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001-2000 of 2297 (Search time: 0.004 seconds).
Issue Date | Title | Author(s) | Relation | scopus | WOS | Fulltext/Archive link | |
---|---|---|---|---|---|---|---|
1001 | 2010 | 清末民國時期上海律師業的擴張:群聚、蔓延與轉移 | 孫慧敏 | ||||
1002 | 2010 | Review of James Robson, Power of Place: The Religious Landscape of the Southern Sacred Peak (Nanyue 南嶽) in Medieval China | Katz, Paul | 漢學研究, 28(17), 331-337 | |||
1003 | 2010 | Wang Yiting and the Enchantment of Chinese Modernity | Katz, Paul | ||||
1004 | 2010 | 臺灣新史學風潮下的儒學研究:以歷史學門為主的觀察 | 呂妙芬 | 漢學研究通訊 29:3, 頁8-18. | |||
1005 | 2010 | 筆記傳統與現代媒體:包天笑在《晶報》的撰述活動 | 孫慧敏 | ||||
1006 | 2010 | 上海百貨公司的社會主義改造, 1949-1956 | 連玲玲 | 改革與改造: 冷戰初期兩岸的糧食、土地與工商業變革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1007 | 2010 | Inquiry into the material losses of Chinese in Vietnam during war, 1941-1947 | Shiu, Wen-tang | ||||
1008 | 2010 | 足食興邦──1950年代兩岸政權建立初期江南與臺灣的稻米供應 | Julia Strauss著; 吳啟訥譯 | 改革與改造──冷戰初期兩岸的糧食、土地與工商業變革, 21 - 46 | |||
1009 | 2010 | 台湾バナナ産業と対日貿易:1912-1972年 | 陳慈玉 | 立命館経済学 第59卷第2號,頁28-48 | |||
1010 | 2010 | 중화제국 후기의 상업문화 특징(中華帝國後期商業文化的特徵) | 林滿紅 | 중국 전통상인과 근현대적 전개(中國傳統商人與近代的展開) (韓國 : 한국학술정보(주)韓國學術情報(株)) | |||
1011 | 2010 | 清代的皇權與世家 | 賴惠敏 | 北京 | |||
1012 | 2010 | 從抗議到陳情:新型群眾集體行動的興起與清朝官府的對應 | 巫仁恕 | ||||
1013 | 2010 | 晚明到清初《孝經》詮釋的變化 | 呂妙芬 | 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中國觀點 (臺北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
1014 | 2010 | 女子與小人可談道:楊甲仁性命之學的日用場景 | 呂妙芬 | 新史學 第21卷第2期,頁61-106 | |||
1015 | 2010 | 評Jay Taylor, The Generalissim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 | 余敏玲 | 漢學研究, 第28卷第2 期,頁425-432 | |||
1016 | 2010 | 反帝與反殖民主義:中共教科書中的國際觀 (1949-1965) | 余敏玲 | ||||
1017 | 2010 | 乾嘉時代北京的洋貨與旗人日常生活 | 賴惠敏 | 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1018 | 2010 | Dispersion to Oceania and Developed Asia | Wu, Zhe | Asian Ethnicity 11(2), 285-288 | |||
1019 | 2010 | 台日歷史関係 | 林滿紅 | 國史館館訊 第4期,頁2-14 | |||
1020 | 2010 | Spirit-writing Hal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 -- A Case Study of Puli (Nantou County) | Katz, Paul | ||||
1021 | 2010 | 從中央到地方:三十年來西方中共農村革命史研究述評 | 陳耀煌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期68,頁143-180 | |||
1022 | 2010 | 03.知識饗宴系列06電子書 | 孫維新; 游本中; 楊泮池; 鄭泰安; 林納生; 邱繼輝 ; 蒲慕州; 黃克武 ; 劉淑芬 ; 胡台麗 ; 章英華 ; 張茂桂 | 台北市 | |||
1023 | 2010 | 明清之際的關學與張載思想的復興:地域與跨地域因素的省思 | 呂妙芬 | 中國哲學與文化 輯7,頁25-58 | |||
1024 | 2010 | 清代歸化城的藏傳佛寺與經濟 | 賴惠敏 | 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 第3期,頁-15 | |||
1025 | 2010 | 1949年中國變動之際外交官員的認同抉擇---以駐法國使領人員叛國附逆案為中心 | 許文堂 | 中華民國流亡台灣六十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 (台北 : 台灣教授協會) | |||
1026 | 2010 | 形塑「黨國體制」與「民主經驗」的記憶文化——以《自由中國》為例 | 潘光哲 | 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 (台北 : 前衛出版社) | |||
1027 | 2010 | 女性消費與消費女性:以近代上海百貨公司為中心 | 連玲玲 | 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1028 | 2010 | 蔣介石與賀麟 | 黃克武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67期,頁17-58 | |||
1029 | 2010 | 新疆現代史研究述評 | 吳啟訥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67期, 頁149–184。 | |||
1030 | 2010 | 香蕉、茶葉與臺日貿易 | 陳慈玉 | 新亞學報 第28卷,頁367-406 | |||
1031 | 2010 | 日本統治期の台湾セメント産業と対華南貿易 | 陳慈玉 ; 蕭明禮 | 中国セメント産業の発展-産業組織と構造変化 (東京 : お茶の水書房) | |||
1032 | 2010 | 導論 | 巫仁恕 | 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1033 | 2010 | Leisure and consumption space in the Jiangnan region of China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 Wu, Jen-shu | ||||
1034 | 2010 | 從遊觀到旅遊:16至20世紀蘇州旅遊活動與空間的變遷 | 巫仁恕 | 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1035 | 2010 | 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 | 巫仁恕 ; 康豹 ; 林美莉主編 | 台北市 | |||
1036 | 2010 | Gender, Politics, and Democracy: Women’s Suffrage in China | Zarrow, Peter | China Information, 24(1), 101-102 | |||
1037 | 2010 | The Neglected Taipei Treaty: Asian Pacific Powers and Taiwan | Lin, Man-houng | ||||
1038 | 2010 | 一個著名上海商人與慈善家的宗教生活——王一亭 | 康豹 | 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 (南港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1039 | 2010 | 「房客聯合會」與1920年代上海的房屋減租運動 | 孫慧敏 | 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 (台北 : 中研院近史所) | |||
1040 | 2010 | 欽差使命:沈宗濂在西藏(1943-1946) | 張瑞德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67期,頁59-96 | |||
1041 | 2010 | The Rediscovery of Zhang Zai in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 Lu, Miaw-fen | Ming Qing Studies (2010),pp.83-119. | |||
1042 | 2010 | Jay Taylor, The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 | Tzu-chin HUANG | China Perspectives, 2010(1), 119-120 | |||
1043 | 2010 | 游道:明清旅遊文化 | 巫仁恕 ; 狄雅斯 | 台北市 | |||
1044 | 2010 | 東アジア海域上の琉球と臺湾(1950-1961年) | 林滿紅 | 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 第5號,頁487-492 | |||
1045 | 2010 | 多面相的神仙──永樂宮的呂洞賓信仰 | 康豹 | 濟南 | |||
1046 | 2010 | Divine Justice? Judicial Rituals and Official Legitimacy Chinese Legal Culture | Katz, Paul | ||||
1047 | 2010 | 越南民間信仰---白馬大王神話 | 許文堂 | ||||
1048 | 2010 | 學習的人生:韓光渭回憶錄 | 韓光渭撰著; 張力校讀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1049 | 2010 | 日本植民体制と台湾女性醫療從事者 | 游鑑明 | 台灣女性研究の挑戰 (京都 : 人文書院) | |||
1050 | 2010 | 導讀 | 陳慈玉 | 大正文化:帝國日本的烏托邦時代 (台北 : 玉山社) | |||
1051 | 2010 | 續修臺中縣志.人物志 | 許雪姬 ; 楊麗祝; 賴惠敏 | 臺中 | |||
1052 | 2010 | 金山鄉志l政事篇 | 黃克武 ; 洪溫臨 | 台北 | |||
1053 | 2010 | 家事、國事、天下事─許倬雲院士一生回顧 | 陳永發; 沈懷玉; 潘光哲訪問 ; 周維朋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1054 | 2010 | 日台経済関係における台湾人商人、華商、日本政府(一八九五-一九四五) | 林滿紅 | 変容する国際社会と「外国人」問題― 一九世紀-二〇世紀の日本・東アジア・東南アジア― (東京 : 御茶の水書房) | |||
1055 | 2010 | The Survival of Economic Elites during Regime Transition: Government-Merchant Cooperation in Taiwan’s Trade with Japan, 1950-1961 | Lin, Man-houng | International Order of Asia in the 1930s and 1950s: Contexts, Hypotheses and Scope (London and New York : Ashgate) | |||
1056 | 2010 | Labor Is Glorious: Model Laborer in the PRC | Yu, Miin-ling | China Learns from the Soviet Union, 1949-present (Lanham, MD :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ing Group) | |||
1057 | 2010 | 「賭心思」: 民國時期上海的回力球賽 | 張寧 | 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1058 | 2009 | Technology Transfer in Modern China: The Case of Railway Enterprises in Central China and Manchuria | Chang, Jui-te | Manchurian Railways and the Opening of China: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New York : M.E.Sharpe) | |||
1059 | 2009 | 澎湖山東煙台聯中師生冤案始末 | 許文堂 | 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 (台北 :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 |||
1060 | 2009 | 評Chang Woei Ong, Men of Letters within the Passes: Guanzhong Literati in Chinese History, 907-1911 | 呂妙芬 | 漢學研究, 27卷4期,頁365-368。 | |||
1061 | 2009 | 「負責任的輿論家」:《努力週報》與1920年代中國「論述社群」的交涉互爭 | 潘光哲 | ||||
1062 | 2009 | 「深描細寫」與生產關於近代中國的歷史知識:以《新史學》為中心的討論 | 潘光哲 | ||||
1063 | 2009 | 超越國族敘事:〈海洋之子鄭成功〉讀後 | 林志宏 | 臺灣與海洋亞洲研究通訊 第3期,頁4-6 | |||
1064 | 2009 | 從地獄到仙境-漢人民間信仰的多元面貌(康豹自選集) | 康豹 | 台北 | |||
1065 | 2009 | Review of Brigitte Baptandier, The Lady of Linshui. A Chinese Female Cult | Katz, Paul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17, 257-267 | |||
1066 | 2009 | 乾隆皇帝修建熱河藏傳佛寺的經濟意義 | 賴惠敏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80本第4分,頁633-689 | |||
1067 | 2009 | 「精魂拘閉,誰之過乎?」——道教與中國法律文化的建構初探 | 康豹 | 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 (台北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1068 | 2009 | Kevin J. O’Brien, ed., Popular Protest in China | 陳耀煌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66期,225-230 | |||
1069 | 2009 | 「和平憲法」下的日本重建(1945-1960) | 黃自進著 | 台北市 | |||
1070 | 2009 | 胡適與抗戰時中美桐油借款 | 黃克武 | 海峽兩岸紀念武漢抗戰七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武漢 : 長江出版社) | |||
1071 | 2009 | 道教與中國法律文化的建構初探 | 康豹 | ||||
1072 | 2009 | 臺灣大百科全書宗教民俗卷神明信仰篇 | 康豹 ; 林美容 | 台北 | |||
1073 | 2009 | 田野的問題:一些方法論的淺見(點評) | 康豹 | 宗教人類學 第1輯,頁131-141 | |||
1074 | 2009 | 從生產性到觀賞性?明清蘇州園林型態的再思考 | 巫仁恕 | 復旦史學集刊第三輯:江南與中外交流 (上海 : 復旦大學) | |||
1075 | 2009 | Puli's Modern History as Seen through its Phoenix Halls -- A Progress Report | Katz, Paul | ||||
1076 | 2009 | Divine Justice and Martial Power in Taoist Exorcism | Katz, Paul | ||||
1077 | 2009 | 台灣はどこへ向かうのかー東アジアの新たな可能性を求めてII:歷史の中の日台關係 | 林滿紅 | 世界, 第797號 | |||
1078 | 2009 | 1949年中國變動之際外交官員的認同抉擇---以駐法國使領人員叛國附逆案為中心 | 許文堂 | ||||
1079 | 2009 | 明清廣告文化中的圖像與文字 | 巫仁恕 | ||||
1080 | 2009 | 形塑「黨國體制」與「民主經驗」的記憶文化:以《自由中國》為例 | 潘光哲 | ||||
1081 | 2009 | Learning and Politics in the Late Qing: Intellectuals and the State | Zarrow, Peter | ||||
1082 | 2009 | From Literati to Lawyer: Western Legal Knowledge and the Change in Career Patterns of the Chinese Legal Profession | Sun, Huei-min | ||||
1083 | 2009 | 越南的宗教政策與宗教自由 | 許文堂 | ||||
1084 | 2009 | 化敵為友:戰後日美同盟體制的建構(1945-1960) | 黃自進 | 亞太研究論壇 45 | |||
1085 | 2009 | 青年蔣中正的革命歷練(1906-1924) | 黃自進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65, 1-50 | |||
1086 | 2009 | 民族自治與中央集權 | 吳啟訥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65期,頁 81 - 137 | |||
1087 | 2009 | 吳汝綸訪日考察與日本知識人的往來互動———以根本通明為中心 | 潘光哲 | ||||
1088 | 2009 | Speaking to History: The Story of King Goujia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 Zarrow, Peter | 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 52(3), 615-618 | |||
1089 | 2009 | 東亞海域上的琉球與臺灣 | Lin, Man-houng | ||||
1090 | 2009 | The Chinese Military occupation of French Indochina post World War II | Shiu, Wen-tang | 亞太研究論壇 45,153-203 | |||
1091 | 2009 | Review of Cheng-tian Kuo, Religion and Democracy in Taiwan and Richard Madsen, Democracy's Dharma: Religious Renaissanc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 Katz, Paul | The China Quarterly, 199, 809-812 | |||
1092 | 2009 | 清末民初的司法改革:Xiaoqun Xu, Trial of Modernity: Judicial Reform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1901-1937 | 孫慧敏 | 近史所集刊, 65, 151-155 | |||
1093 | 2009 | 王叔銘將軍日記中的八二三戰役 | 張力 | 中華軍史學會會刊 第14期,頁45-63 | |||
1094 | 2009 | 運動場內外:近代華東地區的女子體育 (1895-1937) | 游鑑明 | 台北市 | |||
1095 | 2009 | China’s Native Opium Market, 1870s-1906 | Lin, Man-houng | ||||
1096 | 2009 | 顏國年與日治時期台日中產業網絡 | 陳慈玉 | 林獻堂、蔣渭水與臺灣歷史人物及其時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 : 台海出版社) | |||
1097 | 2009 | School History: Disciplining the National Narrativ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 Zarrow, Peter | ||||
1098 | 2009 | 02.知識饗宴「翻譯、啟蒙與中國現代性」 | 黃克武 | ||||
1099 | 2009 | 越南詩人阮攸的生平與作品 | 許文堂 | 亞太研究論壇 第44期,頁258-269 | |||
1100 | 2009 | 臺灣對華南的水泥輸出貿易(1931-1937) | 蕭明禮; 陳慈玉 | 兩岸發展史研究 第7期,頁1-43 | |||
1101 | 2009 | 斷裂與連續:戰時到戰後初期臺灣重要軍需工業的變遷 | 陳慈玉 | 兩岸發展史研究 第7期,頁155-199 | |||
1102 | 2009 | 地域認識と国際秩序──北伐期における日本の対中政策 | 黃自進 | 摸索する近代日中関係:対話と競存の時代 (東京 : 東京大學出版會) | |||
1103 | 2009 | 生存と妥協--在華日本資本炭鉱の中国人労働者 | 陳慈玉 | 模索する近代日中関係 (東京 : 東京大学出版会) | |||
1104 | 2009 | 官與民之間——清代的基層社會與國家控制 | 巫仁恕 | 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 (台北 : 聯經出版公司) | |||
1105 | 2009 | 斯大林政權下的私領域,評 Orlando Figes, The Whisperers: Private Life in Stalin’s Russia | 余敏玲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64期,頁145-154 | |||
1106 | 2009 | 容忍與自由:胡適思想精選 | 潘光哲 | 台北市 | |||
1107 | 2009 | 澎湖山東煙台聯中師生冤案始末 | 許文堂 | ||||
1108 | 2009 | 1940年代前半期日本對山西煤礦業的經營 | 陳慈玉 | 一九四O年代的中国 (上卷) (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
1109 | 2009 | 費密的「發現」與胡適對近代中國「反理學」思想系譜的建構 | 潘光哲 | ||||
1110 | 2009 | 「奴隸地位」和「半獨立國」:孫中山對中國「國際地位」的論述 | 潘光哲 | 孫學研究 第6期,頁33-59 | |||
1111 | 2009 | 從檔案看性別—清代法律中的婦女 | 賴惠敏 | 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 (台北 : 聯經出版公司) | |||
1112 | 2009 | 中共西北地區革命根據地的營業稅 | 陳耀煌 | 1940年代的中國 (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
1113 | 2009 | 她們的聲音:從近代中國女性的歷史記憶談起 | 游鑑明 | 台北 | |||
1114 | 2009 | 清末民初蘇州城市地圖的演變與城市空間的變遷 | 巫仁恕 | ||||
1115 | 2009 | 集聚與蔓延之外:從空間角度看清末民國時期上海律師業的擴張 | 孫慧敏 | ||||
1116 | 2009 | The Neglected Taipei Treaty: Asia-Pacific Powers and Taiwan | Lin, Man-houng | ||||
1117 | 2009 | 中日二重文化文化からの日本研究 | 黃自進 | 日本文化研究の過去・現在・未来-新たな地平を開くために- (京都 : 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 |||
1118 | 2009 | 口述歷史和性別研究 | 游鑑明 |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42卷第2期,頁125-127 | |||
1119 | 2009 | 戦時統制下の台湾炭鉱業:1937-1945 | 陳慈玉 | 近代中国と企業‧文化‧国家 (東京 : ゆまに書房) | |||
1120 | 2009 | 近代中国における日本情報受容の一側面 | 潘光哲 | 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関西大学アジア文化交流センター紀要) 第4号,頁277-288 | |||
1121 | 2009 | 都市からみる中国の現代性 : 『従城市看中国的現代性』導論 | 巫仁恕 | 都市文化研究 第12號,頁199-208 | |||
1122 | 2009 | 孫文の「次殖民地」イメージ | 潘光哲 | 孫文研究 第45号,頁40-60 | |||
1123 | 2009 | Re-envisioning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he Politics and Poetics of Collective Memories in Reform China | Zarrow, Peter | The China Review: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n Greater China, 9(1), 189-192 | |||
1124 | 2009 | Articulating Citizenship: Civic Education and Student Politics in Southeastern China, 1912-1940 | Zarrow, Peter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63,頁203-207 | |||
1125 | 2009 | Textbook History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 Zarrow, Peter | ||||
1126 | 2009 | 臺湾の対日貿易における政府と商人の關係(1950-1961年) | 林滿紅 | 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 第4號,頁509-533 | |||
1127 | 2009 | 蘇州的東洋貨與市民生活(1736-1795) | 賴惠敏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63期,頁37-89 | |||
1128 | 2009 | Review of Vincent Goossaert, The Taoists of Peking, 1800-1949. A Social History of Urban Clerics | Katz, Paul |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14(1), 155-156 | |||
1129 | 2009 | Review of Timothy Brook, Jérôme Bourgon, Gregory Blue, Death by a Thousand Cuts | Katz, Paul | China Perspectives, 4, 128-130 | |||
1130 | 2009 | Review of Tonio Andrade, 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 Dutch, Spanish, and Han Coloniza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 Katz, Paul |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6(1), 126-129 | |||
