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01 到 2297 筆結果,共 2297 筆。
公開日期 | 題名 | 作者 | 關聯 | scopus | WOS | 全文 | |
---|---|---|---|---|---|---|---|
2001 | 1996 | Morality Books and the Growth of Local Cults: A Case Study of the Palace of Guidance | Katz, Paul | 人文學報 14, 203-241 | |||
2002 | 1996 | Germs of Disaster―The Impact of Epidemics on Japanese Military Campaigns in Taiwan, 1874 and 1895 | Katz, Paul | Annales de Demographie Historique 195-220 | |||
2003 | 1995 | 兩岸因農業而分,請也讓兩岸因農業而合——兩岸「農業合作」規劃案 | 林滿紅 | 聯合報 | |||
2004 | 1995 | 台灣所藏中華民國經濟檔案 | 林滿紅編 | 台北市 | |||
2005 | 1995 | 經貿與政治文化認同—─ 日本領臺為兩岸長程關係投下的變數 | 林滿紅 | 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 : 聯經出版公司) | |||
2006 | 1995 | 清末臺灣海關歷年資料的史料價值 | 林滿紅 | 臺灣史與臺灣史料(二) (臺北 : 吳三連基金會) | |||
2007 | 1995 | 臺灣經濟發展源起於日治時期?——談有關日治時期臺灣經濟史的四種誤解 | 林滿紅 | 工商時報 | |||
2008 | 1995 | 戰時日本對華北煤礦的統制(1937-1945)-以太原集團和膠濟集團為例 | 陳慈玉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24期(下),頁697-739 | |||
2009 | 1995 | 抗戰時期國軍的參謀人員 | 張瑞德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24期,頁741-772 | |||
2010 | 1995 | 郭沫若治古史的現實意涵 | 潘光哲 | 二十一世紀 第29期,頁84-90 | |||
2011 | 1995 | 臺灣與東北間的貿易,1932-1941 | 林滿紅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24期,頁653-696。 | |||
2012 | 1995 | 晚清商人的民族意識 | 李達嘉 | ||||
2013 | 1995 | 清代糧食畝產量研究 | 趙岡; 劉永成; 吳慧; 朱金甫; 陳慈玉 ; 陳邱坤 | 北京 | |||
2014 | 1995 | 1920年代日本對山東的煤礦投資 | 陳慈玉 | 國父建黨革命一百周年學術討論集 (台北 : 近代中國出版社) | |||
2015 | 1995 | 張君勱對社會主義體制的觀察(1919~1922) | 潘光哲 | ||||
2016 | 1995 | 近現代中國「改造國民論」的討論 | 潘光哲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19期,頁68-79 | |||
2017 | 1995 | 胡適與羅爾綱 | 潘光哲 | 文史哲學報 第42期,頁57-102 | |||
2018 | 1995 | 清代皇族的經濟生活 | 賴惠敏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24期,頁473-516 | |||
2019 | 1995 | 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Moscow, 1925-1930 | Yu, Miin-ling | New York University (Ph. 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History, 317 p. | |||
2020 | 1995 | 近代中國婦女史中文資料目錄 | 王樹槐; 成露茜; 呂芳上; 曼素恩; 張瑞德 ; 游鑑明; 鮑家麟主編; 王哲聖; 宿金璽; 張凱達; 蕭惠心助編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021 | 1995 | 海內外圖書館收藏有關婦女研究中文期刊聯合目錄 | 王樹槐; 成露茜; 呂芳上; 曼素恩; 張瑞德 ; 游鑑明; 鮑家麟編輯; 王哲聖; 宿金璽; 張凱達; 蕭惠心助編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022 | 1995 | 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以嚴譯《群己權界論》為中心之分析 | 黃克武 | 近史所集刊 第24期(上),頁81-148 (亦收入劉桂生、林啟彥、王憲明編,《嚴復思想新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頁86-171) | |||
2023 | 1995 | 從變亂到軍省:廣西的初期現代化,1860-1937 | 朱浤源著 | 台北市 | |||
2024 | 1995 | 外蒙主權歸屬交涉1911-1916 | 張啟雄著 | 台北市 | |||
2025 | 1995 | 日據時期的職業變遷與婦女地位 | 游鑑明 | 臺灣近代史(社會篇) (台中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
2026 | 1995 | 吉野作造對近代中國的認識與評價:1906-1932 | 黃自進 | 台北市 | |||
2027 | 1995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傅斯年檔案》整理 | 王汎森計畫主持人 ; 杜正勝 ; 潘光哲參與 | ||||
2028 | 1995 | 女青年大隊訪問紀錄 | 陳三井; 朱浤源 ; 吳美慧訪問; 吳美慧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029 | 1995 | 歷史哲學的再思考:論福山《歷史的終結與最後一人》(F. Fukuyama,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 潘光哲 | 「今日社會理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屏東 :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 |||
2030 | 1995 | World Recession, Indian Opium, and China’s Opium War | Lin, Man-houng | Mariners, Merchants, and Oceans, Studies in Maritime History (New Delhi : Manohar Publisher & Distributors) | |||
2031 | 1995 | Demon Hordes and Burning Boats: The Cult of Marshal Wen in Late Imperial Chekiang | Katz, Paul | Albany | |||
2032 | 1995 | 台灣的呂洞賓信仰——以指南宮為例 | Katz, Paul | 新史學 第6卷第4期,頁21-43 | |||
2033 | 1995 | Plague God Cult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Cult of Marshal Wen(溫元帥) | Katz, Paul | 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第二冊 (台北 : 文化建設委員會) | |||
2034 | 1995 | 日治時代官方寺廟史料的重要性——以東港東隆宮的沿革問題為例 | Katz, Paul | 台灣史料研究 第6號,頁90-106 | |||
2035 | 1995 | The Pacification of Plagues: A Chinese Rite of Affliction | Katz, Paul | Journal of Ritual Studies 9(1), 55-100 | |||
