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到 58 筆結果,共 58 筆。
公開日期 | 題名 | 作者 | 關聯 | scopus | WOS | 全文 | |
---|---|---|---|---|---|---|---|
1 | 2003 | 1945年以來臺灣學者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課題與研究趨勢的討論(1945-2000) | 林玉茹 | 臺灣史料研究 第21輯,頁2-33 | |||
2 | 2009 | 2007年臺灣經濟史的回顧與展望 | 林玉茹 | 漢學研究通訊 28卷4期,頁17-21 | |||
3 | 2011 | 2009年度臺灣產業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林玉茹 | 成大歷史學報 第41期,頁239-264 | |||
4 | 2018 | Conflict and the Aboriginal-boundary Policy of the Qing Empire: The Purple Aboriginal-boundary Map of 1784 | Lin, Yuju | East Asian History 42, 33-45 | |||
5 | 2017 | Continuity and breakdown: Taiwan’s customs service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1895–1945 | Lin, Yuju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time History 29(4), 855-874 | |||
6 | 2010 | From Supercargo to Mutual Commissioned Trade: Traditional Junk Trade between Lugang Guild Merchants and China Proper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 Lin, Yu-JuLin, Yu-ju | East Asian Maritime History vol. 9, pp. 195-220. | |||
7 | - | The Construction and Disintegration of Cross-Straits Dual Families between Taiwan and Fujian during the Qing-Japan Regime Transition | Lin, Yuju | Journal of Colonialism and Colonial History | |||
8 | 2011 | The Trade System of Port Cities in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Taiwan | Lin, Yu-ju | Crossroads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Exchange Relations in the East Asian World Vol 4, pp.137-168 | |||
9 | 2024 | Transnational Networks of Human Resources and Knowledge in East Asia: A Case Study of Taiwan Merchant Wang Xuenong (1870–1915) and His Trading Company | Lin, Yuju |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ries 3, 1-19 | |||
10 | 1998 | 一個傳統地區性市場圈的形成:以竹塹地區為例 | 林玉茹 | 臺灣文獻 第49卷第1期,頁145-202 | |||
11 | 2006 | 台南縣地區漢人契約目錄 | 林玉茹 ; 鄭博文; 林正慧 | 南瀛文獻 第5輯,頁78-191 | |||
12 | 2007 | 商業網絡與委託貿易制度的形成:十九世紀末鹿港泉郊商人與中國大陸的帆船貿易 | 林玉茹 | 新史學 第18卷2期,頁61-103 | |||
13 | 2008 | 回首來時路: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古文書室藏文書的蒐集與運用 | 林玉茹 | 臺灣文獻 第59卷3期,頁339-382 | |||
14 | 2000 | 國家在東臺灣歷史上的角色 | 林玉茹 | 東臺灣研究 第5卷,頁161-170 | |||
15 | 2003 | 國家與企業同構下的殖民地邊區開發:戰時「臺拓」在東臺灣的農林栽培業 | 林玉茹 | 臺灣史研究 第10卷第1期,頁85-139 | |||
16 | 2002 | 國策會社的邊區開發機制:戰時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東臺灣的經營系統 | 林玉茹 | 臺灣史研究 第9卷第1期,頁1-54 | |||
17 | 1999 | 地方知識與社會變遷:戰後臺灣方志的發展 | 林玉茹 | 臺灣文獻 第50卷第4期,頁235-289 | |||
18 | 2023 | 家は福建 (あっち)、店は台湾(こっち) 」-清朝と日本統治下、台南郊商許蔵春の選択― | 林玉茹著 ; 森田明譯; 朝元照雄譯 | 東洋史訪 第30號,頁102-150 | |||
19 | 2022 | 「家在彼店在此」:清、日跨政權下臺南郊商許藏春的抉擇 | 林玉茹 | 臺灣史研究 第29卷第1期,頁1-44 | |||
20 | 2010 | 從屬與分立:十九世紀中葉臺灣港口城市的雙重貿易機制 | 林玉茹 | 臺灣史研究 第17卷第2期,頁1-38 | |||
21 | 2000 | 戰時經濟體制下東部水產業的統制整合:東臺灣水產會社的成立 | 林玉茹 | 臺灣史研究 第6卷第1期,頁59-92 | |||
