | |||
201 | 1995 | 芝山岩——令人驚奇的小山 | 劉益昌 | 臺北畫刊 355(1995):21-23 | |||
202 | 1995 | 〈臺灣的史前史〉,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編 | 劉益昌 | 知識寶庫廣播節目臺灣歷史系列演講專集,頁43-55 | |||
203 | 1995 | 〈臺灣的考古學與史時代的遺址〉,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編 | 劉益昌 | 知識寶庫廣播節目臺灣歷史系列演講專集,頁31-42 | |||
204 | 1995 | 史前文化與原住民關係初步探討 | 劉益昌 | 臺灣風物 第45卷第3期,頁75-98 | |||
205 | 1994 | 對核四廠預定地內文化資產的一點看法 | 劉益昌 | 山海文化雙月刊 5(1994):78-79 | |||
206 | 1994 | 綠島史前文化概說 | 劉益昌 | 宋文薰與臺東 (臺東) | |||
207 | 1993 | 左營清代鳳山縣舊城聚落的試掘 | 劉益昌 ; 臧振華 ; 高有德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64本第3分,頁763-865 | |||
208 | 1993 | 考古遺址保存的一點意見 | 劉益昌 | 中國民族學通訊 第29期,頁35-40 | |||
209 | 1993 | 臺灣史前史概說 | 劉益昌 | 臺灣史與臺灣史料——臺灣史料評析講座記錄(一)(張炎憲等編),頁87-107 | |||
210 | 1993 | 聚落保存的另一個問題:從考古學的立場談起 | 劉益昌 | 第五次古蹟修復技術研討會專輯 (臺北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
211 | 1993 | 宜蘭縣大竹圍遺址初步調查報告 | 劉益昌 | 宜蘭 | |||
212 | 1993 | 史前文化 | 劉益昌 ; 林俊全; 劉得京 | 臺東 | |||
213 | 1992 | 臺北縣土城鄉土地公山、斬龍山遺址試掘報告 | 劉益昌 | 田野考古 第3卷第1期,頁21-57 | |||
214 | 1992 | 公埔遺址 | 劉益昌 | 田野考古 第3卷第1期,頁63-66 | |||
215 | 1992 | 十三行遺址及其相關問題簡介 | 劉益昌 | 師大地理教育 18(1992):1-4 | |||
216 | 1992 | 八里十三行史前文化的發掘和臺灣史前文化的重建 | 劉益昌 | 史風 22(1992):55-62 | |||
217 | 1992 | 臺灣的考古遺址 | 劉益昌 | 台北縣 | |||
218 | 1992 | 三千年前的臺北人—從圓山貝塚談起 | 劉益昌 | 科學之旅 頁93-96 | |||
219 | 1992 | 臺北地區史前遺址概況 | 劉益昌 | 北縣文化 第31期,頁40-53 | |||
220 | 1992 | 具體而微的臺灣史 | 劉益昌 | 公共電視 43(1992):10-13 | |||
221 | 1992 | 臺北盆地考古遺址分佈及其意義 | 劉益昌 | ||||
222 | 1991 | 苗栗縣三義鄉三櫃地區史前遺址調查報告 | 劉益昌 | 田野考古 第2卷第2期,頁73-91 | |||
223 | 1991 | 文化資產與環境影響評估—十三行遺址的例子 | 劉益昌 | 科學月刊 第22卷第9期(總261期),頁644-645 | |||
224 | 1991 | 試論鳳鼻頭文化的性質與卑南文化的年代 | 劉益昌 | 考古與歷史文化: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 (台北 : 正中書局) | |||
225 | 1990 | 臺北縣金山鄉龜子山遺址出土的新資料 | 劉益昌 | 田野考古 第1卷第2期,頁60-70 | |||
226 | 1990 | 臺東縣東河鄉漁橋、奇觀及新橋遺址 | 劉益昌 | 田野考古 第1卷第2期,頁32-59 | |||
227 | 1990 | 花蓮縣秀林鄉崇德遺址 | 劉益昌 | 田野考古 第1卷第1期,頁37-50 | |||
228 | 1990 | 臺灣北海岸新發現的萬里加投遺址——兼述鄰近的龜子山遺址 | 劉益昌 ; 臧振華 ; 朱正宜 | 田野考古 第1卷第1期,頁27-36 | |||
229 | 1990 | 考古遺址的保存 | 劉益昌 | 中國民族學通訊 第27期,頁60-63 | |||
230 | 1990 | 臺灣地質學界的前輩——林朝棨 | 劉益昌 | 臺灣近代名人誌(第五冊)(張炎憲等編),頁299-310 | |||
231 | 1990 | 臺灣地區史前文化概說—兼述太魯閣地區史前文化 | 劉益昌 | 花蓮師範學院社教系系刊 1(1990):10-17 | |||
232 | 1989 | 高雄地區史前時代居民 | 劉益昌 | 高市文獻 2.1(1989):11-20 | |||
233 | 1989 | 臺灣史前史 | 劉益昌 | 臺灣觀光協會會刊 350(1989):16-23 | |||
234 | 1989 | 第三、史前遺蹟篇 | 劉益昌 | 臺中縣志 卷一‧土地志 ,頁773-849 | |||
235 | 1989 | 臺灣早期漢人及平埔族聚落的考古學研究 | 劉益昌 | 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 第12期,頁2-3 | |||
236 | 1989 | 台南縣七股鄉番仔塭遺址 | 劉益昌 | 臺灣史田野研究室通訊 第13期,頁37-39 | |||
237 | 1988 | 水庫建設與史蹟維護 | 劉益昌 | 工程環境會刊 第10期,頁117-122 | |||
238 | 1987 | 大馬璘 | 石璋如; 劉益昌 | 台北市 | |||
239 | 1987 | 臺灣史前史 | 劉益昌 | 玉山通訊 6(1987):4-12 | |||
240 | 1986 | 環境影響評估落實的第一步——鯉魚潭水庫計畫第一期史蹟調查 | 劉益昌 | 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公司通訊 36(1986):1-10 | |||
241 | 1986 | 屏東縣近山區域考古調查 | 劉益昌 | 中國民族學通訊 第25期,頁67 | |||
242 | 1986 | 苗栗縣三櫃坑遺址試掘報告 | 劉益昌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57本第2分,頁351-410 | |||
243 | 1986 | 考古標本採集者集會 | 劉益昌 | 中國民族學通訊 第25期,頁67 | |||
244 | 1986 | 鯉魚潭水庫計畫地區考古調查 | 劉益昌 | 中國民族學通訊 第25期,頁66-67 | |||
245 | 1985 | 屏東縣埔姜山遺址調查報告 | 劉益昌 | 臺灣省立博物館年刊 第28卷,頁1-26 | |||
246 | 1984 | 高雄市史前文化概述 | 劉益昌 | 高雄文獻 22/23(1984):1-29 | |||
247 | 1984 | 專訪石璋如先生 | 劉益昌 | 中國民族學通訊 第22期,頁3-11 | |||
248 | 1984 | 關懷鄉土應保護遺址 | 劉益昌 | 大眾科學 5.1(1984):1 | |||
249 | 1983 | 臺灣北部地區史前文化概略 | 劉益昌 | 臺灣風物 33.2(1983):115-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