2036 | 1995 | 解除歷史魔咒的迷思── 從《開放中的變遷》看金觀濤、劉青峰的中國近代史觀與政治思想 | 黃克武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19期,頁130-155 | |||
2037 | 1994 | 明末的戲劇與城市民變 | 巫仁恕 | 九州學刊 第6卷第3期,頁77-94 | |||
2038 | 1994 | 拓展美國憲政體制認識的新視野:評《制憲風雲:美國立憲奇蹟》 | 潘光哲 | 歷史月刊, 第81期,頁111-114 | |||
2039 | 1994 | 楊雲萍 | 許雪姬 ; 賴惠敏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18期,頁77-95 | |||
2040 | 1994 | 森紀子著〈島田虔次〉 | 陳慈玉譯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18期,頁96-110 | |||
2041 | 1994 | 評黃克武著《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啟超調適思想之研究》 | 潘光哲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18期,頁168-176 | |||
2042 | 1994 | 評 James W. Tong 著 Under Heaven--Collective Violence in the Ming Dynasty | 巫仁恕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18期,頁203-209 | |||
2043 | 1994 | 植民地期の臺灣籍女醫について | 游鑑明著 ; 金丸裕一譯 | 歷史評論 第532期,頁57-74 | |||
2044 | 1994 | 一八九五年——兩岸關係史上的重要年份 | 林滿紅 | 聯合報 | |||
2045 | 1994 | 清末大陸來台交商的興衰─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之一結合思考 | 林滿紅 | 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集刊:人文及社會科學 第4卷第2期,頁173-193 | |||
2046 | 1994 | 日本對山西的煤礦投資(1918-1936) | 陳慈玉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23期(下),頁1-28 | |||
2047 | 1994 | 從「二十一條要求」看吉野作造的日本在華權益觀 | 黃自進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23(上), 331-365 | |||
2048 | 1994 | 日據時期的臺籍護士 | 游鑑明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23期 (上),頁367-404 | |||
2049 | 1994 | 清代皇族婦女的家庭地位 | 賴惠敏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2期,頁3-25 | |||
2050 | 1994 | 嘉道年間貨幣危機爭議中的社會理論 | 林滿紅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23期,頁161-203(簡體版,山西:經濟出版社,《朱東亞經濟社會思想與現代化》,1994年6月) | |||
2051 | 1994 | 清代皇族的家族結構與財產分配 | 賴惠敏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23期,頁65-95 | |||
2052 | 1994 | 向警予與中共早期婦女運動 | 許文堂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2期,頁65-80 | |||
2053 | 1994 | L. I. Chuguevsky著《在蘇聯出版的中文期刊,1918-1937》 | 余敏玲譯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17期,頁152-159 | |||
2054 | 1994 | 台北縣茶業發展史 | 陳慈玉 | 台北 | |||
2055 | 1994 | 通訊報導:會議報導:亞洲商業網路,1850-1930 | 林滿紅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17期 | |||
2056 | 1994 | 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啟超調適思想之研究 | 黃克武 | 台北市 | |||
2057 | 1994 | 「五四話語」之反省的再反省:當代大陸思潮與顧昕的《中國啟蒙的歷史圖景》 | 黃克武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17期,頁44-55 (亦刊於蘭州大學主辦,《科學.經濟.社會》,第77期,1999年12月,頁23-28) | |||
2058 | 1994 | 嘉農口述歷史 | 潘光哲訪問 ; 潘光哲紀錄 | 嘉義 : 國立嘉義農專校友會 | |||
2059 | 1994 | 羅友倫先生訪問紀錄 | 張瑞德 ; 朱浤源訪問 ; 潘光哲 ; 蔡說麗聯合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060 | 1994 | 四百年來的兩岸分合:一個經貿史的回顧 | 林滿紅 | 臺北 | |||
2061 | 1994 | 清代皇族過繼的策略:傳承子嗣抑或繁榮家族 | 賴惠敏 | 清代皇族人口行為及其社會環境 (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 | |||
2062 | 1994 | Review of Kenneth Dean, Taoist Ritual and Popular Cults of Southeast China | Katz, Paul | 新史學, 5(3), 165-176 | |||
2063 | 1994 |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üan-chen(全真)Taoism and Local Cults: A Case Study of the Yung-lo Kung(永樂宮) | Katz, Paul | 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一冊 (台北 : 漢學研究中心) | |||
2064 | 1994 | Commerce, Marriage and Ritual: Elite Strategies in Tung-kang(東港)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 Katz, Paul | 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
2065 | 1994 | Review of Barend ter Haar, The White Lotus Teachings in Chinese Religious History | Katz, Paul | Newsletter for Modern Chinese History, 18, 185-203 | |||
2066 | 1993 | 陸仰淵、方慶秋主編《民國社會經濟史》 | 陳慈玉 | 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 第11輯,共44頁 | |||
2067 | 1993 | 抗戰時期的陸軍大學─—師資與課程的分析 | 張瑞德 | 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二屆討論會 (臺北 : 國史館) | |||
2068 | 1993 | 明清近代市鎮墟集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 巫仁恕 | 九州學刊 第5卷第3期,頁95-112 | |||