1131 | 2009 | Punitive Yet Not Legal? Representations of Underworld Justic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Katz, Paul | ||||
1132 | 2009 | China’s Native Opium Market, 1870s-1906 | Lin, Man-houng | ||||
1133 | 2009 | 連續與斷裂:二十世紀的臺灣煤礦業 | 陳慈玉 | 新亞學報 第27卷,頁53-101 | |||
1134 | 2009 | 連續與斷裂:戰後初期的台灣工礦業,1945-1947 | 陳慈玉 | 大國霸權or小國人權二二八事件61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學術論文集(上冊) (台北 :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 |||
1135 | 2009 | 從法美中三國外交檔案看二次大戰後盟軍接收法屬印度支那 | 許文堂 | 大國霸權 or 小國人權 (台北市 :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 |||
1136 | 2009 | Divine justice : relig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egal culture (神聖的正義--宗教與中國司法體系的發展) | Katz, Paul | London and New York | |||
1137 | 2009 | 食巧毋食飽:地方飲食文化(一) | 黃克武 | 台北 | |||
1138 | 2009 | China’s Early Modernization and Reform Movement: Studies in Late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and American-Chinese Relations | Kwang-Ching Liu; edited by Yung-Fa Chen; Kuang-che Pan | Taipei | |||
1139 | 2009 |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口述歷史中的性別形象 | 游鑑明 | 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冊 (台北 :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本文另收入周平等主編,《質性/別研究》,頁57-112,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 |||
1140 | 2009 | Chinese Conceptions of the State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1860-1911) | Zarrow, Peter | Chinese Conceptions of the State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1860-1911) (Lanham, MD, USA : Lexington Books/Roman & Littlefield) | |||
1141 | 2009 | 中國地方飲食文化:導論 | 黃克武 | 民以食為天:地方飲食文化(二) (台北 :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 |||
1142 | 2009 | 民以食為天:地方飲食文化(二) | 黃克武 | 台北 | |||
1143 | 2009 | 新語戰爭:清末の嚴復譯語と和製漢語との争い | 黃克武 | 摸索する近代日中關係:對話と競存の時代 (東京 : 東京大學出版會) | |||
1144 | 2009 | 法律與社會:論清代的犯姦案 | 賴惠敏 | 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 (台北 : 聯經出版公司) | |||
1145 | 2009 | Social Phobias in World History: From Witch Hunt and Soulstealers to the “Identity” Crisis in Taiwan | Lin, Man-houng |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42(4), 36-43 | |||
1146 | 2009 | The Structure of Salt Distribution in Taiwan, 1895-1945 | Chen, Tsu-yu | From Early Tang Court Debates to China’s Peaceful Rise (Amsterdam :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 |||
1147 | 2009 | Ritual? What Ritual? Secularization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Legal History, From Colonial Encounters to Modern Scholarship | Katz, Paul | Social Compass 56(3), 328-344 | |||
1148 | 2009 | Religion, Recruiting and Resistance in Colonial Taiwan: A Case Study of the Xilai An Incident, 1915 | Katz, Paul | The People and the Dao: New Studies of Chinese Religions in Honour of Prof. Daniel L. Overmyer (Sankt Augustin : Institut Monumenta Serica) | |||
1149 | 2009 | 雷中行著《明清的西學中源論爭議》序 | 黃克武 | 明清的西學中源論爭議, 頁3-13 | |||
1150 | 2009 | 評Henry Rosemont, Jr., and Roger T. Ames, The Chinese Classic of Family Reverence: 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 of the Xiaojing | Lu, Miaw-fen |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37 | |||
1151 | 2009 | Banner Worship and Human Sacrifice in Chinese Military History | Katz, Paul | The Scholar's Mind: Essays in Honor of F. W. Mote (Hong Kong :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 |||
1152 | 2009 | 西方學界研究中國社區宗教傳統的主要趨勢 | Katz, Paul | 文史哲 第310期,頁58-74 | |||
1153 | 2009 | 海外台獨運動相關人物口述史 | 陳儀深訪問 ; 簡佳慧; 周維朋; 鄭毓嫻; 林東璟; 潘彥蓉; 吳佩謙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1154 | 2009 | “Opium Trade” & “Silver” in Linsun Chen and others eds | Lin, Man-houng | Berkshire Encyclopedia of China, N/A, 1662-66,1981-81 | |||
1155 | 2008 | 化干戈為玉帛:溝通型幕僚與民國政治 | 張瑞德 |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第40期,頁85-100 | |||
1156 | 2008 | 建交與斷交---1964年台北 巴黎 北京的角力 | 許文堂 | 戰後檔案與歷史研究 (台北縣新店市 : 國史館) | |||
1157 | 2008 | 岸信介「反共親美」的戰略思想(1957-1960) | 黃自進 | 亞太論壇 42, 1-32 | |||
1158 | 2008 | 新名詞之戰:清末嚴復譯語與和製漢語的競賽 | 黃克武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62期,頁1-42 (日文版刊於貴志俊彥、谷垣真理子、深町英夫編《摸索する近代日中關係:對話と競存の時代》,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9,頁99-118) | |||
1159 | 2008 | 明清江南庭園の社會史的分析──蘇州を中心として── | 巫仁恕 | 史朋 41號,頁32-56 | |||
1160 | 2008 | Advertising Culture and Consumption Customs of the Citie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Periods | 巫仁恕 | ||||
1161 | 2008 | 明清的廣告文化與城市消費風尚 | 巫仁恕 | ||||
1162 | 2008 | The Shift of Colonial Discourse of Academia Historica, 1957 to the Present | 林滿紅 | 國史館館訊 第1期,頁30-39 | |||
1163 | 2008 | 逐漸浮現的太平洋 | 林滿紅 | 海洋文化學刊 第5期,頁1-16 | |||
1164 | 2008 | 民俗曲藝第162、163期,「佛教與華人民間信仰」專輯 | Katz, Paul | 台北 | |||
1165 | 2008 | Taiwan and the Epistemological Neglect of the Asia-Pacific World | Lin, Man-houng | ||||
1166 | 2008 | 北伐時期的蔣介石與日本:從合作反共到兵戎相見 | 黃自進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 30, 169-214 | |||
1167 | 2008 | 專業介入:國民政府時期上海的律師與商業債務糾紛(1927-1937) | 孫慧敏 | ||||
1168 | 2008 | The Road to Independence or Autonomy──The Allied occupation of French Indo-China post World War II | Shiu, Wen-tang | ||||
1169 | 2008 | School History: Disciplining the National Narrative | Zarrow, Peter | ||||
1170 | 2008 | 鸞務再興—戰後初期埔里地區鸞堂練乩、著書活動 | 康豹 ; 邱正略 | ||||
1171 | 2008 | Review of Meir Shahar, The Shaolin Monastery: History, Religion, and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 Katz, Paul | H-Buddhism, URL: http://www.h-net.org/reviews/showrev.php?id=17288 | |||
1172 | 2008 | 楊文翰先生訪談紀錄,收錄於《台灣法界耆宿口述歷史》第4輯 | 許文堂 ; 劉恆妏 | 台北 : 司法院 | |||
1173 | 2008 | 評Sara Schneewind, Community Schools and the State in Ming China | 呂妙芬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61期,頁177-184 | |||
1174 | 2008 | 生津解渴-中國茶葉的全球化 | 陳慈玉 | 台北 | |||
1175 | 2008 | 〈西銘〉為《孝經》之正傳?--論晚明仁孝關係的新意涵 | 呂妙芬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33期,頁139-172 | |||
1176 | 2008 | 江南園林與城市社會 ──明清蘇州園林的社會史分析 | 巫仁恕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61期,頁1-59 | |||
1177 | 2008 | 從生產性到觀賞性?明清蘇州園林型態的再思考 | 巫仁恕 | ||||
1178 | 2008 | The Sea of Learning: Mobility and Identity in Nineteenth-Century Guangzhou | Zarrow, Peter | Asian Studies Review, 32(3), 435-436 | |||
1179 | 2008 | China on the Couch: Psychologizing the Nation: Review Essay | Zarrow, Peter |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61, 193-204 | |||
1180 | 2008 | Review of Barend J. ter Haar, Telling Stories: Witchcraft and Scapegoating in Chinese History | Katz, Paul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61, 185-192 | |||
1181 | 2008 | 嚴復與《居仁日覽》 | 黃克武 | 台灣師大歷史學報 第39期,頁57-74 (亦刊於黃瑞霖主編,《嚴復思想與中國現代化》,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8,頁166-176) | |||
1182 | 2008 | 近代中國的女子運動圖像──一九三七年的歷史照片和漫畫 | 游鑑明 | 台北 | |||
1183 | 2008 | 越南宗教的政治參與:以天主教為中心 | 許文堂 | ||||
1184 | 2008 | 二十世紀山西煤業的發展 | 陳慈玉 | 基調與變奏: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 (台北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日本中國史學會、中研院史語所、 新史學雜誌社) | |||
1185 | 2008 | “我的朋友”胡適之——1920年代的胡適與清遺民 | 林志宏 | 近代中國 第18輯,頁70-97 | |||
1186 | 2008 | 朝河貫一與日本「封建體制」的研究 | 潘光哲 | ||||
1187 | 2008 | 東亞世界中的日本政治社會特徵 | 黃自進主編 | 台北市 | |||
1188 | 2008 | 胡適與赫胥黎 | 黃克武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60期,頁43-83 | |||
1189 | 2008 | 做為儀式性文本的《孝經》:明清士人《孝經》實踐的個案研究 | 呂妙芬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期60,頁1-43 | |||
1190 | 2008 | 做為蒙學與女教讀本的《孝經》:兼論其文本定位的歷史變化 | 呂妙芬 | 臺大歷史學報 期41,頁1-62 | |||
1191 | 2008 | 從杭州滿城看清代的滿漢關係 | 賴惠敏 | 兩岸發展史研究 第5期,頁37-89 | |||
1192 | 2008 | 1930年代における日本の在華置籍船 | 劉素芬著 ; 箱田惠子譯 | 《東洋史研究》 第67卷第1號,頁134-160 | |||
1193 | 2008 | Trial by Power – Some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on the Judicial Roles of Taoist Martial Deities | Katz, Paul |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36, pp. 54-83 | |||
1194 | 2008 | 郭雨新先生行誼訪談錄 | 張文隆; 陳儀深 ; 許文堂訪問 | 國史館 : 國史館 | |||
1195 | 2008 | 植民地期から戦後における台湾の社会運動史研究について | 陳慈玉 | 戦後体制の形式-1950年代の歴史像再考-年報日本現代史 第13號,頁241-259 | |||
1196 | 2008 | Spirit-writing and Hakka Migration in Taiwan – A Case Study of the Canzan Tang 參贊堂 in Puli 埔里, Nantou 南投 County | Katz, Paul | ||||
1197 | 2008 | 越南宗教的政治參與:以高台教、和好教為中心 | 許文堂 | 東南亞季刊 第5卷第1期,頁3-30 | |||
1198 | 2008 | Chinese Conceptions of the State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1860-1911) | Zarrow, Peter | ||||
199 | 2008 | Anti-Despotism and ‘Rights Talk’: The Intellectual Origins of Modern Human Rights Thinking in the Late Qing | Zarrow, Peter | Modern China 32(2), 179-209 | |||
200 | 2008 | Trial by Power: On the Judicial Roles of Taoist Martial Deities | Katz, Paul | ||||
201 | 2008 | 抗日戦争期大爆撃の影響下における重慶市民の心理的反応 | 張瑞德著 ; 湯川真樹江譯 | 日中戦争再論 (東京 : 錦正社) | |||
202 | 2008 | 中共湘鄂西蘇區的發展及其內部整肅 | 陳耀煌 | 國史館學術集刊 期15,頁35-76 | |||
203 | 2008 | 獵巫、叫魂與認同危機:臺灣定位新論 | 林滿紅 | 台北市 | |||
204 | 2008 | Shaping the Ideal Child: Children and Their Primer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Zarrow, Peter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59, 162-171 | |||
205 | 2008 | 西方當代史學動向和近代中國歷史圖像的「深描細寫」:介紹台灣研究「近代中國的閱讀、出版與文化」的成果 | 潘光哲 | アジア文交流研究(関西大学アジア文化交流センター紀要) 第3号,頁157-168 | |||
206 | 2008 | 地方菁英與臺灣農民運動 | 陳慈玉 | 臺北 | |||
207 | 2008 | 日本政府と臺湾籍民の対東南アジア投資(1895―1945) | 林滿紅 | 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 第3號,頁455-485 | |||
208 | 2008 | 南京國民政府工業獎勵政策之檢討——以特種工業獎勵法為例(1929~1934) | 劉素芬 | 《近代中國社會環境與企業發展》 (上海 :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
209 | 2008 | 阿司匹靈在中國─民國時期中國新藥業與德國拜耳藥廠間的商標爭訟 | 張寧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59期,頁97-155 | |||
210 | 2008 | 從外交檔案看二次大戰後盟軍接收法屬印度支那 | 許文堂 | ||||
211 | 2008 | 傳統儒家思想與你:儒家思想有反商情結嗎? | 林滿紅 | 生活經濟學 (台北 : 天下遠見) | |||
212 | 2008 | 和平憲法下的自主外交(II):鳩山一郎「自主外交」的戰略思想 | 黃自進 | 東亞世界中的日本政治社會特徵 (台北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專題中心」) | |||
213 | 2008 | 中國農村地區共產革命運動中的地方菁英──返鄉知識份子黨員角色的再探討 | 陳耀煌 | 地方菁英與臺灣農民運動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 |||
214 | 2008 | 台湾女性史入門 | 游鑑明 ; 野村鮎子 | 京都 | |||
215 | 2008 | 清末的國家觀:君權、民權與正當性 | 沙培德 | 權威的理由:中西政治思想與正當性觀念 (北京 : 新星出版社) | |||
216 | 2008 | 胡適與《努力週報》的創辦 | 潘光哲 | 自由的理解與實踐——民國時期知識分子與報刊 (台北 : 政治大學出版社) | |||
217 | 2008 | National History Textbooks in Late Qing China: Stories, Memories and Identities | Zarrow, Peter | History and Memory: Present Reflections on the Past to Build Our Future (Macao : Instituto Ricci de Macau) | |||
218 | 2008 | Social Forces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s: The Making of the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State | Zarrow, Peter |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odern Chinese Culture (Cambridge, U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219 | 2008 | The Meaning of Freedom: Yan Fu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Liberalism | Huang, Ko-wu | Hong Kong | |||
220 | 2008 | 「天方夜譚」中研院:現代學術社群史話 | 潘光哲 | 台北 | |||
221 | 2008 | 還原一個真實的胡適 | 黃克武 | 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 (臺北 : 印刻文學) | |||
222 | 2008 | 清乾隆年間的鹽商與皇室財政 | 賴惠敏 | 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 : 新華出版社) | |||
223 | 2008 | 晚清中國「政黨」的知識系譜:思想脈絡的考察(1856-1895) | 潘光哲 |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第48期,頁241-279 | |||
224 | 2007 | 權力無私──黃石城先生訪問記錄 | 許文堂 | 台北 : 遠流出版 | |||
225 | 2007 | 評朱鴻林《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 | 呂妙芬 | 明代研究 第10期,頁209-215 | |||
226 | 2007 | 從國中之國到省中之省 | 吳啟訥 | 兩岸發展史研究 第 4 輯,頁217 - 275 | |||
227 | 2007 | 明清江南市鎮志的園第書寫與文化建構 | 巫仁恕 | 九州學林 第5卷第4期,頁71-119 | |||
228 | 2007 | 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Zarrow, Peter | 漢學研究 25(2), 461-478 | |||
229 | 2007 | 近代中國轉型時代的民主觀念 | 黃克武 | 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 (台北 : 聯經) | |||
230 | 2007 | 日本の海運カと「僑郷」の紐帯-―九三〇年代の台湾-滿洲間貿易を中心に | 林滿紅 | 昭和・アジア主義の実像-帝国日本と台湾・「南洋」・「南支那」 (京都 : ミルヴア書房) | |||
231 | 2007 | 近代中國自產鴉片之替代進口鴉片(1805-1906) | 林滿紅 | 近代東亞經濟的歷史結構 (臺北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 |||
232 | 2007 | 晚明家具的消費文化 | 巫仁恕 | 古代中國:社會轉型與多元文化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233 | 2007 | 清政府對北京藏傳佛寺的財政支出及其意義 | 賴惠敏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58期,頁1-51 | |||
234 | 2007 | 情愛上海:名妓、文人與娛樂文化 | 連玲玲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15期,頁263-273 | |||
235 | 2007 | 高地的革命:中國的井岡山根據地 | 陳耀煌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58輯,頁201-207 | |||
236 | 2007 | 末代才女文化之風華再現 | 沙培德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15, 255-261 | |||
237 | 2007 | 楊慧英女士訪談紀錄,收錄於《台灣法界耆宿口述歷史》第3輯 | 許文堂 ; 王泰升; 潘光哲 | 台北 : 司法院 | |||
238 | 2007 | 建交與斷交 | 許文堂 | ||||
239 | 2007 | 戦後の台湾における石炭業1945-1980年:斜陽産業の一例として | 陳慈玉 | 立命館経済学 第56卷第4號,頁1-24 | |||
240 | 2007 | 李在琦先生訪談紀錄,收錄於《台灣法界耆宿口述歷史》第3輯 | 許文堂 ; 王泰升 | 台北 : 司法院 | |||
241 | 2007 | 北伐に対する日本政府の対応 | 黃自進 | ||||
242 | 2007 | 我國與聯合國關係之前瞻 | 林滿紅 | 中央研究院週報, 第1144期 | |||
243 | 2007 | 中國經濟學教育與經濟改革——鄒至莊先生訪問紀錄 | 鄒至莊; 劉素芬 | 新加坡 : 八方文化創作室 | |||
244 | 2007 | Future Possibilities for the Rel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the UN | Man-Houng Lin | Academica Sinica's E-news | |||
245 | 2007 | Turning Culture into Nation: The New Schools and Chinese History Textbooks in the Late Qing | Zarrow, Peter | ||||
246 | 2007 | What Country Do You Want to lead | Man-Houng Lin | Taipei Times | |||
247 | 2007 | 「計画経済」体制下の台湾アルミニウム産業 | 陳慈玉 | 社会システム研究 第15號,頁109-130 | |||
248 | 2007 | 王道樂土——清遺民的情感抵制和參與「滿洲國」 | 林志宏 | 新史學 第18卷第3期,頁45-101 | |||
249 | 2007 | 美國《獨立宣言》在晚清中國 | 潘光哲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57期,頁1-55 | |||
250 | 2007 | The Chinese Diaspora in Vietnam and Taiwanese companies”, Conference on “Taiwan-Vietnam Economic & Cultural Relations under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 Shiu, Wen-tang | 亞太研究論壇 第37期,頁100-129 | |||
251 | 2007 | 評伊東貴之,《思想としての中國近世》 | 呂妙芬 |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31輯,頁291-296 | |||
252 | 2007 | Chiang Kai-shek’s Coordination by Personal Directives | Chang, Jui-te | China at War: Regions of China, 1937-45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
