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到 126 筆結果,共 126 筆。
公開日期 | 題名 | 作者 | 關聯 | scopus | WOS | 全文 | |
---|---|---|---|---|---|---|---|
1 | 2023 | 關於「薊丘之植,植於汶篁」的解釋 | 王汎森 | 中國文化 第57期(2023年第1期),頁70-74 | |||
2 | 2022 | 「邁出五四以光大五四」——憶念林毓生先生 | 王汎森 | 二十一世紀 第194期,頁134-138 | |||
3 | 2022 | “The unstable layer of Confucian culture”—Several thoughts on “modern local history” | Wang, Fan-sen |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15(3), 177-196 | |||
4 | 2022 | 流水四十年間—紀念張灝院士 | 王汎森 | 漢學研究通訊 第41卷第4期,頁1-4 | |||
5 | 2022 | 嘉道咸思想界的若干觀察 | 王汎森 | 思想史(清中晚期學術思想專號) 第11冊,頁5-77 | |||
6 | 2022 | 近世中國的自我形象 | 王汎森 | 經世與實業:劉廣京院士百歲紀念論文集 (台北 : 秀威資訊) | |||
7 | 2021 | 「商量舊學•涵養新知」——余英時先生的讀書與著述生活 | 王汎森 | 古今論衡 第37期,頁5-10 | |||
8 | 2021 | 建立「海外文化王國」——余英時先生1960年代的一個構想 | 王汎森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31卷第4期,頁61-66 | |||
9 | 2021 | 自由主義的傳統基礎——余英時先生的若干治學理路 | 王汎森 | 漢學研究通訊 第40卷第4期,頁1-4 | |||
10 | 2021 | 「新亞之寶」余英時 | 王汎森 | 余英時教授追思集 (香港 :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 |||
11 | 2021 | 我的老師余英時先生 | 王汎森 | 明報月刊 2021年9月號 | |||
12 | 2021 | 跨學科的思想史——以「廢科舉」的討論為例 | 王汎森 |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第2期,頁51-60 | |||
13 | 2021 | The Modern Chinese “Utopian Impulse” and the Datongshu | Fan-sen Wang | Oriens Extremus 58, 57-91 | |||
14 | 2020 | 傅斯年眉批題跋輯錄 | 王汎森 ; 邱仲麟主編 | 台北市 | |||
15 | 2020 | 啟蒙是連續的嗎? | 王汎森 | 香港 | |||
16 | 2020 | 王汎森:近世中國的輿論社會 | 王汎森 | 桃園 | |||
17 | 2020 | 反主義的思想家 | 王汎森 | 知識分子論叢(第17輯五四專號)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18 | 2020 | 陳寅恪的詩史解釋——以《柳如是別傳》及《論再生緣》胡適眉批本為例的討論 | 王汎森 |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04期,頁62-74 | |||
19 | 2020 | 俞樾〈病中囈語〉詩的一種新解釋 | 王汎森 | 政大中文學報 第34期,頁5-18 | |||
20 | 2019 | 探索五四歷史的兩條線索 | 王汎森 | 二十一世紀 總第172期,頁18-31 | |||
21 | 2019 | 導讀 重訪錢穆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 王汎森 |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台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 | |||
22 | 2019 | 啟蒙是連續的嗎?——從晚清到五四 | 王汎森 | 近代史研究 2019年第5期,頁5-20 | |||
23 | 2019 | Anti-ism thinkers: The post-May Fourth schism in political thought | Fan-sen Wang |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52(3-4), 223-238 | |||
24 | 2019 | Was the Enlightenment a Continuous Process from the Late Qing to the May Fourth Period? | Fan-sen Wang |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13(2), 189-210 | |||
25 | 2019 | 晚明文人文化的若干面相 | 王汎森 | 明代生活美學論壇文集:中華文物學會四十週年紀念 (台北 : 中華文物學會) | |||
26 | 2018 | One Variety of Meritocracy and its Predicaments in Middle and Late Imperial China | Fansen Wang | ||||
27 | 2018 | 明清以來的輿論社會 | 王汎森 | 漢學研究通訊 第37卷第3期,頁1-6 | |||
28 | 2018 | 反主義的思想家:後五四思維的分裂 | 王汎森 | 東亞觀念史集刊 第14期,頁3-32 | |||
29 | 2015 | 「儒家文化的不安定層」——對「地方的近代史」的若干思考 | 王汎森 | 近代史研究 第六期,頁123-137 | |||
30 | 2015 | 中國近代思想中的「未來」 | 王汎森 | 思想與方法:近代中國的文化政治與知識建構 (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 | |||
31 | 2015 | 晚清以來的複合性思維 | 王汎森 | 思想與方法:近代中國的文化政治與知識建構 (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 | |||
32 | 2013 | 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 | 王汎森 | 台北市 | |||