2069 | 1993 | 任以都先生訪問紀錄 | 張朋園; 楊翠華; 沈松僑訪問; 潘光哲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070 | 1993 | Review on Jane Kate Leonard and John R. Watt, ed., To Achieve Security and Wealth: The Qing Imperial State and Economy, 1644-1911, New York: Cornell East Asian Series, East Asian Program, Cornell University 1992 | Lin, Man-houng | Asian Studies Reviews, 17(2),187-189 | |||
2071 | 1993 | 臺灣資本與兩岸經貿關係──臺商拓展外貿經驗之一重要篇章 | 林滿紅 | 臺灣經驗──歷史經濟篇 (臺北 : 東大圖書公司) | |||
2072 | 1993 | 鈴木智夫著《洋務運動の研究》 | 陳慈玉 | 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第25期,頁285-286 | |||
2073 | 1993 | 抗戰時期國軍各階層成員出身背景及素質的分析 | 張瑞德 | 抗日戰爭研究 1993年3期,頁144-169 | |||
2074 | 1993 | 自由放任經濟思想在十九世紀初葉中國的昂揚 | 林滿紅 | 中國歷史學會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第25期,頁201-226 | |||
2075 | 1993 | 清代滿洲鈕祜祿家族的人口與生計 | 賴惠敏 | 第六屆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記錄 (台北 : 聯經出版公司) | |||
2076 | 1993 | 李煜瀛與中國無政府主義運動 | 許文堂 | 近代中國歷史人物論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077 | 1993 | 吉野作造在五四時期的對華文化交流 | 黃自進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22(上), 505-529 | |||
2078 | 1993 | 評Thomas G. Rawski, Economic Growth in Prewar China | 張瑞德 | 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十) (臺北 : 國史館) | |||
2079 | 1993 | 日據時期臺灣的產婆 | 游鑑明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1期,頁49-88(譯為 “Midwives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收入 Taiwan Studies: A Journal of Translations (Gender in the Nei World), May 1996, pp. 6-48.) | |||
2080 | 1993 | 日據時期台灣煤礦業的發展 | 陳慈玉 | 日據時期台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 國立台灣大學) | |||
2081 | 1993 | 顏國年與中日台煤礦業合作的構想,1924-1930 | 陳慈玉 | 近代中國歷史人物論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082 | 1993 | 清代皇族的過繼研究 | 賴惠敏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22期,頁39-71 | |||
2083 | 1993 | 銀與鴉片的流通及銀貴錢賤現象的區域分佈,1808-1854─世界經濟對近代中國空間方面之一影響 | 林滿紅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22期(上),頁89-135 | |||
2084 | 1993 | Technology Transfer in Modern China: The Case of Railway Enterprise (1876–1937) | Chang, Jui-Te | MODERN ASIAN STUDIES 27(2), 281-296 | |||
2085 | 1993 | Sino-Japanese Peace Negotiations Over the Mukden Incident | 黃自進 | Sino-Japanese Studies 5(2), 12-32 | |||
2086 | 1993 | 清代皇族的封爵與任官研究 | 賴惠敏 | 第二屆明清之際中國文化的延續與轉變論文集 (台北 : 文史哲出版社) | |||
2087 | 1993 | 抗清商人沈百五 | 巫仁恕 | 歷史月刊 第62期,頁49-52 | |||
2088 | 1993 | 嘉道錢賤現象產生原因「錢多錢劣論」之商榷─海上發展深入影響近代中國之一事例 | 林滿紅 | 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5集,頁357-426 | |||
2089 | 1993 | 抗戰時期的國軍人事 | 張瑞德著 | 台北市 | |||
2090 | 1993 | 日據時期公學校女教師的搖籃: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 | 游鑑明 | 臺灣光復初期歷史 (台北 : 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 | |||
2091 | 1993 | 日據時期公學校的臺籍女教師 | 游鑑明 | 日據時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 台灣大學歷史系) | |||
2092 | 1993 | The Salt Industry in Taiwan, 1895-1945 | Chen, Tsu-yu | Journal of Salt History 1,24p | |||
2093 | 1993 | The Religious Function of Temple Murals in Imperial China―The Case of the Yung-lo Kung(永樂宮) | Katz, Paul |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21, 45-68 | |||
2094 | 1992 | 山內一男編《中國經濟の轉換》 | 陳慈玉 | 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 第9輯,共12頁 | |||
2095 | 1992 | 通訊報導:出席「文化、宗教與中國經濟發展會議」報告 | 林滿紅 | 中央研究院學術諮詢總會通訊, 1卷, 04期 | |||
2096 | 1992 | 久保亨著《中國經濟100年のあゆみ》 | 陳慈玉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14期,頁154-156 | |||
2097 | 1992 | 中國社會民主黨的創建與沒落,1924-1930 | 許文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21期,頁473-490 | |||
2098 | 1992 | 野澤豊編《中國幣制改革與國際關係》 | 陳慈玉 | 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 第8輯,共16頁 | |||
2099 | 1992 | 日本殖民時代的基隆顏家與台灣礦業 | 陳慈玉 | 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100 | 1992 | 抗戰時期陸軍的人事管理 | 張瑞德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21期,頁641-686 | |||
2101 | 1992 | 中國近代政府與農業發展 | 張瑞德 | 漢學研究 第10卷第1期,頁 217-240 | |||
2102 | 1992 | 六十年來日本對近代中國經濟史的研究-以一般經濟史為主 | 陳慈玉 | 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 國立台灣大學) | |||