253 | 2007 | 伊犁將軍松筠與邊疆司法 | 賴惠敏 | ||||
254 | 2007 | 擴張為圖存之道?--1930年代絲綢業危機中美亞織綢廠的應變策略 | 孫慧敏 | ||||
255 | 2007 | 日治時期霧峰水利組織與地域社會的演變 | 劉素芬 | 《中央大學人文學報》 第31輯,頁145-180 | |||
256 | 2007 | 越南宗教的政治參與:以高台教、和好教為中心 | 許文堂 | ||||
257 | 2007 | 全球化的省思-全漢昇與近代中國經濟史研究 | 陳慈玉 | 臺大歷史學報 第39期,頁77-106 | |||
258 | 2007 | 戰時山西煤礦的管理模式與礦工生活 | 陳慈玉 | 兩岸發展史研究 第3期,頁49-73 | |||
259 | 2007 | 清末的"國家"觀:君權、民權與正當性 | 沙培德 | ||||
260 | 2007 | 評Antonia Finnane 著Speaking of Yangzhou: A Chinese City, 1550-1850 | 巫仁恕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59期,頁193-199 | |||
261 | 2007 | 近代早期西方人對中國旅游設施的評價 | 巫仁恕 | 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2007年第3期,頁92-99 | |||
262 | 2007 | 從遊觀到旅遊:十六至二十世紀初蘇州旅遊文化與旅遊空間的變遷 | 巫仁恕 | ||||
263 | 2007 | Identity and Narrative Time in Late Qing History Textbooks | Zarrow, Peter | ||||
264 | 2007 | 上海房屋減租運動中的房客聯合會 | 孫慧敏 | ||||
265 | 2007 | Ritual? What Ritual? Why Scholars of Chinese Law Have Not Had More to Say about Judicial Rituals | Katz, Paul | ||||
266 | 2007 | The Religious Life of a Renowned Shanghai Businessman and Philanthropist, Wang Yiting 王一亭 | Katz, Paul | ||||
267 | 2007 | Labor Is Glorious? The Propaganda and Practice of Model Laborer in the PRC | Yu, Miin-Ling | ||||
268 | 2007 | 中共陜甘寧邊區的鹽業 | 陳耀煌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 第27輯,頁1-42 | |||
269 | 2007 | 一几一榻見風致:晚明傢俱的消費文化 | 巫仁恕 | 近世中國的社會與文化(960-1800)論文集 (台北 :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及研究所) | |||
270 | 2007 | 權力與權利之間:民國時期上海中國律師案件承辦原則的形成 | 孫慧敏 | ||||
271 | 2007 | Temple Cults and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ommunities | Katz, Paul | ||||
272 | 2007 | 'Their Own Oaths They Hold as Sacred': Judicial Rituals in Western-ruled Chinese Communities | Katz, Paul | ||||
273 | 2007 | 走上「歧路」的胡適:《努力週報》研究(之一) | 潘光哲 | ||||
274 | 2007 | 越南華人與台資企業 | 許文堂 | ||||
275 | 2007 | Judicial Rituals in Postwar Taiwan | Katz, Paul | ||||
276 | 2007 | 民國初年上海的靈學研究:以「上海靈學會」為例 | 黃克武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55輯,頁99-136 | |||
277 | 2007 | 清末における国産アヘンによる輸入アヘンの代替(1805-1906) ——近代中国における「輸入代替」の一事例研究—— | 林滿紅 | 近代東アシア経済の構造 (東京 : 日本評論社) | |||
278 | 2007 | Educational Reform in Republican China: The Failure of Educators to Create a Modern Nation | Zarrow, Peter | The China Review, 7(1), 150-153 | |||
279 | 2007 | Patriotism and Loyalty: Tensions between Nation and Empire in Late Qing History Textbooks | Zarrow, Peter | ||||
280 | 2007 | 晚清中國「政黨」的知識系譜:思想脈絡的考察(1856-1895) | 潘光哲 | ||||
281 | 2007 | 《台灣法界耆宿口述歷史》第3輯 | 潘光哲 ; 王泰升; 陳儀深 ; 許文堂 ; 劉恆妏訪問; 溫楨文紀錄 | 台北 : 司法院 | |||
282 | 2007 | 明清中國萬里尋親的文化實踐 | 呂妙芬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78本,頁359-406 | |||
283 | 2007 | 日本統治時期における台湾新女性のコロニアル・モダニティについて | 游鑑明 | 東アジアの国民国家形成とジェンダ──女性像めぐって (東京 : 青木書店) | |||
284 | 2007 | 媒體與近代中國的女子體育 | 游鑑明 | 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 (台北 : 左岸文化出版社) | |||
285 | 2007 | 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 | 游鑑明 ; 羅梅君; 史明 | 台北 | |||
286 | 2007 | 傾聽她們的聲音:從邵夢蘭女士的訪問紀錄說起 | 游鑑明 | 口述歷史的理論與實務─來自海峽兩岸的探討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287 | 2007 | 改寫人生之外:從3位女性的口述戰爭經驗說起 | 游鑑明 | 質性研究方法的眾聲喧嘩 (嘉義 : 南華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 |||
288 | 2007 | 啟蒙「新史學」──轉型期中的中國歷史教科書 | 沙培德 | 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張灝院士七秩祝壽論文集 (台北 : 聯經出版公司) | |||
289 | 2007 | 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 | 巫仁恕 | 台北 | |||
290 | 2007 | 明清江南的園林與城市社會──以蘇州為討論中心 | 巫仁恕 | ||||
291 | 2007 | 郭沫若與王國維:建構史學實踐的「論述社群」 | 潘光哲 | 二十世紀人文大師的風範與思想——中葉 (台北 : 臺灣學生書局) | |||
292 | 2007 | The New Schools and National Identity: Chinese History Textbooks in the Late Qing | Zarrow, Peter | The Politics of Historical Production in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Leiden : Brill) | |||
293 | 2007 | 中國近代轉型時期的「地理想像」(1895-1925) | 潘光哲 | 《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期》 (台北 : 聯經出版公司) | |||
294 | 2007 | Review of Richard Belsky, Localities at the Center: Native-Place, Space, and Power in Late Imperial Beijing | Katz, Paul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55, 201-207 | |||
295 | 2007 | Indictment Rituals and the Judicial Continuum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Katz, Paul | Writing and Law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rime, Conflict, and Judgment (Seattle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 |||
296 | 2007 | 新式學校觀念的形成及影響 | 孫慧敏 | 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張灝院士七秩祝壽論文集 (台北 : 聯經) | |||
297 | 2007 | 但問旗民:清代法律與社會 | 賴惠敏 | 台北 | |||
298 | 2007 | 明清江南市鎮志的園第書寫與文化建構 | 巫仁恕 | ||||
299 | 2007 | Orthopraxy and Heteropraxy Beyond the State: Standardizing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 Katz, Paul | Modern China 33(1), 72-90 | |||
300 | 2007 | 台中縣縣政發展史 | 賴惠敏 ; 許雪姬 ; 陳儀深 ; 許文堂 | 台中縣 | |||
301 | 2006 | The Chinese Diaspora in Vietnam and Taiwanese companies | Shiu, Wen-tang | ||||
302 | 2006 | 戰後台灣主權爭議與中日和平條約 | 黃自進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54輯,頁59-104 | |||
303 | 2006 | 中國在戰爭與革命之中:Peter Zarrow,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895-1949 | 陳耀煌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54期,247-253 | |||
304 | 2006 | 關東軍與九一八事變:政治背景與戰略設計為中心的探討 | 黃自進 | 思與言 第44卷第4期,頁91-114 | |||
305 | 2006 | 戦時日本對中國內地及台灣的煤礦業經營模式(1937-1945) | 陳慈玉 | 中国社会经济史論叢 (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
306 | 2006 | 晚清學術分科:以史學為例 | 沙培德 | ||||
307 | 2006 | 明清消費文化研究的新取徑與新問題 | 巫仁恕 | 新史學 第17卷第4期,頁217-254 | |||
308 | 2006 | 科舉體制下的「新學」傳播空間——以《沅湘通藝錄》為例 | 潘光哲 | ||||
309 | 2006 | 研究近代東亞報刊史的一些初步想法 | 潘光哲 | 或問 第12號,頁1-10 | |||
310 | 2006 | 東亞海域上的琉球與臺灣 | 林滿紅 | 歷史月刊 頁52-56 | |||
311 | 2006 | Debating ‘Statehood’ in Late Qing China (c. 1885-1912) | Zarrow, Peter | ||||
312 | 2006 | 《惲毓鼎澄齋日記》所見清遺民的政治認同 | 林志宏 | 兩岸發展史研究 第2期,頁229-246 | |||
313 | 2006 | 民國時期上海的女律師(1927-1949) | 孫慧敏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14輯,頁51-88 | |||
314 | 2006 | Judicial Rituals and Legitimation in Chinese Society | Katz, Paul | ||||
315 | 2006 | Religious Dimensions of Filial Piety as Developed in Late Ming Interpretations of the Xiaojing | Lu, Miaw-Fen | Late Imperial China 27(2), pp. 1-37. | |||
316 | 2006 | “It is Difficult to be Indifferent to One's Roots” – Taizhou 台州 Sojourners and Flood Relief during the 1920s | Katz, Paul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54, 1-58 | |||
317 | 2006 | 近現代日本社會的蛻變 | 黃自進 | 台北 | |||
318 | 2006 | 在轟炸的陰影下:抗戰時期重慶民眾對空襲的心理反應 | 張瑞德 | 近代國家的應變與圖新 (臺北 : 唐山出版社) | |||
319 | 2006 | 九一八事變時期的日中政治動員與軍事作戰 | 黃自進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 第26輯,頁169-232 | |||
320 | 2006 | 晚清土產鴉片的運銷市場 | 林滿紅 | 近代國家的應變與圖新 (臺北 : 唐山出版社(日文版:中国産アヘンの販売市場(1870年代~1906年),《東方學報》,第78期,2006年3月,頁241-278)) | |||
321 | 2006 | Ryukyu and Taiwan on the East Asian Seas | Lin, Man-houng | Japan Focus (referred e-journal) http://japanfocus.org/products/details/2258 | |||
322 | 2006 | 徐芳女士訪問計畫 | 潘光哲 ; 蔡登山訪問 |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323 | 2006 | La diaspora chinoise du Viet-Nam et Taiwan---les liens perdus ? | Shiu, Wen-tang | ||||
324 | 2006 | 勞動萬歲:勞動模範的產生及其文化 | 余敏玲 | ||||
325 | 2006 | 百年來大臺北地區的茶業發展 | 陳慈玉 | 第二屆臺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 |||
326 | 2006 | 晚清「人權」一詞的出現與運用 | 沙培德 | ||||
327 | 2006 | To whom do Famous Gardens and Mansions Belong? The Culture of Gardens and Mansions in the Jiangnan Region during the Ming-Qing Period | Wu, Jen-shu | ||||
328 | 2006 | 開創「世界知識」的公共空間:《時務報》譯稿研究 | 潘光哲 | 史林 2006年第5期(總第95期),頁1-18 | |||
329 | 2006 | 從改造到整併:紅太陽下的上海法政學院與上海法學院(1949-1951) | 孫慧敏 | ||||
330 | 2006 | 中國近代轉型時期的「地理想像」(1895-1925) | 潘光哲 |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討論會論文, 20頁 | |||
331 | 2006 | 台灣不要變成琉球王國 | 林滿紅 | 蘋果日報 | |||
332 | 2006 | 褚劍鴻先生訪談紀錄,收錄於《台灣法界耆宿口述歷史》第2輯 | 許文堂 ; 王泰升; 潘光哲 | 台北 : 司法院 | |||
333 | 2006 | 梁恆昌先生訪談紀錄,收錄於《台灣法界耆宿口述歷史》第2輯 | 許文堂 ; 王泰升; 潘光哲 | 台北 : 司法院 | |||
334 | 2006 | 葛義才先生訪談紀錄,收錄於《台灣法界耆宿口述歷史》第2輯 | 許文堂 ; 王泰升; 潘光哲 | 台北 : 司法院 | |||
335 | 2006 | 抗戰前冀南地區的硝鹽問題──兼評Ralph Thaxton, Salt of the Earth一書 | 陳耀煌 | 東亞視角下的近代中國 (臺北 : 政大歷史系) | |||
336 | 2006 | 畫定「國族精神」的疆界:關於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的思考 | 潘光哲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53期,頁1-50 | |||
337 | 2006 | 從南社到新南社:柳亞子的民族和社會革命(1909-1929) | 林志宏 | 東亞視角下的近代中國 (臺北 : 政治大學歷史系) | |||
338 | 2006 | 民俗曲藝,第153-154期(「神職人員與地方社會」專輯) | Katz, Paul | 台北市 | |||
339 | 2006 | 從高歌到低唱:蘇聯群眾歌曲在中國 | 余敏玲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53期,頁149-191 | |||
340 | 2006 | 評介赤嶺守《琉球王國》 | 林滿紅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53期,頁235-239 | |||
341 | 2006 | 中日歷史認知的衝突:以首相靖國神社參拜為例 | 黃自進 ; 李宗儒 | 東亞論壇 第453期,頁1-18 | |||
342 | 2006 | 東亞海域上的琉球與臺灣 | 林滿紅 | 中央研究院週報, 第1084卷 | |||
343 | 2006 | 勞思光先生訪問計畫 | 潘光哲 ; 孫善豪訪問 |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344 | 2006 | 自軍需至民需-近代台灣的碱氯工業 | 陳慈玉 | 兩岸發展史研究 創刊號,頁1-19 | |||
345 | 2006 | 未來主人翁與國家認同:晚清的中國歷史教科書 | 沙培德 | ||||
346 | 2006 | 名園別墅為誰屬?論明清江南市鎮的園第文化 | 巫仁恕 | ||||
347 | 2006 | 女人扶犁? 女拖拉機手在中國 | 余敏玲 | 兩岸分途:冷戰初期的政經發展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348 | 2006 | 民不舉.官不究:從乾隆年間的一則刑案探測帝制晚期私人生活的空間 | 黃克武 | 近代中國的城市與鄉村 (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
349 | 2006 | 上海律師業的改造與消滅,1949-1957 | 孫慧敏 | 兩岸分途:冷戰初期的政經發展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350 | 2006 | 蒋介石の日本に対する『理解』『観察』『行動』 | 黃自進 | 東のアジア共同體の可能性——日中關係の再檢討 (東京 : 御茶の水書房) | |||
351 | 2006 | 研究近代東亞報刊史的一些初步想法 | 潘光哲 | ||||
352 | 2006 | A Bitter Revolution: China’s Struggle with the Modern World | Zarrow, Peter | The China Journal, 56, 180-182 | |||
353 | 2006 | 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 2005年度 | 陳慈玉 | 台北 | |||
354 | 2006 | 遠隔操縦——蒋介石の「手令(直接指令)」研究 (遙制──蔣介石的手令研究) | 張瑞德著 ; 鬼頭今日子譯 | 中国の地域政権と日本の統治 (日中戦争の国際共同研究) (東京 : 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 | |||
355 | 2006 | 清法戰爭中淡水、基隆之役的文學、史學與集體記憶 | 許文堂 | 臺灣史研究 第13卷第1期,頁1-50 | |||
356 | 2006 | 戰前中國東北的鋼鐵業 | 陳慈玉 | 近代中國:經濟與社會研究 (上海 : 復旦大學出版社) | |||
357 | 2006 | 一九三七年的國軍 | 張瑞德 | 蔣中正與近代中日關係 (臺北 : 稻香出版社) | |||
358 | 2006 | 戰時日本對中國與台灣的煤礦業經營模式,1937-1945 | 陳慈玉 | 蔣中正與近代中日關係 (台北 : 稻鄕出版社) | |||
359 | 2006 | 記憶研究 | 沙培德 | ||||
360 | 2006 | 社會主義(歷史) | 沙培德 | ||||
361 | 2006 | Liang Qichao and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Race’ in Late Qing China | Zarrow, Peter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52, 113-164 | |||
362 | 2006 | 附屬與自主之間:日本殖民時期台商的台日經貿活動 | 林滿紅 | 近代中國:經濟與社會研究 (上海 : 復旦大學出版社) | |||
363 | 2006 | Memory Studies and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Even the Natural Sciences | Zarrow, Peter | ||||
364 | 2006 | 清末中國對律師制度的認識與引介 | 孫慧敏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52輯,頁165-210 | |||
365 | 2006 | 蔣介石與陽明學:以清末調適傳統為背景之分析 | 黃克武 | 蔣中正與近代中日關係 (台北 : 稻鄉出版社) | |||
366 | 2006 | Fear and Loathing: Anti-Egalitarianism in the Late Qing | Zarrow, Peter | ||||
367 | 2006 | 我國婚姻移民現象與政府政策:以越南新娘為觀察對象 | 許文堂 ; 張書銘 | 新世紀移民的變遷 (新竹 : 玄奘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 | |||
368 | 2006 | 近代台湾の塩業とソーダ業-技術革新と產業転換の一例として | 陳慈玉 | 社会システム研究 第12号,頁139-172 | |||
369 | 2006 | 「現代」觀念之源起與歷史研究的本土反思 | 黃克武 | 當代 第223期,頁76-95 | |||
370 | 2006 | Culturing Chinese Modernity: The Nantong Model, 1890-1930 | Zarrow, Peter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51, 187-196 | |||
371 | 2006 | 消費文化與國家塑造 | 連玲玲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51期, 頁197-202 | |||
372 | 2006 | 從近代到現代:我的日本研究之路 | 黃自進 | 亞太研究論壇, 第31期,頁152-154 | |||
373 | 2006 | 中国産アヘンの販売市場(1870年代~1906年) | 林滿紅 | 東方學報 第78期,頁241-278 | |||
374 | 2006 | 貿易與清末臺灣的經濟社會變遷,1860-1895 | 林滿紅 | 中國百年經濟拼圖:港口城市及其腹地與中國現代化 (濟南 : 山東畫報出版社) | |||
375 | 2006 | 大東亜共栄圏:台湾人と台湾資金の新たな境界 | 林滿紅 | 1930年代の東アジア経済:東アジア資本主義形成史Ⅱ (東京 : 日本評論社) | |||
376 | 2006 | 城市發展中的規範危機:1927年上海的房屋減租運動 | 孫慧敏 | ||||
377 | 2006 | 近代台灣的鹽業與碱業:技術移轉與產業轉型的一個案 | 陳慈玉 | 新亞學報 第24卷,頁241-290 | |||
378 | 2006 | On David Bello, Opium and the Limits of Empire: Drug Prohibition in the Chinese Interior, 1729-1850 | Lin, Man-houng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1),147-148. | |||
379 | 2006 | 台灣史研究文獻類目,2005年度 | 張隆志 ; 陳慈玉等 | 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 |||
380 | 2006 | 「安內攘外」的另一章:蔣介石對「日蘇先戰」的期盼 | 黃自進 | 蔣中正與近代中日關係(上冊) (台北 : 稻鄉出版社) | |||
381 | 2006 | 「和平憲法」下的日本外交:吉田茂「經濟立國」的戰略思想(1946~1954) | 黃自進 | 近現代日本社會的銳變 (台北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專題中心」) | |||
382 | 2006 | 西方自由主義在現代中國 | 黃克武 | 中國文化與域外文化的互動與融合 (台北 : 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 |||
383 | 2006 | 明清飲食文化中的感官演化與品味塑造──以飲膳書籍與食譜為中心的探討 | 巫仁恕 | 中國飲食文化 第20卷第2期,頁45-95 | |||
384 | 2006 | 評:Culinary Arts in Late Ming China: Refinement, Secularization and Nourishment: A study on Gao Lian' s Discourse on Food and Drink | 巫仁恕 | 中國飲食文化, 第2卷第2期 | |||
385 | 2006 | 清乾隆時代的雍和宮-一個經濟文化層面的考察 | 賴惠敏 | 故宮學術季刊 第23卷第4期,頁131-164 | |||
386 | 2006 | 《台灣法界耆宿口述歷史》第2輯 | 潘光哲 ; 王泰升; 陳儀深 ; 許文堂 ; 劉恆妏訪問; 林志宏 ; 溫楨文紀錄 | 台北 : 司法院 | |||
387 | 2006 | 華盛頓在中國:製作「國父」 | 潘光哲 | 台北 | |||
388 | 2006 | Creating Chinese Modernity: Knowledge and Everyday Life, 1900-1940 | Zarrow, Peter | New York | |||
389 | 2006 | 蔣中正與近代中日關係(上、下) | 黃自進 | 台北 | |||
390 | 2006 | Review of Vincent Goossaert, L'Interdit du boeuf en Chine. Agriculture, éthique et sacrifice | Katz, Paul |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34, 96-101 | |||
391 | 2006 | Leisure, Patriotism and Identity: The Chinese Career Women’s Club in Wartime Shanghai | Lien, Ling-Ling | Creating Chinese Modernity: Knowledge and Everyday Life, 1900-1940 (New York : Peter Lang) | |||
392 | 2006 | 染血的山谷——日治時期的噍吧哖事件 | 康豹 | 台北 | |||
393 | 2006 | Quantifying the Colonized: The History and Significance of Demographic Sources from Colonial Taiwan | Katz, Paul ; Chiu, Cheng-lueh | Positive or Preventive? Reproduction in Taiwan and the Netherlands (Amsterdam : Askant) | |||