33 | 2013 |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 | 王汎森 | 台北市 | |||
34 | 2012 | 清初「禮治社會」思想的形成 | 王汎森 | 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
35 | 2012 | 道、咸以降思想界的新現象——禁書復出及其意義 | 王汎森 | 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
36 | 2011 | 傅斯年遺札 | 王汎森 ; 潘光哲 ; 吳政上 | 台北市 | |||
37 | 2011 | 時間感、歷史觀、思想與社會:進化思想在近代中國 | 王汎森 | 明清帝國及其近現代轉型 (台北 : 允晨文化出版公司) | |||
38 | 2011 | 胡適與傅斯年 | 王汎森 | 「傅斯年學術思想的傳統與現代」研討會論文集 (天津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
39 | 2011 | 何以三代以下有亂無治?——《明夷待訪錄》 | 黃宗羲原著; 王汎森導讀 | 台北市 | |||
40 | 2011 | The Impact of the Linear Model of History on Moder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 Wang, Fan-sen | Transforming History: The Making of a Modern Academic Disciplin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Hong Kong : CUHK Press) | |||
41 | 2011 | 對思想史研究的若干考察 | 王汎森 | 王元化先生九十誕辰紀念文集 (上海 : 上海文藝出版社) | |||
42 | 2010 | 主義與學問:一九二○年代中國思想界的分裂 | 王汎森 | 啟蒙的遺產與反思 (南京 : 江蘇人民出版社) | |||
43 | 2009 | 程廷祚與程雲莊——清代中期思想史的一個研究 | 王汎森 | 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 (臺北 :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
44 | 2009 | 後五四的思想變化──以人生觀問題為例 | 王汎森 | 五四運動論著目錄初稿(國家圖書館叢刊‧專題選目類第14種) (臺北 : 國家圖書館) | |||
45 | 2009 | 五四運動與生活世界的變化 | 王汎森 | 二十一世紀 第113期,頁44-54 | |||
46 | 2009 | 張蔭麟、吳晗致傅斯年的幾封信 | 王汎森 | 中國學術思想論叢──何佑森先生紀念論文集 (臺北市 : 大安) | |||
47 | 2008 | 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 | 王汎森 | 香港 | |||
48 | 2008 | 近代中國的線性歷史觀──以社會進化論為中心的討論 | 王汎森 | 新史學 第19卷第2期,頁1-46 | |||
49 | 2008 | 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國史儒林傳》與道光年間顧祠祭的成立 | 王汎森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79本第1分,頁63-93 | |||
50 | 2008 | The New Academic Movement in Modern China and the Humanities | Wang, Fan-sen | The Journal Eastern Studies: Dae Dong Mun Hwa Yon Gu 第63卷,頁81-100 | |||
51 | 2008 | 從東亞交涉史料看中國 | 王汎森 | 東アジア文化交涉研究別冊 第1號,頁93-96 | |||
52 | 2007 | Preface | Wang, Fan-sen | The Politics of Historical Production in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Leiden, Boston : Brill) | |||
53 | 2007 | 從「新民」到「新人」──近代思想中有關「自我」的幾個問題 | 王汎森 | 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張灝院士七秩祝壽論文集 (臺北 : 聯經出版公司) | |||
54 | 2006 | 「主義」與「學問」──一九二○年代中國思想界的分裂 | 王汎森 | 四分溪論學集:慶祝李遠哲先生七十壽辰‧上冊 (台北 : 允晨文化事業公司) | |||
55 | 2006 | 錢穆與民國學風 | 王汎森 | 燕京學報 新第21期,頁1-35 | |||
56 | 2005 | 歷史と社會:中國近代史學の回顧 | 王汎森 | 關西大學中國文學會紀要 第26期,頁29-46 | |||
57 | 2005 | 從經學向史學的過渡:廖平與蒙文通的例子 | 王汎森 | 歷史研究 2005年02期,頁59-74 | |||
58 | 2005 | 對《文史通義‧言公》篇的新認識 | 王汎森 | 自由主義與人文傳統:林毓生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 (台北 : 允晨文化出版公司) | |||
59 | 2004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五周年紀念文集 | 許倬雲; 杜正勝 ; 何漢威 ; 何大安; 劉益昌 ; 林富士 ; 陳昭容 ; 邢義田 ; 王汎森 | 台北市 | |||
60 | 2004 | 歷史方法與歷史想像:余英時的《朱熹的歷史世界》 | 王汎森 | 中國學術 總第18輯,頁219-237 | |||
61 | 2004 | 歷史研究的新視野:重讀「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 王汎森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五周年紀念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
62 | 2004 | 晚明清初思想十論 | 王汎森 | 上海 | |||