2103 | 1992 | 社會地位與人口成長的關係-以清代兩個滿洲家族為例 | 賴惠敏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21期,頁53-84 | |||
2104 | 1992 | 論乾隆朝初期之滿黨與漢黨 | 賴惠敏 | 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105 | 1992 | 吉野作造對孫中山的認識與評價 | 黃自進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21, 599-619 | |||
2106 | 1992 | 明代賦役制度史研究的回顧 | 賴惠敏 | 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 國立臺灣大學) | |||
2107 | 1992 | 鄭彥棻傳 | 許文堂 | 中華民國名人傳(第12冊) (台北 : 近代中國出版社) | |||
2108 | 1992 | 日本歷史與文化 | 林明德; 陳慈玉 ; 許慶雄 | 台北 | |||
2109 | 1992 | 評 David Strand 著Richshaw Beijing, 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 | 巫仁恕 | 新史學, 第3卷第4期,頁179-186 | |||
2110 | 1992 | 潘英著《革命與立憲》 | 黃克武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14期,頁144-148 | |||
2111 | 1992 | 蔣碩傑先生訪問紀錄 | 陳慈玉 ; 莫寄屏訪問; 陳南之; 蔡淑瑄; 潘淑芬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112 | 1992 | 潘宗武先生訪問紀錄 | 黃嘉謨; 朱浤源訪問 ; 丁素湘; 鄭麗榕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113 | 1992 | 中國傳統經濟的特徵 | 林滿紅 | 人文社會科學通訊 第2卷第5期,頁59-108 | |||
2114 | 1992 | Review of Valerie Hansen, 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 1127-1276 | Katz, Paul | 新史學, 3(4), 169-177 | |||
2115 | 1991 | 台灣香蕉的產銷結構,1912-1972 | 陳慈玉 | 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 (台北 : 近代中國出版社) | |||
2116 | 1991 | 評劍橋中國史第七卷明史之評介 | 巫仁恕 | 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第2卷第4期,頁202-210 | |||
2117 | 1991 | A Time in Which Grandsons Beat Their Grandfathers’: The Rise of Liberal Political-economic Ideologies in the Monetary Crisis of the Early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 Lin, Man-houng | American Asian Review 1-28 | |||
2118 | 1991 | 明清湖南市鎮的社會與文化結構之變遷 | 巫仁恕 | 九州學刊 第4卷第3期,頁39-80 | |||
2119 | 1991 | 評田仲一成著:《中國宗族演劇》 | 巫仁恕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12期,頁197-202 | |||
2120 | 1991 | 評樊樹志著《明清江南市鎮探微》 | 巫仁恕 | 新史學, 第2卷第3期,頁145-153 | |||
2121 | 1991 | 侯厚吉、吳其敬主編《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稿》 | 陳慈玉 | 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 第七輯,共12頁 | |||
2122 | 1991 | 吉野作造對中國革命的認識與態度的轉變 | 黃自進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20, 237-257 | |||
2123 | 1991 | 明代湖南市鎮的發展與社會變遷 | 巫仁恕 | 史原 第18期,頁105-155 | |||
2124 | 1991 | 郭沫若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為中心的討論 | 潘光哲 |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36頁 p. | |||
2125 | 1991 | 民主主義與無產階級專政——考茨基與列寧對「向社會主義過渡」之爭論 | 潘光哲 | 反思 第2期,頁23-45 | |||
2126 | 1991 | 明末清初士族的形成與興衰-若干個案的研究 | 賴惠敏 | 明清之際中國文化的轉變與延續 (台北 : 文史哲出版社) | |||
2127 | 1991 | 明清湖南市鎮的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 | 巫仁恕 | 國立台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174 p. | |||
2128 | 1991 | 日據時期台灣鹽業的發展-台灣經濟現代化與技術移轉之個案研究 | 陳慈玉 | 中國現代化論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129 | 1991 | 中國的白銀外流與世界金銀減產,1814-1850 | 林滿紅 | 第四屆中國海洋發展史會議論文集 (臺北 :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 |||
2130 | 1991 | 戰爭與和平:王宏斌著《晚清貨幣比價研究》之評介 | 林滿紅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11期,頁79-85 | |||
2131 | 1991 | 鏡花緣之幽默:清中葉中國幽默文學之分析 | 黃克武 | 漢學研究 第9卷第1期,頁353-399 | |||
2132 | 1991 | 抗戰時期陸軍的教育與訓練 | 張瑞德 | 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第一冊 (臺北 : 編者印行) | |||
2133 | 1991 | 中國近代鐵路事業管理的研究─政治層面的分析 (1876-1937) | 張瑞德著 | 台北市 | |||
2134 | 1991 | 劉安祺先生訪問紀錄 | 張玉法 ; 陳存恭訪問; 黃銘明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135 | 1991 | 黎玉璽先生訪問紀錄 | 張力訪問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136 | 1991 | 清末民初的民主思想:意義與淵源 | 黃克武 | 中國現代化論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137 | 1991 | 丁治磐先生訪問紀錄 | 劉鳳翰; 張力訪問 ; 毛金陵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138 | 1991 | 古文與經世:十九世紀初葉中國兩派經世思想的分殊基礎 | 林滿紅 | 臺大歷史學報 第15期,頁239-262 | |||
2139 | 1991 | The Perpetuation of Bloodline Versus Family Property: A Crucial Factor for the Different Demographic Dynamics of Pre-industrial China and Japan | Lin, Man-houng | Symposium on the Modernization in China (Taipei : The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 |||
