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1000 of 2297 (Search time: 0.002 seconds).
Issue Date | Title | Author(s) | Relation | scopus | WOS | Fulltext/Archive link | |
---|---|---|---|---|---|---|---|
1 | 2024 | 遊戲賽事,強健體魄──西式運動與體育概念的東傳 | 張寧 | 典藏.古美術 2024年7月號,頁20-25 | |||
2 | 2024 | Temple Cults and the Formation of Elite Networks in Colonial Taiwan: A Case Study of the Lianzuoshan Guanyin Temple in Daxi (大溪蓮座山觀音亭) | Paul R. Katz | ||||
3 | 2024 | 跨境的歷史認識 ──冷戰時期佐藤慎一郎的「中共觀察」與香港行 | 林志宏 |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第 71 期,頁119-160 | |||
4 | 2024 | 滿洲國研究的回顧與動向(1998-2023) ──從「帝國轉向」談起 | 林志宏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 |||
5 | 2024 | 新書評介David Baillargeon and Jeremy E. Taylor, eds., Spatial Histories of Occupation: Colonialism, Conquest and Foreign Control in Asia.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2022 | 林志宏 | 漢學研究通訊 第43卷第2期,頁37-38 | |||
6 | 2024 | 禮帽與彩票:上海灘的賽馬與社會風貌 | 張寧 | 台北 | |||
7 | 2024 | 嚴復與清末民初中國士人的現代轉向 | 黃克武 |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4年第3期,頁5-14 | |||
8 | 2024 | 兴衰有道:清代北商的砖茶贸易 | 賴惠敏 ; 王惠敏 | 史學集刊 第211期,頁21-39 | |||
9 | 2024 | 大地之母神?儺母作為苗族的始祖 | 康豹 | 春華秋實,潛學永年:孫康宜教授禮讚 (台北 :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
10 | 2024 | Friendship and filial piety in Ming Neo-Confucianism | Miaw-fen Lu | Diogenes 65(1), 69-86 | |||
11 | 2024 | 文字奇功:梁啟超與中國學術思想的現代詮釋 | 黃克武 | 桂林 | |||
12 | 2023/2/1 | 志業與傳承:回憶張朋園先生 | 黃克武 | 二十一世紀 第195期,頁133-138 | |||
13 | 2023 | 抗戰時期上海租界的房屋建設:以《上海市行號路圖錄》為中心的考察 | 孫慧敏 | ||||
14 | 2023 | 中文打字機:機械書寫時代的漢字輸入進化史 | Thomas Mullaney(墨磊寧)著; 賴皇良譯; 陳建守譯 | 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 | |||
15 | 2023 | 中共陝西省委的研究,1932-1942 | 陳耀煌 | 東吳歷史學報 第43期,頁49-93 | |||
16 | 2023 | 國內歷史學研究的困境與挑戰 | 呂妙芬 | 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 第25卷第1期,頁114-118 | |||
17 | 2023 | 如何啟蒙,怎樣運動:近代中國「啟蒙運動」的概念史 | 陳建守 | 臺北 | |||
18 | 2023 | 清前期范毓馪北運軍糧研究 | 賴惠敏 | 明代研究 第41期,頁117-163 | |||
19 | 2023 | Temple Cults and the Generation of Landscapes in Moder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the Lianzuoshan Guanyin Temple in Daxi (Taoyuan) | Paul R. Katz | ||||
20 | 2023 | 硝煙過後:1940年代上海楊樹浦明園坊的房屋承租權歸屬爭議 | 孫慧敏 | ||||
21 | 2023 | Review of Richard G. Wang, Lineages Embedded in Temple Networks: Daoism and Local Society in Ming China | Paul R. Katz | Ming Studies 2023(88), 144-148 | |||
22 | 2023 | 「文藝復興」的東亞旅行:兼論和製漢語研究的可能性 | 陳建守 | 亞洲概念史研究 第11卷,頁52-73 | |||
23 | 2023 | 乾隆的百寶箱:清宮寶藏與京城時尚 | 賴惠敏 | 新北市 | |||
24 | 2023 | 大週期:元明之際以琉球為支點的中國地緣戰略轉變 | 吳啟訥 | ||||
25 | 2023 | 社會改良與社會革命:國共競爭下的道路選擇 | 楊天石; 黃克武 ; 王奇生; 黎志添; 梁元生 | 二十一世紀 第199期,頁4-24 | |||
26 | 2023 | Review of Lee Haiyan, A Certain Justice: Toward an Ecology of the Chinese Legal Imagination | Paul R. Katz |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36(2), 1-5 | |||
27 | 2023 | 章嘉國師與清宮成做大威德金剛 | 蘇德徵; 賴惠敏 | 清華學報 第53卷第3期,頁387-428 | |||
28 | 2023 | 晚清民初上海房屋欠租糾紛中的公權力角色 | 孫慧敏 | ||||
29 | 2023 | 중일전쟁시기(1932~1945) 민족주의사학의사유및발전 | 린츠홍 | 1930년대중국민족주의역사학의발흥 (서울:동북아역사재단) | |||
30 | 2023 | 清代黃茶的朝貢與宮廷用度 | 賴惠敏 | 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 第52卷第4期,頁89-102 | |||
31 | 2023 | Yan Fu: Polymath Who Awakened A Generation | Max K. W. Huang | Creators of Modern China: 100 Lives from Empire to Reoublic 1796-1912 (London : The British Museum) | |||
32 | 2023 | 蔣經國與胡適:從「一黨專政」與「自由民主」的激盪看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政治轉型 | 黃克武 | 國史館館刊 第76期,頁107-167 | |||
33 | 2023 | 評介中外學界有關吳鐵城的研究和出版 | 黃克武 | 吳鐵城資料新發現座談會實錄 (臺北 : 秀威資訊) | |||
34 | 2023 | 明治到昭和初年日本農村副業的發展與組織──以茨城縣為中心的探討 | 陳耀煌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120期,頁41-91 | |||
35 | 2023 | The Dilemmas of Becoming Chinese in Taiwan | Max Ko-wu Huang | The China Review: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n Greater China 23(2), 149-164 | |||
36 | 2023 | 思想史研究的薪傳:回憶張灝先生 | 黃克武 | 幽暗已成千古患:張灝教授紀念文集 (香港 : 初文出版社) | |||
37 | 2023 | 清宮竊盜案之分析 | 賴惠敏 ; 黃品欣 | 清史研究 2023年2期,頁29-46 | |||
38 | 2023 | Review of David J. Mozina, Knotting the Banner: Ritual and Relationship in Daoist Practice | Paul R. Katz |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76, 149-153 | |||
39 | 2023 | The Autonomy of the CCP in Relation to the Comintern after the Zunyi Conference | Miin-Ling Yu | ||||
40 | 2023 | 從鴨蛋到雞蛋─近代中國城市的禽蛋消費 | 張寧 | 新史學 第34卷第1期,頁47-94 | |||
41 | 2023 | The Evolution of Ethnic Political Forms and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History | 吳啟訥 | The BNU Historical Review 2(1), 117-232 | |||
42 | 2023 | 從甲戌、甲午、戊戌到五四 | 吳啟訥 | 학파와 사상으로 읽는 지식권력 (Seoul, Korea : 도서출판보고사) | |||
43 | 2023 | 現代中國農業技術官僚的組織網絡: 以農林部檔案為例 | 巫仁恕 | ||||
44 | 2023 | The Suicide of Miss Xi: Democracy and Disenchantment in the Chinese Republic. By Bryna Goodman | 孫慧敏 |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第76期,頁181-187 | |||
45 | 2023 | 另類的儒耶對話──《天主實義》與明清儒學 | 呂妙芬 |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第七十六期,頁41-79 | |||
46 | 2023 | 與至聖之靈相通:鄧逢光與徐謙的儒教實踐 | 林峻煒; 呂妙芬 | 思與言 第61卷第1期,頁235-289 | |||
47 | 2023 | A Guangxu Renaissance? Manchu Language Studies in the Late Qing and Their Republican Afterlife | 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 | Time and Language: New Sinology and Chinese History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
48 | 2023 | A Motley Phoenix? On the Diversity of Spirit-writing Temples and their Practices in Puli, Taiwan | Paul R. Katz | Communicating with the Gods: Spirit-Writing in Chinese History (Leiden : Brill) | |||
49 | 2022 | 01.故院長講座. 胡適院長科普講座「歷史學與犯罪學的相遇:19世紀中葉竊盜犯罪的分析」 | 巫仁恕 | ||||
50 | 2022 | 戰後中國的命運 | 黃自進 | 重探抗戰史(三):抗戰與中國之命運 (臺北 : 聯經出版公司) | |||
51 | 2022 | 開啟民智 會通中西:嚴復譯著與清末民初的思想變遷 | 黃克武 | 香港 | |||
52 | 2022 | 中共在陝西渭北地區的發展,1930-1933 | 陳耀煌 | 政大歷史學報 第58期,頁115-156 | |||
53 | 2022 | 喜啦茶:清代浙江黃茶的朝貢與商貿 | 賴惠敏 | 故宮學術季刊 第40卷2期,頁119-162 | |||
54 | 2022 | 中共批評與自我批評初期運作之蘇聯因素 | 余敏玲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118期,頁89-139 | |||
55 | 2022 | 冷戰格局下亞太安全體系的建立與「中日和平條約」之締結 | 黃自進 | 臺北 | |||
56 | 2022 | 包天笑的回憶書寫:從《海上蜃樓》到《釧影樓回憶錄》 | 孫慧敏 | ||||
57 | 2022 | 作為歷史研究取徑的傳記/自傳:回顧與展望 | 陳建守 | ||||
58 | 2022 |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CP and the Comitnern since the Zunyi Conference | Miin-Ling Yu | ||||
59 | 2022 | 龔家政先生訪問紀錄 | 張力 ; 周素鳳訪問、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60 | 2022 | 導讀:從杜案追溯蔣經國「情報頭子」的角色 | 黃克武 | 張友驊,《綁架蔣經國?!情治首長的背叛與奪權》,台北:暖暖書屋 | |||
61 | 2022 | 張朋園先生訪問紀錄 | 黃克武訪問 ; 周維朋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62 | 2022 | 日本の国際連盟脱退:「満洲国」はなぜ承認されなかったか | 黃自進 | 「満洲」という遺産:その経験と教訓 (日本京都 : ミネルヴァ書房出版社) | |||
63 | 2022 | 評介Yuka Hiruma Kishida, Kenkoku University and the Experience of Pan-Asianism: Education in the Japanese Empire. London and New York: Bloomsbury Academic, 2020 | 林志宏 | 漢學研究 | |||
64 | 2022 | 重建合法性─滿洲國的地方調查、模範村及其「教化」 | 林志宏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117期,頁P83-122 | |||
65 | 2022 | 「五四」的歧路:從胡適〈新思潮的意義〉說起 | 潘光哲 | ||||
66 | 2022 | 老聃浮海化胡風:余英時對「文藝復興」的吸納與詮釋 | 陳建守 | ||||
67 | 2022 | 余英時的「典範論」:以胡適的《章實齋先生年譜》為例(之一) | 潘光哲 | ||||
68 | 2022 | 「章學誠轉向」與現代中國的史學實踐:胡適到余英時 | 潘光哲 | ||||
69 | 2022 | Ethnicity and Incense Power: A Preliminary Study of Hakka Temple Networks in Northern Taiwan | Paul R. Katz | ||||
70 | 2022 | Marry a Disciple? Buddhicized Weddings in Modern Chinese Religious Life | Paul R. Katz | ||||
71 | 2022 | 台灣島住民政治身分的確立──鄭成功設治前後的台灣政治變遷芻議 | 吳啟訥 | 紀念鄭成功收復台灣36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 (福建廈門 : 廈門大學出版社) | |||
72 | 2022 | 韓戰前後美國政府之對臺政策與《中日和平條約》規劃 | 黃自進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116期,頁97-151 | |||
73 | 2022 | 革命的季節性──1950年代前期河南省農村的群眾運動 | 陳耀煌 | 新史學 第33卷第2期,頁133-189 | |||
74 | 2022 | 「五四青年」顧頡剛 | 潘光哲 | 傳記文學 第721期,頁22-33 | |||
75 | 2022 | 土龍山傳奇──滿洲國時期在地農民的抗日及其敘事 | 林志宏 | 臺大歷史學報 第69期,頁1-53 | |||
76 | 2022 | 導讀:版權是政治、經濟體制的一部份 | 黃克武 | 版權誰有?翻印必究?:近代中國作者、書商與國家的版權角力戰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
77 | 2022 | 一個被遺忘的身影:羅鴻詔與《自由中國》 | 陳建守 | ||||
78 | 2022 | 1950年代中国農村の副業と市場 | 陳耀煌 | ||||
79 | 2022 | 明季江南反鄉紳士變:常熟縣錢裔肅事件始末 | 巫仁恕 | 明清史評論 第4輯,頁80-111 | |||
80 | 2022 | 「攘外政策」の再検討:蒋介石と華北の危機 | 黃自進 ; 高柳俊秀譯 | 日中戦争研究の現在:歴史と歴史認識問題 (日本東京 : 東京大学出版会) | |||
81 | 2022 | 筆醒山河:中國近代啟蒙人嚴復 | 黃克武 | 桂林 | |||
82 | 2022 | 跨領域的中國思想史研究 | 呂妙芬 | 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 第23卷第2期,頁23-27 | |||
83 | 2022 | 清代陝甘官茶與歸化「私茶」之爭議 | 賴惠敏 ; 王士銘 | 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 第51卷第1期,頁72-85 | |||
84 | 2022 | 女權與國故:胡適的《鏡花緣》詮釋 | 潘光哲 | 傳記文學 第717期,頁4-14 | |||
85 | 2022 | Who Are Elites? Elite Distinction and Who’s Who Publications in Early 20th-Century China | Sun, Huei-min | Knowledge, Power, and Networks: Elites in Transition in Modern China (Leiden : Brill) | |||