63 | 2003 | 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 王汎森 | 新史學 第14卷第4期,頁177-194 | |||
64 | 2003 | 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 | 王汎森 | 台北 | |||
65 | 2002 | 近代知識份子自我形象的轉變 | 王汎森 | 臺大文史哲學報 第56期,頁1-28 | |||
66 | 2002 | 清初士人的悔罪心態與消極行為──不入城、不赴講會、不結社 | 王汎森 | 國史浮海開新錄:余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 (臺北 :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
67 | 2001 | 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 | 王汎森 | 石家莊 | |||
68 | 2001 | 民國史學中的新派及其批評者 | 王汎森 | 20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史學卷 (濟南 : 山東人民出版社) | |||
69 | 2000 | 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 Wang, Fan-sen | Cambridge | |||
70 | 2000 | 晚清的政治概念與新史學 | 王汎森 | 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
71 | 1999 | 清初的下層經世思想 | 王汎森 | 大陸雜誌 第98卷第1期,頁1-21 | |||
72 | 1999 | 汪悔翁與乙丙日記──兼論清季歷史的潛流 | 王汎森 | 東亞近代思想與社會:李永熾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 (台北 : 月旦出版社) | |||
73 | 1999 | 明代心學家的社會角色──以顏鈞的「急救心火」為例 | 王汎森 | 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 (台北 : 稻鄉出版社) | |||
74 | 1999 | 思潮與社會條件 : 新文化運動中的兩個例子 | 王汎森 | 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 (台北 : 聯經出版公司) | |||
75 | 1999 | 王國維與傅斯年:以《殷周制度論》與《夷夏東西說》為主的討論 | 王汎森 | 紀念王國維先生誕辰120周年學術論文集 (廣州 : 廣東教育出版社) | |||
76 | 1998 | 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 | 杜正勝 ; 王汎森 | 台北市 | |||
77 | 1998 | 清初思想史中形上玄遠之學的沒落 | 王汎森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69本第3分,頁557-587 | |||
78 | 1998 | 明末清初儒學的宗教化──以許三禮的告天之學為例 | 王汎森 | 新史學 第9卷第2期,頁89-123 | |||
79 | 1998 | 日譜與明末清初思想家──以顏李學派為主的討論 | 王汎森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69本第2分,頁245-294 | |||
80 | 1998 | Gu Jiegang | Wang, Fan-sen | Modern China: An Encyclopedia of History Culture, and Nationalism (New York : Garland Publishing Inc.) | |||
81 | 1998 | 李晉華與《明實錄》 | 王汎森 | 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下冊 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467-473 | |||
82 | 1998 | 劉半農與史語所的「民間文藝組」 | 王汎森 | 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上冊 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19-133 | |||
83 | 1998 | New Tide Society | Wang, Fan-sen | Modern China: An Encyclopedia of History Culture, and Nationalism (New York : Garland Publishing Inc.) | |||
84 | 1998 | 容肇祖與歷史語言研究所 | 王汎森 | 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上冊 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345-352 | |||
85 | 1998 | 戊戌前後思想資源的變化:以日本因素為例 | 王汎森 | 二十一世紀 總第45期,頁47-54 | |||
86 | 1998 | 逯欽立與《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 王汎森 | 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下冊 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773-781 | |||
87 | 1998 | 明末清初的一種道德嚴格主義 | 王汎森 | 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88 | 1998 | 方東樹與晚清學風 | 王汎森 | 慶祝楊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論文集 (石家莊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
89 | 1998 | 王國維與傅斯年:以《殷周制度論》與《夷夏東西說》為主的討論 | 王汎森 | 學術思想評論‧第三輯 (瀋陽 : 遼寧大學出版) | |||