2140 | 1991 | Two Social Theories Revealed: Statecraft Controversies over China’s Monetary Crisis, 1808-1854 | Lin, Man-houng | Late Imperial China 12(2), 1-35 | |||
2141 | 1991 | China’s Copper Produc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1700-1800 | Chen, Tsu-yu | Money, Coins and Commerce: Essays in the Monetary History of Asia and Europe (From Antiquity to Modern Times) (Belgium :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 |||
2142 | 1991 | 屏東縣東港鎮的迎王平安祭典——台灣瘟神與王爺信仰之分析 | Katz, Paul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第70期,頁95-211 | |||
2143 | 1991 | 清代考證學的淵源── 民初以來研究成果之評介 | 黃克武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11期,頁140-154 | |||
2144 | 1990 | 胡適在「歧路」上 | 李達嘉 | ||||
2145 | 1990 | 社會變遷與通識教育──以史丹佛大學「西方文明」課程為例 | 張瑞德 | 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第1卷第4期,頁62-70 | |||
2146 | 1990 | 明清的朝代危機與世界經濟蕭條—— 十九世紀的經驗 | 林滿紅 | 「近代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繁體版:《新史學》,第1卷第4期,1990年12月,頁127-147)) | |||
2147 | 1990 | 評《吳宓傳》 | 黃克武 | 明日報, www.tTimes.com.tw | |||
2148 | 1990 | 煙台貿易研究(1867-1919) | 劉素芬 | 台北 | |||
2149 | 1990 | 「清末民初中國改革志士流亡日本監視記錄」簡介 | 黃自進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10期,頁171-173 | |||
2150 | 1990 | 中國工商業的發展 | 陳慈玉 | 中國文明的精神 (台北 : 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 | |||
2151 | 1990 | 犬養毅與孫中山的革命運動──援助動機的探討 | 黃自進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19期,頁235-251 | |||
2152 | 1990 | 中國國民黨改組後的婦女運動 | 游鑑明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第18期,頁343-398 | |||
2153 | 1990 | 日本中國現代史研究會編《中國國民政府史の研究》 | 陳慈玉 | 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 第五輯,共9頁 | |||
2154 | 1990 | 通訊報導:Papers on China | 林滿紅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9期 | |||
2155 | 1990 | 評俞辛焞《孫文の革命運動と日本》 | 黃自進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9期,頁167-172 | |||
2156 | 1990 | 明代的俠 | 巫仁恕 | 歷史月刊, 第25期,頁116-120 | |||
2157 | 1990 | 交通與運輸 | 張瑞德 | 中國文明的精神 (臺北 : 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 | |||
2158 | 1990 | Anarchism and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 Zarrow, Peter | New York | |||
2159 | 1990 | From Sweet Potato to Silver: The New World and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as Reflected in Wang Hui-tsu’s Passage About the Grain Prices | Lin, Man-houng | The European Discovery of the World and Its Economic Effects on the Pre-industrial Society (Stuttgart Germany : Franz Steiner Verlag) | |||
2160 | 1990 | Review of John Lagerwey, Taoist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nd History | Katz, Paul | Journal of Ritual Studies, 4(2), 403-409 | |||
2161 | 1990 | 評蔡相輝著《台灣的王爺與媽祖》 | Katz, Paul | 新史學, 創刊號,頁155-162 | |||
2162 | 1990 | 劉禾著《跨越語際的實踐:1900至1937年間中國的文學、民族國家文化與被翻譯的現代性》 | 黃克武 | 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 第25輯,頁331-346 (日文翻譯:中里見敬譯,載九州大學大學院言語文化研究院言語研究會,《言語科學》,第38號,2003,頁141-152 ) | |||
2163 | 1990 | Plague Festivals in Chekiang(浙江)in Late Imperial China | Katz, Paul | Princeto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333 p. | |||
2164 | 1990 | Wen Ch'iung(溫瓊)― The God of Many Faces | Katz, Paul | Chinese Studies(漢學研究) 8(1), 183-219 | |||
2165 | 1989 | 1930年代的中國農家副業-以江南蠶絲業和華北織布業為例 | 陳慈玉 | 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史論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166 | 1989 | 中國近代農村經濟的發展與危機──近人研究成果的評述 | 張瑞德 | 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史論文集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167 | 1989 | 世界經濟與近代中國農業─清人汪輝祖一段乾隆糧價記述之解析 | 林滿紅 | 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史論文集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168 | 1989 | 清代山東孔府莊田的研究 | 賴惠敏 | 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史論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169 | 1989 | 明清浙西士紳家族婚姻的研究-以海寧陳氏為例 | 賴惠敏 | 第四屆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會議紀錄 (台北 : 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 | |||