394 | 2006 | 史可法與近代中國記憶與認同的變遷 | 黃克武 | 近代國家的應變與圖新 (台北 : 唐山出版社 (亦收入王笛主編,《時間‧空間‧書寫》,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頁245-271)) | |||
395 | 2006 | Introduction: New Discourses and Everyday Life in Modern China | Zarrow, Peter | Creating Chinese Modernity: Knowledge and Everyday Life, 1900-1940 (New York : Peter Lang) | |||
396 | 2006 | Constitutionalism and the Imagination of the State: Official Views of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Late Qing | Zarrow, Peter | Creating Chinese Modernity: Knowledge and Everyday Life, 1900-1940 (New York : Peter Lang) | |||
397 | 2006 | Pure Sport or A Gambling Disgrace? Greyhound Rac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Shanghai | Ning Jennifer Chang | Creating Chinese Modernity: Knowledge and Everyday Life, 1900-1940 (New York : Peter Lang) | |||
398 | 2006 | The Party-State System,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in the Early Cold War Period | Yu, Miin-ling | Chinese History and Society, 31, 150-152. | |||
399 | 2005 | 我國婚姻移民現象與政府政策:以越南新娘為觀察對象 | 許文堂 ; 張書銘 | ||||
400 | 2005 | 詮釋「國父」:以羅香林的《國父家世源流考》為例 | 潘光哲 | 香港中國近代史學報 第3期,頁57-76 | |||
401 | 2005 | 清代士大夫的旅遊活動與論述──以江南為討論中心── | 巫仁恕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50輯,頁235-285 | |||
402 | 2005 | 一几一榻見風致:晚明傢俱的消費文化 | 巫仁恕 | ||||
403 | 2005 | 《獨立宣言》在中國:革命理念的「理論旅行」 | 潘光哲 | ||||
404 | 2005 | The Man Awakened from Dreams: One Man’s Life in a North China Village, 1857-1942 | Zarrow, Peter |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10(5)1499-1500 | |||
405 | 2005 | 寡人好貨:乾隆帝與姑蘇繁華 | 賴惠敏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50期,頁185-233 | |||
406 | 2005 | Teaching National Memory in Late Qing China: Failures and Results" | Zarrow, Peter | ||||
407 | 2005 | 性別與職業:國民政府時期上海的女性中國律師(1927-1949) | 孫慧敏 | ||||
408 | 2005 | 上海居,大不易:淞滬戰役後上海的房屋租賃糾紛(1937-1938) | 孫慧敏 | ||||
409 | 2005 | 是補充歷史抑或改寫歷史?近廿五年來臺灣地區的近代中國與臺灣婦女史研究 | 游鑑明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13期,頁65-105 | |||
410 | 2005 | 內生抑外塑:河北地區的共產革命,1921-1949 | 陳耀煌 | 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328 p. | |||
411 | 2005 | 晚明文士的消費文化──以傢俱為個案的考察 | 巫仁恕 | 浙江學刊 2005年6期,頁91-100 | |||
412 | 2005 | Re-understanding Japan: Chinese Perspectives: 1895-1945 | Zarrow, Peter |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64(4), 985-987 | |||
413 | 2005 | Creating Identities out of the Past: Origin Myths and the Imperial State in Late Qing History Textbooks | Zarrow, Peter | ||||
414 | 2005 | 證我忠誠:《黃慕蘭自傳》中的表述 | 孫慧敏 | ||||
415 | 2005 | 清乾隆時代的雍和宮 | 賴惠敏 | ||||
416 | 2005 | 畫定「國族精神」的疆界:關於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的思考 | 潘光哲 | ||||
417 | 2005 | 《時務報》和它的讀者 | 潘光哲 | 歷史研究 2005年第5期,頁60-83 | |||
418 | 2005 | 規範上海律師的同業競爭行為──以律務仲介問題為中心的考察 | 孫慧敏 | ||||
419 | 2005 | 立法從嚴,執法從寬:論清代的犯奸案 | 賴惠敏 | ||||
420 | 2005 | 走向翻譯之路:北洋水師學堂時期的嚴復 | 黃克武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49期,頁1-40 | |||
421 | 2005 | Learning from the Soviet Union: CPC Publicity and Its Effects—A Study Centered on the Sino-Soviet Friendship Association | Yu, Miin-Ling |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XXVI(2), 100-111 | |||
422 | 2005 | 追索晚清閱讀史的一些想法:「知識倉庫」、「思想資源」與「概念變遷」 | 潘光哲 | 新史學 第16卷第3期,頁137-170 | |||
423 | 2005 | 〈我與《思與言》:成中英先生訪問紀錄〉,《思與言》,第43卷3期(《思與言》雜誌口述歷史計畫之四) | 潘光哲 ; 賴賢宗訪問; 潘光哲紀錄 | ||||
424 | 2005 | 開拓近代中國歷史圖象的新天地:「近代中國的閱讀、出版與文化」專輯.導論 | 潘光哲 | 思與言 第43卷第3期,頁1-10 | |||
425 | 2005 | 食而知味── 明清食譜所反映的感官認知 | 巫仁恕 | ||||
426 | 2005 | 「華盛頓神話」在晚清中國的創造與傳衍 | 潘光哲 | 《身體.心性.權力:新社會史》,第2集 (杭州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
427 | 2005 | Illuminations from the Past: Trauma, Memory, and History in Modern China | Zarrow, Peter | 中國文哲學研究集刊, 27, 296-305 | |||
428 | 2005 | 翰林從商──張元濟的資源與實踐(1892-1926) | 孫慧敏 | 思與言 第43卷第3期,頁15-52 | |||
429 | 2005 | 李國鼎:我的台灣經驗 | 劉素芬 | 台北 : 遠流出版公司 | |||
430 | 2005 | 清乾隆年間的鹽商與皇室財政 | 賴惠敏 | ||||
431 | 2005 | Vertical Integration, Business Diversification, and Firm Architecture: The Case of the China Egg Produce Company in Shanghai, 1923-1950 | Ning Jennifer Chang | Enterprise and Society 6(3), 419-451 | |||
432 | 2005 | 「封建」與“Feudalism”的相遇:「概念變遷」和「翻譯政治」的初步歷史考察 | 潘光哲 | ||||
433 | 2005 | 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導論 | 潘光哲 |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台北 : 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 |||
434 | 2005 | History Fit for Children: Political Education in Late Qing History Textbooks | Zarrow, Peter | ||||
435 | 2005 | 第二次大戰前期的中法外交 | 許文堂 | 法國史研究的新視野 (長沙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
436 | 2005 | To Institutionalize Memory in the Late Qing: Cross Purposes and Textbooks | Zarrow, Peter | ||||
437 | 2005 | 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 2004年度 | 陳慈玉 | 台北 | |||
438 | 2005 | Anti-Despotism and the Origins of Human Rights Thinking in China, 1895-1919 | Zarrow, Peter | ||||
439 | 2005 | 晚明《孝經》論述的宗教性意涵:虞淳熙的孝論及其文化脈絡 | 呂妙芬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48輯,頁1-46 | |||
440 | 2005 | 評介日文版《梁啟超年譜長編》 | 黃克武 ; 張朋園 | 近史所集刊, 第48期,頁189-195 | |||
441 | 2005 | 「拯救」被「遺忘」的人物:曹天忠,《教育與社會改造——雷沛鴻與近代廣西教育及社會》 | 潘光哲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48期,頁197-202 | |||
442 | 2005 | 評張宇權,《思想與時代的落差——晚清外交官劉錫鴻研究》 | 潘光哲 | 漢學研究, 第23卷第1期,頁509-513 | |||
443 | 2005 | 晚明傢俱的商品化與文士的消費文化 | 巫仁恕 | ||||
444 | 2005 | 中國近代史的書寫問題:關於中國近代史知識的生產方式的一些思考 | 潘光哲 | ||||
445 | 2005 | 明清消費文化研究的新典範與新問題 | 巫仁恕 | ||||
446 | 2005 | 傅斯年與吳晗 | 潘光哲 | 文史哲 2005年第3期(總第288期),頁94-106 | |||
447 | 2005 | 清代的法律與國家治理性:以直隸地區的族群與家庭為討論中心 | 賴惠敏 | ||||
448 | 2005 | The Power of Position: Beijing University, Intellectuals, and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1898-1929 | Zarrow, Peter |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65(1), 264-273 | |||
449 | 2005 | 從跑馬廳到人民廣場:上海跑馬廳收回運動,1946-51 | 張寧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48期,頁97-136 | |||
450 | 2005 | 封建、封建主義 | 潘光哲 | ||||
451 | 2005 | 追索晚清閱讀史的一些想法:「知識倉庫、思想資源」與「概念變遷」 | 潘光哲 | ||||
452 | 2005 | Conservative Confucian Opposition to ‘Democracy’ in the Late Qing | Zarrow, Peter | ||||
453 | 2005 | Festivals and the Recreation of Identity in South China: A Case Study of Processions and Expulsion Rites in Pucheng, Zhejiang | Katz, Paul | Journal of Ritual Studies 19(1), 57-86 | |||
454 | 2005 | Governmentality and its Consequences in Colonial Taiwan: A Case Study of the Ta-pa-ni Incident of 1915 | Katz, Paul |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64(2), 387-424 | |||
455 | 2005 | 世界史中的社會恐懼-從獵巫、叫魂,到台灣的“認同”危機 | 林滿紅 | 歷史月刊 第207期,頁80-89 | |||
456 | 2005 | 越南的高台教:一個混育宗教的探析 | 許文堂 | ||||
457 | 2005 | 明末清初城市手工業工人的集體抗議行動—以蘇州城為探討中心— | 巫仁恕 | 台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城市與鄉村 (北京 :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
458 | 2005 | 明清城市「民變」的集體行動模式及其影響 | 巫仁恕 | 台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社會變遷 (北京 :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
459 | 2005 | 明代平民服飾的流行風尚與士大夫的反應 | 巫仁恕 | 台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生活與文化 (北京 :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
460 | 2005 | 當外省人遇到臺灣女性:戰後臺灣報刊中的女性論述 (1945-1949) | 游鑑明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47期,頁165-224 | |||
461 | 2005 | 想像「現代化」:一九三○年代中國思想界的一個解剖 | 潘光哲 | 新史學 第16卷第1期,頁85-124 | |||
462 | 2005 | 評大木康《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 | 巫仁恕 | 中國文哲研究所集刊, 第26輯,頁409-415 | |||
463 | 2005 | 前現代的抵制運動:明清城市群眾的集體抗議 | 巫仁恕 | 文明抗爭──近代中國與海外華人論集 (香港 :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 |||
464 | 2005 | 民俗曲藝,第147期(「廟會與地方社會」專輯) | Katz, Paul | 台北市 | |||
465 | 2005 | 簡吉獄中日記 | 陳慈玉校註 | 台北 | |||
466 | 2005 | 日本殖民時代台灣與朝鮮之礦業發展 | 陳慈玉 | 新亞學報 第23卷,頁33-72 | |||
467 | 2005 | 伯倫知理與梁啟超:思想脈絡的考察 | 潘光哲 | 梁啟超與近代中國社會文化 (天津 : 天津古籍出版社) | |||
468 | 2005 | 民間信仰與集體抗爭:萬曆承天府民變與岳飛信仰 | 巫仁恕 | 江海學刊 2005年1期,頁126-133 | |||
469 | 2005 | 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 | 巫仁恕 | 台北市 | |||
470 | 2005 | 日本殖民時期台灣與香港經濟關係的變化─亞洲與世界關係調動中之一發展(簡體中文版) | 林滿紅 | 近代中國與世界:第二屆近代中國與世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
471 | 2005 | 遙制——蔣介石手令研究 | 張瑞德 | 近代史研究 2005年05期,頁27-49 | |||
472 | 2005 | 書評:Whitebread Protestants: Food and Religion in American Culture. By Daniel Sack. New York: St. Martin's, 2000. x, 262 pp | 黃克武 | 中國飲食文化, 第1卷第2期,頁157-161 | |||
473 | 2005 | 李亦園先生訪問紀錄 | 黃克武訪問 ; 潘彥蓉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474 | 2005 | 受益者か、それとも被害者か─第二次世界大戦時期の台湾人女性 (1937-1945) | 游鑑明 | 戰爭‧暴力と女性,第三卷─殖民地と戰爭責任 (東京 : 吉川弘文館) | |||
475 | 2005 | 台灣史研究文獻類目,2004年度 | 張隆志 ; 陳慈玉等 | 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 |||
476 | 2005 | 受益者抑被害者: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臺灣女性 (1937-1945) | 游鑑明 | 百年中國女權思潮研究 (上海 : 復旦大學出版社) | |||
477 | 2005 | 清初河南的理學復興與孝弟禮法教育 | 呂妙芬 | 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 (台北 : 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 |||
478 | 2005 | 明清江南東嶽神信仰與城市群眾的集體抗議── 以蘇州民變為討論中心── | 巫仁恕 | 中國的城市生活 (台北 : 聯經出版公司) | |||
479 | 2005 | 近代中國私領域觀念的崛起與限制 | 黃克武 | 公私領域新探:東亞與西方觀點之比較 (台北 : 台大出版中心) | |||
480 | 2005 | Memory Research: China (conference report) | Zarrow, Peter | Chinese History and Society (Berlin) 29. 139-147 | |||
481 | 2005 |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895-1949 | Zarrow, Peter | London | |||
482 | 2005 | 台湾学者の近代華商歴史論:学術環境と解釈の趨勢 | 林滿紅 | 1930年代の東アジア経済 (東京 : 日本評論社) | |||
483 | 2005 | 臺灣學者論近代華商歷史:學術環境與解釋趨勢 | 林滿紅 | 東亞近代經濟的形成與發展 (臺北 : 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中心) | |||
484 | 2005 | 政權移轉與菁英絕續:台日貿易中的政商關係,1950-1961 | 林滿紅 | 帝國夾縫中的台灣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
485 | 2005 | 口岸貿易與腹地變遷:近代中國的經驗(1860年代至1930年代) | 林滿紅 | 港口─腹地和中國現代化進程 (山東 : 齊魯書社) | |||
486 | 2005 | 天台縣傳統經濟社會文化調查 | 康豹 ; 連曉鳴 | 北京 | |||
487 | 2005 | The Development of ‘Dual Economy’ in China’s Fluctuating International Trade Relations, 1842-1949 | Lin, Man-houng | Japan, China, and the Growth of the Asian International Economy, 1850-1949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488 | 2005 | Taiwanese Merchants in the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1895-1937 | Lin, Man-houng | Japan, China, and the Growth of the Asian International Economy, 1850-1949.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489 | 2005 | Femal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Media in Modern China | Yu, Chien-Ming | Women in China. The Republican Period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Berlin : LIT Verlag Münster Press) | |||
490 | 2005 | 顏元生命思想中的家禮實踐與「家庭」的意涵 | 呂妙芬 | 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一)── 家族、家禮與教育 (台北 : 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 |||
491 | 2005 | The Colonial System, Female Medical Personnel and Their Social Status: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n Taiwan | Yu, Chien-Ming | Gender, Culture and Society: Women’s Studies in Taiwan (Seoul : Ewha Womens University Press) | |||
492 | 2005 | 對明清教育史研究的幾點觀察 | 呂妙芬 | 東亞教育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台北 : 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 |||
493 | 2005 | 湯銘新先生訪問紀錄 | 張啟雄 ; 潘光哲訪問 ; 王景玲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494 | 2005 | 平陽縣、蒼南縣傳統民俗文化研究 | 康豹 ; 徐宏圖 | 北京 | |||
495 | 2005 | 魂歸何處?:梁啟超與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的再思考 | 黃克武 | 思想家與近代中國思想 (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
496 | 2005 | 續修澎湖縣志‧財政篇 | 賴惠敏 | 澎湖縣 | |||
497 | 2005 | 『婦女雑誌』から近代家政知識の構築を見る──衣食住を例として── | 游鑑明 | 婦女雜誌からみる近代中國女性 (東京 : 研文出版社) | |||
498 | 2005 | When Valleys Turned Blood Red: The Ta-pa-ni Incident in Colonial Taiwan | Katz, Paul | USA | |||
499 | 2005 | 導讀:錢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 | 林志宏 | 收入錢穆故居管理處編,《錢穆著作導讀——中國思想史系列》, 臺北:東吳大學教學卓越計劃補助出版,頁1-32 | |||
500 | 2004 | 《楊雲萍全集》編譯、出版計畫(期中報告書、期末報告書) | 許雪姬 ; 林瑞明; 賴惠敏 ; 許佩賢; 楊翠 | 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86、236p. | |||
501 | 2004 | 中國婦女史新解:Review Essay | 沙培德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12, 279-285 | |||
502 | 2004 | 清乾隆朝的稅關與皇室財政 | 賴惠敏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46期,頁53-104 | |||
503 | 2004 | 蔣廷黻、羅家倫、郭廷以:建立「科學的中國近代史」及其詮釋 | 林志宏 | 思與言 第42卷第4期,頁41-81 | |||
504 | 2004 | 四十年來家國: 評介Chinese Visions of Family and State, 1915-1953 | 連玲玲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12期, 頁287-300 | |||
505 | 2004 | 訂八月五日為國定假日 | 林滿紅 | 蘋果日報 | |||
506 | 2004 | 〈晚明士人論《孝經》與政治教化〉 | 呂妙芬 | 臺大文史哲學報 第61期,頁223-260 | |||
507 | 2004 | 開創「世界知識」的公共空間:以《時務報》的譯稿為例 | 潘光哲 | ||||
508 | 2004 | 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導論 | 潘光哲 | 中國倫理學史 (台北 : 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 |||
509 | 2004 | 抗戰結束前後蔣介石的對日態度:“以德報怨”真相的探討 | 黃自進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45期,頁143-194 | |||
510 | 2004 | 革命的理由:以美國《獨立宣言》在晚清中國流傳的脈絡探討孫中山的《中國問題的真解決——向美國人民的呼籲》 | 潘光哲 | 《第7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 國立國父紀念館) | |||
511 | 2004 | 中共閩西蘇區的發展及其內部整肅,1927-1931 | 陳耀煌 | 國史館學術集刊 期4,頁33-75 | |||
512 | 2004 | Communist University of the Toilers of the East | Yu, Miin-ling | Supplement to the Modern Encyclopedia of Russian, Soviet, and Eurasian History, 6,220-221 | |||
513 | 2004 | 「個人主義」的翻譯問題:從嚴復談起 | 黃克武 | 二十一世紀 第84期,頁40-51 | |||
514 | 2004 | 民間信仰與集體抗爭:萬曆承天府民變與岳飛信仰 | 巫仁恕 | ||||
515 | 2004 | 傅斯年與吳晗 | 潘光哲 | ||||
516 | 2004 | 日本在華煤業投資四十年 | 陳慈玉 | 台北 | |||
517 | 2004 | 《時務報》和它的讀者 | 潘光哲 | ||||
518 | 2004 | 在雙重身分與二元認同之間 ── 讀 Jonathan Lipman, Familiar Strangers和張中復《清代西北回民事變》 | 吳啟訥(吳喆) | 新史學, 第15卷第2期,頁 | |||
519 | 2004 | 詮釋「國父」:以羅香林的《國父家世源流考》為例 | 潘光哲 | ||||
520 | 2004 | 翻譯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著,《大分流:中國、歐洲與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The Great Divergence: Europe, China,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第三章 | 巫仁恕 | 大分流:中國、歐洲與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The Great Divergence: Europe, China,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第三章 | |||