86 | 2022 | 思想的越境:全球、比較與跨國 | 陳建守 | 臺北 | |||
87 | 2022 | 王廷佐與潘德輿的「人鬼說」──清中晚期儒學生死觀與鬼神論 | 呂妙芬 | 思想史11(清中晚期學術思想專號),頁189-246 | |||
88 | 2021 | Review of Mayfair Yang, Re-enchanting Modernity. Ritual Economy and Society in Wenzhou, China | Paul R. Katz | Review of Religion and Chinese Society 8, 292-295 | |||
89 | 2021 | 《格體全錄》西洋藥方初探 | 張哲嘉 | ||||
90 | 2021 | 知識與權力:上海新式出版業的資本募集網絡(1928-1937) | 孫慧敏 | ||||
91 | 2021 | 史學大師的思想史視野──從《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談起 | 呂妙芬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31卷第4期,頁45-47 | |||
92 | 2021 | 后妃的荷包:溫惠皇貴太妃及其太監們的營生 | 賴惠敏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38期,頁63-128 | |||
93 | 2021 | 「反革命」的先聲:胡適與「陳炯明事件」 | 潘光哲 | 傳記文學 第715期,頁18-30 | |||
94 | 2021 | 五四與反五四的「內在融合」:余英時先生的胡適研究 | 黃克武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三十一卷第四期,頁19-30 | |||
95 | 2021 | 蠻娘傳奇與越南佛教傳入初期與其本土化的過程 | 許文堂 | 臺灣宗教研究 第20卷第2期,頁81-106 | |||
96 | 2021 | 評林孝庭,《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 | 黃克武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114期,頁137-145 | |||
97 | 2021 | 《民俗曲藝》,第214期,「客家宗教文化」專輯 | 康豹 ; 林桂玲合編 | 台北 | |||
98 | 2021 | 理想與幻滅:中華民國外交史的 1960 年代 | 許文堂 | 臺北市 | |||
99 | 2021 | 思考「啟蒙運動」在東亞的歷史 | 陳建守 | ||||
100 | 2021 | 「文藝復興」的東亞旅行:兼論和製漢語研究的可能性 | 陳建守 | ||||
101 | 2021 | 中國大外宣與資訊滲透 | 許文堂 | 臺北市 | |||
102 | 2021 | 詞彙、戰爭與東亞的國族邊界:「中國本部」概念的起源與變遷 | 黃克武 | 思想史 10 ( 「近代政治思想與行動」專號 ),頁47-96 | |||
103 | 2021 | 近代中國白話文運動的"逆流":嚴復、林紓與學衡派 | 黃克武 | 新學衡:新文化運動的異途 (南京 : 南京大學出版社) | |||
104 | 2021 | 被遺忘的篇章:梁啟超與《世界近世史》研究 | 陳建守 | ||||
105 | 2021 | 戰爭與和平中的變與不變--《舊金山對日和約》中的領土問題 | 許文堂 | 戰爭與東亞國際秩序的變動 (新北市 : 稻鄉出版社) | |||
106 | 2021 | 戰爭與東亞國際秩序的變動 | 李宇平 | 新北市 | |||
107 | 2021 | 臺灣漢學四十年──裂變與跨界的思想史研究 | 呂妙芬 | 深耕茁壯—臺灣漢學四十回顧與展望 (臺北 : 漢學研究中心) | |||
108 | 2021 | 石川禎浩著,袁廣泉譯,《「紅星」是怎樣升起的:毛澤東早期形象研究》 | 陳耀煌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113期,頁131-137 | |||
109 | 2021 | 竊盜案的歷史犯罪學分析──以同治朝四川省巴縣為例 | 巫仁恕 ; 吳景傑 | 漢學研究 第39卷第3期,頁141-186 | |||
110 | 2021 | 胡適的頓挫:自由與威權衝撞下的政治抉擇 | 黃克武 | 台北 | |||
111 | 2021 | Women in the Chase: Sports, Empire, and Gender in Shanghai, 1860-1945 | Ning Jennifer Chang |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54(2), 130-148 | |||
112 | 2021 | 研下知疫:COVID-19的人文社會省思 | 康豹 ; 陳熙遠 | 台北 | |||
113 | 2021 | 消費改變了共產中國 | 巫仁恕 | 消費中國:資本主義的敵人如何成為消費主義的信徒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
114 | 2021 | 瘟疫、罪惡與受難儀式:臺灣送瘟習俗面面觀 | 康豹 | 研下知疫:COVID-19的人文社會省思 (台北 : 中央硏究院) | |||
115 | 2021 | 蔣介石の明治維新論――「天は自ら助けるものを助く」 | 黃自進 | 「明治日本と革命中国」の思想史 (日本京都 : ミネルヴァ書房出版社) | |||
116 | 2021 | Resplendent Innovations Fire Gilding Techniques at the Qing Court | Su, Te-cheng; Lai, Hui-min | Making the Palace Machine Work: Mobilizing People, Objects, and Nature in the Qing Empire (Amsterdam : :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 |||
117 | 2021 | 君在何方?──太平洋終戰時期臺籍日本軍人軍屬的分布 | 許文堂 | 臺灣風物 第71卷第2期,頁25-74 | |||
118 | 2021 | 「明代學術思想史」專號導言 | 呂妙芬 | 明代研究 第36期,頁1-6 | |||
119 | 2021 | 閱讀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的一些想法 | 潘光哲 | 亞洲研究 第76期,頁103-118 | |||
120 | 2021 | 「嚴復時刻」之再思 | 潘光哲 |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第74期,頁315-330 | |||
121 | 2021 | 犯罪與城市-清代同治朝重慶城市竊盜案件的分析 | 巫仁恕 ; 吳景傑 | 台大歷史學報 第67期,頁7-53 | |||
122 | 2021 | 競逐新文化—《新文化辭書》的編纂工程與思想圖景 | 陳建守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112期,頁1-53 | |||
123 | 2021 | 俱樂部與殖民─近代滬上的上海總會 | 張寧 | 新史學 第32卷第2期,頁251-318 | |||
124 | 2021 | 戰後東北問題與遠東冷戰的開展 | 黃自進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112期,頁101-160 | |||
125 | 2021 | 一個流產的結盟:胡適與研究系(1919-1922) | 黃克武 | 中國文化 第53期,頁301-324 | |||
126 | 2021 | 型塑新人:中共宣傳與蘇聯經驗 (導論) | 余敏玲 | 記憶 297,頁5-32 | |||
127 | 2021 | 袁健生先生訪問紀錄 | 張力訪問、紀錄 ; 周素鳳訪問、紀錄; 曾冠傑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128 | 2021 | 評張鈞凱〈民族主義與臺灣主體性:「匪諜之子」王曉波的臺灣史研究〉 | 吳啟訥 |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第118期,頁299-302 | |||
129 | 2021 | 隱藏的人群:近代中國的族群與邊疆 | 黃克武 | 台北 | |||
130 | 2021 | Manchu Language | 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 |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Asian History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131 | 2021 | Attempt to Globalize Japanese Studies: Focusing on Joint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Japanese -Chinese War | Huang, Tzuchin | Sekai no naka no Nihon kenkyū: Hihanteki teigen o motomete (日本京都 :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Japanese Studies) | |||
132 | 2021 | 清前期打箭爐關稅對西藏寺院的贊助 | 賴惠敏 |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年02期,頁106-116 | |||
133 | 2021 | 日本研究グローバル化の試み:日中戦争史の共同研究を中心に | 黃自進 | 世界の中の日本研究 : 批判的提言を求めて : 創立30周年記念国際シンポジウム (日本京都 : 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 |||
134 | 2021 | 學術大師的漏網鏡頭 | 潘光哲 | 臺北 | |||
135 | 2021 | 面向過去思考:與史學大師的爐邊閒談,打造歷史思惟的八場對話 | Alexander Bevilacqua; Frederic Clark著; 徐兆安; 陳建元; 陳建守 ; 韓承樺譯 | 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 | |||
136 | 2021 | 歷史學的探究與實作操作手冊 | 陳建守 ; 韓承樺; 張育甄; 萬雅筑 | 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 | |||
137 | 2021 | 湘西宗教文化調查與研究 | 康豹 ; 龍海清; 羅康隆 | 北京 | |||
138 | 2020 | 象膽在哪裡?巴多明與清朝君臣談動物解剖 | 張哲嘉 | ||||
139 | 2020 | 五四運動與中國宗教的調適與發展---導論 | 呂妙芬 ; 康豹 | 五四運動與中國宗教的調適與發展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140 | 2020 | 本色基督教與儒學傳統 : 以1920年代、1930年代為主的討論 | 呂妙芬 | 五四運動與中國宗教的調適與發展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141 | 2020 | 五四運動與中國宗教的調適與發展 | 呂妙芬 ; 康豹 | 臺北 | |||
142 | 2020 | 江浙派維新人士與抗爭新模式的創立 | 李達嘉 | 思與言 第58卷第4期,頁1-43 | |||
143 | 2020 | 族群政治形態的流變與中國歷史的近代轉型 | 吳啟訥 | 新史學 第13卷,頁24-78 | |||
144 | 2020 | 民國寺廟儀式定位的轉型—以「古蹟」和「民俗」為中心的討論 | 康豹著 ; 陳亭佑譯 | 五四運動與中國宗教的調適與發展 (南港 : 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145 | 2020 | 苗漢之間—湘西道教與儀式專家傳統初探 | 康豹(Paul R. Katz)著 ; 陳亭佑譯 | 道教與地方宗教─典範的重思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 漢學研究中心) | |||
146 | 2020 | 2020總統大選後的台灣主權發展 | 許文堂 | 2020大選後的台灣走向與民主人權之發展 (臺北市 : 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 |||
147 | 2020 | 江浙派維新人士與抗爭運動新模式的創立 | 李達嘉 | 思與言 第58卷4期,1-43 | |||
148 | 2020 | 文藝復興研究的再思考:從胡適與湯恩比的通信談起 | 陳建守 | ||||
149 | 2020 | 土龍山傳奇——滿洲國時期的反抗日本移民及其敘事 | 林志宏 | ||||
150 | 2020 | 反客為主:上海開埠初期房屋租賃市場中的外國僑民 | 孫慧敏 | ||||
151 | 2020 | L’amitié et la piété filiale chez les Néo-Confucianistes de la Dynastie Ming | Lu, Miaw-fen | Diogéne (265-266), 61-84 | |||
152 | 2020 | 滿大人的荷包:清代喀爾喀蒙古的衙門與商號 | 賴惠敏 | 北京 | |||
153 | 2020 | 大東亞海域日美勢力的崛興 (1848-1972): 來自臺灣的一個視角 | 林滿紅 | ||||
154 | 2020 | 君在何方?大東亞戰爭末期台籍日本軍人軍屬的分佈 | 許文堂 | ||||
155 | 2020 | Language Diversity in the Sinophone World: Historical Trajectories, Language Planning, and Multilingual Practices | Henning Klöter; 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 | London | |||
156 | 2020 | Introduction: Language Diversity in the Sinophone World | Henning Klöter; 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 | Language Diversity in the Sinophone World: Historical Trajectories, Language Planning, and Multilingual Practices (London : Routledge) | |||
157 | 2020 | Manchu, Mandarin, and the Politicization of Spoken Language in Qing China | 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 | Language Diversity in the Sinophone World: Historical Trajectories, Language Planning, and Multilingual Practices (London : Routledge) | |||
158 | 2020 | 中國農村的副業、市場與共產革命,1900-1965 | 陳耀煌 | 台北 | |||
159 | 2020 | 有毒的聖杯──滿洲國「民族協和」的實踐及其困境 | 林志宏 | 新史學 第31卷第8期,頁199-256 | |||
160 | 2020 | 2020總統大選後的台灣主權發展 | 許文堂 | ||||
161 | 2020 | 張寧,《異國事物的轉譯:近代上海的跑馬、跑狗與回力球賽》 | 孫慧敏 | 新亞學報 第37卷,頁527-532 | |||
162 | 2020 | 臺灣的社會轉型與福利制度改革──羅紀琼女士訪問紀錄 | 劉素芬訪問 ; 袁經緯記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163 | 2020 | 華盛頓神話與近代中國政治文化 | 潘光哲 | 臺北 | |||
164 | 2020 | 清初至民國《西銘》的多元詮釋 | 呂妙芬 | 南開史學 2020年第1期,頁109-142 | |||
165 | 2020 | 序:穿越界線——中國鐵路史研究的現狀與展望 | 張瑞德 | 平漢鐵路漢華北經濟發展(1905-1937) (北京 : 中華書局) | |||
166 | 2020 | 崇實黜奢:論嘉慶朝內務府財政 | 賴惠敏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108期,頁1-53 | |||
167 | 2020 | 劫後婦女:抗戰時期蘇州淪陷後的婦女生活 | 巫仁恕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35期,頁1-65 | |||
168 | 2020 | Lexicography for loanwords and words with special orthography: Loanwords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 Christian Schmidt; Chen Jien-shou | Lexicography 7, 25-58 | |||
169 | 2020 | 清宮廷製作的金屬祭器 | 賴惠敏 | 故宮學術季刊 第37卷3期,頁45-94 | |||
170 | 2020 | 但問旗民:清代的法律與社會 | 賴惠敏 | 北京 | |||
171 | 2020 | 民主化抑或民族主義化?——從歷史視角觀察台灣政治轉型 | 吳啟訥 | 二十一世紀 2020年4月號(總第178期),頁4 - 15 | |||
172 | 2020 | 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簡體書) | 潘光哲 | 江蘇 | |||
173 | 2020 | 清代北方版畫貿易網絡 | 賴惠敏 ; 王中奇 | 民俗曲藝 第207期,頁111-172 | |||
