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到 171 筆結果,共 171 筆。
公開日期 | 題名 | 作者 | 關聯 | scopus | WOS | 全文 | |
---|---|---|---|---|---|---|---|
1 | 2023 | 序言〈廣搜博納、獨樹一幟的英文博雅讀本〉 | 單德興 | 《中華讀書報》 | |||
2 | 2022 | 比較文學的傳道者:李達三老師訪談錄 | 李達三; 單德興 ; 王智明 | 中外文學 第51卷第4期,頁183-214 | |||
3 | 2022 | 【學人專訪】單德興:中日文學之間的擺渡人──鄭清茂教授訪問記 | 單德興 | 思想空間 | |||
4 | 2022 | 山東流亡師生第二代 我的爸爸單汶、媽媽孫萍:單德興的記憶 | 單德興 | 《成為臺灣人 : 山東師生到臺灣的流離與扎根》(下冊) | |||
5 | 2022 | 從文化冷戰到冷戰文化:《今日世界》的文學傳播與文化政治新書發表會 | 單德興 | 《英美文學學會電子報》2022年夏季號,頁74-104 | |||
6 | 2022 | 追念李達三老師——個人與建制的回憶 | 單德興 | 《英美文學學會電子報》2022年夏季號,頁30-39 | |||
7 | 2020 | 翻譯家是如何煉成的:彭鏡禧教授訪談錄 | 單德興 | 西灣評論 | |||
8 | 2020 | 學術志業、編輯之路和心靈提升:蘇其康教授訪談錄【此文係修訂版,原文2019年7月出版】 | 單德興 | 俠義行:跨界與傳承 蘇其康教授榮退紀念文集 (臺北 : 書林) | |||
9 | 2020 | 序言二 萌在他鄉的米勒【此文係修訂版,原文2019年6月出版】 | 單德興 | 多維視野下的希利斯‧米勒文論研究,頁xiii-xxvi | |||
10 | 2019 | 【導讀】〈《東方主義》及其不滿〉 | 單德興 | 《世界思潮經典導讀》,頁101-122 | |||
11 | 2019 | 跨界思維與在地實踐:亞美文學研究的多重視角 | 單德興 | 臺北 | |||
12 | 2019 | 渡過巨流,贏取桂冠──賀齊邦媛老師獲頒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 單德興 | 文訊 第401期,頁155-157 | |||
13 | 2019 | 問學記:李有成訪談錄(二) | 單德興 | 中山人文學報 第46期,頁113-144 | |||
14 | 2018 | 書緣‧師緣 | 單德興 | 人生 第423期,頁70-74 | |||
15 | 2018 | 【推薦序】無法遺忘的不平之鳴 | 單德興 | Iris Chang(著),陳榮彬(譯),《美國華人史》(The Chinese in America: A Narrative History) ,頁7-19。新北市:遠足文化 | |||
16 | 2018 | 青青邊愁‧鬱鬱文思:析論余光中的《今日世界》專欄散文 | 單德興 | 望鄉牧神之歌:余光中作品評論與研究 (臺北 : 九歌出版社) | |||
17 | 2018 | 戰爭、真相與和解──析論高蘭的《猴橋》【此文係英文版“Crossing Bridges into the Pasts: Reading Lan Cao’s Monkey Bridge” (April 2010)之改寫增訂版】 | 單德興 | 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8年第4期,頁55-64 | |||
18 | 2018 | 悠遊南港三十五載 | 單德興 | 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電子報 2018第1期, 22-25 | |||
19 | 2018 | 導論:華美的饗宴──臺灣的華美文學研究 | 單德興 | 單德興(編),《華美的饗宴:臺灣的華美文學研究》,頁1-40,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 |||
20 | 2018 | 【推薦序】古道新義:歷久彌新的《希臘之道》 | 單德興 | Edith Hamilton(著)、林耀福(譯),《希臘之道》(The Greek Way),頁5-9。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21 | 2018 | 陪我們長大的《格理弗遊記》,真相竟然是……【此文係修訂版,原文2018年4月出版】 | 單德興 ;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團隊 |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著),《研之有物:穿越古今!中研院的25堂人文公開課》,頁211-219,臺北:寶瓶文化 | |||
22 | 2018 | 創傷‧攝影‧詩作:析論林永得的《南京大屠殺詩抄》【此文係修訂版,原文2014年6月出版】 | 單德興 | 華美的饗宴:臺灣的華美文學研究 (臺北 :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 |||