2170 | 1989 | 近年來台灣地區「張君勱研究」之概況 | 潘光哲 | 反思 第1期,頁5-37 | |||
2171 | 1989 | 通訊報導:學人簡介:Philip Alden Kuhn | 林滿紅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8期 | |||
2172 | 1989 | 近代中國經濟史的研究-日文部分 | 陳慈玉 | 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下〉, 頁513-528 | |||
2173 | 1989 | 近代中國的技術轉移──以鐵路事業為例 | 張瑞德 | 歷史月刊 第17期,頁141-148 | |||
2174 | 1989 | 近代中國工礦業史的研究 | 陳慈玉 | 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下〉, 頁529-554 | |||
2175 | 1989 | 近代中國與西方的經濟接觸 | 陳慈玉 | 歷史月刊, 第17期,頁118-126 | |||
2176 | 1989 | 從清代前期的淮安關功能論官商的關係 | 陳慈玉 | 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177 | 1989 | 第二次中國近代經濟史會議 | 陳慈玉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7期 | |||
2178 | 1989 | 全漢昇著《明清經濟史研究》 | 陳慈玉 | 歷史月刊, 第13期,頁151-152 | |||
2179 | 1989 | 中國現代自傳叢書 | 張玉法; 張瑞德 | 臺北 | |||
2180 | 1989 | 自傳與歷史 | 張瑞德 | 中國現代自傳叢書 (臺北 : 龍文出版社) | |||
2181 | 1989 | Currency and Society: The Monetary Crisis and Political-economic Ideology of Early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 Lin, Man-houng | Harvard University, History and East Asian Languages, 699 p. | |||
2182 | 1989 | 犬養毅の中國における日本の權益論──明治大正期 | 黃自進 | 近代日本政治の諸相:時代 による展開と考察 (東京 : 慶應通信出版社) | |||
2183 | 1989 | 近代中國的機械繅絲工業(1860-1945) | 陳慈玉 | 台北市 | |||
2184 | 1989 | 從乾隆末年經世思想看清初官僚行政:《切問齋文鈔》服官、選舉部分之分析 | 黃克武 | 近代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185 | 1989 | 明清海寧查陳兩家族人口的研究 | 賴惠敏 | 大陸雜誌 第78卷第3、4期,頁14-31、頁36-47 | |||
2186 | 1989 | 胡敬齋與陳白沙思想趼究 | 呂妙芬 | 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185 p. | |||
2187 | 1989 | 近代中國笑話研究的基本構想與書目 | 黃克武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8期,頁85-94 | |||
2188 | 1988 | 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 | 游鑑明 | 台北 | |||
2189 | 1988 | 托許(J. Tosh)著《歷史的追索——現代史學研究的目標、方法和新方向》 | 張瑞德 | 歷史教學 第1卷第3期,頁140-150 | |||
2190 | 1988 | 工業革命後歐洲的科技發展與軍隊 | 張瑞德 | 歷史月刊 第8期,頁83-87 | |||
2191 | 1988 | Diana Lary, Warlord Soldiers: Chinese Common Soldiers, 1911-1937 (新書評介) | 張瑞德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6期,頁211-217 | |||
2192 | 1988 | 茶、鴉片與近代世界 | 陳慈玉 | 歷史月刊, 第7期,頁106-111 | |||
2193 | 1988 | 評介儂雷蒙編:《美國收藏有關亞太地區檔案與稿本指南》 | 張瑞德 | 食貨月刊 第17卷第3&4期,頁164-165 | |||
2194 | 1988 | 上海機器織布局-設立背景、經營方針及其他有關問題的檢討 | 陳慈玉 | 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195 | 1988 | 周元正編《抗日戰爭史參考資料目錄,1937-1945》 | 張瑞德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5期,頁175-176 | |||
2196 | 1988 | 犬養毅の革命黨への對應の變化に關る一試論 | 黃自進 | 慶應義塾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論文集 55-71 | |||
2197 | 1988 | 二十世紀初期的女工 | 陳慈玉 | 歷史月刊, 第2期,頁112-117 | |||
2198 | 1988 | 買辦—近代初期中國的新興資本家 | 陳慈玉 | 歷史月刊, 第1期,頁143-148 | |||
2199 | 1988 | 多能巧思-手工業的發展 | 陳慈玉 | 中國文化新論-經濟篇 (台北 :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
2200 | 1988 | 性與政治── 論張賢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 黃克武 | 當代, 第27期,頁104-109 | |||
2201 | 1988 | Ideology i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Refutation of Middle Character Theory | Yu, Miin-ling | East Asia Insight (Montreal : 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 |||
2202 | 1988 | 從申報醫藥廣告看民初上海的醫療文化與社會生活 | 黃克武 | 近史所集刊 第17期(下),頁141-194 | |||
2203 | 1988 | 明清浙西士紳家族的研究 | 賴惠敏 | 國立台灣大學, 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311 p. | |||
2204 | 1987 | 張朋園、沈懷玉合編《國民政府職官年表,1925-1949,第一冊》(參考工具書選介) | 張瑞德 | 漢學研究通訊 第6卷第4期,頁223 | |||
2205 | 1987 | 十八世紀中國雲南的銅生產 | 陳慈玉 | 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 (台北 : 食貨出版社) | |||
2206 | 1987 | 近代中國對英美及亞洲地區的貿易 | 陳慈玉 |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經濟論文 第15卷第2期,頁115-135 | |||
2207 | 1987 | 犬養毅と中國──北清事變を中心に | 黃自進 | 慶應義塾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論文集 47-63 | |||
2208 | 1987 | Marrianne Bastid-Bruguiere著《社會變遷的趨勢》 | 余敏玲譯 | 劍橋中國史〔第11冊晚清篇(下),1800-1911〕, 頁599-675 | |||
2209 | 1987 | 抗戰時期的四川蠶桑業 | 陳慈玉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16期,頁411-446 | |||