90 | 1997 | 清初的講經會 | 王汎森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68本第3分,頁503-588 | |||
91 | 1997 | 清初思想趨向與《劉子節要》──兼論清初蕺山學派的分裂 | 王汎森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68本第2分,頁417-448 | |||
92 | 1997 | 什麼可以成為歷史證據──近代中國新舊史料觀點的衝突 | 王汎森 | 新史學 第8卷第2期,頁93-132 | |||
93 | 1997 | 〈讀書札記〉明末清初思想中之「宗旨」 | 王汎森 | 大陸雜誌 第94卷第4期,頁1-4 | |||
94 | 1997 | Evolving Prescriptions for Social Life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From Qunxue to Society | Wang, Fan-sen | Imagining the Peopl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Concept of Citizenship, 1890-1920 (New York : M. E. Sharpe) | |||
95 | 1997 | 陳寅恪的未刊往來書信 | 王汎森 | 當代 第123期,頁64-68;第124期,頁52-61 | |||
96 | 1997 | 近代中國私人領域的政治化 | 王汎森 | 當代 第124期,頁110-129 | |||
97 | 1997 | 中國近代思想中的傳統因素:兼論思想的本質與思想的功能 | 王汎森 | 學人 第12輯,頁1-28 | |||
98 | 1997 | 陳寅恪與近代中國的兩種危機 | 王汎森 | 當代 第122期,頁45-63 | |||
99 | 1997 | 潘平格與清初思想界 | 王汎森 | 亞洲研究 第23期,頁224-268 | |||
100 | 1996 | 史語所藏胡適與傅斯年來往函札 | 王汎森 | 大陸雜誌 第93卷第3期,頁1-23 | |||
101 | 1996 | 清末的歷史記憶與國家建構:以章太炎為例 | 王汎森 | 思與言 第34卷第3期,頁1-8 | |||
102 | 1996 | 傅斯年對胡適文史觀點的影響 | 王汎森 | 漢學研究 第14卷第1期,177-193 | |||
103 | 1995 | 傅斯年往來書信選:陳寅恪部份 | 王汎森 | 聯合報 聯合副刊(1995.12.20-12.29) | |||
104 | 1995 | 傅斯年文物資料選輯 | 杜正勝 ; 王汎森 | 台北市 | |||
105 | 1995 | 明代後期的造偽與思想爭論──豐坊與《大學》石經 | 王汎森 | 新史學 第6卷第4期,頁1-20 | |||
106 | 1995 | 評Carlo Ginzberg, Clues, Myths, and the Historucal Method | 王汎森 | 新史學 第6卷第3期,頁217-228 | |||
107 | 1995 | 劉師培與清末的無政府主義運動 | 王汎森 | 大陸雜誌 第90卷第6期,頁1-9 | |||
108 | 1995 | 邵懿辰(1810-1861)與清末思想的激烈化 | 王汎森 | 大陸雜誌 第90卷第3期,頁1-8 | |||
109 | 1995 | The 'Daring Fool' Feng Fang (1500-1570) and His Ink Rubbing of the Stone-Inscribed Great Learning | Wang, Fan-sen | Ming Studies 1995(1), 74-91 | |||
110 | 1995 | 清末民初的社會觀與傅斯年 | 王汎森 | 清華學報 第25卷第4期,頁325-343 | |||
111 | 1995 | 讀傅斯年檔案札記 | 王汎森 | 當代 第116期,頁30-53 | |||
112 | 1995 | 傅斯年與陳寅恪 | 王汎森 | 中國文化 第12期,頁238-241 | |||
113 | 1995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傅斯年檔案》整理 | 王汎森計畫主持人 ; 杜正勝 ; 潘光哲參與 | ||||
114 | 1994 | 道咸年間民間性儒家學派──太谷學派研究的回顧 | 王汎森 | 新史學 第5卷第4期,頁141-162 | |||
115 | 1994 | 「心即理」說的動搖與明末清初學風之轉變 | 王汎森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65本第2分,頁333-372 | |||
116 | 1993 | 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 | 王汎森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63本第3分,頁679-712 | |||
117 | 1993 | Fu Ssu-nien: the Latter Days of a May Fourth Youth | Wang, Fan-sen | The Gest Library Journal 6(1), 5-53 | |||
118 | 1993 | 歷史記憶與歷史:以中國近世史事為例 | 王汎森 | 當代 第91期,頁40-49 | |||
119 | 1992 | 從曾靜案看十八世紀前期的社會心態 | 王汎森 | 大陸雜誌 第85卷第4期,頁20-41 | |||
120 | 1992 | 評Peter Burke著The French Historical Revolution | 王汎森 | 新史學 第3卷第2期,頁169-180 | |||
121 | 1989 | 從傳統到反傳統──兩個思想脈絡的分析 | 王汎森 | 從五四到新五四 (台北 : 時報出版公司) | |||
122 | 1987 | 古史辨運動的興起 | 王汎森 | 台北市 | |||
123 | 1985 | 章太炎的思想:兼論其對儒學傳統的衝擊 | 王汎森 | 台北市 | |||
124 | - | 宋明理學與近代政治行動 | 王汎森 | 思想史 | |||
125 | - | The Modern Chinese “Utopian Impulse”and the Datongshu | Wang, Fanshen | Oriens Extremus | |||
126 | - | Chinese “Self-Image” in Recent History | Fansen Wang | What is China: Observations and Perspectiv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