23 | 2018 | 禪宗經典之翻譯/返譯:聖嚴法師英文著作中譯之我見我聞 | 單德興 | 在可譯與不可譯之間:第三屆全國宗教經典翻譯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 : 中譯出版社) | |||
24 | 2018 | 守護與自持:范我存女士訪談錄 | 單德興 | 中山人文學報 第45卷,頁97-116 | |||
25 | 2018 | 華美的饗宴:臺灣的華美文學研究 | 單德興 | 臺北 | |||
26 | 2018 | 【推薦序】魂兮歸來:召喚黑人靈魂的先知杜博依斯 | 單德興 | W. E. B. Du Bois(著)、何文敬(譯注),《黑人的靈魂》(The Souls of Black Folk),頁7-14。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27 | 2018 | 回顧臺灣英美文學界──余光中教授訪談錄 | 單德興 | 英美文學評論 第32卷,頁123-148 | |||
28 | 2018 | 南港風光與中研歲月 | 單德興 | 文訊, 392, 99-103 | |||
29 | 2018 | 譯往情深,精進不已──追念翻譯家余光中老師(下) | 單德興 | 人生, 416, 66-72 | |||
30 | 2018 | 陪我們長大的《格理弗遊記》真相竟然是?專訪翻譯學家單德興 | 單德興 ;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團隊 | 《研之有物》 | |||
31 | 2018 | 踰越與開創:簡述李有成教授的學思歷程兼論《踰越:非裔美國文學與文化》【此文係修訂版,原文2015年10月出版】 | 單德興 | 王智明、熊婷惠、張錦忠(編),《學於途而印於心:李有成教授七秩壽慶暨榮退文集》,頁13-20,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此文系修訂版,原文於2015年10月出版】 | |||
32 | 2018 | 在馬來西亞長大:李有成訪談錄【原文2018年1月出版】 | 單德興 | 王智明、熊婷惠、張錦忠(編),《學於途而印於心:李有成教授七秩壽慶暨榮退文集》,頁303-338,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 |||
33 | 2018 | 譯往情深,精進不已──追念翻譯家余光中老師(中) | 單德興 | 人生, 415, 72-75 | |||
34 | 2018 | Writing, Freedom, and the Immigrant Experience: A Reading of Ha Jin’s A Free Life | Shan, Te-hsing | Critical Insights: The Immigrant Experience (Ipswich, MA : Salem Press) | |||
35 | 2018 | 「在時光以外奇異的光中」──敬悼余光中老師 | 單德興 | 文訊, 387, 78-83 | |||
36 | 2018 |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主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齊邦媛》始末與感想 | 單德興 | 文訊, 387, 129-131 | |||
37 | 2018 | 在馬來西亞長大:李有成訪談錄 | 單德興 ; 李有成 | 中山人文學報, 44, 83-109 | |||
38 | 2017 | 單德興:華美文學拓荒之路 | 單德興 ; 張泉; 楊燕 | 生活月刊, 142, 162-177 | |||
39 | 2017 | 卜婁杉的笑聲──《老爸的笑聲》導讀 | 單德興 | 卡洛斯‧卜婁杉(Carlos Bulosan)著、陳夏民譯,《老爸的笑聲》(二版),頁331-341,桃園:逗點文創結社 | |||
40 | 2017 | 從翻譯到文化:張南峰教授訪談錄 | 單德興 | 編譯論叢, 10(1), 159-188 | |||
41 | 2017 | 【導讀】柯南與克難:為台灣翻譯史探查真相 | 單德興 | 賴慈芸著,《翻譯偵探事務所》, 台北:蔚藍文化,頁6-17 | |||
42 | 2016 | 翻譯與評介 | 單德興 | 臺北 | |||
43 | 2016 | 【自序】翻譯困難,評介不易──為作者、譯者與讀者搭橋 | 單德興 | 《翻譯與評介》,頁1-8,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 |||
44 | 2016 | 單德興談薩義德在新世紀的影響 | 單德興 ; 舒萍 | 東方早報‧上海書評, 第402期(2016年10月16日),頁2-4 | |||
45 | 2016 | 《文心學思:當代名家訪談錄》【此書係 《卻顧所來徑》簡體字修訂版】 | 單德興 | 廣州 | |||
46 | 2016 | 在冷戰的年代:英華煥發的譯者余光中 | 單德興 | 中山人文學報 41, 1-34 | |||
47 | 2016 | 三文、五語、六地、七書:金聖華教授的翻譯因緣 | 單德興 | 中國現代文學, 第29期,頁173-194 | |||
48 | 2016 | 《翻譯與脈絡》【精裝修訂版】 | 單德興 | 北京 | |||