521 | 2004 | 胡適與羅爾綱 | 潘光哲 | 開放時代 總171期,頁43-52 | |||
522 | 2004 | 從《作為意識形態的現代化》談起 | 潘光哲 | 二十一世紀 第83期,頁138-144 | |||
523 | 2004 | Late Qing Perceptions of Native Opium | Lin, Man-houng |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64(1), 117-144 | |||
524 | 2004 | 關於滿洲國之建構:Review Essay | 沙培德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44, 185-194 | |||
525 | 2004 | 大基隆古文書選輯 | 許文堂 | 基隆 : 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 |||
526 | 2004 | 第二次大戰時期中、日、法在越南的衝突與交涉 | 許文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44期,頁63-101 | |||
527 | 2004 | 書寫「民主經驗」與「民主想像」的見證——從《自由中國》的思考說起 | 潘光哲 |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研究群》討論會「《自由中國》與一九五○年代的台灣」論文, 32頁 | |||
528 | 2004 | 抗戰前中共在閩南地區發展之研究 | 陳耀煌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 期21,頁67-97 | |||
529 | 2004 | 晚明的旅遊風氣與士大夫心態──以江南為討論中心 | 巫仁恕 | 明清以來江南社會與文化論集 (上海 :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
530 | 2004 | 「華盛頓神話」在晚清中國的創造與傳衍 | 潘光哲 | ||||
531 | 2004 | Late Qing China and Meiji Japan: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 Zarrow, Peter | Pacific Affairs, 77(4), 724-725 | |||
532 | 2004 | 陳三井先生訪問紀錄,收錄於《郭廷以先生門生故舊憶往錄》 | 許文堂 |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533 | 2004 | 魏仲韓先生訪問紀錄,收錄於《郭廷以先生門生故舊憶往錄》 | 許文堂 |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534 | 2004 | 一九四O年代的台灣軍需工業 | 陳慈玉 | 中華軍史學會會刊 第9期,頁145-189 | |||
535 | 2004 | Witness Against History: Literature, Film, and Public Discours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 Zarrow, Peter |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09(2), 495-496 | |||
536 | 2004 | 無聲的要角—— 侍從室的幕僚人員(1936-1945) | 張瑞德 | 近代中國 第156期,頁141-166 | |||
537 | 2004 | 革命的理由:以美國《獨立宣言》在晚清中國流傳的脈絡探討孫中山的《中國問題的真解決——向美國人民的呼籲》 | 潘光哲 | ||||
538 | 2004 | 民俗曲藝,第143期(「天災與宗教」專輯) | Katz, Paul ; 吳秀玲 | 台北市 | |||
539 | 2004 | 不褻不笑:明清諧謔世界中的身體與情慾 | 黃克武 | 情欲明清—遂欲篇 (台北 : 麥田出版社) | |||
540 | 2004 | 梁啟超與儒家傳統:以清末王學為中心之考察 | 黃克武 | 歷史教學 第484期,頁18-23 (亦刊於李喜所主編,《梁啟超與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頁141-153) | |||
541 | 2004 | 日治後期的台灣煤礦業 | 陳慈玉 | 台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 海峽兩岸出版社) | |||
542 | 2004 | 院所競爭對醫療處置的影響——以剖腹產為例 | 羅紀琼; 劉素芬 | 《台灣公共衛生雜誌》 第23卷第1期,頁71-79 | |||
543 | 2004 | 閱讀《作為意識形態的現代化》的一些想法 | 潘光哲 |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現代化理論之實踐與反思」討論會引言稿, 5頁 | |||
544 | 2004 | 建構近代中國史的敘事:「現代化」史學興起的思想脈 | 潘光哲 | ||||
545 | 2004 | 蔣中正先生對日言論選集 | 黃自進 | 台北 | |||
546 | 2004 | 運籌帷幄:黨政軍調查設計委員會與南昌行營的政策制定(1933-1935) | 張瑞德 | 走向近代:國史發展與區域動向 (臺北 : 東華書局) | |||
547 | 2004 | 《婦女雜誌》(1915-1931) 對近代家政知識的建構:以食衣住為例 | 游鑑明 | 走向近代:國史發展與區域動向 (台北 : 東華書局(本文另收入鮑家麟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七集,頁193-218,台北:稻鄉出版社)) | |||
548 | 2004 | 走向近代:國史發展與區域動向 | 李達嘉 ; 張瑞德 ; 謝國興 ; 走向近代編輯小組 | 台北市 | |||
549 | 2004 | 略論梁啟超研究的新方向 | 黃克武 | 文史哲, 第4期,頁31-34 | |||
550 | 2004 | 鄭欽仁先生訪談錄 | 薛化元; 潘光哲 ; 劉季倫訪問; 梁雅惠等紀錄 | 台北 : 國史館 | |||
551 | 2004 | 〈張存武先生訪問紀錄〉,收入:陳儀深(等訪問),王景玲(等紀錄),《郭廷以先生門生故舊憶往錄》 | 潘光哲訪問 ; 王景玲紀錄 |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552 | 2004 | 中國保守主義思想根源中的立憲主義與儒家思想──外來政治模式與民族認同相關之研究 | 沙培德 | 近代中國與世界:第二届近代中國與世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
553 | 2004 | 〈王爾敏先生訪問紀錄〉,收入:陳儀深(等訪問),王景玲(等紀錄),《郭廷以先生門生故舊憶往錄》 | 潘光哲訪問 ; 潘光哲紀錄 |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554 | 2004 | 《台灣法界耆宿口述歷史》第1輯 | 潘光哲 ; 王泰升; 陳儀深訪問 ; 林志宏 ; 任育德; 劉恆妏紀錄 | 台北 : 司法院 | |||
555 | 2004 | 《自由中國》選編6.——黨國體制的批判 | 潘光哲等選編 | 台北 : 稻鄉出版社 | |||
556 | 2004 | 《自由中國》選編5.——地方自治、選舉與反對黨 | 潘光哲等選編 | 台北 : 稻鄉出版社 | |||
557 | 2004 | 晚明的旅遊風氣與士大夫心態── 以江南為討論中心 | 巫仁恕 | 明清以來江南社會與文化論集 | |||
558 | 2004 | 〈陳存恭先生訪問紀錄〉,收入:陳儀深(等訪問),王景玲(等紀錄),《郭廷以先生門生故舊憶往錄》 | 潘光哲訪問 ; 王景玲紀錄 |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559 | 2004 | Late-Qing Reformism and the Meiji Model: Kang Youwei, Liang Qichao, and the Japanese Emperor | Zarrow, Peter | The Role of Japan in Liang Qichao’s Introduction of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to China (Berkeley :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
560 | 2004 | 書寫「民主經驗」與「民主想像」的見證——地方自治、選舉與反對黨導論 | 潘光哲 | 《自由中國》選編5.——地方自治、選舉與反對黨 (台北 : 稻鄉出版社) | |||
561 | 2004 | 透視黨國威權體制的歷史窗口——黨國體制的批判導論 | 潘光哲 | 《自由中國》選編6.——黨國體制的批判 (台北 : 稻鄉出版社) | |||
562 | 2004 | The Imperial Word in Stone: Stele Inscriptions at Chengde | Zarrow, Peter | New Qing Imperial History: The Making of Inner Asian Empire at Qing Chengde (London : Routledge/Curzon) | |||
563 | 2004 | 郭廷以先生門生故舊憶往錄 | 陳儀深 ; 黃克武 ; 游鑑明 ; 許文堂 ; 潘光哲 ; 沈懷玉訪問; 王景玲; 簡佳慧; 潘彥蓉; 周維朋; 張成瑋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564 | 2004 | Yang’an yôksa kwan’gae ûi ohae wa ihae” 양안 (兩岸) 역사 관계의 오해와 이해 | Lin, Man-houng | Chubyôn aesô pon tong Asia 주변에서 본 동아시아 (Seoul : Munhakkwa chisôngsa문학과 지성사) | |||
565 | 2004 | The Shift from East Asia to the World: The Role of Maritime Silver in China’s Economy in the Seventeenth to Late Eighteenth Centuries | Lin, Man-houng | Maritime China in Transition, 1750-1850 (Wiesbaden,Germany : Harrassowitz) | |||
566 | 2004 | 武裝抗爭與地方社會——以西來庵事件對於沙仔田等十五村庄人口結構的影響為例 | 康豹 ; 邱正略 | 台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 海峽學術出版社) | |||
567 | 2004 | 圍剿與反圍剿:論反羅明路線鬥爭的源起,1931-1933 | 陳耀煌 | 近代中國社會轉型與變遷 (臺北;香港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珠海學院) | |||
568 | 2004 | Liang Qichao and Immanuel Kant | Huang, Ko-wu | The Role of Japan in Liang Qichao's Introduction of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to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Berkeley: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 |||
569 | 2004 | 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新歷史教科書編纂會」的個案探討 | 黃自進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東北亞研究論文系列第20號 | |||
570 | 2004 | Divine Justic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 Preliminary Study of Indictments, Oaths, and Ordeals | Katz, Paul | Religion and Chinese Society (Hong Kong :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 |||
571 | 2004 | 墨子刻的儒學觀 | 黃克武 | 國際漢學 第10輯,頁252-268 | |||
572 | 2004 | 臺灣地區館藏大陸期刊明清史研究彙編(1949-1993) | 陳耀煌 ; 唐立宗; 林丁國 | 臺北 : 政治大學歷史系 | |||
573 | 2004 | Review of Guo Qitao, Exorcism and Money: The Symbolic World of the Five-Fury Spirit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Katz, Paul |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11(1), 105-112 | |||
574 | 2004 | Review of Richard von Glahn, The Sinister Way, The Divine and the Demonic in Chinese Religious Culture | Katz, Paul |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32, 262-271 | |||
575 | 2004 | Review of Robert Hymes, Way and Byway: Taoism, Local Religion, and Models of Divinity in Sung and Modern China | Katz, Paul | Journal of Sung-Yuan Studies, 34, 159-170 | |||
576 | 2004 | Historical Trauma: Anti-Manchuism and Memories of Atrocity in Late Qing China | Zarrow, Peter | History and Memory 16(2), 67-107 | |||
577 | 2004 | Daoism and Local Cults -- A Case Study of the Cult of Marshal Wen | Katz, Paul | Heterodox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
578 | 2004 | Fowl Play -- Chicken-beheading Rituals and Dispute Resolution in Taiwan | Katz, Paul | The Minor Arts of Daily Life: Popular Culture in Taiwan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
579 | 2003 | 台灣與越南關係十年來的回顧 | 許文堂 | 台灣與東南亞──南向政策與越南新娘 (台北 : 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中心) | |||
580 | 2003 | 日治時期臺鹽的流通結構 | 陳慈玉 ; 李秉璋 | 東吳歷史學報 第10期,頁213-266 | |||
581 | 2003 | 施閏章的家庭記憶與自我認同 | 呂妙芬 | 《漢學研究》 卷21期2,頁305-326 | |||
582 | 2003 | 案牘研究與田野調查:日本東洋史學之一面向 | 陳慈玉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42期,頁1-45 | |||
583 | 2003 | 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 | 黃克武主編 | 台北市 | |||
584 | 2003 | 日本的侵華政策與蔣介石的對應:1932~1945 | 黃自進 | 思與言 第41卷第4期,頁187-258 | |||
585 | 2003 | 〈張存武先生訪問紀錄〉,《思與言》,第41卷4期(《思與言》雜誌口述歷史計畫之三) | 潘光哲訪問 ; 潘光哲 ; 唐琳紀錄 | ||||
586 | 2003 | 《郭廷以遺稿輯存》,《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36期 | 王爾敏; 潘光哲合編 |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587 | 2003 | From Subject to Citizen: Review Essay | 沙培德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42, 155-177 | |||
588 | 2003 | Old Myth into New History: The Building Blocks of Liang Qichao’s "New History" | 沙培德 | Historiography East and West 1(2), 204-241 | |||
589 | 2003 | The Real Chinese Man: Review Essay | 沙培德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11, 351-372 | |||
590 | 2003 | 「利於君,利於民」:晚清官員對立憲之議論 | 沙培德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42, 47-71 | |||
591 | 2003 | 評韓書瑞(Susan Naquin)教授《北京:寺廟與城市生活》(Peking: Temples and City Life, 1400-1900) | 巫仁恕 | 明代研究通訊, 第6期,頁121-128 | |||
592 | 2003 | 評洪長泰《新文化史與中國政治》 | 林志宏 | 東吳歷史學報, 第10期,頁319-324 | |||
593 | 2003 | 婦女無知?清代內務旗婦的法律地位 | 賴惠敏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11期,頁1-46 | |||
594 | 2003 | 西學衝激下的傳統士人:朱一新的西學知識 | 潘光哲 | ||||
595 | 2003 | 辛亥革命に對する日本人の反應:理想像とその消滅 | 黃自進 | 辛亥革命の多元構造 (東京 : 汲古書院) | |||
596 | 2003 | 清代士大夫的旅遊活動與論述──以江南為討論中心── | 巫仁恕 | ||||
597 | 2003 | Peasants Without the Party: Grass-roots Movement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By Lucien Bianco | 陳耀煌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42期,頁179-185 | |||
598 | 2003 | 是運動還是賭博?:跑狗論述與現代上海的成型,1927-1933 | 張寧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42期,頁73-124 | |||
599 | 2003 | 台灣地區華僑華人著述資料目錄(1950-2000) | 朱浤源 ; 張存武編 | 台北市 | |||
600 | 2003 | 莫札特式的魅力:評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 | 黃克武 | 聯合報, 11月號 | |||
601 | 2003 | 西方研究中國近代史的最新動向 | 沙培德 | 漢學研究通訊 22(4), 47-71 | |||
602 | 2003 | 伯倫知理與梁啟超:思想脈絡的考察 | 潘光哲 | ||||
603 | 2003 | 求索「真革命」:胡適的蘇聯經驗 | 潘光哲 | ||||
604 | 2003 | 梁啟超與中國現代史學之追尋 | 黃克武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41期,頁181-213 | |||
605 | 2003 | 李亦園先生訪問紀錄 | 潘光哲訪問 ; 林志宏紀錄 | 思與言,第41卷3期(《思與言》雜誌口述歷史計畫之二) | |||
606 | 2003 | 日本中國史研究會論近代中國的轉變──以足立啟二《專制國家史論》一書為中心的探討 | 陳耀煌 | 新史學 卷14期3,頁123-146 | |||
607 | 2003 | Japanese Operation of Coal Mining in China prior to 1945 | Chen, Tsu-yu | ||||
608 | 2003 | Chinese Professionals and the Republican State: The Rise of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in Shanghai, 1912-1937.By Xiaoqun Xu | 孫慧敏 | 近史所集刊, 41, 229-234 | |||
609 | 2003 | Staging the World: Chinese Nationalism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 Zarrow, Peter | The China Journal, 50, 228-230 | |||
610 | 2003 | 從清代檔案看旗人的家庭糾紛(1644-1795) | 賴惠敏 | 無聲之聲(I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611 | 2003 | 學習蘇聯:中共宣傳與民間回應 | 余敏玲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40期,頁99-139 | |||
612 | 2003 | 胡佛先生訪問紀錄 | 潘光哲訪問 ; 林志宏紀錄 | 思與言 第41卷2期(《思與言》雜誌口述歷史計畫之一) | |||
613 | 2003 | 情感和社會的互動:清末民初文言與白話地位的轉變 | 林志宏 | 思與言 第41卷第2期,頁1-36 | |||
614 | 2003 | Schools of Thought: Twenty-five Years of Interpretive Social Science | Zarrow, Peter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40, 267-269 | |||
615 | 2003 | 日治時期北臺灣的煤礦災變 | 陳慈玉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 第20期,頁237-279 | |||
616 | 2003 | 婦女與明代理學的性命追求 | 呂妙芬 | 無聲之聲:近代中國婦女與文化,1600-1950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617 | 2003 | 婚姻與家族勢力:日治時期基隆顏家的婚姻策略 | 陳慈玉 | 無聲之聲(I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1600-1950)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618 | 2003 | 「妖婦」乎?「女仙」乎?──論明代山東唐賽兒的形象轉變 | 巫仁恕 | 無聲之聲(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 (台北 : 中研院近史所) | |||
619 | 2003 | 郭沫若與王國維 | 潘光哲 | ||||
620 | 2003 | 菁英與群眾──北伐前後閩西地區的國共合作與農民暴動 | 陳耀煌 | 新史學 卷14期1,頁97-142 | |||
621 | 2003 | 利用與被利用:孫中山的反清革命運動與日本政府之關係 | 黃自進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39期,頁107-152 | |||
622 | 2003 | 「生活、知識與中國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conference report) | 沙培德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35, 40-46 | |||
623 | 2003 | 「國父」形象的歷史形成:一個初步的考察 | 潘光哲 | ||||
624 | 2003 | 清遺民的心態及處境:以劉聲木《萇楚齋隨筆》為例 | 林志宏 | 東吳歷史學報 第9期,頁183-218 | |||
625 | 2003 | 技術、組織創新與國際飲食變化:清末民初中國蛋業之發展 | 張寧 | 新史學 第14卷第1期,頁1-43 | |||
626 | 2003 | The Beijing-Hankou Railroad and Commercial Development in NorthChina, 1905-1937: A Cas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Belgian Investment in China | Chang, Jui-te | The Histor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Low Countries and China in the Qing Era (1644–1911) (Leuven :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 |||
627 | 2003 | 近代中國女子健美的論述 (1920年代-1940年代) | 游鑑明 | 無聲之聲 (I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628 | 2003 | 無聲之聲 (Ⅱ):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 | 游鑑明主編 | 台北市 | |||
629 | 2003 | 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 | 呂妙芬 | 台北市 | |||
630 | 2003 | 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 以江南為討論中心── | 巫仁恕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41期,頁87-143 | |||
631 | 2003 | 王世慶先生訪問紀錄 | 許雪姬 ; 劉素芬 ; 莊樹華訪問; 丘慧君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632 | 2003 | 無聲之聲 (Ⅲ):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1600-1950) | 羅久蓉; 呂妙芬主編 | 台北市 | |||
633 | 2003 | 暗通款曲:明清豔情小說中的情欲與空間 | 黃克武 | 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 私情篇 (台北 : 漢學研究中心) | |||
634 | 2003 | 婦女與奢侈── 一個明清婦女消費研究史的初步檢討 | 巫仁恕 | 中國史學(日本) 第13卷,頁69-82 | |||
635 | 2003 | (encyclopedia entry) "Anarchismus" | Zarrow, Peter | (book) Das grosse China- Lexikon (Primus Verlag, Darmstadt), 13-14 | |||
636 | 2003 | Conflicting Emotions: Aspects of the Personal and Public in the Late Qing | Zarrow, Peter | 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公義篇 (台北 : 漢學研究中心) | |||
637 | 2003 | 清乾隆朝內務府皮貨買賣與京城時尚 | 賴惠敏 | 故宮學術季刊 第21卷第1期,頁101-134 | |||
638 | 2003 | 「國父」形象的歷史形成 | 潘光哲 | 第6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 國立國父紀念館) | |||
639 | 2003 | Relig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Taiwanese Identities | Katz, Paul ; Rubinstein, Murray A. | New York | |||