22 | 2004 | 戰爭、邊陲與殖民產業:戰時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東臺灣投資事業的佈局 | 林玉茹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43期,頁117-172 | |||
23 | 2022 | 政治、エスニックグループと貿易―18 世紀海商団体郊の台湾における出現― | 林玉茹著 ; 森田明譯 | 東洋史訪 第29號,頁62-103 | |||
24 | 2019 | 政治、族群與貿易:十八世紀海商團體郊在臺灣的出現 | 林玉茹 | 國史館館刊 第62卷,頁1-54 | |||
25 | 1997 | 東臺灣世界」的研究史及史料評估 | 林玉茹 | 東臺灣研究 第2卷,頁17-30 | |||
26 | 2012 | 林爽文事件前臺灣的邊區圖像:以乾隆49年的臺灣番界紫線圖為中心 | 林玉茹 ; 畏冬 | 臺灣史研究 第19卷第3期,頁47-94 | |||
27 | 2012 | 植民地時代東台灣の土地の開墾と栽培事業:國家と台灣拓殖株式會社の共同構築下の農林開發 | 林玉茹著 ; 朝元照雄譯 | エコノミクス 第16卷第4期,頁265-312 | |||
28 | 2011 | 植民地時代東台灣の資本主義化ト工業化の推進:台灣拓殖株式會社の投資事業 | 林玉茹著 ; 朝元照雄譯 | エコノミクス(九州產業大學) 第16卷第1期,頁79-143 | |||
29 | 2022 | 「業憑契管」下識字階級的操作──光緒18年大崗山山豬運庄契尾的考證和意義 | 林玉茹 | 臺灣風物 第72卷第1期,頁9-58 | |||
30 | 2002 | 歷史學與區域研究:以東臺灣研究為中心 | 林玉茹 | 東臺灣研究 第7卷,頁1-29 | |||
31 | 2004 | 殖民地邊區的企業:日治時期東臺灣的會社及其企業家 | 林玉茹 | 臺大歷史學報 第33期,頁315-363 | |||
32 | 2001 | 殖民與產業改造:日治時期東臺灣的官營漁業移民 | 林玉茹 | 臺灣史研究 第7卷第2期,頁551-93 | |||
33 | 2015 | 清中葉臺灣三大區域型經濟區的成立(1784-1850) | 林玉茹 | 東北史地 第1期,頁58-69 | |||
34 | 1999 | 清代竹塹地區在地商人的活動與網絡(上)(中)(下) | 林玉茹 | 臺灣風物 第49卷第2期、第49卷第3期、第49卷第4期,頁15-64、61-93、61-89 | |||
35 | 1999 | 清代竹塹地區的商人團體:類型、成員及功能的討論 | 林玉茹 | 臺灣史研究 第5卷第1期,頁47-90 | |||
36 | 1998 | 清代竹塹地區的商人與商業活動 | 林玉茹 | 臺灣文獻 第49卷第4期,頁299-336 | |||
37 | 2005 | 清代臺南縣平埔族的特色與問題--以新編古文書集為中心的討論 | 林玉茹 | 臺灣史料研究 第25輯,頁185-206 | |||
38 | 1995 | 清代臺灣中港與後龍港港口市鎮之發展與比較 | 林玉茹 | 臺北文獻 直字111卷,頁59-107 | |||
39 | 1994 | 清代臺灣港口的互動與系統的形成 | 林玉茹 | 臺灣風物 第44卷第1期,頁85-121 | |||
40 | 1993 | 清代臺灣港口的數量與分佈 | 林玉茹 | 史原 第19卷,頁213-261 | |||
41 | 1993 | 清代臺灣港口的發展與等級劃分 | 林玉茹 | 臺灣文獻 第44卷第4期,頁97-134 | |||
42 | 1998 | 清代臺灣的洪水災害 | 林玉茹 | 臺灣文獻 第49卷第3期,頁83-104 | |||
43 | 1994 | 清初與中葉臺灣港口系統的演變:擴張期與穩定期(1683-1860) | 林玉茹 | 臺灣文獻 第45卷第3期,頁31-79 | |||
44 | 2009 | 清末北臺灣漁村社會的搶船習慣:以《淡新檔案》為中心的討論 | 林玉茹 | 新史學 20卷2期,「地域社會專號」,頁115-165 | |||
45 | 1995 | 清末新竹縣文口的經營:一個港口管理活動中人際脈絡的探討 | 林玉茹 | 臺灣風物 第45卷第1期,頁113-148 | |||
46 | 1996 | 清末至日據烈嶼與福建之商船貿易活動──林天助先生訪問記錄 | 林玉茹 | 史聯 第26期,頁1-8 | |||
47 | 1995 | 清末臺灣港口系統的演變:巔峰期的轉型(1861-1895)〉 | 林玉茹 | 臺灣文獻 第46卷第1期,頁95-127 | |||
48 | 2009 | 潟湖、歷史記憶與王爺崇拜:以清代南鯤身王信仰的擴散為例 | 林玉茹 | 臺大歷史學報 43期,頁43-86。 | |||
49 | 2024 | 由商業習慣到國際法:郊商在東亞貿易中的紛爭和因應(1860-1905) | 林玉茹 | 臺灣史研究 第31卷第1期,頁1-44 | |||
50 | 1997 | 由魚鱗圖冊看清末後山的清賦事業與地權分配型態 | 林玉茹 | 東臺灣研究 第2卷,頁131-168 | |||
51 | 2005 | 番漢勢力交替下港口市街的變遷:以麻豆港為例(1624-1895) | 林玉茹 | 漢學研究 第23卷第1期,頁1-34 | |||
52 | 1996 | 白川夜舟「臺東舊紀」譯注與史料價值評介 | 林玉茹 | 東臺灣研究 創刊號,頁117–140 | |||
53 | 2020 | 跨國貿易與文化仲介:跨政權下臺南第一富紳王雪農的出現(1880-1905) | 林玉茹 | 臺灣史研究 第27卷第4期,頁35-82 | |||
54 | 2009 | 軍需產業と辺地政策(上):台拓の東台灣移民事業の轉換 | 林玉茹著 ; 森田明譯 | 現代臺灣研究 36號,頁46-62 | |||
55 | 2008 | 軍需產業與邊區政策:臺拓在東臺灣移民事業的轉向 | 林玉茹 | 臺灣史研究 第15卷1期,頁81-130 | |||
56 | 2015 | 追思東臺灣研究的開創者和在地實踐者 :夏黎明教授(1956-2015) | 林玉茹 | 東臺灣研究 第22期,頁7-11 | |||
57 | 2018 | 進口導向:十九世紀臺灣海產生產與消費 | 林玉茹 | 臺灣史研究 第25卷第1期,頁1-62 | |||
58 | 2017 | 開港前後台灣南北雙核心區域型經濟區的形成與發展(1851-1895) | 林玉茹 | 地域文化研究 第3期,頁12-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