49 | 2016 |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68, 齊邦媛 | 單德興 | 臺南 : 國立臺灣文學館 | |||
50 | 2016 | 【研究綜述】〈永遠的齊老師──從巨流河到啞口海再到巨流河〉 | 單德興 | 單德興(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68, 齊邦媛》,頁79-108,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 |||
51 | 2016 | Sinophone studies and beyond: An interview with Shu-mei Shih | Shan, Te-hsing | 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 in Chinese, 13(1-2), 224-259 | |||
52 | 2016 | 古添洪教授訪談錄──單德興、王智明訪談 | 單德興 ; 王智明 | 古添洪著,《比較文學與臺灣文本閱讀》,頁313-348,臺北:萬卷樓 | |||
53 | 2016 | 華語語系研究及其他:史書美訪談錄【此文係英文訪談全文中譯並加前言與註解】 | 單德興 | 中山人文學報, 40, 1-33 | |||
54 | 2016 | 古添洪教授訪談錄 | 古添洪著; 王智明 ; 單德興(共同訪問) | 比較文學與臺灣文本閱讀 (臺北 : 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
55 | 2015 | 勾沉與出新:譚碧芳訪談錄【此文係英文訪談全文中譯並加前言與註解】 | 單德興 | 英美文學評論, 27, 1-35 | |||
56 | 2015 | 【導讀】落入語言的兔子洞裡──愛麗絲中文奇遇記 | 單德興 | Lewis Carroll (著)、王安琪(譯注),《愛麗絲幻遊奇境與鏡中奇緣》【此書係科技部經典譯注計畫成果】,頁5-32,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57 | 2015 | 一位年輕譯詩家的畫像:析論余光中的《英詩譯註》(1960) | 單德興 | 應用外語學報 24, 189-231 | |||
58 | 2015 | 写真が示す暴力の姿、詩的贖罪——林永得(Wing Tek Lum)の『南京虐殺:詩集』【此文係根據英文版“Photographic Violence, Poetic Redemption”增訂後之日譯版】 | 單德興 | リーラー「遊」〈Vol. 9〉戦後70年と宗教 (京都 : 文理閣) | |||
59 | 2015 | The migrant writes: A reading of Ha Jin’s short fiction collections Under the red flag and A good fall | Shan, Te-hsing | Critical insights: Contemporary immigrant short fiction (Ipswich, USA : Salem Press) | |||
60 | 2015 | 逾越與開創──序李有成教授《逾越:非裔美國文學與文化》 | 單德興 | 李有成(著),《逾越:非裔美國文學與文化》,頁6-13,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 |||
61 | 2015 | 他者與亞美文學 | 單德興 | 臺北 | |||
62 | 2015 | 緒論:《他者與亞美文學》及其脈絡化意義 | 單德興 | 單德興(編),《他者與亞美文學》,頁vii-xxxv,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 |||
63 | 2015 | 翻譯面面觀:陳德鴻教授訪談錄 | 單德興 | 編譯論叢, 8(2), 175-199 | |||
64 | 2015 | 他者‧詩作‧自由:解讀哈金的《自由生活》 | 單德興 | 他者與亞美文學 (臺北 :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 |||
65 | 2015 | 以中文再現薩依德:一位學者兼譯者的觀察與反思 | 單德興 | 南方大學學報 3, 71-97 | |||
66 | 2015 | An interview with historian Judy Yung【英文精要版】 | Shan, Te-hsing | CUNY Forum, 3(1), 71-79 | |||
67 | 2015 | 創傷‧轉譯‧詩歌:林永得訪談錄 | 單德興 | 中山人文學報, 39, 133-150 | |||
68 | 2015 | 溫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序薩克思《溫柔的復仇》 | 單德興 | Albie Sachs (著)、堯嘉寧(譯),《溫柔的復仇》,頁9-18,臺北:麥田出版 | |||