640 | 2003 | 台灣王爺信仰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康豹 | 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 (台北 : 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 |||
641 | 2003 | Review of Allessandro Dell'Orto, Place and Spirit in Taiwan: Tudi Gong in the Stories, Strategies, and Memories of Everyday Life | Katz, Paul | The China Quarterly, 175, 839-841 | |||
642 | 2003 | Review of Barend ter Haar, Ritual and Mythology of the Chinese Triads: Creating an Identity | Katz, Paul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40, 271-284 | |||
643 | 2003 | 路線之爭?──中共湖北省委事件 | 陳耀煌 | 現代化與國際化進程中的中國社會變遷 (上海;香港 : 復旦大學歷史系;珠海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 |||
644 | 2003 | 百年以後當思我:梁啟超史學思想的再反省2003 | 黃克武 | 新史學:多學科對話的圖景 (北京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
645 | 2003 | The Reception of Yan Fu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 Huang, Ko-wu | China Reconstructs (Lanham :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 |||
646 | 2003 | Local Elites and Sacred Sites in Hsin-chuang – The Growth of the Ti-tsang An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 Katz, Paul | 信仰、儀式與社會: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
647 | 2003 | Identity Politics and the Study of Popular Religion in Postwar Taiwan | Katz, Paul | Relig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Taiwanese Identities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 |||
648 | 2003 | Review of Marc L. Moskowitz, The Haunting Fetus: Abortion, Sexuality, and the Spirit World in Taiwan | Katz, Paul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23(1), 231-234 | |||
649 | 2003 | 林金莖先生訪問紀錄 | 黃自進訪問 ; 簡佳慧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650 | 2003 | Manchus & Han: Ethnic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Power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1861-1928 | Zarrow, Peter | JOSA: The Journal of the Oriental Society of Australia, 35, 88-94 | |||
651 | 2003 | The Cult of the Royal Lords in Postwar Taiwan | Katz, Paul | Religion in Modern Taiwan: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a Changing Society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
652 | 2003 | 元代全真道士的史觀與宗教認同——以《玄風慶會圖》為例 | Katz, Paul | 燕京學報 第15期,頁95-107 | |||
653 | 2003 | Religion and the State in Postwar Taiwan | Katz, Paul | The China Quarterly 174, 395-412 | |||
654 | 2003 | Social Structure and Marriage Patterns in East Haven: A Preliminary Analysis | Katz, Paul | 無聲之聲 (I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655 | 2002 | 中國東北的鋼鐵業(1915-1945) | 陳慈玉 | 新史學 第13卷第4期,頁67-117 | |||
656 | 2002 | 蔣中正先生與九一八事變:不抵抗責任的探討 | 黃自進 | 近代中國 117-147 | |||
657 | 2002 | 蘇聯英雄保爾‧柯察金到中國 | 余敏玲 | 新史學 第12卷第4期,頁25-74 | |||
658 | 2002 | 建構青年王韜的生命軌跡——《王韜青年文稿》導論 | 潘光哲 | 國際中國學研究 第5輯,頁283-300 | |||
659 | 2002 | 明代士大夫與轎子文化 | 巫仁恕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38期,頁1-69 | |||
660 | 2002 | 從東京、北京到上海:日系法學教育與中國律師的養成(1902-1914) | 孫慧敏 | 法制史研究 第3期,頁157-196 | |||
661 | 2002 | David Wang, Under the Soviet Shadow, The Yining Incident | 吳啟訥(吳喆) | 新史學, 第13卷第4期 | |||
662 | 2002 | 鐵杆莊稼?清末內務府辛者庫人的家戶與生計 | 賴惠敏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38期,頁71-128 | |||
663 | 2002 | 戰後東北亞國際關係 | 張啟雄主編 | 台北市 | |||
664 | 2002 | 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 | 巫仁恕 | ||||
665 | 2002 | 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性別與醫療 | 黃克武主編 | 台北市 | |||
666 | 2002 | 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軍事組織與戰爭 | 黃克武主編 | 台北市 | |||
667 | 2002 | Travel and Gentry Mentalities in Late Ming China─A Case Study of the Jiangnan Region─ | Wu, Jen-shu | ||||
668 | 2002 | 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 | 林滿紅 | 台北市 | |||
669 | 2002 | 中國炭礦業の發展と日本の對華投資 | 陳慈玉 | 立命館言語文化研究 第14卷第2期,共14頁 | |||
670 | 2002 | 山東礦業志 | 陳慈玉 | 民國山東通志, 第13卷,頁1313-1375 | |||
671 | 2002 | Peter Burke, A Social History of Knowledge: from Gutenberg to Diderot | 林志宏 | 新史學, 第13卷第3期,頁247-252 | |||
672 | 2002 | 民俗曲藝,第137-138期(「宗教與地方社會」專輯) | Katz, Paul | 台北市 | |||
673 | 2002 | 傾聽她們的聲音:女性口述歷史的方法與口述史料的運用 | 游鑑明 | 新店 | |||
674 | 2002 | 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思想、政權與社會力量 | 黃克武主編 | 台北市 | |||
675 | 2002 | 嚴復的異性情緣與思想境界 | 黃克武 | 思想、政權與社會力量:第三屆漢學會議論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簡體字縮節版刊《福建論壇》,第122期,2001年,頁84-91)) | |||
676 | 2002 | 究竟忽略了什麼?──明清時期農民運動的再探討 | 巫仁恕 | 明報月刊, 第37卷第8期,頁39-41 | |||
677 | 2002 | 建構青年王韜的生命軌跡——《王韜青年文稿》導論 | 潘光哲 | ||||
678 | 2002 | 天下興亡,「匹夫」之責?--明清鼎革中的夏家婦女-- | 孫慧敏 | 台大歷史學報 第29期,頁63-85 | |||
679 | 2002 | 近代中國的分家習俗 | 賴惠敏 | 文獻與史學-恭賀陳捷先教授七十高壽論文集 (台北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680 | 2002 | 建立一個高尚的職業:近代上海律師業的興起與頓挫 | 孫慧敏 | 國立台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288 p. | |||
681 | 2002 | 跨國公司與中國民族資本企業的互動:以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在華冷凍蛋品工業的發展為例 | 張寧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37期,頁187-227 | |||
682 | 2002 | 嚴復與梁啟超 | 黃克武 | 台大文史哲學報 第56期,頁29-68 (亦收入張廣敏主編,《嚴復與中國近代文化》,福州:海風出版社,2003,頁237-271) | |||
683 | 2002 | 晚明江右陽明學者的地域認同與講學風格 | 呂妙芬 | 臺大文史哲學報 期56,頁285-326 | |||
684 | 2002 | 「重新估定一切價值」——「胡適研究」前景的一些反思 | 潘光哲 | 文史哲學報 第56期,頁109-143 | |||
685 | 2002 | 太平洋経済における台湾・香港間の競合関係-日本植民地期における台湾の経験 | 林滿紅 | 福建と日本 第425號,頁209-265 | |||
686 | 2002 | 界定台灣主權歸屬的國際條約——簽定於五十年前的《中日和約》 | 林滿紅 | 自由時報 | |||
687 | 2002 | 界定臺灣主權歸屬的國際法─簽訂於五十年前的《中日和約》 | 林滿紅 | 近代中國 第148期 | |||
688 | 2002 | 戰後日本的對華政策--以「中日和約」為例的探討 | 黃自進 | 近代中國 第148期,頁6-16 | |||
689 | 2002 | 滿州事變前後における國民政府の對日政策:蔣介石の思惑を中心に | 黃自進 | 東アジア近代史 9-34 | |||
690 | 2002 | 從高樸案看乾隆朝的內務府與商人 | 賴惠敏 | 新史學 第13卷第1期,頁71-131 | |||
691 | 2002 | 評介翟新《東亞同文會と中國: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對外理念とその實踐》 | 林志宏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33期,頁166-171 | |||
692 | 2002 | 張玉法教授的史學人生 | 黃自進 ; 潘光哲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33期,頁63-88 | |||
693 | 2002 | 蔣中正先生在日本學習的一段歲月 | 黃自進 | 近代中國 28-62 | |||
694 | 2002 | 蔣介石と滿州事變:「不絕交、不宣戰、不講和、不訂約」の對日政策の原點 | 黃自進 | 法學研究(慶應義塾大學法學部集刊) 373-400 | |||
695 | 2002 | 穿過歷史與記憶的迷霧:閱讀鄭鴻生《青春之歌》的一些想法 | 潘光哲 | 當代, 第173期,頁132-138 | |||
696 | 2002 | 戰爭與工人文化──抗戰時期大後方工人的認同問題 | 張瑞德 | 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軍事組織與戰爭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697 | 2002 | 辛亥革命時期的日本對華政策 | 黃自進 | 辛亥革命與二十世紀的中國 (北京 : 新華書店) | |||
698 | 2002 | A Reassessment of Chiang Kai-shek and the Policy of Alliance with the Soviet Union | Yu, Miin-ling | The Chinese Revolution in the 1920s: Between Triumph and Disaster (London : Curzon Press) | |||
699 | 2002 | 顧紹昌先生訪問紀錄 | 潘光哲 ; 劉季倫; 孫善豪訪問; 潘光哲 ; 梁雅惠紀錄 | 台北 : 國史館 | |||
700 | 2002 | Rethinking the 1898 Reform Period: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hange in Late Qing China | Karl, Rebecca; Zarrow, Peter | Cambridge, MA, USA | |||
701 | 2002 | 追尋晚清中國「民主想像」的軌跡 | 潘光哲 | 自由主義與中國近代傳統:「中國近現代思想的演變」研討會論文集(上) (香港 :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
702 | 2002 | 共產黨‧地方菁英‧農民:鄂豫皖蘇區的共產革命(1922-1932) | 陳耀煌 | 臺北 | |||
703 | 2002 | 海軍人物訪問紀錄 第二輯 | 張力 ; 吳守成; 曾金蘭訪問; 張力 ; 曾金蘭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704 | 2002 | Taiwanese Merchants, Overseas Chinese Merchants, and Japanese Government: Taiwan’s Economic Relation with Japan, 1895-1945 | 林滿紅 | アジア太平洋討究 第4號,頁3-20 | |||
705 | 2002 | Images of Lü Dongbin in Ming Literature | Katz, Paul | 壁之光——慶祝徐步奎(朔方)教授從事教學科研五十五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杭州 : 浙江大學出版社) | |||
706 | 2002 | Review of Stephen Little and Shawn Eichman, eds., Taoism and the Arts of China | Katz, Paul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22(1), 141-143 | |||
707 | 2002 | A Soviet Hero, Paul Korchagin, Comes to China | Yu, Miin-ling | RUSSIAN HISTORY-HISTOIRE RUSSE 29:2-4, 329-355 | |||
708 | 2002 | 道教與地方信仰——以溫元帥信仰為個例 | Katz, Paul | 臺灣宗教研究通訊 第4期,頁1-30 | |||
709 | 2002 | Review of Poul Andersen, The Demon Chained under Turtle Mountain: The History and Mythology of the Chinese River Spirit Wuzhiqi | Katz, Paul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22(3), 628-629 | |||
710 | 2002 | 嚴復的終極追尋:自由主義與文化交融 | 黃克武 | 自由主義與中國近代傳統 (香港 : 中文大學出版社 (縮節版亦刊《二十一世紀》,第67期,2001年10月,頁71-76)) | |||
711 | 2002 | Review of Edward L. Davis, Society and the Supernatural in Song China | Katz, Paul |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62(2), 449-462 | |||
712 | 2002 |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Ritual Dramas: An Assessment of Xu Hongtu 徐宏圖's Research on Zhejiang | Katz, Paul | Ethnography in China Today: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Methods and Results (台北 : 源流出版社) | |||
713 | 2002 | Review article on recent books by Wang Chien-ch'uan 王見川 and Li Shih-wei 李世偉 | Katz, Paul | Studies in Central & East Asian Religions, 12 & 13, 209-219 | |||
714 | 2002 | Introduction: New Perspectives on Quanzhen 全真Taoism: The Formation of a Religious Identity | Katz, Paul ; Goossaert, Vincent |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29, 91-94 | |||
715 | 2002 | Writing History, Creating Identity―A Case Study of the Xuanfeng qinghui tu 玄風慶會圖 | Katz, Paul |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29, 161-178 | |||
716 | 2001 | 悲劇的歷史拼圖──金山鄉二二八事件之探析 | 黃克武 ; 洪溫臨 | 近史所集刊 第36期,頁1-44 | |||
717 | 2001 | 明代的司法與社會──從明人文集中的判牘談起 | 巫仁恕 | 法制史研究 第2期,頁61-88 | |||
718 | 2001 | 從騎馬到乘轎──明代轎子文化與士大夫 | 巫仁恕 | ||||
719 | 2001 | 二十世紀中國學術史脈絡裡的「胡適研究」 | 潘光哲 | ||||
720 | 2001 | 明清江南東嶽神信仰與城市群眾的集體抗議──以蘇州民變為討論中心─ | 巫仁恕 | ||||
721 | 2001 | 日本殖民時期臺灣與香港經濟關係的變化:亞洲與世界關係調動中之一發展 | 林滿紅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36期,頁45-115 | |||
722 | 2001 | 中國律師制度的建立--以上海為中心的觀察(1911-1912) | 孫慧敏 | 法制史研究 121-154 | |||
723 | 2001 | 明清笑話中的身體與情慾:以《笑林廣記》為中心之分析 | 黃克武 ; 李心怡 | 漢學研究 第19卷第2期,頁343-374 | |||
724 | 2001 | 簡介明清社會與生活主題研究計畫 | 巫仁恕 | 明代研究通訊 第4期,頁67-76 | |||
725 | 2001 | 越南、中國與台灣關係的轉變 | 許文堂 | 台北 | |||
726 | 2001 | 海峽兩岸在亞洲開發銀行的中國代表權之爭:名分秩序論觀點的分析 | 張啟雄著 | 台北市 | |||
727 | 2001 | 琉球認同與歸屬論爭 | 張啟雄編著 | 台北市 | |||
728 | 2001 | The Politics of Commemora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Fiftieth-Anniversary Commemor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 Chang, Jui-te | Scars of War: The Impact of Warfare on Modern China (Vancouver : UBC Press) | |||
729 | 2001 | 戰前日本對華煤業投資的特徵 | 陳慈玉 | 新亞學報(香港) 第21卷,頁120-136 | |||
730 | 2001 | 臺灣海峽兩岸歷史關係的誤解與紓解 | 林滿紅 | 歷史月刊 第166期,頁52-59 | |||
731 | 2001 | 《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與晚清中國士人「認識世界」的「知識基礎」 | 潘光哲 |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討論會論文, 100頁 | |||
732 | 2001 | State and Economy in Republican China: A Handbook for Scholars | Kirby, William C.; Lin, Man-houng ; Shih, James; Pietz, David A. |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 |||
733 | 2001 | 晚清中國的民主想像 | 潘光哲 | 二十一世紀 第67期,頁66-70 | |||
734 | 2001 | Overseas Chinese Merchants and Multiple Nationality: A means for Reducing Commercial Risk (1895-1935) | Lin, Man-houng | Modern Asian Stidues 35(4), 985-1009 | |||
735 | 2001 | 關於「告別革命」的歷史書寫——以一九○三年為例的一些思考 | 潘光哲 | 近代中國雙月刊 第145期,頁100-116 | |||
736 | 2001 | 台灣水利事業與地域社會——以日治時期台中州為例 | 劉素芬 | 現代臺灣研究 第22號,頁4-23 | |||
737 | 2001 | 戰時經濟統制下的台灣煤礦業(1937-1945) | 陳慈玉 | 中國經濟史研究(北京) 第63期,頁20-136 | |||
738 | 2001 | 評介王汎森撰《傅斯年:史學與政治之間的一生》 | 潘光哲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32期,頁136-144 | |||
739 | 2001 | 關於「告別革命」的歷史書寫——以一九○三年為例的一些思考 | 潘光哲 | ||||
740 | 2001 | 「中國的物質與文化」研究計畫簡介 | 巫仁恕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32期,頁90-96 | |||
741 | 2001 | 千山我獨行?廿世紀前半期中國有關女性獨身的言論 | 游鑑明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9期,頁121-187(本文另收入邢義田等總編,梁其姿、李貞德主編,《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第九分冊《婦女與社會》,2005年4月,頁421-472,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
742 | 2001 | 「妖婦」乎?「女仙」乎?──論明代山東唐賽兒的形象轉變 | 巫仁恕 | ||||
743 | 2001 | 追尋晚清中國「民主想像」的軌跡:若干初步的思考 | 潘光哲 | ||||
744 | 2001 | 國共兩黨與共產國際關係之俄國資料介紹,1920-1940年代 | 余敏玲 | 漢學研究通訊, 第20卷第3期,頁8-15 | |||
745 | 2001 | 婦女運動與運動婦女: 評介《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 | 連玲玲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9期, 頁267-279 | |||
746 | 2001 | 戰後的台灣煤礦業(1945-1980) -對於一夕陽產業的觀察 | 陳慈玉 | 薪火集:傳統與近代變遷中的中國經濟 (台北 : 稻鄉出版社) | |||
747 | 2001 | 明代吉安府的陽明講會活動 | 呂妙芬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期35,頁197-272 | |||
748 | 2001 | 臺灣海峽兩岸歴史關係をめぐる誤解を糾す | 林滿紅 | 世界 第689號,頁305-316 | |||
749 | 2001 | 台灣海峽兩岸關係をめぐる誤解を糾す | 林滿紅 | 世界, 第689號,頁305-316 | |||
750 | 2001 | 漫畫「臺灣論」的思想背景 | 黃自進 | 近代中國 第143期,頁80-89 | |||
751 | 2001 | IN SEARCH OF WEALTH, POWER, AND FREEDOM: YAN FU AND THE ORIGINS OF MODERN CHINESE LIBERALISM , Ph. D Thesis | Huang, Ko-wu | Stanford University, History Department, 429 p. | |||
752 | 2001 | 日本統治期臺灣の女性と職業 | 游鑑明 | 歷史評論 第612期,頁34-46(中島敬節譯自拙著〈日據時期的職業變遷與婦女地位〉,《臺灣近代史》(社會篇),1995年6月,頁101-137,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
753 | 2001 | 明代寧國府的陽明講會活動 | 呂妙芬 | 新史學 第12卷第1期,頁53-114 | |||
754 | 2001 | 想像中國──倫敦所見古董明信片圖像分析 | 張瑞德 | 二十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論文選集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755 | 2001 | 山西煤業與世界市場,1949-1985 | 陳慈玉 | 二十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論文選集(上冊)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756 | 2001 | 西方概念與中國歷史:皇帝體制的「價值重估」——以當代「新儒家」的詮釋為例 | 潘光哲 ; 薛化元 | ||||
757 | 2001 | 歷史的合理化及其仲裁——黃仁宇史學的性格與它在廿世紀中國史學裡的位置 | 潘光哲 | ||||
758 | 2001 | 楚崧秋先生訪問紀錄 | 呂芳上; 黃克武訪問 ; 王景玲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759 | 2001 | 「二十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論文選集 | 張啟雄主編 | 台北市 | |||
760 | 2001 | 九二一震災口述訪問紀錄 | 陳儀深 ; 呂芳上; 陳慈玉 ; 謝國興 ; 余安邦; 黃蘭翔; 沈懷玉訪問; 林東璟; 朱怡婷; 簡佳慧; 王景玲; 蔡欣怡; 潘彥蓉; 蔡順柔; 吳鳳蓮; 陳紹菡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761 | 2001 | 加強民國時期社會史研究芻議 | 張瑞德 | 天津社會科學 2001年01期,頁84 | |||
762 | 2001 | 蔣中正先生研究資料目錄:1980~2000 | 黃自進 | 台北 | |||
763 | 2001 | 蔣中正先生留日學習實錄 | 黃自進 | 台北 | |||