174 | 2020 | 從「康黨」到「亂黨」─陳獨秀早期思想和活動新探 | 李達嘉 | 新史學 第31卷第1期,頁1-51 | |||
175 | 2020 | 「重思東亞脈絡下的冷戰」專號導言 | 潘光哲 |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 第57卷第4期,頁1-16 | |||
176 | 2020 | 〈屏東運將的滿洲青春紀事:張喜榮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第15期 | 林志宏訪問 ; 黃琬柔紀錄 |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177 | 2020 | 〈泰然自若的劍道人生:吳金璞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第15期 | 林志宏訪問 ; 周維朋紀錄 |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178 | 2020 | 冷戦体制下おける大同学院同窓会—日本と台湾の場合 | 林志宏 | 戦後日本の満洲記憶 (東京 : 東方書店) | |||
179 | 2020 | Taiwan’s Intra-Asian Trade and Migration in the 1930s | Man-houng Lin | History Research 8(1), 19-32 | |||
180 | 2020 | 重新思考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的關係 | 李達嘉 | 思想史 9:專號 五四百年 | |||
181 | 2020 | 日本駐華使館對五四學生愛國運動的觀察 | 黃自進 | 思想史 第9期,頁63-109 | |||
182 | 2020 | 二戰後台灣的國際地位與二二八事件前後的國際視角---以英美兩國檔案與輿論為中心 | 許文堂 | 二二八事件真相與轉型正義研究報告 (新北市 :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 |||
183 | 2020 | Vietnamese Buddhism: The Early Stage of Its Importation and Localization Process | Wen-Tang Shiu | ||||
184 | 2020 | 李國鼎先生訪問紀錄—臺灣科技政策發展 | 劉素芬訪問 ; 陳怡如; 袁經緯; 林志菁記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185 | 2020 | 圍堵在亞洲:日美同盟關係的深化(1960-1972) | 黃自進 | 臺北 | |||
186 | 2020 | 次第に現れる太平洋:自らの著作における海洋イメージの変遷(1976-2018) | 林滿紅 | 社會經濟史學 86巻 1号 ,頁5-28 | |||
187 | 2020 | Linguistic Compartmentalization and the Palace Memorial System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 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 | Late Imperial China 41(2), 131-179 | |||
188 | 2020 | Book Reviews: Paradigm Shifts in Early and Modern Chinese Religion: A History, written by John Lagerwey, 2018 | Paul R. Katz | T'oung Pao 105(5-6), 649-652 | |||
189 | 2020 | 概念的旅行:「啟蒙運動」在東亞的語義變遷 | 陳建守 | 近代啟蒙脈絡中的思想論爭:宗教與啟蒙 (臺北 : 中研院文哲所) | |||
190 | 2020 | Joshua Marshman and the Study of Spoken Chinese | 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 | TOUNG PAO 106(3-4), 401-457 | |||
191 | 2020 | 概念的旅行:「啟蒙運動」在東亞的語義變遷 | 陳建守 | 近代啟蒙脈絡中的思想論爭:宗教與啟蒙 (臺北 : 中研院文哲所) | |||
192 | 2020 | 高中歷史探究與實作:給年輕史家的漫遊指南 | 陳建守 ; 韓承樺; 張育甄; 萬雅筑 | 臺南 : 南一書局 | |||
193 | 2020 | Public Inscriptions and Manchu Language Reform in the Early Qianlong Reign (1740s–1760s) | 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 | Saksaha 16, 31-53 | |||
194 | 2020 | 貨幣、圖像與國家:中華民國的臺灣化,1945-2002 | 林滿紅 | 思想 第40期,頁43-62 | |||
195 | 2020 | Lexicography of the Entrenched Empire: Banihûn's and Pu-gong's Manchu-Chinese Literary Ocean (1821) | 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 | The Whole World in a Book: Dictionarie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196 | 2020 | 溫州民间信仰研究 | 康豹 ; 祁剛 | 北京 | |||
197 | 2020 | The Fifty Years that Changed Chinese Religion: 1898-1948 | Paul R. Katz ; Vincent Goossaert | 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 |||
198 | 2020 | 溫州民間信仰綜述 | 康豹 | 溫州民间信仰研究,“溫州通史”專題研究叢書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
199 | 2020 | Religion, Ethnicity, and Gender in Western Hunan during the Modern Era: The Dao among the Miao? | Paul R. Katz | Oxfordshire | |||
200 | 2019 | The "Dao" among the "Miao"? Ritual Specialists in Western Hunan | Paul R. Katz | ||||
201 | 2019 | 冷戰與東亞安全架構之起源:以「美日安全保障條約」為中心(1947-1970) | 黃自進 | 思與言 第57卷第4期,頁243-307 | |||
202 | 2019 | 「老虎亦有打盹時」:從何炳棣的故事說起 | 潘光哲 | 傳記文學 第691期,頁75-79 | |||
203 | 2019 | 丁文江的傳記 | 潘光哲 | 臺北 | |||
204 | 2019 | 四十自述 | 潘光哲 | 臺北 | |||
205 | 2019 | 胡適文存‧胡適全集 | 潘光哲 | 臺北 | |||
206 | 2019 | 《臺北和約》中的胡慶育─以南沙、西沙群島為核心 | 林滿紅 | 泰宇UP誌歷史專刊 26, 1-7 | |||
207 | 2019 | 異國事物的轉譯:近代上海的跑馬、跑狗與回力球賽 | 張寧 | 台北市 | |||
208 | 2019 | Culture, Market, and State Power: Taiwanese Investment in Southeast Asia, 1895-1945 | Lin, Man-Houng | Chinese and Indian Merchants in Modern Asia Networking Businesses and Formation of Regional Economy (Leiden : Brill) | |||
209 | 2019 | 意識形態與學術思想的糾結:1950年代港台朝野的五四論述 | 黃克武 | 思想史 第9期,頁217-264 | |||
210 | 2019 | 關於婦女的「事實」:民國時期社會調查的性別分析 | 連玲玲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34期,頁69-128 | |||
211 | 2019 | 近代日本農村統治體制的建立─兼論與中國農村的比較研究 | 陳耀煌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106期,頁1-46 | |||
212 | 2019 | 1930年代大恐慌論述與中國、亞洲 | 李宇平 | ||||
213 | 2019 | 臺灣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回顧與展望 | 陳建守 | ||||
214 | 2019 | 孫中山「民生主義」的理論建構:西方的學術理論與東亞社會的具體實踐 | 黃自進 | ||||
215 | 2019 | 俱樂部林立:近代上海的社交型總會 | 張寧 | ||||
216 | 2019 | 革命的季節性:1950年代前半河南省農村的群眾運動 (革命の季節性:1950年代前半河南省農村の群衆運動) | 陳耀煌 | ||||
217 | 2019 | 東北接收與冷戰政治脈絡的開展(1945-1948) | 黃自進 | ||||
218 | 2019 | Festivals in the Field -- A Soci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 | Paul R. Katz | Fieldwork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 Research Guide (London : Routledge) | |||
219 | 2019 | 學以濟時艱:中研院人文學術的「經世」傳統 | 潘光哲 | 傳記文學 第690期,頁97-102 | |||
220 | 2019 | The Political Commentary on May Fourth in 1950s Hong Kong and Taiwan | Max Ko-Wu Huang |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52(3-4), 256-276 | |||
221 | 2019 | 從電影看毛澤東時期和斯大林時期的愛情觀--- 兼論中蘇對資產階級文化之迎拒 | 余敏玲 | 《記憶》季刊 第1卷第2期,頁93-111 | |||
222 | 2019 | 傅秉常日記,民國三十七─三十八年 | 傅秉常著; 傅錡華; 張力校註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23 | 2019 | 傅秉常日記,民國五十一─五十四年 | 傅錡華; 張力校註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24 | 2019 | Redefining the Elites: Chinese Who’s Who Publications in the 1930s Shanghai | Sun, Huei-min | ||||
225 | 2019 | 胡適、湯恩比與歐美文藝復興研究之反思 | 陳建守 | ||||
226 | 2019 | 胡適與林損:怎樣才是合格的大學教授? | 潘光哲 | 傳記文學 第689期,頁103-111 | |||
227 | 2019 | 近代中日關係史料彙編:一九三〇年代的華北特殊化(全三冊) | 黃自進 ; 蘇聖雄; 陳佑慎 | 台北市 | |||
228 | 2019 |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food industry: The Case of the Refrigerated Egg Packers’ Association of China, 1930-1950 | Ning Jennifer Chang | ||||
229 | 2019 | 五四與啟蒙:殷海光對「啟蒙運動」的闡發與理解 | 陳建守 | ||||
230 | 2019 | 江南造船所承造美船之追討欠款交涉 (1917-1936) | 張力 | 國史館館刊 第61期,頁87-89, 91-116 | |||
231 | 2019 | 以天為本的經世之學—安世鳳《尊孔錄》與幾個清儒個案 | 呂妙芬 | 漢學研究 第37卷第3期,頁89-130 | |||
232 | 2019 | 清朝宮廷用錫的來源與工藝技術 | 賴惠敏 ; 蘇德徵 | 新史學 第30卷第3期,頁75-145 | |||
233 | 2019 | Review of Kuo Cheng-tien, ed. Religion and Nationalism in Chinese Societies | Paul R. Katz | 漢學研究 第37卷3期,頁291-300 | |||
234 | 2019 | 中研院在南港:口述歷史訪談錄 | 陳儀深訪問 ; 曾冠傑; 林東璟; 周維朋記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35 | 2019 | 《陳克文日記》中的汪兆銘與蔣中正 | 黃克武 ; 趙席敻 | 中華民國史研究(第3輯):在日記中找尋歷史 (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
236 | 2019 | 二二八事件前後的台灣---以英美兩國檔案與輿論為中心 | 許文堂 | ||||
237 | 2019 | 王元化與早夭的《新啟蒙》 | 陳建守 | ||||
238 | 2019 | 冷戰脈絡下的東亞安全架構:以〈美日安保條約〉為中心 | 黃自進 | ||||
239 | 2019 | 國共族群政治實踐的比較 | 吳啟訥 | ||||
240 | 2019 | 抗戰與中國西部的近代轉型 | 吳啟訥 | ||||
241 | 2019 | 抗戰與中國邊疆的近代轉型 | 吳啟訥 | ||||
242 | 2019 | 清乾隆朝平定准噶爾紀功碑碑文考 | 沈雪晨; 吳啟訥 | 西北民族論叢 第19輯,頁71-102; 327-328 | |||
243 | 2019 | 越南民間信仰中女神「混育」現象的探討 | 許文堂 | 探索東南亞宗教文化之多元性: 交流、在地化、融合與衝突 (新北市 : 成功大學文學院多元文化中心) | |||
244 | 2019 | 戰時中日地緣政治與族群政治資源的角力 | 吳啟訥 | 中日國力消長與東亞秩序重構 (臺北 : 五南出版公司) | |||
245 | 2019 | 創造近代中國的“世界知識” | 潘光哲 | 北京 | |||
246 | 2019 | 清代蒙人與漢商的債務糾紛 | 賴惠敏 | 陳捷先教授紀念論文集 (北京 : 九州出版社) | |||
247 | 2019 | 邁向和解之路──中日戰爭的再檢討 | 黃自進 | 新北市 | |||
248 | 2019 | A Motley Phoenix? On the Diversity of Spirit-writing Temples in Modern Taiwan | Paul R. Katz | ||||
249 | 2019 |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Term “祭 (Sacrifice)” in Chinese Religious Culture | Paul R. Katz | ||||
250 | 2019 | 抗日戰爭與國族建構 | 吳啟訥 | ||||
251 | 2019 | 再探中日擴大之過程──以盧溝橋事變為中心 | 黃自進 | 邁向和解之路:中日戰爭的再檢討(上冊) (新北市 : 稻鄉出版社) | |||
252 | 2019 | 侍從室與戰時軍事 | 張瑞德 | 邁向和解之路:中日戰爭的再檢討(上冊) (新北市 : 稻鄉出版社) | |||
253 | 2019 | 趙樹岡,《星火與香火:大眾文化與地方歷史視野下的中共國家形構》 | 吳啟訥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104期,頁111-117 | |||
254 | 2019 | 蒼茫亞洲,誰主沉浮?抗戰期間中日在地緣政治與族群政治資源上的競逐 | 吳啟訥 | 邁向和解之路:中日戰爭的再檢討(上冊) (新北市 : 稻鄉出版社) | |||
255 | 2019 | 容忍與自由:打開胡適思想世界的第一扇窗 | 胡適著; 潘光哲選編 | 新北市 : 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 |||
256 | 2019 | 傅斯年的稿費 | 潘光哲 | 傳記文學 第685期,頁89-91 | |||
257 | 2019 | 孫中山與中國現代性:「專家政治」和「民主實踐」的思想張力 | 潘光哲 | 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第16卷第1期,頁115-141 | |||
258 | 2019 | 何為上海、如何指南:《上海指南》的空間表述 (1909-1930) | 孫慧敏 | 城市指南與近代中國城市研究 (香港、台北 : 開源書局出版有限公司、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 |||
259 | 2019 | 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歷史 第一冊 | 林滿紅主編 ; 趙祐志副主編 | 新北市 | |||
260 | 2019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ed Information System o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aracters (近現代人物資訊整合系統): Achievements and Obstacles | Sun, Huei-min | ||||
