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到 78 筆結果,共 78 筆。
公開日期 | 題名 | 作者 | 關聯 | scopus | WOS | 全文 | |
---|---|---|---|---|---|---|---|
1 | 2010 | Confucian Traditions in Modern East Asia: Their Destinies and Prospects | Lee, Ming-huei | Oriens Extremus 49. Jahrgang, pp. 237-247. | |||
2 | 2009 | Culture et démocratie: réflexions à partir de la polémique entre libéraux taiwanais et néo-confucéens contemporains | Lee, Ming-huei | Extrême-Orient, Extrême- Occident 31, 33-62 | |||
3 | 1995 | Die Autonomie des Herzens: Eine philosophische Deutung der ersten Hälfte von Meng-tzu 2A:2 | Lee, Ming-Huei | Oriens Extremus 38(12), 7-16 | |||
4 | 2015 | Kritische Bemerkungen zum Problem der Legitimität chinesischer Philosophie | Lee, Ming-huei | Bochumer Jahrbuch zur Ostasienforschung 38, 103-114 | |||
5 | 2011 | Modern New Confucians on the Religiousness of Confucianism | Lee, Ming-huei | Bochumer Jahrbuch zur Ostasienforschung 35, 193-206 | |||
6 | 1996 | Mou Tsung-san und Kants Philosophie. Ein Beispiel für die Kant-Rezeption in China | Lee, Ming-Huei | Asiatische Studien (50), 85-92 | |||
7 | 2019 | The Theory of the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and Democratic Politics | Lee, Ming-huei | Bochumer Jahrbuch zur Ostasienforschung 42, 37-66 | |||
8 | 2008 | Wang Yangming’s Philosophy and Modern Theories of Demo- cracy: A Reconstructive Interpretation | Lee, Ming-huei |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Vol. 7, No. 3 (September 2008), pp. 283-294. | |||
9 | 1991 | 中國沒有哲學嗎?──與費德西先生論「中國哲學」 | 李明輝 | 當代 第66輯,頁142-149 | |||
10 | 2004 | 中西比較哲學的方法論省思 | 李明輝 | 東亞文明研究通訊 第3輯,頁30-34 | |||
11 | 2000 | 儒學如何開出民主與科學? | 李明輝 | 原道 第6輯,頁369-384 | |||
12 | 2010 | 儒學知識化與現代學術 | 李明輝 |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0年第6期,頁2-7 | |||
13 | 2012 | 儒家、康德與德行倫理學 | 李明輝 | 哲學研究(北京) 2012(10),頁111-117 | |||
14 | 2010 | 儒家傳統在現代東亞的命運與前景 | 李明輝 | 上海師範大學大學學報 2010年第6期,頁23-27 | |||
15 | 2002 | 儒家政治哲學與責任倫理學 | 李明輝 | 北京《中國學術》 總第9輯,頁219-230 | |||
16 | 1988 | 儒家與自律道德 | 李明輝 | 鵝湖學誌 第1輯,頁1-32 | |||
17 | 2021 | 公德、私德之分與儒家傳統 | 李明輝 | 鵝湖學誌 第66期,頁1-34 | |||
18 | 1988 | 再論孟子的自律倫理學 | 李明輝 | 哲學與文化 第173輯,頁45-55 | |||
19 | 2001 | 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 | 李明輝 | 漢學研究 第19卷第2期,頁1-32 | |||
20 | 2009 | 如何繼承牟宗三的思想遺產? | 李明輝 | 思想 13, 191-203 | |||