2210 | 1987 | 犬養毅と中國──辛亥革命を中心に | 黃自進 | 慶應義塾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論文集 61-77 | |||
2211 | 1987 | 論科際整合的定義問題 | 張瑞德 | 科際整合會訊 第3期,頁92-95 | |||
2212 | 1987 | 錢穆的學術思想與政治見解 | 黃克武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第15期,頁393-412 | |||
2213 | 1987 | 理學與經世:清初《切問齋文鈔》學術立場之分析 | 黃克武 | 近史所集刊 第16期,頁37-56 | |||
2214 | 1987 | 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 | 游鑑明 | 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 (高雄 : 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 | |||
2215 | 1987 | 平漢鐵路與華北的經濟發展(1905-1937) | 張瑞德著 | 台北市 | |||
2216 | 1987 | 評介〈孫中山與鄭觀應〉 | 黃克武 | 中山社會科學譯粹, 第2卷第4期,頁206-209 | |||
2217 | 1987 | 明清經世思想與歷史觀 | 黃克武 | 第二屆中西史學史研討會論文集 (台南 : 久洋出版社) | |||
2218 | 1987 | 鴉片戰爭前夕經世思想中的槓桿觀念:以《皇朝經世文編》學術、治體部分史料為中心之分析 | 黃克武 | 《亞洲文化》(新加坡:亞洲學會出版) 第9期,頁152-166 | |||
2219 | 1987 | Demons or Deities?―The Wangye(王爺)of Taiwan | Katz, Paul | Asian Folklore Studies 46(2), 197-215 | |||
2220 | 1986 | 口岸貿易與近代中國─ 臺灣最近有關研究之回顧 | 林滿紅 | 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221 | 1986 | 通訊報導:會議報導: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 | 林滿紅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2期,頁3-15 | |||
2222 | 1986 | 清代四川井鹽業之發展 | 陳慈玉 | 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223 | 1986 | 評 Ralph William Huenemann, The Dragon and the Iron Horse: The Economics of Railroads in China, 1876-1937 | 張瑞德 | 漢學研究 第4卷第1期,頁333-338 | |||
2224 | 1986 | 戰時淪陷下無錫地區的製絲業,1938-1943 | 陳慈玉 |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經濟論文 第14卷第1期,頁153-179 | |||
2225 | 1986 | 經世文編與中國近代經世思想研究 | 黃克武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2期,頁83-96 | |||
2226 | 1986 | 董文琦先生訪問紀錄 | 張玉法 ; 沈松僑訪問; 沈松僑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227 | 1986 | 石覺先生訪問紀錄 | 陳存恭; 張力訪問 ; 張力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228 | 1985 | 光復以前臺灣對外貿易之演變 | 林滿紅 | 臺灣文獻 第36卷第3、4期,頁53-65。 | |||
2229 | 1985 | 吉野作造と中國──五四運動を中心に | 黃自進 | 慶應義塾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論文集 81-100 | |||
2230 | 1985 | 清末社會流行吸食鴉片研究──供給面之分析,1773-1906 | 林滿紅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620 p. | |||
2231 | 1985 | 清水盛光著〈傳統中國行會的勢力〉 | 陳慈玉譯 | 食貨月刊, 15卷第1期、第2期,頁49-78 | |||
2232 | 1985 | 新編《國中歷史》第一冊教科書問卷調查之研究 | 游鑑明 | 教學與研究 第7期,頁269-311 | |||
2233 | 1985 | 民國初年的政黨 | 張玉法著 | 台北市 | |||
2234 | 1985 | 同盟會的革命理論:「民報」個案研究 | 朱浤源著 | 台北市 | |||
2235 | 1985 | 評介倪文孫《章學誠的生平與思想(1738-1801)》 | 黃克武 | 史學評論, 第9期,頁217-228 | |||
2236 | 1985 | 《皇朝經世文編》學術、治體部分思想之分析 ,碩士論文 | 黃克武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歷史研究所, 326 p. | |||
2237 | 1984 | 以中印英三角貿易為基軸探討十九世紀中國的對外貿易 | 陳慈玉 | 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 |||
2238 | 1984 | 抗戰前夕廣東省的機械製絲業 | 陳慈玉 | 抗戰前十年國家建設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239 | 1984 | 清末無錫地區的蠶桑生產與流通 | 陳慈玉 | 大陸雜誌 第69卷第5期,頁17-34 | |||
2240 | 1984 | 近代四川省機械製絲業的發展 | 陳慈玉 | 食貨月刊 第14卷第7期、第8期,頁324-352 | |||
2241 | 1984 | 山根幸夫主編《日本對於清代社會經濟史的研究》(下) | 陳慈玉譯 | 世界華學季刊, 第5卷第2期,頁59-70 | |||
2242 | 1984 | 近代無錫地區製絲業之發展 | 陳慈玉 | 食貨月刊 第14卷第1期,頁560-590 | |||
2243 | 1984 | 山根幸夫主編《日本對於清代社會經濟史的研究》(上) | 陳慈玉譯 | 世界華學季刊, 第5卷第1期,頁75-85 | |||
2244 | 1984 | 高村直助著《近代日本綿業と中國》 | 陳慈玉 | 食貨月刊, 第13卷第11、12期,頁520-524 | |||
2245 | 1984 | 一個新的典範:《史學評論》代發刊辭的再反省 | 黃克武 | 史學評論, 第8期,頁153-168 | |||
2246 | 1984 | 清季重商思想與商紳階層的興起 | 黃克武 | 思與言 第21卷第5期,頁22-36 | |||
2247 | 1984 | 民國初年孔教問題之爭論,1913-1917 | 黃克武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第12期,頁197-224 | |||
2248 | 1984 | 侯繼明、于宗先編 Moder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 Chen, Tsu-yu | Digest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on China, 5p | |||
2249 | 1983 | 近代江南機械製絲業之發展 | 陳慈玉 |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經濟論文 第11卷第2期,頁61-106 | |||
2250 | 1983 | 平漢鐵路營運狀況分析(一九○六~一九三五)-中國現代公營企業研究之一 | 張瑞德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12期,頁163-194 | |||
2251 | 1983 | 十九世紀後半江南農村的蠶絲業 | 陳慈玉 | 食貨月刊 第12卷第10期、第11期,頁405-423 | |||