69 | 2015 | 中国語でサイードを再現する──一人の研究者兼翻訳者としての観察と反省【此文係中文論文〈以中文再現薩依德〉之日譯版】 | 單德興著 ; 劉靈均; 善野真太郎譯 | 中国21 42, 123-150 | |||
70 | 2015 | 轉世與再生──《希臘羅馬神話》的新譯與新意 | 單德興 | Edith Hamilton (著)、余淑慧(譯),《希臘羅馬神話:永恆的諸神、英雄、愛情與冒險故事》, 台北:漫遊者文化,頁vii-xi | |||
71 | 2014 | 序〈翻譯研究的豐厚推手——追思張佩瑤教授〉 | 單德興 | 張旭、黎翠珍(編),《風箏不斷線──張佩瑤教授譯學研究紀念集》,頁4-10,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
72 | 2014 | 卻顧所來徑:當代名家訪談錄 | 單德興 | 台北 | |||
73 | 2014 | 臺灣的比較文學:一位在地學者的觀察 | 單德興 | 跨界對話──漢學、比較文學與物質文化研究 (台北 : 萬卷樓) | |||
74 | 2014 | 大師小烹,金針度人──序伊格頓《如何閱讀文學》 | 單德興 | 如何閱讀文學, 台北:商周,頁6-17 | |||
75 | 2013 | 穿越時空的力道──《翻譯世界,想像未來(經典譯注)》序 | 單德興 | 翻譯世界,想像未來, 台北: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頁4-9 | |||
76 | 2013 | 亞美文學研究在台灣:單德興教授訪談錄 | 單德興 ; 吳貞儀 | 英美文學評論, 第23期,頁115-143 | |||
77 | 2013 | Power, Politics, and Culture: An Interview with Edward W. Said | Shan, Te-hsing | Tamkang Review, 44(1), 141-157 | |||
78 | 2013 | 余光中教授訪談:翻譯面面觀 | 單德興 | 編譯論叢, 第6卷第2期,頁165-205 | |||
79 | 2013 | 「曲終人不散,江上數峰青」:齊邦媛教授訪談錄 | 單德興 ; 王智明 | 英美文學評論 第22期,頁207-226 | |||
80 | 2013 | 重新整裝,再度出發──《格理弗遊記》普及版的緣起、過程與目標 | 單德興 | 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 第14卷第3期,頁11-17 | |||
81 | 2013 | 哈金:在他方寫作(中英對照) | 單德興 | 華裔移民對美國貢獻(特展文集), 台北:美國在台協會,頁96-99 | |||
82 | 2013 | 書寫離散,析論華美,解讀女性──序馮品佳教授《她的傳統:華裔美國女性文學》 | 單德興 | 她的傳統:華裔美國女性文學, 台北:書林,頁vii-xiv | |||
83 | 2013 | 論薩義德(簡體字版) | 單德興 | 杭州 | |||
84 | 2013 | 《格理弗遊記》普及版序 | 單德興 | 《格理弗遊記》普及版, 台北:聯經,頁7-17 | |||
85 | 2013 | 格理弗遊記(二版; 普及版) | Swift, Jonathan; 單德興譯注 | 台北市 | |||
86 | 2013 | 流汗播種,歡喜收割 | 單德興 | 《全球屬性,在地聲音:《亞美學刊》四十年精選集》 (下冊), 台北:允晨文化,頁5-13 | |||
87 | 2013 | 全球屬性,在地聲音:《亞美學刊》四十年精選集 (下冊) | 單德興 ; 梁志英; 唐‧中西 | 台北 | |||
88 | 2013 | 敬悼吳冰教授 | 單德興 | 吳冰紀念文集, 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頁86-88 | |||
89 | 2012 | 百載孤高一南山 | 單德興 | 南山不寂寞——懷念朱炎教授, 台北:九歌,頁116-126 | |||
90 | 2012 | Teaching Asian America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in Taiwan | Shan, Te-hsing | The Asian American Literary Review, 網路版 | |||
91 | 2012 | 亞美研究的翻譯、越界與扣連 | 單德興 | 《全球屬性,在地聲音:《亞美學刊》四十年精選集》 (上冊), 台北:允晨文化,頁6-18 | |||
92 | 2012 | 全球屬性,在地聲音:《亞美學刊》四十年精選集 (上冊) | 單德興 ; 梁志英; 唐‧中西 | 台北 | |||
93 | 2012 | 戰爭下的文學--哈金與單德興對談 | 單德興 | 華文文學, 2012年第4期,頁16-23 | |||
94 | 2012 | 重繪戰爭,重拾記憶──析論哈金的《南京安魂曲》 | 單德興 | 華文文學 2012年第4期,頁5-15 | |||
95 | 2012 | 文史入詩──林永得的挪用與創新 | 單德興 | 蕉風 第505期,頁129-134 | |||
96 | 2012 | 文學‧經典‧翻譯:馬克吐溫歷險記 | 單德興 | 赫克歷險記, 台北:聯經,頁3-25 | |||