21 | 1999 | 存心倫理學、形式倫理學與自律倫理學 | 李明輝 |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5輯,頁1-18 | |||
22 | 2002 | 存心倫理學、責任倫理學與儒家思想 | 李明輝 | 浙江學刊 第5輯,頁5-17 | |||
23 | 1996 | 存心倫理學、責任倫理學與儒家思想 | 李明輝 | 臺灣社會研究 第21輯,頁217-244 | |||
24 | 1998 | 孟子王霸之辨重探 | 李明輝 |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13輯,頁241-266 | |||
25 | 1989 | 孟子的四端之心與康德的道德情感 | 李明輝 | 鵝湖學誌 第3輯,頁1-35 | |||
26 | 1988 | 孟子與康德的自律倫理學 | 李明輝 | 哲學與文化 第169輯,頁2-16 | |||
27 | 1988 | 孟子與康德的自律倫理學 | 李明輝 | 鵝湖月刊 第155輯,頁5-16 | |||
28 | 2022 | 康德哲學中的Menschheit及其文化哲學意涵 | 李明輝 | 清華學報 第52卷第2期 ,頁215-248 | |||
29 | 2002 | 康德哲學與現代中國思潮 | 李明輝 | 北京《世界哲學》 2002年增刊,頁159-174 | |||
30 | 1989 | 康德的《通靈者之夢》在其早期哲學發展中的意義與地位 | 李明輝 | 華岡文科學報 第17輯,頁211-234 | |||
31 | 1992 | 康德的「根本惡」說──兼與孟子的性善說相比較 | 李明輝 |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2輯,頁325-352 | |||
32 | 1995 | 康德的「歷史」概念 | 李明輝 |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7輯,頁157-182 | |||
33 | 2018 | 康德的「物自身」概念何以有價值意涵?──為牟宗三的詮釋進一解 | 李明輝 | 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7卷第2期,頁53-62 | |||
34 | 2004 | 康德的「道德情感」理論與席勒對康德倫理學的批判 | 李明輝 | 揭諦 第7輯,頁37-76 | |||
35 | 2016 | 康德論德行義務:兼論麥金泰爾對康德倫理學的批評 | 李明輝 | 歐美研究 第46卷第2期,頁211-241 | |||
36 | 1999 | 張東蓀對康德倫理學的理解 | 李明輝 | 哲學研究 1999年增刊,頁53-56 | |||
37 | 2019 | 從丁茶山對孟子心性論的詮釋看其四端七情論 | 李明輝 | 다산학(茶山學) 第35期,頁51-75 | |||
38 | 1994 | 從康德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 李明輝 |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4輯,頁415-440 | |||
39 | 2014 | 從比較視域看韓國儒學研究──脈絡化與去脈絡化 | 李明輝 | 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年第2期,頁17-21 | |||
40 | 1988 | 德國理念論之脈動與發展──評《論康德與黑格爾》 | 李明輝 | 中國論壇 第299輯,頁74-78 臺北 | |||
41 | 1982 | 我們從康德學到了什麼? | Beck, L. W.; 李明輝譯 | 鵝湖月刊 第89輯,頁27-32 | |||
42 | 2008 | 朱子對「道心」、「人心」的詮釋 | 李明輝 | 湖南大學學報 第22卷第1期,頁259-276 | |||
43 | 2008 | 朱子對「道心」、「人心」的詮釋 | 李明輝 | 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集刊 第1輯,頁259-276 | |||
44 | 2007 | 朱子對「道心」、「人心」的詮釋 (上) | 李明輝 | 鵝湖月刊 第387輯,頁11-21 | |||
45 | 2007 | 朱子對「道心」、「人心」的詮釋 (下) | 李明輝 | 鵝湖月刊 第388輯,頁11-16 | |||
46 | 2003 | 朱子的「仁說」及其與湖湘學派的辯論 | 李明輝 | 中國詮釋學 第1輯,頁63-87 | |||
47 | 1990 | 朱子的倫理學可歸入自律倫理學嗎? | 李明輝 | 鵝湖學誌 第4輯,頁129-135 | |||
48 | 2008 | 李玄逸의 四端七情論 | 李明輝 | 한국문화 第43期,頁97-120 | |||
49 | 2011 | 李玄逸的四端七情論 | 李明輝 |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8(5), 5-13 | |||
