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44 of 44 (Search time: 0.003 seconds).
Issue Date | Title | Author(s) | Relation | scopus | WOS | Fulltext/Archive link | |
---|---|---|---|---|---|---|---|
1 | 1997 | Civil Society, Resource Mobilization, and New Social Movements: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social movements in Taiwan | Chang, Mau-kuei | 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29, 7-41 | |||
2 | 1984 | Durkheim's Concep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ividuls and Society | 張茂桂 |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 18, 77-98 | |||
3 | 1995 | From Discovery of the Other to Examination of Selfhood | Chang, Mau-kuei | The Humanities Bulletin,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4, 77-84 | |||
4 | 2000 | On the Origins and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ese National Identity | Chang, Mau-kuei | China Perspectives 28, 51-70 | |||
5 | 2003 | SSCI與學術「認可」的問題 | 張茂桂 | 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 5(1), 5-11 | |||
6 | 2004 | Taiwan's Democratic Movement and Push for Independence | Chang, Mau-kuei |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sian Studied Newsletter 34(1), 151-152 | |||
7 | 2005 | Taiwan's nationalistic politics and its difficult 'status quo'. | Chang, Mau-kuei | The Copenhage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1, 91-124 | |||
8 | 1984 | The Taxonomy of Immigrant Adaptation in the U.S.:The Effects of Class and Ethnicity | Chang, Mau-kuei | American Studies 14(4), 81-103 | |||
9 | 1987 | Toward a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Communist China in the Post-Mao Era: The Problem of Ideology and Revolution from the Top | Chang, Mau-kuei | Issues and Studies 23, 80-97 | |||
10 | 2010 | Understanding the Nuances of Waishengren: History and Agency | Yang, Dominic Meng-Hsuan; Chang, Mau-kuei | China Perspectives 3, 108-122 | |||
11 | 2000 | 世紀末的自省 | 張茂桂 | 台灣社會學會通訊 36, 8-10 | |||
12 | 1992 | 「二二八」、省籍問題、與紀念碑 | 張茂桂 | 國家政策雙週刊 28, 1-3 | |||
13 | 1992 | 人民、資本與國家:立法院與公共政策 | 張茂桂 | 中山社會科學季刊 7(4), 15-33 | |||
14 | 2011 | 倡議中國效應研究的觀點 | 張茂桂 | 台灣社會學會通訊 第72期,頁25-30 | |||
15 | 1989 | 八0年代臺灣社會運動風潮與政治轉化 | 張茂桂 | 國家政策季刊 1, 52-59 | |||
16 | 2009 | 再探公民:反思高中《公民與社會》新課綱之訂定 | 張茂桂 | 公民訓育學報 20, 1-31 | |||
17 | 2002 | 台灣是多元文化國家?! | 張茂桂 | 文化月報,三角公園(電子月刊) 13, 1 | |||
18 | 1997 | 同仁評鑑研討會側記 | 張茂桂 | 台灣社會學社通訊 第24卷,頁19-20 | |||
19 | 1994 | 地方派系的形成與變遷:河口鎮的個案研究 | 蔡明惠; 張茂桂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77, 125-156 | |||
20 | 2011 | 多元文化與教育正義:社會學的觀點 | 張茂桂 | 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 第四期,頁309-318 | |||
21 | 1987 | 大學生的「中國結」與「臺灣結」:自我認定與通婚觀念的分析 | 張茂桂 ; 蕭新煌 ; 章英華 | 中國論壇 第289期,頁34-53 | |||
22 | 1993 | 宗教的社會意像:一個知識社會學的課題 | 張茂桂 ; 林本炫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74, 95-123 | |||
23 | 1997 | 從「五月抗議」看臺灣的轉化 | 張茂桂 | 國家政策雙週刊 165, 12-13 | |||
24 | 2014 | 從「大陳義胞」到「大陳人」:社會類屬的生成、轉變與意義 | 陳緯華; 張茂桂 | 台灣社會學 第27期,頁51-95 | |||
25 | 2010 | 從教案甄選看中小學教師「多元文化」想像的一些問題 | 廖如芬; 張茂桂 | 教育資料與研究 第97期,頁83-108 | |||
26 | 1997 | 教育對於統獨傾向的作用 | 張茂桂 ; 吳忻怡 | 台灣政治學刊 2, 107-189 | |||
27 | 1999 | 「新台灣人」之非論 | 張茂桂 | 當代 137, 66-77 | |||
28 | 1994 | 「族群議題」的新聞詮釋-兼論報紙與公共領域問題 | 張茂桂 ; 蕭蘋 | 台大新聞論壇 1(1), 98-122 | |||
29 | 1996 | 是批判意識型態,抑或獵殺巫婆?對於趙剛〈新的民族主義,還是舊的?〉一文的回應 | 張茂桂 |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3, 255-269 | |||
30 | 1988 | 民主化與階級化:臺灣政治發展的未來 | 張茂桂 | 張老師月刊 21(1)=121, 97-99 | |||
31 | 1989 | 民意調查的政治與社會建構 | 張茂桂 ; 林東泰 | 民意學術專刊 117-142 | |||
32 | 1994 | 民間社會、資源動員與新社會運動-臺灣社會運動研究的理論志向 | 張茂桂 | 香港社會科學學報 4, 33-66 | |||
33 | 1995 | 漢人民族主義與原住民運動 | 張茂桂 | 山海文化雙月刊 8, 68-70 | |||
34 | 1992 | 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 | 張茂桂 | 國家政策雙週刊 32, 8-9 | |||
35 | 2000 | 知識份子的角色與「姿勢」 | 張茂桂 | 當代 157, 78-87 | |||
36 | 1986 | 「社會化」的衝突性:理論與實際 | 張茂桂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0,165-194 | |||
37 | 2002 | 社會學研究的脈絡化:脫離【「本土化」vs「國際化」】的思維方式 | 張茂桂 | 台灣社會學會通訊 第45期 | |||
38 | 2000 | 社會學與政治 | 張茂桂 | 台灣社會學會通訊 39, 21-25 | |||
39 | 1986 | 社會階層化與階層衝突:評馬克思、達倫道夫、功能學派、蘭斯基以及其他 | 張茂桂 | 中山社會科學譯粹 1(2), 51-60 | |||
40 | 2005 | 臺湾社会学の歴史形成と制度発展 | 張茂桂 ; 章英華 ; 湯志傑 ; 朱安新譯 | 現代社会理論研究 既刊號 第15號,頁448-465 | |||
41 | 1996 | 臺灣歷史上的族群關係-談「身份認同政治」的幾個問題 | 張茂桂 | 臺灣史蹟源流研習會講義彙編 85(4), (4)1-(4)22 | |||
42 | 1989 | 華裔美國居民之社會經濟地位分析 | 張茂桂 ; 徐良熙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5, 31-57 | |||
43 | 1989 | 蘭嶼國家公園的矛盾 | 張茂桂 | 國家政策季刊 3, 97-103 | |||
44 | 2008 | 高中「公民與社會」新課綱的訂定 | 張茂桂 | 教育研究月刊 166, 44-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