261 | 2019 | On the Judicial Continuum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Legal Culture | Paul R. Katz | Concepts and Methods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s III: Key Concepts in Practice (Berlin : Verlag Walter de Gruyter GmbH) | |||
262 | 2019 | 重估傳統˙再造文明:知識分子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 黃克武 | 台北市 | |||
263 | 2019 | 作為集合事件的「五四運動」:五四的概念化與歷史書寫 | 陳建守 | 重估傳統‧再造文明:知識分子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臺北 : 秀威資訊科技) | |||
264 | 2019 | 「五四」學術典範的創造:胡適〈新思潮的意義〉再考 | 潘光哲 | ||||
265 | 2019 | 日本對五四運動的觀察:以公使館及各地領事館的報告為中心 | 黃自進 | ||||
266 | 2019 | 近代中國文化轉型的內在張力:嚴復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 黃克武 | 重估傳統‧再造文明:知識分子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台北 : 秀威資訊) | |||
267 | 2019 | 胡適和蔣介石「抬槓」之後 | 潘光哲 | 傳記文學 第684期,頁71-77 | |||
268 | 2019 | 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 | 潘光哲 | 南京 | |||
269 | 2019 | Concepts and Methods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s III: Key Concepts in Practice | Paul R. Katz ; Stefania Travagnin | Berlin | |||
270 | 2019 | 「勞動光榮」-- 勞動模範與新人勞動觀 | 余敏玲 | 中國學習蘇聯 (1949年至今) (香港 :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
271 | 2019 | Chen Hailiang’s Vision of Family Life: A Preliminary Study | Paul R. Katz |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47(1), 33-60 | |||
272 | 2019 | 國際都市中的法律文化碰撞:欠租扣押制度在晚清民初上海的實施與推廣 | 孫慧敏 | ||||
273 | 2019 | 作為「啟蒙運動」的五四 | 陳建守 | ||||
274 | 2019 | 冷戰時期台灣的大陸邊疆政策:設計與實踐 | 吳啟訥 | ||||
275 | 2019 | 「五四」與台灣 | 潘光哲 | 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 (臺北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276 | 2019 | Asia-Pacifc Powers in Maritime Asia, 1850-1972: A Perspective from Taiwan | Man-houng Lin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iplomacy 7(4), 162-171 | |||
277 | 2019 | 蔡元培學術的日本淵源(一):以《中國倫理學史》為中心 | 潘光哲 | ||||
278 | 2019 | Tying a ‘Pure’ Knot? Buddhicized Weddings in Modern Chinese Family Life | Paul R. Katz | ||||
279 | 2019 | 1930年代前期金、銀兩個貨幣圈與亞洲金融秩序 | 李宇平 | ||||
280 | 2019 | 作為方法的概念:英語世界概念史的研究回顧與展望 | 陳建守 | 當代歷史學新趨勢 (臺北 : 聯經) | |||
281 | 2019 | 認同的代價與力量:戒嚴時期台獨四大案件探微 | 陳儀深 | 台北市 | |||
282 | 2019 | 清代烏梁海的貢貂與商貿活動 | 賴惠敏 | 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4期,頁9-17 | |||
283 | 2019 | A Guide to Mandarin, in Manchu: On a Partial Translation of Guanhua zhinan (1882) and Its Historical Context | 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 | East Asian Publishing and Society 9(1), 1-28 | |||
284 | 2019 | 積弱再興中國可有的選項 讓兩岸同為聯合國會員國 | 林滿紅 | 聯合報 A16 | |||
285 | 2019 | 貨幣と図案と国家:中華民国の台湾化,1945-2002 | 林滿紅 | アジア太平洋討究 35号,頁146-159 | |||
286 | 2019 | 美日安保與琉球歸還對東亞安全架構之影響 | 黃自進 | 日本與亞太研究 第3卷第1期,頁1-54 | |||
287 | 2019 | 金問泗歐戰前期的觀察與親歷 | 張力 | 民國人筆下之民國 (香港 : 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 |||
288 | 2019 | The Chinese Periphery to c. 1800 | 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 |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Lexicography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289 | 2019 | Review of China's Philological Turn: Scholars Textualism and the Dao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by Ori Sela | 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 | History of Humanities 4(2), 499-501 | |||
290 | 2018 | 越南佛教傳入初期與其本土化的過程 | 許文堂 | ||||
291 | 2018 | Religion and Refugee Relief in Wartime Shanghai: A Case Study of the Society for Universal Affinities | Paul R. Katz | ||||
292 | 2018 | 劫後婦女:抗戰時期蘇州淪陷後的婦女生活 | 巫仁恕 | ||||
293 | 2018 | 「馬照跑、球照打」:對日抗戰時期的上海跑馬廳 | 張寧 | ||||
294 | 2018 | 日本的亞洲思維及殖民臺灣初期輿論對戊戌中國知識人的影響 | 吳啟訥 | 東方學刊 2018年冬季刊(總第2期),頁17-26 | |||
295 | 2018 | 從“海防”到“海權”:甲午戰爭120周年的省思 | 黃克武 | 甲午戰爭與東亞近代歷史進程 (北京 : 設科文獻出版社) | |||
296 | 2018 | 創造近代中國的「世界知識」與「地理想像」:回顧與思考 | 潘光哲 | 思想史 第8期,頁253-288 | |||
297 | 2018 | 胡適的《鏡花緣》研究與現代中國女權思想的建構 | 潘光哲 |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 第4期,頁168-184 | |||
298 | 2018 | 宏碁經驗與台灣電子業—施振榮先生訪問紀錄 | 呂妙芬; 廖弘源; 劉素芬 ; 田筱榮; 廖佳恩訪問; 曾冠傑; 袁經緯記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99 | 2018 | 皇太后萬壽聖節與乾隆時期修繕的北京寺廟 | 賴惠敏 ; 曾堯民 | 香火新緣:明清至民國時期中國城市的寺廟與市民 (北京 : 中信出版集團) | |||
300 | 2018 | 滿洲國——潛入時間長河,再現歷史的諷刺 | 林志宏 | 收入姜尚中、玄武岩著,李雨青譯,《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臺北:八旗文化/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301 | 2018 | Daoism and Ritual Specialist Traditions in Western Hunan: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 Paul R. Katz | ||||
302 | 2018 | Preserving “Religion”: Classifying Temple Cults as “Historical Monuments” and “Folklore” during the Republican Era | Paul R. Katz | ||||
303 | 2018 | 陳獨秀、反對黨與《自由中國》 | 潘光哲 | ||||
304 | 2018 | 1950年代中國的「革命外交」 | 許文堂 | ||||
305 | 2018 | 中國中亞的地緣政治、族群政治與意識形態政治:過去與未來 | 吳啟訥 | ||||
306 | 2018 | 「反革命」的先聲:胡適與「陳炯明事件」 | 潘光哲 | ||||
307 | 2018 | 沒有顏色的思想:殷海光與自由主義讀本 | 殷海光著; 潘光哲編 | 台北市 | |||
308 | 2018 | 詮釋「知」、「行」關係的政治涵義:孫文與蔣中正的比較 | 黃自進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 第50期,頁91-142 | |||
309 | 2018 | 傅秉常日記,民國四十七─五十年 | 傅秉常著; 傅錡華; 張力校註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310 | 2018 | 上海租界與近代中國房屋租賃法制改革的展開 | 孫慧敏 | ||||
311 | 2018 | 國民黨與共產黨在中國族群政治思維上的同與異 | 吳啟訥 | ||||
312 | 2018 | 1930年代的稻米市場與亞洲國際經濟秩序 | 李宇平 | ||||
313 | 2018 | 孫中山與中國現代性:以「專家政治」和「民主實踐」的思想張力為中心 | 潘光哲 | ||||
314 | 2018 | 我讀《中國的印度戰爭》 | 吳啟訥 | 中國的印度戰爭(台北:馬可孛羅出版社,2018),頁341-354 | |||
315 | 2018 | 胡適時論集.胡適全集 | 潘光哲 |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316 | 2018 | 胡適中文書信集.胡適全集 | 胡適著; 潘光哲主编 | 台北市 | |||
317 | 2018 | Review of Chang Hsun & Benjamin Penny, eds., Religion in Taiwan and China: Locality and Transmission | Paul R. Katz |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46(2), 197-199 | |||
318 | 2018 | 釧影樓日記,1948-1949 | 包公毅(天笑)著; 孫慧敏 ; 林美莉校註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319 | 2018 | 乾隆朝宮廷鍍金的材料與工藝技術 | 賴惠敏 ; 蘇德徵 | 故宮學術季刊 第35卷3期,頁141-178 | |||
320 | 2018 | 從甲午到戊戌──邊疆新政的準備期 | 吳啟訥 | ||||
321 | 2018 | 직업의 ‘여성화’: 고도(孤島) 시기 상하이의 소학교 교사 | 롄링링 | 동아시아의 ‘근대’체감 (한국 파주시 : 한울엠플러스(주)) | |||
322 | 2018 | 少數族群在中國革命中的身分──國民黨與共產黨的比較 | 吳啟訥 | ||||
323 | 2018 | 族群政治與近代國家的形成 | 吳啟訥 | ||||
324 | 2018 | 戰爭、民族與國家——抗戰前後雲南土司的困境與抉擇,1942-1952 | 吳啟訥 | 中日戰爭和東亞變局(上冊) (新北市 : 稻鄉出版社) | |||
325 | 2018 | 虛實之間︰中國輿論界對日美交涉(1941年)的觀察與回應 | 潘光哲 | 中日戰爭和東亞變局(下冊) (新北市 : 稻鄉出版社) | |||
326 | 2018 | 中日戰爭和東亞變局(上下冊) | 黃自進 ; 潘光哲 | 新北市 | |||
327 | 2018 | 太谷曹家的商貿網絡 | 賴惠敏 | 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年4期,頁28-38 | |||
328 | 2018 | 前哨戰的政治外交:中日兩國在華北的角逐(1933-1935) | 黃自進 | 中日戰爭和東亞變局(上冊) (新北市 : 稻鄉出版社) | |||
329 | 2018 | 02.知識饗宴「胡適與李敖:臺灣兩代自由主義者之間的交往」 | 黃克武 | ||||
330 | 2018 | 越南民間信仰中的替代現象探討 | 許文堂 | ||||
331 | 2018 | 評Klimeš Ondřej Struggle by the Pen: The Uyghur Discourse of Nation and National Interest, c.1900-1949 | 吳啟訥 | 漢學研究 第36卷第2期,頁273-276 | |||
332 | 2018 | 1950年代新疆突厥語族文字改革方案興廢背後的語言政治史 | 吳啟訥 | 東亞觀念史集刊 第14期,頁75-105 | |||
333 | 2018 | “世界史地”與“國際法”知識和近代東亞“地理想像”的生產、流通與嬗變:回顧與思考 | 潘光哲 | 晚清民初的知識轉型與知識傳播 (北京 :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
334 | 2018 | 戰後臺灣的金融改革與發展 | 劉素芬 ; 陳木在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335 | 2018 | 士、商文化的衝突與調和—從廣告字紙看清代消費社會與文化史之一面相 | 巫仁恕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100期,頁1-45 | |||
336 | 2018 | Dogs of Grain, Dogs of Rain: Canine Fertility Cults in Southwest China | Paul R. Katz | ||||
337 | 2018 | 台湾憲政文化のための歴史記憶——『自由中国』を中心として | 潘光哲著 ; 森川裕貫訳 | 憲政から見た現代中国 (東京 : 東京大学出版会) | |||
338 | 2018 | 戰後台灣「外省」菁英的台獨主張──從雷震到張忠棟的類型分析 | 陳儀深 | ||||
339 | 2018 | 近代中國的宗教 | 康豹 | 台北市 | |||
340 | 2018 | 東坡肉的形成與流衍初探 | 巫仁恕 | 中國飲食文化 第14卷第1號,頁13-55 | |||
341 | 2018 | 情感史研究的一些想法 | 黃克武 | 史學月刊 2018年第4期,頁10-14 | |||
342 | 2018 | 興訟的女人,她的資源與支援:以1931年北平李靜儀離婚案為例 | 孫慧敏 | ||||
343 | 2018 | The Buddhist Family and Community Engagement in Republican China | Paul R. Katz | ||||
344 | 2018 | 深化“胡適研究”的新工具:“胡適檔案檢索系統”與“胡適藏書檢索數據庫”簡介 | 潘光哲 | 展望当代中国研究:档案资料的内与外 (東京 : 公益財団法人東洋文庫) | |||
345 | 2018 | 『良友』画報と読者の声 | 孫慧敏 ; 中村みどり訳 | 上海モダン『良友』画報の世界 (東京 : 勉誠出版株式会社) | |||
346 | 2018 | 耶穌是孝子嗎? 明末到民初漢語基督宗教文獻中論孝的變化 | 呂妙芬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99期,頁1-46 | |||
347 | 2018 | Buddha versus State: Imperial China’s Perception of Political Leaders’ portraits on Western currency, 91 BC-AD 1911 | Lin, Man-houng | Researches i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137(2), 5-22 | |||
348 | 2018 | 傅秉常日記,民國三十六年(1947) | 傅錡華; 張力校註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349 | 2018 | 逐漸浮現的太平洋 | 林滿紅 | 中國與世界 (香港 :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 |||
350 | 2018 | 從時間座標看 臺灣屬中華民國 | 林滿紅 | 聯合報 | |||
351 | 2018 | 節慶、信仰與抗爭──明清城隍信仰與城市群眾的集體抗議行為 | 巫仁恕 | 近代中國的宗教 (台北 : 新文豐出版社) | |||
352 | 2018 | 第二次大戰前日本與法國對法屬印度支那的交涉 | 許文堂 | 中日戰爭和東亞變局 (新北市 : 稻鄉出版社) | |||