97 | 2012 | Sublimating History into Literature: Reading Ha Jin’s 《Nanjing Requiem》 | Shan, Te-hsing | Amerasia Journal 38(2), 25-34 | |||
98 | 2012 | 面對「不惑」,鑑往圖來:2012之交的《中外文學》 | 單德興 | 中外文學, 第41卷第2期,頁185-195 | |||
99 | 2012 | 齊邦媛教授訪談:翻譯面面觀 | 單德興 | 編譯論叢, 第5卷第1期,頁247-272 | |||
100 | 2012 | Text, Context, and Dual Contextualization: Personal Reflections on a Thick Translation of 《Gulliver’s Travels》 | Shan, Te-hsing | China and Its Others: Knowledge Transfer through Translation, 1829-2010 (Amsterdam and New York : Rodopi) | |||
101 | 2011 | 詩歌‧歷史‧正義:林永得訪談錄 | 單德興 | 蕉風, 第504期,頁31-37 | |||
102 | 2011 | 比較文學在臺灣 | 單德興 | 人文百年.化成天下:中華民國百年人文傳承大展(文集),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頁109-113 | |||
103 | 2011 | 翻譯與冷戰:今日世界出版社之美國文學譯叢 | 單德興 | 人文百年.化成天下:中華民國百年人文傳承大展(文集),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頁131-132 | |||
104 | 2011 | 宗教與文學:王文興訪談錄 | 單德興 ; 林靖傑 | 思想, 第19期,頁203-31 | |||
105 | 2011 | 美國文學譯叢 | 單德興 | 美國人在臺灣的足跡,1950-1980, 台北:美國在台協會,頁116-117 | |||
106 | 2011 | 觀察與期待:外文人看台灣文學研究 | 單德興 | 台灣文學館通訊, 第31期,頁4-5 | |||
107 | 2011 | Phoenix in Transit | Shan, Te-hsing | Amerasia Journal, 37(1), 189-190 | |||
108 | 2011 | 文學與宗教:專訪王文興 | 單德興 | 印刻文學生活誌, 第90期,頁120-43 | |||
109 | 2011 | 薩依德在台灣 | 單德興 | 台北市 | |||
110 | 2010 | 卻顧所來徑:周英雄教授訪談錄 | 單德興 | 管見之外:影像文化與文學研究——周英雄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 台北:書林出版公司,頁1-24 | |||
111 | 2010 | 攝影‧敘事‧介入——析論薩依德的《最後的天空之後》 | 單德興 | 管見之外:影像文化與文學研究——周英雄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 (台北 : 書林出版公司) | |||
112 | 2010 | Crossing Bridges into the Pasts: Reading Lan Cao’s 《Monkey Bridge》 | Shan, Te-hsing | Chang Gung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3卷, 1期, 19-44 | |||
113 | 2010 | 未竟之評論與具現──導讀薩依德《論晚期風格:反常合道的音樂與文學》 | 單德興 | 論晚期風格:反常合道的音樂與文學, 台北:麥田,頁7-23 | |||
114 | 2010 | 勾沉與出新──《張愛玲譯作選》導讀 | 單德興 | 《張愛玲譯作選》, 台北:皇冠文化,頁3-10 | |||
115 | 2010 | 導讀──在他鄉寫作的異數與藝術 | 單德興 | 《在他鄉寫作》(哈金原作),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頁7-17 | |||
116 | 2009 | Making Waves and Breathing Fire: An Interview with Elaine Kim | Shan, Te-hsing | Tamkang Review, 40(1), 165-186 | |||
117 | 2009 | History, Epistemology, and Commitment: An Interview with Ronald Takaki | Shan, Te-hsing | Amerasia Journal, 35(2), 78-112 | |||
118 | 2009 | 翻譯與脈絡(1版;繁體字版) | 單德興 | 台北市 | |||
119 | 2009 | 與智者為伍:亞美文學與文化名家訪談錄 | 單德興 | 台北市 | |||