764 | 2001 | 北一輝的革命情結:在中日兩國從事革命的歷程 | 黃自進 | 台北市 | |||
765 | 2001 | 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資料選編——6.社會改革的思潮 | 張忠棟; 李永熾; 林正弘主編; 劉季倫; 薛化元; 潘光哲編輯 | 台北 : 唐山出版社 | |||
766 | 2001 | 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資料選編——7.民主.憲政.法治 | 張忠棟; 李永熾; 林正弘主編; 劉季倫; 薛化元; 潘光哲編輯 | 台北 : 唐山出版社 | |||
767 | 2001 | 萬山不許一溪奔:胡適雷震來往書信選集 | 萬麗鵑編註; 潘光哲校閱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768 | 2001 | 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資料選編——9.自由經濟的主張 | 張忠棟; 李永熾; 林正弘主編; 劉季倫; 薛化元; 潘光哲編輯 | 台北 : 唐山出版社 | |||
769 | 2001 | 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資料選編——5.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 | 張忠棟; 李永熾; 林正弘主編; 劉季倫; 薛化元; 潘光哲編輯 | 台北 : 唐山出版社 | |||
770 | 2001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王韜手稿:《蘅華館雜錄》 | 潘光哲負責整理 | ||||
771 | 2001 | 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資料選編——8.基本自由與人權保障 | 張忠棟; 李永熾; 林正弘主編; 劉季倫; 薛化元; 潘光哲編輯 | 台北 : 唐山出版社 | |||
772 | 2001 | 華商と多重国籍-商業的リスクの軽減手段として | 林滿紅 | アジア太平洋討究 第3號,頁95-112 | |||
773 | 2001 | Review of Donald S. Lopez, Jr., ed., Religions of China in Practice | Katz, Paul |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28, 226-228 | |||
774 | 2001 | Review of Stephan Feuchtwang, Popular Religion in China. The Imperial Metaphor | Katz, Paul |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29, 354-355 | |||
775 | 2001 | 日本殖民地期台灣の對滿州貿易促進とその社會的意義(1932-1941) | 林滿紅 | 一九三○年代東亞的世界秩序 (廣島 : 溪水社) | |||
776 | 2001 | 口述歷史與臺灣婦女史研究 | 游鑑明 | 兩岸資訊社會的史學與應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台北 :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
777 | 2001 | 思議與不可思議:嚴復的知識觀 | 黃克武 | 科學與愛國:嚴復思想新探 (北京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
778 | 2001 | Divine Justice: Chicken-beheading Rituals in Japanese Occupation Taiwan and their Historical Antecedents | Katz, Paul | 社會、民族與文化展演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 漢學研究中心) | |||
779 | 2001 | Decline or Prosperity? Guild Merchants Trading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1820s-1895(英文節縮版) | Man-houng Lin | Commercial Networks in Modern Asia (London : Curzon Press Richmond, Surrey) | |||
780 | 2001 | 柯文著《歷史中的三個基調:作為事件、經驗與神話的義和團》 | 黃克武 ; 李仁淵 | 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 第26輯,頁47-78 | |||
781 | 2001 | Festival Systems and the Division of Ritual Labor: A Case Study of the An-fang 暗訪 at Hsin-chuang's Ti-tsang An 地藏庵 | Katz, Paul | 民俗曲藝 130, 57-124 | |||
782 | 2000 | 俄國主要檔案館現況簡介 | 余敏玲 | 近代中國, 第140期,頁200-217 | |||
783 | 2000 | 顧應昌先生訪問紀錄:一個經濟小兵的故事 | 劉素芬 ; 莊樹華訪問; 向明珠; 陳怡如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784 | 2000 | 節慶、信仰與抗爭──明清城隍信仰與城市群眾的集體抗議行為 | 巫仁恕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34期,頁145-210 | |||
785 | 2000 | 張自牧論著考釋劄記:附論深化晚清思想史研究的一點思考 | 潘光哲 | 新史學 第11卷第4期,頁105-121 | |||
786 | 2000 | 書寫忠烈:明末夏允彝、夏完淳父子殉節故事的形成與流傳 | 孫慧敏 | 台大歷史學報 第26期,頁263-307 | |||
787 | 2000 | 台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對公營事業的整頓,1949-1953 | 陳思宇; 陳慈玉 | 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台北 : 國史館) | |||
788 | 2000 | 蔣介石與聯俄政策之再思 | 余敏玲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34期,頁25-74 | |||
789 | 2000 | 文化人類學新論-許烺光著作集 6 | 許烺光著; 張瑞德譯 | 臺北 : 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 |||
790 | 2000 | 十九世紀清越外交關係之演變 | 許文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34期,頁271-321 | |||
791 | 2000 | 在華英人間的文化衝突:上海「運動家」對抗「鳥類屠害者」,1890-1920 | 張寧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34期,頁89-144 | |||
792 | 2000 | 都市計畫前輩人物訪問紀錄 | 呂芳上; 陳儀深 ; 黃克武 ; 巫仁恕 ; 黃蘭翔; 沈懷玉; 王雪玉; 陳博雅; 黃武達; 郭年雄; 賀陳旦; 孫可立訪問; 謝采秀; 王景玲; 王麗媛; 鄭麗榕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793 | 2000 | 大南實錄清越關係史料彙編 | 許文堂 ; 謝奇懿 | 台北 | |||
794 | 2000 | 越南的經濟改革與政治轉型 | 許文堂 | 東南亞的變貌 (台北 : 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計畫) | |||
795 | 2000 | 語言、記憶與認同:口述記錄與歷史生產 | 黃克武 | 當代 第158期,頁74-82(亦刊於楊祥銀,《與歷史對話:口述史學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頁158-166) | |||
796 | 2000 | 明人文集與明代研究學術研討會紀要 | 巫仁恕 ; 呂妙芬 | 明代研究通訊 第3期,頁57-66 | |||
797 | 2000 | 公共衛生與城市變革─清末上海人生活文化的一個觀察 | 李達嘉 | ||||
798 | 2000 | 中國與「非西方」世界的歷史研究之若干新趨勢 | Stephen Averill (韋思諦)著; 吳啟訥(吳喆)譯 ; 孫慧敏譯 ; 江政寬校譯 | 新史學, 第11卷第3期 | |||
799 | 2000 | 評岸本美緒著:《明清交替江南社會──十七世紀中國秩序問題》 | 巫仁恕 | 新史學, 第11卷第3期,頁213-223 | |||
800 | 2000 | Taiwanese Investment in Vietnam since the “Doi Moi” policy | Shiu, Wen-tang | ||||
801 | 2000 | 致身吉且安--白居易的居宅選擇 | 孫慧敏 | 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第32期,頁27-42 | |||
802 | 2000 | 政治、史學與史家──從「漢學的陰影」一文來看1950-1980年間美國中國共產革命史研究的轉變 | 陳耀煌 | 政大史粹 期4,頁109-145 | |||
803 | 2000 | 地方菁英與中共農民運動關係之研究──以湘鄂西蘇區早期發展為例 | 陳耀煌 | 政大史粹 期2,頁99-125 | |||
804 | 2000 | 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女子體育的發展 | 游鑑明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33期,頁1-75 | |||
805 | 2000 | 近代中國「民主想像」的興起(1837~1895) | 潘光哲 | 國立台灣大學, 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407頁 p. | |||
806 | 2000 | 婦女、家庭與社會:雍乾時期拐逃案的分析 | 賴惠敏 ; 朱慶薇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8期,頁1-40 | |||
807 | 2000 | 從追求正道到認同國族:明末至清末中國公私觀念的重整 | 黃克武 | 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的重建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亦收入甘肅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會主辦,《國學論衡》第3輯(2004,蘭州),頁373-426;許紀霖主編,《公共性與公民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頁40-79)) | |||
808 | 2000 | 糾纏「一個中國」實屬多餘 | 林滿紅 | 交流, 第51卷,頁35-36 | |||
809 | 2000 | 台商在越南的投資 | 許文堂 | ||||
810 | 2000 | 晚清士人對英國政治制度的認識(1830~1856) | 潘光哲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 第17期,頁147-196 | |||
811 | 2000 | 略論二十世紀前半日本對東北亞煤業的經營 | 陳慈玉 | 漢學研究通訊 第19卷第2期,頁196-203 | |||
812 | 2000 | 明代的司法與社會──從明人文集中的判例談起 | 巫仁恕 | ||||
813 | 2000 | 明治後期における中國像:日本政府の中國革命への支援と否定 | 黃自進 | QUADRANTE(東京外國語大學海外事情研究所集刊) 2, 129-142 | |||
814 | 2000 | 從事女性口述歷史的幾個問題 | 游鑑明 | 近代中國 第135期,頁117-121 | |||
815 | 2000 | 日本植民地時代の基隆炭礦株式會社-台灣土著資本家と日本財閥の事例研究 | 陳慈玉 | 東アジア史の展開と日本 (東京 : 山川出版社) | |||
816 | 2000 | 思為絪醞,言乃不息:評《思與言》 | 黃克武 | 二十一世紀, 第57期,頁148-150 | |||
817 | 2000 | 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 | 黃克武 ; 張哲嘉主編 | 台北市 | |||
818 | 2000 | 臺灣地區的婦運 | 游鑑明 | 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 (台北 : 近代中國出版社) | |||
819 | 2000 | 蔣復璁口述回憶錄 | 蔣復璁; 昌彼得; 張鼎鍾; 汪雁秋; 龔士榮; 劉琳琳口述; 黃克武編撰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820 | 2000 | 北一輝與中國革命 | 黃自進 | 第四回日中關係史國際シンポジウム (東京 : 東方書店) | |||
821 | 2000 | 蔣宋美齡創辦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小兒麻痺患者的福音使者 | 游鑑明 | 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集 (台北 : 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本文另刊載於《近代中國》,第134期,1999年12月,頁87-114)) | |||
822 | 2000 | 孫立人言論選集 | 朱浤源主編 | 台北市 | |||
823 | 2000 | 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資料選編——4.文化的道路 | 張忠棟; 李永熾; 林正弘主編; 劉季倫; 薛化元; 潘光哲編輯 | 台北 : 唐山出版社 | |||
824 | 2000 | 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資料選編——3.教育獨立與學術自由 | 張忠棟; 李永熾; 林正弘主編; 劉季倫; 薛化元; 潘光哲編輯 | 台北 : 唐山出版社 | |||
825 | 2000 | 一二三自由日:從一個節日的演變看當代台灣反共神話的興衰, | 黃克武 | 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台北 : 國史館) | |||
826 | 2000 | 從命案看清前期的國家與社會(1644-1795) | 賴惠敏 | 明清文化新論 (台北 : 文津出版社) | |||
827 | 2000 | Review of Meir Shahar, Crazy Ji: Chinese Religion and Popular Literature | Katz, Paul | 漢學研究, 18(2), 441-447 | |||
828 | 2000 | 漢人社會的神判儀式初探——從斬雞頭說起 | Katz, Paul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第88期,頁173-202 | |||
829 | 1999 | 編委會編《橫濱と上海-近代都市形成史比較研究》 | 陳慈玉 | 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 第23輯,共22頁 | |||
830 | 1999 | 儒釋交融的聖人觀:從晚明儒家聖人與菩薩形象相似處及對生死議題的關注談起 | 呂妙芬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期32,頁165-208 | |||
831 | 1999 | 從契約文書看清代旗地政策與典賣(1644-1820) | 賴惠敏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32期,頁123-163 | |||
832 | 1999 | 日本政府與臺灣籍民的東南亞投資,1895-1945 | 林滿紅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32期,頁1-56 | |||
833 | 1999 | 近代華東地區的女球員:以報刊雜誌為主的討論 | 游鑑明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32期,頁57-122 | |||
834 | 1999 | 後冷戰時期南北韓與中日美俄四強的關係 研討會論文集 | 張啟雄主編 | 台北市 | |||
835 | 1999 | 〈新發現的一篇陳熾重要遺稿〉,《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28期 | 孔祥吉; 潘光哲 |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836 | 1999 | 明代平民服飾的流行風尚與士大夫的反應 | 巫仁恕 | 新史學 第10卷第3期,頁55-110 | |||
837 | 1999 | 張忠棟教授與現代中國\台灣自由主義人物的研究 | 潘光哲 | 台灣歷史學會通訊 第9期,頁28-39 | |||
838 | 1999 | 對中共鄂豫皖蘇區發展若干特點之考察(1927-1932) | 陳耀煌 | 政大史粹 期1,頁81-102 | |||
839 | 1999 | 《李自成結局研究》評介 | 巫仁恕 | 明代研究通訊 第2期,頁107-111 | |||
840 | 1999 | 評P.J. Cain、A.G. Hopkins著,British Imperialism: Innovation and Expansion, 1688-1914 | 張寧 | 暨大學報, 第3卷第2期,頁199-202 | |||
841 | 1999 | 楊學甲先生訪問紀錄,收錄於《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1輯 | 許文堂 |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842 | 1999 | 雷水泉先生訪問紀錄,收錄於《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2輯 | 許文堂 |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843 | 1999 | 洪其中先生訪問紀錄,收錄於《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2輯 | 許文堂 |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844 | 1999 | 郭以仁先生訪問紀錄,收錄於《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3輯 | 許文堂 |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845 | 1999 | 吳聲潤先生訪問紀錄,收錄於《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2輯 | 許文堂 |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846 | 1999 | 洪黃秋爽女士訪問紀錄,收錄於《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2輯 | 許文堂 |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847 | 1999 | 劉樟木先生訪問紀錄,收錄於《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2輯 | 許文堂 |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848 | 1999 | 周碧霞女士訪問紀錄,收錄於《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2輯 | 許文堂 |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849 | 1999 | 李榮宗先生訪問紀錄,收錄於《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3輯 | 許文堂 |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850 | 1999 | 胡萬發先生訪問紀錄,收錄於《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2輯 | 許文堂 |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851 | 1999 | 汪來長先生訪問紀錄,收錄於《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2輯 | 許文堂 |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852 | 1999 | 何朝興先生訪問紀錄,收錄於《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3輯 | 許文堂 |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853 | 1999 | 吳孟學先生訪問紀錄,收錄於《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3輯 | 許文堂 |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854 | 1999 | 李金火先生訪問紀錄,收錄於《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2輯 | 許文堂 |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855 | 1999 | 宋世興先生訪問紀錄,收錄於《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2輯 | 許文堂 |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856 | 1999 | 陳鵬雲先生訪問紀錄,收錄於《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1輯 | 許文堂 |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857 | 1999 | 抗戰時期大後方工商業者的心態與行動 | 張瑞德 |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第27期,頁121-146 | |||
858 | 1999 | 陽明學者的講會與友論 | 呂妙芬 | 漢學研究 卷17期1,頁79-104 | |||
859 | 1999 | 陽明學派的建構與發展 | 呂妙芬 | 清華學報 卷29期2,頁167-203 | |||
860 | 1999 | 明清之際江南時事劇的發展及其所反映的社會心態 | 巫仁恕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31期,頁1-48 | |||
861 | 1999 | 財經安穩與國民健康之間:晚清的土產鴉片論議(1833-1905) | 林滿紅 | 財政與近代歷史論文集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862 | 1999 | 近百年來的台灣茶業 | 陳慈玉 | 慶祝王鍾翰教授八十五暨韋慶遠教授七十歲華誕學術論文合集 (安徽 : 黃山書社) | |||
863 | 1999 | 清朝父權對婦女婚姻的影響 | 賴惠敏 | 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 漢學研究中心) | |||
864 | 1999 | 王家儉先生訪問紀錄,收錄於《口述歷史》第9期 | 許文堂 ; 沈懷玉 |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865 | 1999 | 臺灣礦業史上的第一家族-基隆顏家研究 | 陳慈玉 | 基隆 | |||
866 | 1999 | 張君勱對社會主義體制的觀察(1919~1922) | 潘光哲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 第16期,頁47-79 | |||
867 | 1999 | 臺灣商業經營的中國傳承與蛻變─以近四十年臺灣相關研究為基礎之省察 | 林滿紅 | 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 |||
868 | 1999 | Tension within the Church: British Missionaries in Wuhan, 1913-28 | Ning Jennifer Chang | Modern Asian Studies 33(2), 421-444 | |||
869 | 1999 | 北一輝の辛亥革命‧五四運動觀:吉野作造との對比を中心に | 黃自進 | QUADRANTE(東京外國語大學海外事情研究所集刊) 1, 53-74 | |||
870 | 1999 | 「張君勱研究」前景的反思——以兩部新著為例 | 潘光哲 | 新史學 第10卷第1期,頁147-161 | |||
871 | 1999 | 印尼華商、臺商與日本政府之間:臺茶東南亞貿易網絡的拓展(1895-1919) | 林滿紅 | 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7輯 (臺北 :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 |||
872 | 1999 | 從留學生到實業家--以穆湘玥(藕初)與童世亨(季通)為例 | 孫慧敏 | 史原 第21期,頁87-110 | |||
873 | 1999 | 黑潮文明經濟圈的歷史與文化:臺日關係篇 | 林滿紅 | 亞洲共同課題的挑戰 (臺北 :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 |||
874 | 1999 |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二輯 | 黃克武 ; 陳儀深 ; 許文堂 ; 沈懷玉訪問; 李郁青; 潘國華; 曹如君; 鐘玉霞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875 | 1999 |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一輯 | 呂芳上; 黃克武 ; 許雪姬 ; 許文堂 ; 沈懷玉訪問; 丘慧君; 李郁青; 潘國華; 曹如君; 鐘玉霞; 林秀貞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876 | 1999 | 國際合作在中國:國際聯盟角色的考察,1919-1946 | 張力著 | 台北市 | |||
877 | 1999 | 馮克著《性、文化與現代化:民國時期的醫學與性控制》 | 黃克武 | 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 第22輯,頁373-385 | |||
878 | 1999 | 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 | 熊秉真; 呂妙芬主編 | 台北市 | |||
879 | 1999 | 明明月照來時路:臺灣婦運的歷史觀察 | 游鑑明 | 性屬關係 (下):性別與文化再現 (台北 : 心理出版社) | |||
880 | 1999 | 北一輝と辛亥革命:『支那革命外史』の位置づけの再檢討 | 黃自進 | 歷史の中の中國政治:近代と現代 (東京 : 勁草書房) | |||
881 | 1999 |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三輯 | 黃克武 ; 賴惠敏 ; 陳儀深 ; 胡國台; 許文堂 ; 沈懷玉訪問; 丘慧君; 李郁青; 潘國華; 曹如君; 鐘玉霞; 林秀貞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882 | 1999 | 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資料選編——1.什麼是自由主義 | 張忠棟; 李永熾; 林正弘主編; 劉季倫; 薛化元; 潘光哲編輯 | 台北 : 唐山出版社 | |||
883 | 1999 | 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資料選編——2.「五四」與學生運動 | 張忠棟; 李永熾; 林正弘主編; 劉季倫; 薛化元; 潘光哲編輯 | 台北 : 唐山出版社 | |||