353 | 2018 | A Preliminary Study of Local Consumption in the Qianlong Reign (1736–1796): The Case of Ba County in Sichuan Province | Wu, Jen-shu ; Wang, Dagang | Living the Good Life: Consumption in the Qing and Ottoman Empires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Leiden : Boston) | |||
354 | 2018 | 有關釣魚臺的1971/5/26照會 | 林滿紅 | 多元視野下的釣魚臺問題新論 | |||
355 | 2018 | The Enlightenment turns to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flow of concepts and their geographic dispersion | 陳建守 | Cultur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Culture and Axiology (Special issue on Conceptual History: China, Asia, and the Global) 15(2), 31-52 | |||
356 | 2017 | Translation and Adaption: The Continuous Interplay between Chinese Astrology and Foreign Culture | Chang, Che-chia | Coping with the Futur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Divination in East Asia (Leiden : Brill) | |||
357 | 2017 | 創造近代中國的「世界知識」與「地理想像」:回顧與思考 | 潘光哲 | ||||
358 | 2017 | 近代中國群眾運動的萌發 | 李達嘉 | ||||
359 | 2017 | 近代中國的族群政治架構與中國的近代轉型 | 吳啟訥 | ||||
360 | 2017 | 彌爾的自由主義論述在近代日本和中國的「理論旅行」 | 潘光哲 | ||||
361 | 2017 | 尋找反共的思想資源:從胡適對於陳獨秀晚年反思的評價說起 | 潘光哲 | ||||
362 | 2017 | 1960年代的台灣 | 黃克武 | 臺北 | |||
363 | 2017 | 無聲的要角:蔣介石的侍從室與戰時中國 | 張瑞德 | 新北市 | |||
364 | 2017 | 打造消費天堂:百貨公司與近代上海城市文化 | 連玲玲 | 台北市 | |||
365 | 2017 | 「跨境民族」與中華民族建構 | 吳啟訥 | 文化縱橫 2017年12月號,頁112-119 | |||
366 | 2017 | 蔣中正、陳誠與胡適:以「三連任」問題為中心(1956-1960) | 黃克武 | 1960年代的台灣 (臺北 :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 |||
367 | 2017 | 運動、殖民與性別:近代上海英式狩獵活動中的女性 | 張寧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30期,頁1-66 | |||
368 | 2017 | 二十世紀中國華北農村基層領導特質的演變 —一個口述歷史的考察 | 陳耀煌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98期,頁49-88 | |||
369 | 2017 | 珊瑚與清代朝貢貿易 | 賴惠敏 | 宮廷與異域—17、18世紀的中外物質文化交流 (廈門 : 廈門大學出版社) | |||
370 | 2017 | Preserving “Religion”: Classifying Temple Cults as “Historical Monuments” and “Folklore” during the Republican Era | Paul R. Katz | ||||
371 | 2017 | 尋找反共的思想資源:陳獨秀的晚年反思與《自由中國》 | 潘光哲 | ||||
372 | 2017 | Chen Hailiang’s Vision of Buddhist Family Life -- A Pilot Study | Paul R. Katz | ||||
373 | 2017 | 從金銀流動看二次大戰初期的集團經濟---中國與印度的比較觀察 | 李宇平 | ||||
374 | 2017 | 戰爭與和平中的變與不變---舊金山和約中的領土問題 | 許文堂 | ||||
375 | 2017 | 戦争‧民族‧国家──抗戦前後における雲南土司の苦境と選択:1942 ─ 1952 | 吳啟訥 | 日中終戦と戦後アジアへの展望 (東京 : 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 | |||
376 | 2017 | 族群政治觀念與實踐:國民黨和共產黨的比較 | 吳啟訥 | ||||
377 | 2017 | 論臺灣法統 莫忘中日和約 | 林滿紅 | 聯合報 | |||
378 | 2017 | 孫文「専門家政治」論と開発志向国としての現代中国国家の起源 | 潘光哲著 ; 望月直人訳 | 孫文とアジア太平洋—ネイションを越えて (東京 : 汲古書院) | |||
379 | 2017 | 清代邊疆的吏治---以科布多為例 | 賴惠敏 | 法律史譯評:第五卷 (上海 : 中西書局) | |||
380 | 2017 | Running the publicized home: the sub-landladies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Shanghai | Sun, Huei-min | ||||
381 | 2017 | 從治國到用兵:帝制中國晚期醫學論述中的戰爭隱喻 | 張哲嘉 | ||||
382 | 2017 | 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 | 巫仁恕 | 上海 | |||
383 | 2017 | 全面戦争前夜における日中関係——緩衝勢力の位置づけを中心に(1933—1935年) | 黃自進 | 〈日中戦争〉とは何だったのか 複眼的視点 (京都 : ミネルヴァ書房) | |||
384 | 2017 | Incense Dancing (跳香) -- A Multifaceted Western Hunan Festival | Paul R. Katz | ||||
385 | 2017 | 達延汗與中國近代轉型的開端 | 吳啟訥 | ||||
386 | 2017 | 虛實之間:中國輿論界對日美交涉(1941年)的觀察與回應 | 潘光哲 | ||||
387 | 2017 | 臺灣人的對外移民與投資,1940–1945 | 林滿紅 | ||||
388 | 2017 | 中日戰爭擴大過程之探討:以蘆溝橋事變為中心 | 黃自進 | ||||
389 | 2017 | 中國現代史上的侍從室 | 張瑞德 | 抗日戰爭研究 2017年第3期,頁23-32, 159 | |||
390 | 2017 | Dances of the Doomed -- Ritual and Resistance among the Western Hunan Miao during the Republican Era | Paul R. Katz | Asia Major 30(2) | |||
391 | 2017 | 近代早期的東亞傳統醫學 | 張哲嘉 | 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性 (臺北 : 聯經) | |||
392 | 2017 | 侍從室與國民政府時期的黨政決策 | 張瑞德 | 近代史釋論:多元思考與探索 (臺北 : 東華書局) | |||
393 | 2017 | 抗戰前上海書籍出版業投資人的社會網絡 | 孫慧敏 | ||||
394 | 2017 | 顧孟餘與香港第三勢力的興衰 | 黃克武 | 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第162期,頁11-27 | |||
395 | 2017 | 胡適的《鏡花緣》研究與現代中國女權思想的建構 | 潘光哲 | ||||
396 | 2017 | Weapons of the Strong: Gender and Religion in Western Hunan | Paul R. Katz | ||||
397 | 2017 | 重探中日戰爭爆發的時代背景: 以1930年代兩國的華北政策為中心 | 黃自進 | ||||
398 | 2017 | 伍世文先生訪問紀錄 | 張力訪問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399 | 2017 | 新課綱出爐 臺灣國際地位「確立過程」不見了 | 林滿紅 | 聯合報 | |||
400 | 2017 | 劫後「天堂」──抗戰淪陷後的蘇州城市生活 | 巫仁恕 | 台北 | |||
401 | 2017 | New Spaces, Edifices: Sacred Sites in Shanghai during the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Eras | Paul R. Katz | ||||
402 | 2017 | 探索孫逸仙在越南的革命活動 | 許文堂 | ||||
403 | 2017 | 從族群政治的角度解讀中華文化的近代轉型和中國的近代轉型 | 吳啟訥 | ||||
404 | 2017 | 海峽兩岸「胡適研究」的交流與展望 | 潘光哲 | 春江水暖——三十年來兩岸近代史學交流的回顧與展望 (台北 : 世界大同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 |||
405 | 2017 | 軍事占領或戰爭的經濟掠奪模式 | 許文堂 | ||||
406 | 2017 | 貨幣圖案與國家意象:中華民國在臺灣的發展,1945-2000 | 林滿紅 | 中央研究院週報, 第1612期 | |||
407 | 2017 | 與政治力拔河:包天笑晚年的歷史書寫活動(1948-1973) | 孫慧敏 | ||||
408 | 2017 | 和解への道──日中戦争の再検討 | 黃自進 | アジアから考える:日本人が「アジアの世紀」を生きるために (東京 : 有志舍) | |||
409 | 2017 | 地方分權與「自治」──滿洲國的建立及日本支配 | 林志宏 | 近代中日關係史新論 (新北市 : 稻鄉出版社) | |||
410 | 2017 | 胡適與現代中國人權觀念資料彙編 | 潘光哲 | 臺北 :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 | |||
411 | 2017 | 吳汝綸與根本通明的易學論爭——清日知識人往來互動之一例 | 潘光哲 | 近代中日關係史新論 (台北 : 稻鄉出版社) | |||
412 | 2017 | 近代中日關係史新論 | 黃自進 ; 潘光哲 | 新北市 | |||
413 | 2017 | 近代中國寺廟破壞運動的空間特徵──以江南都市為重心 | 康豹 ; 陳亭佑譯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95期,頁1-37 | |||
414 | 2017 | Religious Life in Western Hunan during the Modern Era: Some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 Paul R. Katz | Cahiers d'Extreme Asie 25 | |||
415 | 2017 | Negotiations over French Indochina between France and Japan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 Shiu, Wen-Tang | Vietnam-Indochina-Japan Relations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Documents and Interpretations (Tokyo : Waseda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 |||
416 | 2017 | 紀念二二八」與台灣民族主義:以日本、美國的台獨運動為中心 | 陳儀深 | ||||
417 | 2017 | 聖人之道為體,喇嘛之道為用──清朝邊疆政治與族群政治架構議 | 吳啟訥 |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年第 1 期,頁85-89 | |||
418 | 2017 | 國民黨在台灣的三民主義實踐及其成敗 | 吳啟訥 | 原道 33 | |||
419 | 2017 | 軍事佔領下的台灣 (1945-1952) | 許文堂 | 台北市 | |||
420 | 2017 | 軍事佔領下的美國對台軍援 | 許文堂 | 軍事佔領下的台灣,1945-1952 (台北市 : 台灣教授協會) | |||
421 | 2017 | 金問泗日記,1931-1952(下冊) | 金問泗著; 張力編輯校訂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422 | 2017 | Review of Mark Meulenbeld, Demonic Warfare: Daoism, Territorial Networks, and the History of a Ming Novel | Paul R. Katz |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76(1), 216-218 | |||
423 | 2017 | Review of Meir Shahar, Oedipal God: The Chinese Nezha and His Indian Origins | Paul R. Katz | Reading Religion 2, 1-2 | |||
424 | 2017 | Urban Neighborhood in Danger: Negotiating Rental Housing Regulation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Shanghai | Sun, Huei-min | ||||
425 | 2017 | 追擊重慶艦 | 張力 | 中國近代海防史新論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426 | 2017 | 邊疆政治與中國的近代轉型──對中國近代史上邊疆、族群歷史書寫的再思考 | 吳啟訥 | 原道 32 | |||
427 | 2017 | 「妖婦」乎?「女仙」乎?──論明代山東唐賽兒的形象轉變 | 巫仁恕 | 中國婦女史論集十二集 (台北 : 稻鄉出版社) | |||
428 | 2017 | To See and Be Seen: Horse Racing in Shanghai, 1848-1945 | Ning Jennifer Chang | The Habitable City in China: Urban Histo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 Palgrave Macmillan US) | |||
429 | 2016 | 盧溝橋事件の再考──日中戦争拡大過程を中心に―― | 黃自進 | ||||
430 | 2016 | Perpetual Change? State Policies and their Impact on Religious Life in Miao Areas of Western Hunan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 Paul R. Katz | ||||
431 | 2016 | 近代中國的族群政治架構與中國的近代轉型 | 吳啟訥 | ||||
432 | 2016 | 一九三0年代前期兩個穀物圈與亞洲經濟秩序(1929-1935)--小麥與稻米的比較觀察 | 李宇平 | ||||
433 | 2016 | 建一個自己的總會:上海萬國體育會 | 張寧 | ||||
434 | 2016 | 外交生涯一甲子:陳雄飛先生訪問紀錄 (下篇) | 許文堂 ; 沈懷玉訪問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435 | 2016 | 外交生涯一甲子:陳雄飛先生訪問紀錄 (上篇) | 許文堂 ; 沈懷玉訪問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436 | 2016 | Setting the Stage: Trend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s as Seen in Special Issues of The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and Folklore [民俗曲藝] | Paul R. Katz | ||||
437 | 2016 | 伝統から現代へ:20世紀中国基層農村リーダーの性格の変化 | 陳耀煌 | ||||
438 | 2016 | 虛擬的邊疆,現實的政治──冷戰時期台北當局的邊疆政策 | 吳啟訥 | ||||
439 | 2016 | Frontier polic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the Cold War (冷戰時期中華民國的邊疆政策) | 吳啟訥 | ||||
440 | 2016 | Frontier polic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the Cold War | 吳啟訥 | ||||
441 | 2016 | 誰讀《良友》? | 孫慧敏 | ||||
442 | 2016 | 清朝邊疆政治與族群政治架構議 | 吳啟訥 | ||||
443 | 2016 | 抗戰時期淪陷下蘇州的茶館 | 巫仁恕 | 江南社會歷史評論 第9期,頁212-239 | |||
444 | 2016 | 梁國樹與金融改革:陳木在先生口述訪問 | 劉素芬 | 《口述歷史》 第14期,頁293-315 | |||