120 | 2009 | 故事與新生:華美文學與文化研究(簡體字版) | 單德興 | 中國天津 | |||
121 | 2009 | 匯勘文學,省思文化,促進多元──《匯勘北美原住民文學:多元文化的省思》序 | 單德興 | 《匯勘北美原住民文學:多元文化的省思》(專書;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 黃心雅.阮秀莉編,頁i-v | |||
122 | 2009 | 《一九八四》一甲子──重讀歐威爾的預言與寓言 | 單德興 | 《一九八四》(中文版導讀), 台北:INK印刻文學,頁5-14 | |||
123 | 2009 | 為佛陀立傳──《佛陀:喬達摩的人生旅程》導讀 | 單德興 | 《佛陀:喬達摩的人生旅程》(中文版導讀), 台北:左岸文化,頁5-16 | |||
124 | 2009 | 左右手之外的繆思──析論余光中的譯論與譯評 | 單德興 | 外語與翻譯〔湖南長沙〕2009年第1期 (總第60期),頁1-15 | |||
125 | 2009 | Life, Writing, and Peace: Reading Maxine Hong Kingston’s 《The Fifth Book of Peace》 | Shan, Te-hsing |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American Studies 1(1), Article 14 (24 pp) | |||
126 | 2009 | 迷信理論不如了解理論 | 單德興 | 文訊, 第279期,頁10-11 | |||
127 | 2008 | 於亞美研究中興風作浪:金惠經訪談錄 | 單德興 | 中外文學, 第37卷第4期,頁221-245 | |||
128 | 2008 | 學科的旅行與翻譯——序張旭《跨越邊界:從比較文學到翻譯研究》 | 單德興 | 外語與翻譯(湖南長沙), 2008年第4期(總第59期),頁75-76 | |||
129 | 2008 | 獻身書寫與和平的女勇士:湯亭亭訪談錄 | 單德興 | 聯合文學, 第290期,頁84-93 | |||
130 | 2008 | 含華吐英──析論余光中的中詩英文自譯 | 單德興 | 詩歌天保——余光中教授八十壽慶專集 (台北 : 九歌出版社) | |||
131 | 2008 | 辭海中的好兵:哈金訪談錄 | 單德興 | 思想, 第10期,頁61-86 | |||
132 | 2008 | 說故事‧創新生:析論湯亭亭的《第五和平書》 | 單德興 | 歐美研究 第38卷第3期,頁377-413 | |||
133 | 2008 | In the Ocean of Words: An Interview with Ha Jin | Shan, Te-hsing | Tamkang Review, 38(2), 135-157 | |||
134 | 2008 | A Veteran of Words and Peace: An Interview with Maxine Hong Kingston | Shan, Te-hsing | Amerasia Journal, 34(1), 53-63 | |||
135 | 2008 | 越界與創新:亞美文學與文化研究 | 單德興 | 台北市 | |||
136 | 2007 | 翻譯與脈絡(第1版;簡體字版) | 單德興 | 北京 | |||
137 | 2007 | 冷戰時代的美國文學中譯:今日世界出版社之文學翻譯與文化政治 | 單德興 | 中外文學 第36卷第4期,頁317-346 | |||
138 | 2007 | 越界的創新,創新的越界:《越界與創新》代序 | 單德興 | 思想, 第7期,頁291-299 | |||
139 | 2007 | 我來‧我譯‧我追憶──《格理弗遊記》背後的「遊記」 | 單德興 | 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 第8卷第4期,頁75-85 | |||
140 | 2007 | Trauma, Re(-)membering, and Reconciliation—On Maya Lin's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 Shan, Te-hsing | Landmark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 history in the making (New Delhi : Prestige) | |||
141 | 2007 | 邊緣與中心 | 單德興 | 台北市 | |||
142 | 2007 | 創傷‧回憶‧和解—析論林瓔的越戰將士紀念碑 | 單德興 | 思想 第5期,頁95-127 | |||
143 | 2007 | 華美‧文學‧越界:黃秀玲訪談錄 | 單德興 | 中外文學, 36卷1期,頁217-253 | |||
144 | 2007 | 歷史‧知識論‧社會責任:高木羅納訪談錄 | 單德興 | 思想, 第4期,頁207-243 | |||
145 | 2006 | An Interview with Karen Tei Yamashita | Shan, Te-hsing | Amerasia Journal, 32(3), 123-142 | |||