50 | 1991 | 歷史與目的 | 李明輝 | 臺灣社會研究 1990年春季號 (實際出版於1991年),頁195-213 | |||
51 | 1999 | 焦循對對孟心性論的詮釋及其方法論問題 | 李明輝 | 臺大歷史學報 第24輯,頁71-102 | |||
52 | 2009 | 牟宗三先生與中西比較哲學 | 李明輝 | 中國詮釋學 第6輯,頁86-97 | |||
53 | 1993 | 牟宗三哲學中的「物自身」概念 | 李明輝 |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3輯,頁547-574 | |||
54 | 1993 | 牟宗三思想中的儒家與康德 | 李明輝 | 鵝湖學誌 第10輯,頁57-90 | |||
55 | 2015 | 牟宗三與「生命的學問」 | 李明輝 |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32(2), 56-59 | |||
56 | 2016 | 牟宗三誤解了康德的「道德情感」概念嗎?──與方旭東教授商榷 | 李明輝 | 現代哲學 第145期,頁29-35 | |||
57 | 1990 | 獨白的倫理學抑或對話的倫理學?──論哈柏瑪斯對康德倫理學的重建 | 李明輝 | 科學發展月刊 第18卷第1期,頁29-47 | |||
58 | 2009 | 王國維與康德哲學 | 李明輝 |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年第6期,頁115-126 | |||
59 | 2005 | 「理」能否活動?──李退溪對朱子理氣論的詮釋 | 李明輝 | 現代哲學 第2輯,頁41-48 | |||
60 | 2003 | 由「內聖」向「外王」的轉折??現代新儒家的政治哲學 | 李明輝 |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23輯,頁337-350 | |||
61 | 1995 | 略論牟宗三先生的康德學 | 李明輝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5卷第2期,頁184-193 | |||
62 | 1993 | 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 | 李明輝 | 鵝湖學誌 第11輯,頁53-74 | |||
63 | 1994 | 當代新儒家的道統論 | 李明輝 | 鵝湖月刊 第224輯,頁1-11 | |||
64 | 1990 | 當前儒家之實踐問題 | 李明輝 | 臺灣社會研究 1989年夏季號 (實際出版於1990年),頁107-126 | |||
65 | 2008 | 省思中國哲學研究的危機──從中國哲學的「正當性問題」談起 | 李明輝 | 思想 第9期,頁165-173 | |||
66 | 2019 | 「窮智見德」──勞思光先生的思想綱領 | 李明輝 | 中國哲學與文化 第17輯,頁1-16 | |||
67 | 1988 | 答何謂啟蒙 | Kant, Immanuel; 李明輝譯 | 聯經思想集刊 第1輯,頁1-12 | |||
68 | 2014 | 耿寧對王陽明良知說的詮釋 | 李明輝 | 哲學分析 第5卷第4期 ,頁40-50 | |||
69 | 2010 | 臺灣學界關於韓國儒學的研究概況 | 李明輝 | 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第7卷第1期,頁259-277 | |||
70 | 2021 | 「良知的自我坎陷」與「窮智見德」—牟宗三與勞思光的一段思想交涉 | 李明輝 | 儒家文明論壇 第七期,頁124-135 | |||
71 | 1999 | 轉化抑或對話?──李春生所理解的中國經典 | 李明輝 | 中央大學《人文學報》 第20/21輯,頁133-174 | |||
72 | 1989 | 《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一書之成書過程及其初步影響 | 李明輝 | 鵝湖月刊 第174輯,頁20-29 | |||
73 | 2006 | 鄭霞谷對四端七情的詮釋 | 李明輝 | 陽明學(韓國) 第17輯,頁247-264 | |||
74 | 2006 | 關於「海洋儒學」與「法政主體」的省思 | 李明輝 | 當代 第228輯,頁60-73 | |||
75 | 1997 | 陽明學與民主政治 | 李明輝 |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4輯,頁167-178 | |||
76 | 2002 | 陽明學與民主政治 | 李明輝 | 浙江社會科學 第4輯,頁98-103 | |||
77 | 2004 | 韓儒李栗谷與成牛溪關於四端七情的辯論 | 李明輝 | 法鼓人文學報 創刊號,頁113-152 | |||
78 | 2018 | 韓儒金昌協的四端七情論與「性情經緯說」 | 李明輝 | 思想與文化 2018年 01期,第1-1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