445 | 2016 | 傅秉常日記,民國三十五年(1946) | 傅秉常著; 傅錡華; 張力校註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446 | 2016 | 晚清的鴉片稅,1858-1906 | 林滿紅 | 國家航海 第16輯第3期,頁31-81 | |||
447 | 2016 | 清代科布多的官商 | 賴惠敏 | 中國邊疆學 6, 23-51 | |||
448 | 2016 | Embracing Mainstream International Society: Chiang Kai-shek's Diplomatic Strategy against Japan | Huang, Tzu-chin |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49(4), 199-217 | |||
449 | 2016 | 保密局臺灣站二二八史料彙編(三) | 許雪姬主編 ; 吳叡人; 林正慧; 侯坤宏; 張富美; 陳翠蓮; 陳儀深 ; 曾文亮 ; 劉恆妏; 歐素瑛; 蘇秀美; 蘇瑤崇共同註解 |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 |||
450 | 2016 | The Miao Village Duet in Western Hunan | Paul R. Katz | ||||
451 | 2016 | 現代經濟的起步:晚清的經濟發展 | 林滿紅 | 2016兩岸新編近代史:晚清卷 (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
452 | 2016 | 清代北京的旅蒙商 | 賴惠敏 | 中国邊疆史地研究 2016(3),136-148 | |||
453 | 2016 | From Literati to Legal Professionals: The First-Generation Chinese Law School Graduates and Their Career Patterns | Huei-min Sun | Knowledge Acts in Modern China: Ideas, Institutions, and Identities (Berkeley, CA :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
454 | 2016 | The ‘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 A New Boundary for Taiwanese People and the Taiwanese Capital, 1940-1945 | Man-houng Lin | Translocal Chinese: East Asian Perspectives | |||
455 | 2016 | 從無知到有感:程硯秋與中國共產黨 | 余敏玲 | 新史學 第27卷第3期,頁123-176 | |||
456 | 2016 | “過渡時代”的脈動:晚清思想發展之軌跡 | 黃克武 ; 段煉 |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卷 (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
457 | 2016 | 逃離城市補論:明清之際江北城市居民的逃難活動 | 巫仁恕 | ||||
458 | 2016 | 南海主權 在1858不在2758 | 林滿紅 | 聯合報, A10 | |||
459 | 2016 | 解讀《天籟簃日記》:史家的舊技藝與新工具 | 孫慧敏 | ||||
460 | 2016 | 聖人之道為體,喇嘛之道為用──清朝邊疆政治與族群政治架構 | 吳啟訥 | ||||
461 | 2016 | 太平島歷史文獻 記載水豐宜居 | 林滿紅 | 聯合報, A12 | |||
462 | 2016 | 介於黃白、紅綠之間──中蘇恩怨下維吾爾身分的妥協 | 吳啟訥 | ||||
463 | 2016 | 城市、地域与国家:明清江南城市史研究的意義 | 巫仁恕 | ||||
464 | 2016 | 舊海關資料與近代中國史研究 | 林滿紅 | 文匯報 | |||
465 | 2016 | 民族主義的再發現:抗戰時期中國朝野對"中華民族"的討論 | 黃克武 | 近代史研究 總214期,頁4-26 | |||
466 | 2016 | The Concept of Democracy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Modern China | Max Ko-wu Huang |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47(3), 186-207 | |||
467 | 2016 | Yan Fu and the Translation of Individualism" in Modern China" | Max Ko-wu Huang |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47(3), 208-222 | |||
468 | 2016 |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onception of Democracy and its Origins | Max Ko-wu Huang |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47(3), 166-185 | |||
469 | 2016 | Taiwan’s Intra-Asian Trade and Migration in the 1930s | Man-houng Lin | ||||
470 | 2016 | Miao Ritual Specialists in Western Hunan --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 Paul R. Katz | ||||
471 | 2016 | 國民革命軍的制度與戰力(1924-1949) | 張瑞德 |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 (上冊) (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
472 | 2016 | 傳承與超越 : 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 | 許文堂 ; 陳儀深 | 台北市 | |||
473 | 2016 | 蔣介石的對日戰略:以反共為結盟訴求的探討(1933-1935) | 黃自進 | 國共關係與中日戰爭 (新北 : 稻鄉出版社) | |||
474 | 2016 | 戰前蔣介石與中共、日本之間的三角關係 | 黃自進 |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上冊 (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
475 | 2016 | 國共關係與中日戰爭 | 黃自進 | 新北 | |||
476 | 2016 | 對抗戰的一點思考:抗戰洗禮下少數民族的中華民族化 | 吳啟訥 | 國共關係與中日戰爭 (台北 : 稻鄉出版社) | |||
477 | 2016 | Review of Anthony E. Clark, Heaven in Conflict: Franciscans and the Boxer Uprising in Shanxi | Paul R. Katz |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21(3), 920-921 | |||
478 | 2016 | 抗戰時期的統制經濟與國營事業─以廣西紡織機械工廠為例 | 劉素芬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92期,頁101-137 | |||
479 | 2016 | 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北越華人社會之變貌 | 許文堂 | 亞太研究論壇 第62期,頁5-32 | |||
480 | 2016 | 自己國家自己救 :〈台灣人民自救宣言〉承先啟後的時代意義 | 許文堂 | 傳承與超越 (台北市 : 前衛出版社) | |||
481 | 2016 | 從彭案的救援看美國對台獨選項的態度 | 陳儀深 | 傳承與超越: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 (台北 : 前衛出版) | |||
482 | 2016 | 我對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幾點意見─以中國現代史為中心的討論 | 李達嘉 | 「歷史學柑仔店」網站 | |||
483 | 2016 | 從金、銀流動看1930年代後期的集團經濟---中國與印度的比較觀察 | 李宇平 | ||||
484 | 2016 | 戰後國際秩序遺忘的角落 | 吳啟訥 | ||||
485 | 2016 | Temple Destruction Campaigns in Modern China: An Assessment of their Impact | Paul R. Katz | ||||
486 | 2016 | 戰後國際秩序遺忘的角落 | 吳啟訥 | 萬國津梁──新世紀琉球‧沖繩問題研究 (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 | |||
487 | 2016 | 怎樣歡迎「賽先生」:胡適與巴斯 | 潘光哲 | 思想史 第6期,頁87-131 | |||
488 | 2016 | 金問泗日記,1931-1952(上冊) | 金問泗著; 張力編輯校訂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489 | 2016 | 孫中山「平均地權」理論的建構:與宮崎民藏的交流為中心 | 黃自進 | 傳承與創新: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150歲誕辰(上冊) (台北 : 國立國父紀念館) | |||
490 | 2016 | 遷台初期蔣介石對美對日關係的思考,1950-1952 | 張力 | 世界歷史中的孫中山、蔣中正與宋美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紐約 : 天外出版社) | |||
491 | 2016 | Rethinking the Medical Knowledge in the Household Encyclopedias in Traditional China | Chang, Che-chia | ||||
492 | 2016 | 蔣經國先生侍從與僚屬訪問紀錄(上) | 黃克武 ; 張力 ; 黃自進 ; 潘光哲 ; 陳耀煌 ; 沈懷玉訪問; 周維朋; 林東璟; 李品寬; 簡佳慧; 溫楨文記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493 | 2016 | 蔣經國先生侍從與僚屬訪問紀錄(下) | 黃克武 ; 張力 ; 游鑑明; 陳耀煌 ; 林志宏 ; 沈懷玉訪問; 周維朋; 林東璟; 李品寬; 王超然; 蔡惠如記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494 | 2016 | 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 | 黃克武 | 台北 | |||
495 | 2016 | 近代上海住宅賃貸借法文化の形成と拡散 | 孫慧敏 ; 阿部由美子訳 | 東アジアの都市構造と集団性:伝統都市から近代都市へ (大阪 : 清文堂出版株式會社) | |||
496 | 2016 | Humanism or Revisionism: The Role of the Fate of a Man in the Sino-Soviet Relations | Miin-ling Yu | ||||
497 | 2016 | 抗戰之前統制經濟的實踐─以丁文江的棉紡織染實驗館為例 | 劉素芬 | 《東北史地》 2016(2),76-82 | |||
498 | 2016 | 抗戰時期上海的人口遷徙與住房危機 | 孫慧敏 | 新史學 第27卷第1期,頁57-127 | |||
499 | 2016 | 清代北商的茶葉貿易 | 賴惠敏 | 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 2016年1期,頁57-74 | |||
500 | 2016 | 中日和約 重要南海法律基礎 | 林滿紅 | 聯合報, A14 | |||
501 | 2016 | 保密局臺灣站二二八史料彙編(二) | 許雪姬主編 ; 吳叡人; 林正慧; 侯坤宏; 張富美; 陳翠蓮; 陳儀深 ; 劉恆妏; 歐素瑛; 蘇秀美; 蘇瑤崇共同註解 |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 |||
502 | 2016 |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歷史與現實 | 吳啟訥 | 文化縱橫, 2016年第1期(2月號,總第45期),頁88-93 | |||
503 | 2016 | The Medical Models of Human Body in Early Modern East Asia | Chang, Che-chia | ||||
504 | 2016 | 臺灣蛋白質化學研究的先行者─羅銅壁院士一生回顧 | 陳永發; 孫慧敏 ; 沈懷玉訪問; 陳逸達; 孫慧敏 ; 張成瑋記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505 | 2016 | 明清士人在家拜聖賢的禮儀實踐 | 呂妙芬 | 台大歷史學報 | |||
506 | 2016 | Advertising Forms and Urban Consumer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China | Wu, Jen-shu | Urban Life in China, 15th-20th centuries Communities, Institutions, Representations (Paris : 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 |||
507 | 2016 | 孫中山的「次殖民地」論述 | 潘光哲 | 傳承與創新─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150歲誕辰(台北 : 國立國父紀念館) | |||
508 | 2016 | 孫中山的次殖民地想像 | 潘光哲 | 「世界歷史中的孫中山、蔣中正與宋美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紐約 : 天外出版社) | |||
509 | 2016 |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Mixin (Superstition): A Review of May Fourth Scientific Views | Huang, Ko-wu |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49(2), 54-79 | |||
510 | 2016 | 「世界史地」と「国際法」知識及び近代東アジア「地理想像」の生産、流通と変容 | 潘光哲 ; 川尻文彦訳 | 東アジア言語接触の研究 (大阪府吹田市 : 関西大学出版部) | |||
511 | 2015 | 戰爭、民族與國家 | 吳啟訥 | ||||
512 | 2015 | 前哨站的政治外交:中日兩國在華北的角逐(1933-1935) | 黃自進 | ||||
513 | 2015 | Beijing’s policy drift toward Ethnic Issues in Xinjiang, Early 1950s to Early 1960s | Wu, Zhe | ||||
514 | 2015 | 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抑或現代維吾爾民族主義 | 吳啟訥 | ||||
515 | 2015 | 乾隆朝地方物品消費與收藏的初步研究:以四川省巴縣為例 | 巫仁恕 ; 王大綱 | ||||
516 | 2015 | 侍從室與戰時外交 | 張瑞德 | 戰爭的歷史與記憶(2):戰時政治與外交 (臺北 : 國史館) | |||
517 | 2015 | 明清思想與文化 | 呂妙芬 | 北京 | |||
518 | 2015 | Religion and Resistance in Colonial Taiwan: A Case Study of the Ta-pa-ni Incident | Paul R. Katz | 臺南文獻 8, 196-239 | |||
519 | 2015 | Spirit-writing and the Dynamics of Elite Religious Life in Republican-era Shanghai | Paul R. Katz | 近代中國的宗教發展論文集 (台北 : 國史館) | |||
520 | 2015 | 池田勇人內閣時期的「兩個中國」政策(1960-1964) | 黃自進 | 日本政府的兩岸政策 (台北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 |||
521 | 2015 | 苦中作樂:孤島時期上海的女子體育 | 游鑑明 | 戰爭中的人與社會 (台北 : 國史館) | |||
522 | 2015 | 顧孟餘的政治生涯:從挺汪、擁蔣到支持第三勢力 | 黃克武 | 國史館館刊 第46期,頁103-168 | |||
523 | 2015 | 田寶岱回憶錄 | 田寶岱著; 張力編輯校訂 | 台北市 | |||
524 | 2015 | 迷信觀念的起源與演變:五四科學觀的再反省 | 黃克武 | 東亞觀念史集刊 第9期,頁153-226 | |||
525 | 2015 | 胡適檔案與胡適研究 | 黃克武 | 民國人物與檔案 (臺北 : 政大出版社) | |||
526 | 2015 | 日本政府的兩岸政策 | 黃自進 | 台北 | |||
527 | 2015 | 雲南土司在戰爭中和戰後的困境與抉擇:1942─1952 | 吳啟訥 | ||||
528 | 2015 | New Trends in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Urban Religious Life | Paul R. Katz | ||||