146 | 2006 | 虛構(小說)/攝影何所為? | 單德興 | 文化的視覺系統I:帝國-亞洲-主體性 (台北 : 麥田) | |||
147 | 2006 | 想像‧書寫‧越界:山下凱倫訪談錄 | 單德興 | 中外文學, 35卷3期,頁171-192 | |||
148 | 2006 | 開疆與闢土—美國華裔文學與文化:作家訪談錄與研究論文集(簡體字版) | 單德興 | 天津 | |||
149 | 2006 | 臺灣的華裔美國文學研究:回顧與展望 | 單德興 | 在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之間:朱炎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 (台北 :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 |||
150 | 2006 | 重建美國文學史(簡體字版) | 單德興 | 北京 | |||
151 | 2006 | 誰是外邦人?:析論薩依德的《佛洛伊德與非歐裔》 | 單德興 | 中外文學 第34卷第8期,頁25-40 | |||
152 | 2005 | 譯者的角色 | 單德興 | 國科會外文學門86-90年度研究成果論文集 (台中 : 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 |||
153 | 2005 | 從邊緣到交集:探尋美國華文文學的位置 | 單德興 | 中外文學, 第34卷第4期,頁4-13 | |||
154 | 2005 | 03.知識饗宴系列01電子書 | 曾志朗 ; 賴明詔; 李尚仁 ; 鄭泰安; 郭新; 劉紹臣; 林曜松; 邵廣昭; 李國偉; 謝英俊; 黃銘崇 ; 單德興 | 台北市 | |||
155 | 2005 | 「階級與美國文學」專題弁言 | 單德興 | 歐美研究, 第35卷第2期,頁273-278 | |||
156 | 2005 | 階級.族裔.再現:析論卜婁杉的《美國在我心》 | 單德興 | 歐美研究 第35卷第2期,頁323-362 | |||
157 | 2005 | Traveling Theory, Transforming Criticism: Edward W. Said in Taiwan | 單德興 | Amerasia Journal 31(1), 64-67 | |||
158 | 2005 | 對話‧交流‧反思:薩依德談論薩依德 | 單德興 | 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 (台北 : 麥田) | |||
159 | 2005 | 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 | Said, Edward W.; Viswanathan, Gauri; 單德興譯 | 台北市 | |||
160 | 2004 | 格理弗遊記(初版; 學術譯注版) | Swift, Jonathan; 單德興譯注 | 台北市 | |||
161 | 2004 | 《格理弗遊記》中文譯注本緒論 | 單德興 | 格理弗遊記 (台北 : 聯經) | |||
162 | 2004 | Fictionalizing Religion: Reading Hsiao Li-hung’s ‘Spring-Dream’ | Shan, Te-hsing | Cultural Dilemmas during Transitions: East Central Europe versus Taiwan (Munster : Lit Verlag) | |||
163 | 2004 | 翻譯‧經典‧文學——以《Gulliver’s Travels》為例 | 單德興 | 通識人文十一講 (台北 : 麥田) | |||
164 | 2004 | American Literary Studies in Taiwan | 單德興 |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36(1), 240-254 | |||
165 | 2003 | 代表∕再現知識分子:薩依德之個案研究 | 單德興 | 當代 194,頁24-49 | |||
166 | 2003 | 空間.族裔.認同:論王穎的《尋人》 | 單德興 | 歐美研究 第33卷第2期,頁373-408 | |||
167 | 2003 | 亞洲的美國文學研究 | 單德興 | 中外文學 第32卷第1期,頁10-16 | |||
168 | 1996 | 朱立民先生訪問紀錄 | 單德興 ; 李有成 ; 張力訪問 ; 林世青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169 | 1996 | 再現政治與華裔美國文學 | 何文敬 ; 單德興 | 台北市 | |||
170 | 1994 | 文化屬性與華裔美國文學 | 單德興 ; 何文敬 | 台北市 | |||
171 | 1993 | 第三屆美國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選集:文學篇 | 單德興 | 台北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