2252 | 1983 | 詁經精社與十九世紀初期中國教育、學術的變遷 | 黃克武 | 食貨月刊 第13卷第5、6期合刊,頁70-79 | |||
2253 | 1983 | 現代經濟的起步──清代的經濟發展,1840-1911 | 林滿紅 ; 呂實強 | 中華民國經濟發展史 (臺北 : 近代中國出版社) | |||
2254 | 1983 | 明代南直隸賦役制度的研究 | 賴惠敏 | 台北 | |||
2255 | 1982 | 明代南直隸賦役與地方經費 | 賴惠敏 | 史原 第12期,頁65-98 | |||
2256 | 1982 | 十九世紀後半期影響中國茶葉輸出的因素分析 | 陳慈玉 | 史學評論 第4期,頁35-72 | |||
2257 | 1982 | 平漢鐵路與華北商業的發展,1905-1937 | 張瑞德 | 史學評論 第4期,頁99-118 | |||
2258 | 1982 | 舟車之利─交通與運輸 | 張瑞德 | 中國文化新論經濟篇 (臺北 : 聯經出版公司) | |||
2259 | 1982 | 十九世紀俄國知識份子的覺醒─別林斯基之研究(碩士論文) | 余敏玲 |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170 p. | |||
2260 | 1982 | 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山東省(1860-1916) | 張玉法著 | 台北市 | |||
2261 | 1982 | 近代中國茶業的發展與世界市場 | 陳慈玉 | 台北市 | |||
2262 | 1982 | 欽天監與太醫院:歷代的科學研究機構 | 黃克武 | 中國文化新論(科技篇:格物與成器) (台北 :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
2263 | 1981 | 西漢長安城的營建及其政治功能 | 賴惠敏 |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 第1卷第1期,頁115-134 | |||
2264 | 1981 | 心理學理論應用於中國傳記研究的一些問題 | 張瑞德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第9期,頁375-381 | |||
2265 | 1981 | 十九世紀末葉中國茶的國際競爭 | 陳慈玉 | 大陸雜誌 第62卷第4期,頁3-17 | |||
2266 | 1981 | 《義和團研究會通訊》簡介 | 陳慈玉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11期,頁155-156 | |||
2267 | 1981 | 清代台灣稻作之發展 | 黃克武 | 台灣文獻 第32卷第2期,頁151-163 | |||
2268 | 1980 | 戴國輝著〈清末台灣的一個考察〉 | 陳慈玉譯 | 台灣風物, 第30卷第43期,頁1-33 | |||
2269 | 1980 | 清末本國鴉片之替代進口鴉片,1858-1906──近代中國「進口替代」個案研究之一 | 林滿紅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9期,頁385-432 | |||
2270 | 1980 | 評介張著《抗戰時期及戰後中國的通貨膨脹螺旋》──兼評周舜莘、楊格的有關研究 | 林滿紅 | 中國現代史論集, 第9輯,頁277-309 | |||
2271 | 1980 | 評介齊著《中國軍閥政治》 | 林滿紅 | 中國現代史論集, 第5輯,N/A | |||
2272 | 1980 | 近代黎明期兩湖茶之發展 | 陳慈玉 | 食貨月刊 第10卷第1期、第2期,頁20-42 | |||
2273 | 1980 | 十九世紀後半期之中俄茶貿易 | 陳慈玉 | 思與言 第17卷第6期,頁11-25 | |||
2274 | 1980 | 史學與價值判斷──推介薩著《中國社會政治史》 | 林滿紅 | 教學與研究 第2期,頁205-222 | |||
2275 | 1980 | 章太炎的早年生涯:一個心理的分析 | 黃克武 | 食貨月刊 第9卷第10期,頁45-51 | |||
2276 | 1979 | 評介陳著《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 | 林滿紅 | 臺灣風物, 第29卷第4期,頁87-97 | |||
2277 | 1979 | 貿易與清末臺灣的經濟社會變遷,1860-1895 | 林滿紅 | 食貨月刊 復刊第9卷第4期,頁18-32 | |||
2278 | 1979 | 日據時代臺灣經濟史研究之綜合評介 | 林滿紅 | 史學評論 第1期,頁161-209(日文版:〈日本統治時代臺灣經濟史の研究:視角と視野〉,《地域總合研究》,第32卷第1號,2004年9月,頁121-150) | |||
2279 | 1979 | 對外匯率長期下跌對清末國際貿易與物價之影響,1874-1911 | 林滿紅 | 教學與研究 第1期,頁147-176 | |||
2280 | 1979 | 晚清的鴉片稅,1858-1906 | 林滿紅 | 思與言 第16卷第5期,頁427-475 | |||
2281 | 1978 | 嚴復對斯賓塞社會有機論的介紹與曲解 | 張瑞德 | 大陸雜誌 第57卷第4期,頁34-36 | |||
2282 | 1978 | 清末臺灣與我國大陸之貿易形態比較,1860-1894 | 林滿紅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第6期,頁209-244(簡體版:〈清末臺灣與中國大陸貿易型態之比較研究,1868-1894〉,《近代中國》,第15期,2005年,頁161-196) | |||
2283 | 1978 | 清時板橋的開發與寺廟 | 黃克武 | 台北文獻 第45、46期合刊,頁387-410 | |||
2284 | 1978 | 《茶、糖、樟腦業與晚清臺灣》,臺灣銀行研究叢刊第115種 | 林滿紅 | 臺北 | |||
2285 | 1977 | 蔣夢麟早年心理上的價值衝突與平衡(光緒十一年-民國六年) | 張瑞德 | 食貨月刊 第7卷第8&9期,頁446-452 | |||
2286 | 1977 | 近代黎明期福建茶之生產與貿易構造(下) | 陳慈玉 | 食貨月刊 第6卷第10期,頁553-573 | |||
2287 | 1976 | 近代黎明期福建茶之生產與貿易構造(上) | 陳慈玉 | 食貨月刊 第6卷第9期,頁516-534 | |||
2288 | 1976 | 茶、糖、樟腦業與晚清臺灣經濟社會之變遷,1860-1895 | 林滿紅 | 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亦收入《臺灣銀行研究季刊》,第28卷第2、3、4期,1977年), 217 p. | |||
2289 | 1975 | 測量傳統中國社會流動問題方法的檢討 | 張瑞德 | 食貨月刊 第5卷第9期,頁436-441 | |||
2290 | 1975 | 清季的革命團體 | 張玉法著 | 台北市 | |||
2291 | 1972 | 封建制度在盎格魯薩克森社會的萌芽,449-1066 | 林滿紅 | 史繹 第9期,頁25-44 | |||
2292 | 1971 | 由中西史料看光緒十至十一年之法軍侵臺 | 林滿紅 | 史繹 第8期,頁22-55 | |||
2293 | 1971 | 清季的立憲團體 | 張玉法著 | 台北市 | |||
2294 | - | 李煥先生訪問紀錄 | 陳三井; 朱浤源訪問 ; 潘光哲紀錄 |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295 | - | The Early Modern Travels of Manchu: A Script and Its Study in East Asia and Europe | 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 | Philadelphia | |||
2296 | - | 江南造船所承造美船及追討欠款之交涉 | 張力 | 紀念江南造船廠建廠15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
2297 | - | 植民者の表象政治—絵葉書に可視化された満洲と帝国風景— | 林志宏 |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認知空間の諸相—具象化される帝国の理念、身体、メディア — (東京 : 東方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