529 | 2015 | 劫後天堂:抗戰時期淪陷下蘇州的鴉片吸食與煙館 | 巫仁恕 | ||||
530 | 2015 | 孫中山「平均地權」理論的建構:與宮崎民藏的交流為中心 | 黃自進 | ||||
531 | 2015 | 山河動: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軍隊戰力 | 張瑞德 | 北京 | |||
532 | 2015 | Review of Yen-zen Tsai, ed., Religious Experience in Contemporary Taiwan and China | Paul R. Katz |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43(2), 216-219 | |||
533 | 2015 | 改變中國宗教的五十年,1898-1948 | 康豹 ; 高萬桑合編 | 台北 | |||
534 | 2015 | 近代中國之寺廟破壞運動:以江浙地區為討論中心 | 康豹 | 改變中國宗教的五十年,1898-1948 (台北 : 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535 | 2015 | 中日實業公司的礦業投資:主要由日本文獻探討近代中日經濟糾葛 | 陳慈玉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 卷32,頁83-131。 | |||
536 | 2015 | 從中共統戰歷史看習馬會 | 李達嘉 | 「歷史學柑仔店」網站 | |||
537 | 2015 | 再論清代廣告中的圖與文:士商文化的衝突 | 巫仁恕 | ||||
538 | 2015 | 戰爭、和約與臺灣 | 林滿紅 | ||||
539 | 2015 | 東亞宗藩關係下政權轉移的理論與實際 ---以乾隆時期征安南之役為例 | 許文堂 | ||||
540 | 2015 | 近代中國消費社會與消費文化的轉變 | 巫仁恕 ; 連玲玲 | ||||
541 | 2015 | 軍事佔領下的美國對台軍援, 1945~1952 | 許文堂 | ||||
542 | 2015 | 一九四九大變局 : 中美台三方認知的比較 | 陳儀深 | ||||
543 | 2015 | 03.知識饗宴系列11電子書 | 李羅權; 陳錦地 ; 廖弘源; 李小媛; 吳金洌; 陳昭倫; 蔡宜芳; 楊建成; 陳仲玉 ; 沙培德 ; 張珣 | 台北市 | |||
544 | 2015 | Negotiations over French Indochina between France and Japan Before the Second World War | Shiu, Wen-Tang | ||||
545 | 2015 | Religious Life in Western Hunan during the Modern Era: Some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 Paul R. Katz | ||||
546 | 2015 | Caught between Opposing Han Chauvinism and Opposing Local Nationalism: The Drift toward Ethnic Antagonism in Xinjiang Society, 1952-1963 | Zhe Wu | Maoism at the Grassroots: Everyday life in China’s Era of High Socialism (Cambridge, MA, US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
547 | 2015 | 乾隆朝地方物品消費與收藏的初步研究:以四川省巴縣為例 | 巫仁恕 ; 王大綱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89期,頁1-41 | |||
548 | 2015 | 只談國共,盟國何在 | 林滿紅 | 蘋果日報, A15 | |||
549 | 2015 | “The South Manchurian Railway Company and the Mining Industry: The Case of the Fushun Coal Mine” | Tsu-yu Chen | Cross-Currents E-Journal 16 , pp. 77-101. | |||
550 | 2015 | 甲午战争与台北李春生家族 | 陳慈玉 | 社会科学研究 总第220期,页165-178 | |||
551 | 2015 | 歷史是如何被改寫的─以北伐史為例 | 李達嘉 | 「歷史學柑仔店」網站 | |||
552 | 2015 | 日本的兩個面相:孫中山與蔣介石的不同取徑 | 黃自進 | ||||
553 | 2015 | 1930年代台灣在亞洲內部的貿易與移民 | 林滿紅 | ||||
554 | 2015 | The import substitution of the Chinese Native Opium(1830s-1906) | Man-houng Lin | ||||
555 | 2015 | Mirroring China’s Politics: Chinese Scholars Interpreting Soviet History after 1991 | Miin-ling Yu | ||||
556 | 2015 | Silver Flow between Asia and the world,1930-1935 | Yu-Ping Lee | ||||
557 | 2015 | 第六章:少數民族與抗戰 | 吳啟訥 | 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全民抗戰 (台北 : 國史館) | |||
558 | 2015 | To See and be Seen: Horse Racing and Urban Consumption in Shanghai | Ning Jennifer Chang | ||||
559 | 2015 | 阻力與助力之間:孫中山、蔣介石親日、抗日50年 | 黃自進 | 北京 | |||
560 | 2015 | 國軍成員素質與戰力分析 | 張瑞德 | 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第二編 軍事作戰 (臺北 : 國史館) | |||
561 | 2015 | 商人與共產革命,1919-1927 | 李達嘉 | 台北市 | |||
562 | 2015 | 戰爭、和約與臺灣 | 林滿紅 | 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 (臺北 : 國史館) | |||
563 | 2015 | Review of Jinhua Jia, Xiaofei Kang, and Ping Yao, eds. Gendering Chinese Religion: Subject, Identity, and Body | Paul R. Katz |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61, 283-287 | |||
564 | 2015 | 中國規範傳統國際關係的「五倫國際關係論」理論論述──五代宋遼五倫國際關係的倫理解析 | 張啟雄 ; 葉長城 | 唐宋時期的名份秩序 (台北市 : 政大出版社) | |||
565 | 2015 | 從「文裝武備」到「武力掠奪」:九一八事變始末 | 黃自進 | 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壹)和戰抉擇 (台北 : 國史館) | |||
566 | 2015 | 戰爭的歷史認知與爭議(二)──日本教科書問題 | 黃自進 | 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陸)戰後中國 (台北 : 國史館) | |||
567 | 2015 | 汉冶萍模式的运用:日本对繁昌铁矿的投资 | 陳慈玉 | 《张开沅先生九秩华诞纪念文集》 (武汉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
568 | 2015 | 戰時的知識分子與學術發展 | 黃克武 ; 趙席敻 | 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戰時社會 (台北 : 國史館) | |||
569 | 2015 | Left-wing Nationalist Movement of Turkic Moslems in Xinjiang | Wu, Zhe | ||||
570 | 2015 | Bridging the Gaps: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in the Study of Taiwanese Popular Religion | Paul R. Katz | ||||
571 | 2015 | 憲法一中 也在中日和約裡 | 林滿紅 | 聯合報, A14 | |||
572 | 2015 | 清代檢驗典範的轉型:人身骨節論辨所反映的清代知識地圖 | 張哲嘉 | 中國史新論:醫療史分冊 (臺北市 : 聯經出版社) | |||
573 | 2015 | Manchu and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China (1607-1911) | 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 | Ph.D., Princeton University, East Asian Studies, 625 p. | |||
574 | 2015 | 七十年代東亞風雲:台灣與琉球、釣魚台、南海諸島的歸屬問題 | 許文堂 | 台北 | |||
575 | 2015 | 建立「東亞航線共同體」重構海權發展戰略──中國沿海屬島領土紛爭的解決之道 | 張啟雄 ; 葉長城 | 日本外交研究與中日關係──海內外華人學者的視角 (台北市 : 五南圖書) | |||
576 | 2015 | 二次安倍內閣的「聯美制中」外交策略─G3 vs. G2 的外交策略 | 張啟雄 ; 葉長城 | 台灣日本研究聯合論集2015──產、官、學的對話與省思 (新北市 : 尚昂文化) | |||
577 | 2015 | 國家與群眾:北京市城區基層街道體制的建設,1949-1962 | 陳耀煌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期88,頁1-53 | |||
578 | 2015 | 清代庫倫的規費、雜賦與商人 | 賴惠敏 | 故宮學術季刊 第32卷第4期,頁1-45 | |||
579 | 2015 | 1971年中華民國政府對釣魚台列嶼政策之形成 | 陳儀深 | 七0年代東亞風雲: 台灣與琉球 釣魚台 南海諸島的歸屬問題 (台北 : 台灣教授協會) | |||
580 | 2015 | 從「滿洲國」到「大東亞共榮圈」--日本邁向戰爭過程之回顧 | 黃自進主講 ; 鄭巧君紀錄 | 國史研究通訊, 第8期,頁31-33 | |||
581 | 2015 | 傳統與現代:中共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再思考 | 陳耀煌 | ||||
582 | 2015 | 法屬印度支那的形成與東方朝貢體系之碰撞 | 許文堂 | ||||
583 | 2015 | 二戰結束前東北電力事業的發展 | 陳慈玉 | 新亞學報 第32卷,頁63-129 | |||
584 | 2015 |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43.1, Mutations and Adaptations of Chinese Communal Religious Structures | Paul R. Katz | Leeds, UK | |||
585 | 2015 | 維吾爾現代教育運動與五四運動的異同 | 吳啟訥 | ||||
586 | 2015 | 軍事體制 | 張瑞德 | 中華民國專題史 第十一卷:抗日戰爭與戰時體制 (南京 : 南京大學出版社) | |||
587 | 2015 | 戰前十年的國民政府體制及其運作 | 張瑞德 | 中華民國專題史 第十一卷:抗日戰爭與戰時體制 (南京 : 南京大學出版社) | |||
588 | 2015 | 中華民國專題史第11卷:抗日戰爭與戰時體制 | 張瑞德 ; 劉維開; 齊春風; 楊維真 | 南京 | |||
589 | 2015 | Review of Robert Ford Campany, Signs from the Unseen Realm: Buddhist Miracle Tales from Early Modern China | Paul R. Katz | Asian Studies Review, 39(2), 338-339 | |||
590 | 2015 | Chiang Kai-shek and the Taiwanization of the ROC: Governe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Money Images of Taiwan, 1945-1975 | Man-houng Lin | ||||
591 | 2015 | The ‘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A new Boundary for Taiwanese People and Taiwanese Capital, 1940-1945 | Man-houng Lin | ||||
592 | 2015 | 談革命——口述歷史裡的中國農村變革 | 陳耀煌 | ||||
593 | 2015 | 抗戰洗禮下少數族群的中華民族化 | 吳啟訥 | 江海學刊 期2,146-165 | |||
594 | 2015 | 形塑「新人」:中共宣傳與蘇聯經驗 | 余敏玲 | 台北 | |||
595 | 2015 | The Devastation of the Qing Mints, 1821-1850 | Lin, Man-houng | Money in Asia (1200 – 1900): Small Currencies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texts (Leiden: Brill Co. : Leiden: Brill Co.) | |||
596 | 2015 | 民俗曲藝,第187、188期,「中國西南宗教文化」專輯 | 康豹 ; 康詩瑀 | 台北 | |||
597 | 2015 | 北方地區的共產革命,1920-1927─ 一個組織史的考察 | 陳耀煌 | 新史學 第26卷第1期,頁105-156 | |||
598 | 2015 | 買辦から資本家へ:日本統治期台北大稲埕の李家 | 陳慈玉 | 立命館経済学 第63卷第5、6号,頁14-40。 | |||
599 | 2015 | A Survey of Researchers and Archives on the Vietnamese Studies in Taiwan | Shiu, Wen-Tang | Indochina, Thailand, Japan and France during World War II: Overview of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Related Document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Tokyo : Waseda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 |||
600 | 2015 | 近史所一甲子:同仁憶往錄(上) | 黃克武 ; 游鑑明; 張啟雄 ; 張力 ; 黃自進 ; 陳儀深 ; 潘光哲 ; 林志宏 ; 沈懷玉主訪; 沈懷玉; 周維朋; 林東璟; 柯小菁; 溫禎文; 林志晟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601 | 2015 | 近史所一甲子:同仁憶往錄(下) | 李宇平 ; 李達嘉 ; 王正華; 連玲玲 ; 林志宏 ; 溫禎文; 林蘭芳; 鄭麗榕主訪; 周維朋; 溫禎文; 王超然; 簡金生; 林敬智; 林蘭芳; 鄭麗榕; 劉世溫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602 | 2015 | 清朝宮廷製作黃銅技術與流傳 | 賴惠敏 ; 蘇德徵 | 吉林師大學報 2015年,1期,43-53 | |||
603 | 2015 | 〈陳慈玉女士訪問紀錄〉,收入《近史所一甲子:同仁憶往錄》 | 李達嘉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604 | 2015 | 侍從室與國民政府的情報工作 | 張瑞德 | 民國研究 2015年01期,頁1-53 | |||
605 | 2015 | 寄給時間的漂流記:華人世界明信片圖像寫真精選輯 1920'S-1940'S | 張瑞德 ; 吳文星 | 臺北 | |||
606 | 2015 | 清代庫倫的買賣城 | 賴惠敏 | 內蒙古師大學報 1期,頁18-32 | |||
607 | 2015 | Taiwan’s Sovereignty Status :The Neglected Taipei Treaty | Lin, Man-houng | The San Francisco System and Its Legacies: Continu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Historical Reconcili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 |||
608 | 2015 | 《中國民約精義》探源初論:盧梭《社會契約論》的漢譯影響研究(之一) | 潘光哲 | 翻譯史研究(2015) 2015,164-187 | |||
609 | 2015 | 文化觀念與社會思潮,中華民國專題史,第2卷 | 潘光哲 ; 歐陽哲生; 張太原; 簡明海 | 中國南京 | |||
610 | 2015 | The May 26, 1971 Note from the US on the Diaoyutai Issue: Taiwan’s Sovereignty Claim and the US Response | Lin, Man-houng | China and Japan Border Disputes: Islands of Contention in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London : London: Ashgate) | |||