884 | 1999 | 摩爾根、馬克思、恩格斯與郭沫若——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淵源的討論 | 潘光哲 | 《東亞近代思想與社會——李永熾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 (台北 : 月旦出版社) | |||
885 | 1999 | 開港後の台灣と中國の經濟關係 (1860-95) | 林滿紅 | 近代アジアの流通ネツトワ—ク (東京 : 創文社) | |||
886 | 1999 | Images of the Immortal. The Cult of Lü Dongbin at the Palace of Eternal Joy | Katz, Paul | Honolulu | |||
887 | 1999 | Review of Kenneth Dean, Lord of the Three in One: The Spread of a Cult in Southeast China | Katz, Paul |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27, 93-104 | |||
888 | 1999 | 呂洞賓信仰與全真教的關係——以山西永樂宮為例 | 康豹 | 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 (台北 : 允晨) | |||
889 | 1999 | Review of Terry F. Kleeman, Great Perfection: Religion and Ethnicity in a Chinese Millenial Kingdom | Katz, Paul |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6(1), 161-165 | |||
890 | 1999 | Morality Books and Taiwanese Identity―The Texts of the Palace of Guidance | Katz, Paul |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27, 69-92 | |||
891 | 1999 | Temple Cults and the Creation of Hsin-chuang Local Society | Katz, Paul | Papers from the Seventh Conference on Chinese Maritime History (Nankang : Sun Yat-sen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s) | |||
892 | 1999 | 翻譯何炳棣著,〈揚州鹽商:十八世紀中國商業資本的研究〉 | 巫仁恕 |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大陸), 1999年第2期,頁59-76 | |||
893 | 1998 | 聖學教化的弔詭:對晚明陽明學的一些觀察 | 呂妙芬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期30,頁29-64 | |||
894 | 1998 | 紀念與政治——台海兩岸抗戰勝利五十週年紀念活動的比較 | 張瑞德 | 紀念七七抗戰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 : 國史館) | |||
895 | 1998 | 日本對華煤礦業投資五十年的省思 | 陳慈玉 | 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論文集 (台北 : 國史館) | |||
896 | 1998 | 明末清初城市手工業工人的集體抗議行動—以蘇州城為探討中心— | 巫仁恕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25期,頁47-88 | |||
897 | 1998 | 研究近、現代中國民主共和思想的回顧與省思 | 潘光哲 | 《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第二冊 (台北 : 國史館) | |||
898 | 1998 | 郭沫若與〈甲申三百年祭〉 | 潘光哲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30期,頁285-334 | |||
899 | 1998 | 梁啟超與康德 | 黃克武 | 近史所集刊 第30期,頁101-148 | |||
900 | 1998 | 曾田三郎編《中國近代化過程の領導者たち〉 | 陳慈玉 | 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 第21輯,共15頁 | |||
901 | 1998 | New British Companies in China: The Case of International Export Company in Hankou, 1907-18 | Ning Jennifer Chang | Studies in Chinese History 8, 29-63 | |||
902 | 1998 | 歷史口述訪問面面觀 | 游鑑明 | 宜蘭文獻 第36期,頁61-71 (改寫為〈口述歷史面面觀:以女性口述歷史為例〉,收入《近代中國》,第149期,2002年6月,頁17-27) | |||
903 | 1998 | 蔡元培與史語所 | 潘光哲 | 《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上冊 (台北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
904 | 1998 | 丁文江與史語所 | 潘光哲 | 《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上冊 (台北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
905 | 1998 | 粵東農民運動發展與中國共產黨之關係(一九二二至一九二六) | 陳耀煌 | 近代中國 期126,頁28-51 | |||
906 | 1998 | 情慾與刑罰:清前期犯奸案件的歷史解讀(1644-1795) | 賴惠敏 ; 徐思泠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6期,頁31-73 | |||
907 | 1998 | 科技世界中的性別關係--評介Francesca Bray: Technology and Gender: Fabrics of Pow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連玲玲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6期, 頁259-270 | |||
908 | 1998 | 關於越南華人人口數量的歷史考察 | 許文堂 | 東南亞季刊 第3卷第3期,頁67-82 | |||
909 | 1998 | The Economic Reform Policies of Vietnam──A Retrospective view | Shiu, Wen-tang | ||||
910 | 1998 | 俄國檔案中的留蘇學生蔣經國 | 余敏玲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29期,頁103-130 | |||
911 | 1998 | 陽明學講會 | 呂妙芬 | 新史學 第9卷第2期,頁45-87 | |||
912 | 1998 | 清代內務府官莊的戶口 | 賴惠敏 | 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
913 | 1998 | 「大中華經濟圈」概念之一省思──日治時期台商之島外經貿經驗 | 林滿紅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29期,頁47-101 | |||
914 | 1998 | 明清城市民變的集體行動模式及其影響 | 巫仁恕 | 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915 | 1998 | 王錫祺(1855~1913)傳 | 潘光哲 | 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916 | 1998 | 撫順煤礦工人,1907-1931 | 陳慈玉 | 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917 | 1998 | 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 | 黃克武 | 台北 | |||
918 | 1998 | 發明與想像的延伸:嚴復與西方的再思索 | 黃克武 | 思與言 第36卷第1期,頁71-97 | |||
919 | 1998 | 就在半夢半醒之間:評倪邦文,《自由者尋夢——“現代評論派”綜論》 | 潘光哲 | 台灣歷史學會通訊, 第6期,頁74-81 | |||
920 | 1998 | 第四屆「近百年中日關係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 黃自進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25期,頁19-25 | |||
921 | 1998 | 海軍人物訪問紀錄 第一輯 | 張力 ; 吳守成; 曾金蘭訪問; 張力 ; 曾金蘭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922 | 1998 | 婦女 | 游鑑明 | 《中華民國史社會志 (初稿)》上冊 (台北 : 國史館) | |||
923 | 1998 | 嚴復的翻譯:近百年來中西學者的評論 | 黃克武 | 嚴復與中國近代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福州 : 海峽文藝出版社) | |||
924 | 1998 | 「一八九五系列」(10本) | 林滿紅 | 臺北 | |||
925 | 1998 | 劉象山先生訪問紀錄 | 陳存恭; 潘光哲訪問 ; 潘光哲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926 | 1998 | Interpretive Trends in Taiwan Scholarship on Chinese Business History | Lin, Man-houng |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亦收入於 1998, Robert Gardella, Andrea McElderry, Jane Kate Leonard, eds., Chinese Business History, Interpretive Trends and Priorities For the Future, Ch.4, New York: M. E. Sharpe) 31(3-4),65-94 | |||
927 | 1998 | Economic Ties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1860-1895: Strengthening or Weakening? | Lin, Man-houng | Tradition and Metamorphosis in Modern China, Symposium in Commemoration of Prof. Liu Kwang-Ching’s 75th birthday (Taipei : the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中文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第4卷第2期) | |||
928 | 1998 | 辛亥革命と日本:革命派と支援者との相互認識と誤解 | 黃自進 | 國際シンポジウム:日本‧中國‧朝鮮間の相互認識と誤解の表象 (京都 :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 |||
929 | 1998 | 有等級區分的均富思想:論中國文化的一個關鍵概念及其在臺灣歷史中的實現 | 林滿紅 | 香港社會科學學報 第12期,頁101-129 | |||
930 | 1998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al Mining Industry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Occupation | Chen, Tsu-yu | Studies in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Pacific Rim (London : Routledge Press) | |||
931 | 1998 | 新莊地藏庵的大眾爺崇拜 | Katz, Paul | 人文學報 第16卷,頁123-159 | |||
932 | 1998 | 池孟彬先生訪問紀錄 | 張力 ; 曾金蘭訪問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933 | 1998 | 曾尚智回憶錄 | 曾尚智著; 張力校閱 | 台北市 | |||
934 | 1998 | The Problem of 'Localization' of Popular Religion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the Cult of the Royal Lords | Katz, Paul | 台灣與四鄰論文集 (台北 : 南天書局) | |||
935 | 1997 | 山田辰雄編《歷史のなかの現代中國》 | 陳慈玉 | 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 第19輯,共20頁 | |||
936 | 1997 | 戰時日本對東北煤業的統制 | 陳慈玉 | 中華軍史學會會刊 第3期,頁657-687 | |||
937 | 1997 | 乾隆朝內務府的當鋪與發商生息(1736-1795) | 賴惠敏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28期,頁133-175 | |||
938 | 1997 | 台湾海峽両岸経済交流史 (日文版) | 林滿紅 | 東京 | |||
939 | 1997 | 與岸本教授論清乾隆年間的經濟 | 林滿紅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28期,,頁235-252 | |||
940 | 1997 | 晚清的「議院論」——與傳統思惟相關為中心的討論(1861~1900) | 薛化元; 潘光哲 | 國際學術雜志中國史學 第7卷,頁117-149 | |||
941 | 1997 | 初論日本南進政策下台灣與東南亞的經濟關係 | 陳慈玉 | 東南亞研究論文系列(10) (台北 : 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 | |||
942 | 1997 | 時任英人『明治期の犬養毅』 | 黃自進 | 歴史学研究, 705號,頁18-20 | |||
943 | 1997 | 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 | 林滿紅 | 台北市 | |||
944 | 1997 | 印尼華商、台商與日本政府之間:日治初期台商的東南亞經貿活動(1895-1919) | 林滿紅 | 台北市 | |||
945 | 1997 | 孫中山在法國的革命活動和黨務組織 | 許文堂 | 華僑與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學術硏討會論文集 (台北 : 國史館) | |||
946 | 1997 | 以世界框架寫中國人的近代史 | 林滿紅 | 當代 第120期,頁38-51 | |||
947 | 1997 | 顏子之傳:一個為陽明學爭取正統的聲音 | 呂妙芬 | 漢學研究 卷15期1,頁73-92 | |||
948 | 1997 | 評介章開沅、羅福惠主編,《比較中的審視─—中國早期現代化研究》 | 張瑞德 | 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十八) (臺北 : 國史館) | |||
949 | 1997 | 石門鄉誌-經濟篇 | 陳慈玉 | 石門鄉誌 (台北縣 : 石門鄉公所) | |||
950 | 1997 | 天潢貴冑:清皇族的階層結構與經濟生活 | 賴惠敏 | 台北市 | |||
951 | 1997 | 清末臺灣海關歷年資料 I、II | 林滿紅 ; 黃富三; 翁佳音 | 臺北 | |||
952 | 1997 | 學習成為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吳晗的個案研究 | 潘光哲 | 新史學 第8卷第2期,頁133-185 | |||
953 | 1997 | 西學東漸:近代中國「學校」觀念的變遷 | 孫慧敏 | 國立台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218 p. | |||
954 | 1997 | 評介俄羅斯現代史文獻保管與研究中心等編,ВКП(б), Коминтерн и национально-революционное движение в Китае: Документы, т. 1, 1920-1925 (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民族革命運動:文件,第一卷, 1920-1925);郭恆鈺著,《俄共中國革命密檔,1920-1925》;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譯,《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運動,1920-1925》;李玉貞譯,《聯共、共產國際與中國,1920-1925》 | 余敏玲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27期,頁301-310 | |||
955 | 1997 |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成果的省思與回顧——以中、英文資料為主 | 潘光哲 | 大陸雜誌 第94卷第2、3期,頁14-41、3-18 | |||
956 | 1997 | 評賴惠敏著:《天湟貴冑—清皇族的階層結構與經濟生活》 | 巫仁恕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24期,頁117-123 | |||
957 | 1997 | 清代湖南市鎮的發展與變遷 | 巫仁恕 | 漢學研究 第15卷第2期,頁73-107 | |||
958 | 1997 | 戰爭與疾疫:抗戰後期的疫情與疫政(1940-1945) | 巫仁恕 | 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紀念七七抗戰六十週年專號 第3期,頁321-364 | |||
959 | 1997 | Imagining the Peopl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Concept of Citizenship, 1890-1920 | Fogel, Joshua A.; Zarrow, Peter | Armonk, NY, USA | |||
960 | 1997 | 清代內務府官莊的地租 | 賴惠敏 | 史學:傳承與變遷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 |||
961 | 1997 | 台灣的王爺信仰 | Katz, Paul | 台北 | |||
962 | 1997 | Review of Luke K. S. Kwong, T'an Ssu-t'ung, 1865-1898: Life and Thought of a Reformer | Katz, Paul |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4(2), 471-474 | |||
963 | 1997 | Practice as Knowledge: Yang-ming Learning and Chiang-hui in Sixteenth-Century China | Lu, Miaw-fen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History Department, 371 p. | |||
964 | 1997 | Temple Inscriptions and the Study of Taoist Cults―A Case Study of Inscriptions at the Palace of Eternal Joy | Katz, Paul | Taoist Resources 7(1), 1-22 | |||
965 | 1996 | 撫順煤礦的發展(1907-1931) | 陳慈玉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26期,頁133-177 | |||
966 | 1996 | 近代中國女子體育觀初探 | 游鑑明 | 新史學 第7卷第4期,頁119-158(本文另收入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五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7月,頁257-304) | |||
967 | 1996 | 國際主義在莫斯科中山大學,1925-1930 | 余敏玲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26期,頁237-264 | |||
968 | 1996 | 蘇聯對中國的軍事援助(1923-1925) | 余敏玲 | 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第十八輯 (臺北縣新店市: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 | |||
969 | 1996 | 梁啟超的學術思想:以墨子學為中心之分析期 | 黃克武 | 近史所集刊 第26期,頁41-90 | |||
970 | 1996 | 介紹《風雪定陵》一書 | 巫仁恕 | 歷史月刊, 第106期,頁128-130 | |||
971 | 1996 | Nationalist Army Officers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5 | Chang, Jui-Te | MODERN ASIAN STUDIES 30(4), 1033-1056 | |||
972 | 1996 | 台灣出版文化的省思:評張錫勤著《中國近代思想史》 | 潘光哲 | 台灣歷史學會通訊, 第3期,頁11-17 | |||
973 | 1996 | 中法實業銀行的政治與人事糾葛(1913-1925) | 許文堂 | 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第28期,頁307-332 | |||
974 | 1996 | 陳三立傳 | 潘光哲 | 大陸雜誌 第93卷第2、3期,頁21-39、頁25-36 | |||
975 | 1996 | 清代旗人婦女財產權之淺析 | 賴惠敏 ; 徐思泠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4期,頁3-33 | |||
976 | 1996 | 中法實業銀行歇業風潮──政治層面的考察 | 許文堂 | 中法關係史論 (杭州 : 杭州大學出版社) | |||
977 | 1996 | 有關日據時期臺灣經濟史的四種誤解 | 林滿紅 |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第23期,頁147-157 | |||
978 | 1996 | 與兩岸問題相關的幾個歷史觀 | 林滿紅 | 歷史月刊 第102卷,頁36-40 | |||
979 | 1996 | 民國時期的農民階層(1912-1937) | 張瑞德 | 思與言 第34卷第2期,頁259-292 | |||
980 | 1996 | 犬養毅與九一八事變 | 黃自進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25期,頁311-335 | |||
981 | 1996 | 當代臺灣的史學與社會 | 林滿紅 | 教學與研究 第18期,頁69-98 | |||
982 | 1996 | 出版綴語 | 余敏玲 | 前進報, 頁2 | |||
983 | 1996 | 嚴復晚年思想的一個側面:道家思想與自由主義之會通 | 黃克武 | 思與言 第34卷第3期,頁19-44(亦收入劉桂生、林啟彥、王憲明編,《嚴復思想新論》,頁261-283) | |||
984 | 1996 | 明清城市民變研究--傳統中國城市群眾集體行動之分析 | 巫仁恕 | 國立台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285頁 p. | |||
985 | 1996 | 嚴復與近代中國自由民主思想的傳播 | 黃克武 | 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 (台北 : 政大文學院) | |||
986 | 1996 | 胡居仁與陳獻章 | 呂妙芬 | 臺北 | |||
987 | 1996 | 朱立民先生訪問紀錄 | 單德興 ; 李有成 ; 張力訪問 ; 林世青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988 | 1996 | 戰時日本煤業統制下的華北礦工 | 陳慈玉 | 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三屆討論會論文集 (台北 : 國史館) | |||
989 | 1996 | 中日戰爭期間日本對山東煤礦的統制 | 陳慈玉 | 第三屆近百年中日關係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990 | 1996 | 走出意識形態的起點:《費正清論中國》述略 | 潘光哲 | 台灣歷史學會通訊, 第2期,頁20-27 | |||
991 | 1996 | 中日關係之一糾結:1932至1941年間臺灣與東北貿易加強的社會意涵 | 林滿紅 | 第三屆「近百年中日關係」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992 | 1996 | 論李澤厚思想的新動向:兼談近年來對李澤厚思想的討論 | 黃克武 | 近史所集刊 第25期,頁425-460(亦收入《國學論衡》第2輯,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頁313-355) | |||
993 | 1996 | 滿州事變と中國國民黨──諸政治集團間の相克協調 | 黃自進 | 滿州事變の衝擊 (東京 : 勁草書房) | |||
994 | 1996 | 明末清初城市米糧暴動之研究 | 巫仁恕 | 史原 第20期,頁317-361 | |||
995 | 1996 | 菲律賓華僑華人訪問紀錄 | 張存武; 朱浤源 ; 潘露莉訪問; 林淑慧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996 | 1996 | 屏東縣東港鎮的建醮儀式——兼探討火醮、水醮和瘟醮的關係 | 康豹 | 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三) (台北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
997 | 1996 | Review of David Johnson, ed., Ritual and Scripture in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 Katz, Paul |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3(2), 247-250 | |||
998 | 1996 | The Cult of the Royal Lords in Postwar Taiwan | Katz, Paul | Religion in Modern Taiwan: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a Changing Society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
999 | 1996 | Review of Robert P. Weller, Resistance, Chaos and Control in China | Katz, Paul | The China Journal, 35, 180-181 | |||
1000 | 1996 | Enlightened Alchemist or Immoral Immortal? The Growth of Lü Tung-pin(呂洞賓)'s Cult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Katz, Paul | Unruly Gods: Divinity and Society in China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