611 | 2015 | The Qing Imperial Academy of Medicine: Its Institutions and the Physicians Shaped by Them | Chang, Che-chia |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41, 63-92 | |||
612 | 2015 | 中國近代史知識的生產方式:歷史脈絡的若干探索 | 潘光哲 | 什麼是最好的歷史學 (中國杭州 : 浙江大學出版社) | |||
613 | 2014 | 缺乏國家意志的台灣 | 林滿紅 | 中國時報, A13 | |||
614 | 2014 | 01.故院長講座. 胡適院長講座「啓發近代中國烏托邦思想的原動力(1890~1940)」 | 沙培德 | ||||
615 | 2014 | 小歷史的夾縫與大歷史的無限空間 | 吳啟訥 | 楊虎城將軍誕辰120週年紀念文選 (北京 : 中央文獻出版社) | |||
616 | 2014 | An Imperial Envoy: Shen Zonglian in Tibet, 1943–1946 | Chang, Jui-te | Negotiating China's Destiny in World War II (Californi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
617 | 2014 | 儒門聖賢皆孝子:明清之際理學關於成聖與家庭人倫的論述 | 呂妙芬 | 清華學報 新44卷4期,頁629-660 | |||
618 | 2014 | 杜文煥會宗三教 | 呂妙芬 | 明代研究 第23期,頁47-89 | |||
619 | 2014 | 從當代問題探討台灣主體性的確立 | 張炎憲; 許文堂 | 台北市 | |||
620 | 2014 | 1930年代三種型態的亞洲經貿觀 | 李宇平 | 亞太研究論壇 第60期, 頁1-23 | |||
621 | 2014 | 抗戰時期淪陷區的城市生活──以蘇州菜館業的興衰為例 | 巫仁恕 | 新史學 第25卷第4期,頁167-202 | |||
622 | 2014 | 抗戰時期敘昆鐵路的礦權之爭 | 劉素芬 | 海洋‧港口城市‧腹地——19世紀以來的東亞交通與社會變遷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623 | 2014 | 族群不應對立 法律早有規定! | 林滿紅 | 聯合報, A16 | |||
624 | 2014 | 胡適與中基會:以「林損事件」為中心 | 潘光哲 | ||||
625 | 2014 | 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嚴復卷 | 黃克武 | 北京 | |||
626 | 2014 | 亞太多邊關係中的台灣與琉球(沖繩)--一個歷史角度的觀察 | 林滿紅 | 中央研究院週報‧知識天地, 第1492期,頁3-6 | |||
627 | 2014 | 中國崛起之後 | 李達嘉 | 「歷史學柑仔店」網站 | |||
628 | 2014 | Reexamination on Sun Yat-sen’s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in Vietnam during 1907-1908 | Shiu, Wen-Tang | ||||
629 | 2014 | 臺中榮民總醫院三十載─口述歷史回顧 下篇:各部、科、室主任 | 游鑑明; 張力 ; 雷祥麟; 連玲玲 ; 張哲嘉 ; 張寧 ; 林志宏 ; 沈懷玉; 劉士永 ; 張淑卿訪問; 周維朋; 林東璟; 李品寬; 柯小菁記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630 | 2014 | 臺中榮民總醫院三十載─口述歷史回顧 中篇:各部、科、中心主任 | 游鑑明; 呂妙芬; 林志宏 ; 吳啟訥 ; 賴毓芝; 沈懷玉; 劉士永 ; 張淑卿訪問; 周維朋; 林東璟; 李品寬; 柯小菁記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631 | 2014 | 口述歷史與性別:從建構到運用 | 游鑑明 | 口述史研究 第1輯,頁195-240 | |||
632 | 2014 | Spirit-writing and the Dynamics of Elite Religious Life in Republican-era Shanghai | Paul R. Katz | ||||
633 | 2014 | Gentry’s Attitude toward Text and Image in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in Qing China | Wu, Jen-shu | ||||
634 | 2014 | 台湾から見た釣魚台問題 | 林滿紅 | 日中関係 何が問題か──一九七二年体制の再検証 (東京 : 岩波書店) | |||
635 | 2014 | 自己國家自己救----〈台灣人民自救宣言〉承先啟後 的時代意義 | 許文堂 | ||||
636 | 2014 | 從彭案的救援看美國對台獨選項的態度 | 陳儀深 | ||||
637 | 2014 | 挪借與創發:明清時期的房屋租賃規範 | 孫慧敏 | ||||
638 | 2014 | 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 | 潘光哲 | 台北市 | |||
639 | 2014 | 民國時期蘇州旅遊業與旅館業的變遷 | 巫仁恕 | ||||
640 | 2014 | The Spatial Impact of Temple Destruction Campaigns in Modern Chinese Cities | Paul R. Katz | ||||
641 | 2014 | 何為上海、如何指南:晚清民初《上海指南》的空間表述 | 孫慧敏 | ||||
642 | 2014 | 论横滨中华街的多文化共生 | 陳慈玉 | 社会科学研究 2014年第4期(总第213期),頁148-154。 | |||
643 | 2014 | 乾隆皇帝的荷包 | 賴惠敏 | 台北市 | |||
644 | 2014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Traditional Economy | Lin, Man-houng | Routledge Handbook of the Chinese Economy (London and New York :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 |||
645 | 2014 | 越南華人公民地位的變遷 | 許文堂 | 《海外華人之公民地位與人權》 (台北市 : 華僑協會總會) | |||
646 | 2014 | 戰爭、和約與臺灣 | 林滿紅 | ||||
647 | 2014 | The Interregional Trade of Native Opium, 1870s-1906. | Lin, Man-houng | ||||
648 | 2014 | 大蕭條中的求生策略:以美恆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為例 | 孫慧敏 | ||||
649 | 2014 | 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 | 李宇平 | 新北市 | |||
650 | 2014 | 處處無家處處家:中國知識女性的烽火歲月 | 游鑑明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23,頁1-63 | |||
651 | 2014 | 台灣與改革開放以來的越、中經貿關係 | 許文堂 | 《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 (新北市 : 稻鄉出版社) | |||
652 | 2014 | 導論 | 李宇平 | 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 (新北市 : 稻鄉出版社) | |||
653 | 2014 | 清代庫倫商卓特巴衙門與商號 | 賴惠敏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84期,頁1-58 | |||
654 | 2014 | 戰前中國東北的水泥貿易(1905-1936) | 陳慈玉 | 《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 (新北市 : 稻鄉出版社) | |||
655 | 2014 | 有關釣魚台的1971/5/26照會 | 林滿紅 | ||||
656 | 2014 | 傅秉常日記,民國三十四年 (1945) | 傅秉常著; 傅錡華; 張力校註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657 | 2014 | 1970年代的台美日中關係:以1971/5/26照會為中心之討論 | 林滿紅 | ||||
658 | 2014 | 逃離城市:明清之際江南城居士人的逃難經歷 | 巫仁恕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83期,頁1-46 | |||
659 | 2014 | Health and Hygiene in Late Qing China as Seen Through the Eyes of Japanese Travelers | Chang, Che-chia | Print, profit, and perception : ideas,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in Chinese societies, 1895-1949 (Leiden : Boston) | |||
660 | 2014 | 傅秉常日記,民國三十三年 (1944) | 傅秉常著; 傅錡華; 張力校註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661 | 2014 | 中國民約精義 | 潘光哲注與導讀 | 台北 : 文景書局有限公司 | |||
662 | 2014 | “深描細寫”與生產關於近代中國的歷史知識:以《新史學》為中心的討論 | 潘光哲 | 歷史與思想 1,148-176 | |||
663 | 2014 | 《中國婦女史論集》11集 | 游鑑明 | 台北 | |||
664 | 2014 | 近代中国における日本情報受容の一側面 | 潘光哲 |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近代知の空間の形成 (日本東京 : 東方書店) | |||
665 | 2014 | The Manchu Script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ome Aspects of Qing China's Great Encounter with Alphabetic Literacy | 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 | Rethinking East Asian Languages, Vernaculars, and Literacies, 1000-1919 (Leiden : Brill) | |||
666 | 2013 | 釣魚台主權歸中華民國 法理有據 | 林滿紅 | 中國時報, A14 | |||
667 | 2013 | 台北的发展与艋舺吴氏家族 | 陳慈玉 | 台湾历史研究第一辑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668 | 2013 | 明清之際儒學生死觀的新發展 | 呂妙芬 | 近世中國的儒學與書籍──家庭、宗教、物質的網絡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669 | 2013 | 蔣介石與聯俄政策之再思 | 余敏玲 | 蔣中正與民國外交 (台北 : 中正紀念堂) | |||
670 | 2013 | "Supersti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On the Impact of Temple Destruction Campaigns in China, 1898-1948 | Katz, Paul R. | 信仰、實踐與文化調適:第四屆漢學會議論文集.宗教篇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671 | 2013 | 賃居者的城市:近代上海房屋租賃法文化的形成與擴散 | 孫慧敏 | ||||
672 | 2013 | 十九世紀晉商在恰克圖的茶葉貿易 | 賴惠敏 | 覆案的歷史:檔案考掘與清史研究 (臺北 : 中央研究院) | |||
673 | 2013 | 辛亥革命衝擊中華政法文化的中西歷史內涵 | 朱浤源 | 法制史研究 2013-12,121-158 | |||
674 | 2013 | 蔣中正、孫立人與麥帥 | 朱浤源 | 蔣中正與民國軍事 (臺北 :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 |||
675 | 2013 | 《思與言》的史學實踐 | 潘光哲 | 《思與言》人文社會科學雜誌 51(4),35-115 | |||
676 | 2013 | New Reflections on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of a Traditional Tienhsia Commonwealth :An Analysis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Cultural Values | Chi-hsiung Chang | CONCEPTS AND CONTEXTS IN EAST ASIA No. 2, pp. 37-86 | |||
677 | 2013 | 《重訂解體新書》譯詞的改訂與方法 | 張哲嘉 |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知的交流 = Intellectual exchange in modern East Asia : キイ・コンセプトの再検討 (京都 : 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 |||
678 | 2013 | 中國近代思想中的「迷信」 | 黃克武 |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知的交流 (日本京都 : 國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 | |||
679 | 2013 | アジア太平洋マルチ関係の台湾と琉球(沖縄) | 林滿紅 | ||||
680 | 2013 | Educating Critical Modernity: Guomindang Textbooks, 1928-1937 | Zarrow, Peter | ||||
681 | 2013 | Reinventing Modern China: Imagination and Authenticity in Chinese Historical Writing (Huaiyin Li) | Zarrow, Peter |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72(4), 978-980 | |||
682 | 2013 | 政權移轉與精英絕續──台灣對日貿易中的政商合作(1950-1961) | 林滿紅 | 大過渡:時代變局中的中國商人 (香港 :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 |||
683 | 2013 | 近代中國之寺廟破壞運動:以江浙地區為討論中心 | 康豹 | ||||
684 | 2013 | 孫立人案的來龍與去脈:一九五零前後蔣中正父子改用政工重啟革命 | 朱浤源 |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形塑,第二冊:變遷與肆應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685 | 2013 | 三個1/3與臺灣人天生叛逆? | 朱浤源 | 臺北 | |||
686 | 2013 | 口述歷史的方法:孫立人案25年追蹤訪錄報告 | 朱浤源 | 新華文摘(半月刊) 2013-11,頁58-63 | |||
687 | 2013 | 乾隆時期的清暹關係 | 許文堂 | 近代中國的政治與外交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 | |||
688 | 2013 | 國家與企業:近代中日水泥產業之競爭 | 陳慈玉 | 近代中國的政治與外交 (台北 : 中央研究院) | |||
689 | 2013 | 延續與斷裂:再探《中日和平條約》 | 黃自進 | 中央研究院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近代中國的政治與外交 (台北 : 中央研究院) | |||
690 | 2013 | 中央研究院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近世中國的儒學與書籍:家庭、宗教、物質的網絡 | 呂妙芬主編 | 台北市 | |||
691 | 2013 | Despair and Utopianism in Modern China: Abolishing Boundaries | Zarrow, Peter | ||||
692 | 2013 | 晚清社會學的翻譯及其影響:以嚴復與章炳麟的譯作為例 | 黃克武 ; 韓承樺 | 近代中國新知識的建構 (臺北 : 中央研究院) | |||
693 | 2013 | 台灣與越南雙邊關係的回顧與分析 | 許文堂 | ||||
694 | 2013 | 侍從人員眼中的蔣中正先生 | 黃克武 | 《知識饗宴系列(9)》 (台北 : 中央研究院) | |||
695 | 2013 | 抗戰時期敘昆鐵路的礦權之爭 | 劉素芬 | ||||
696 | 2013 | 中央研究院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近代中國的政治與外交 | 潘光哲主編 | 台北市 | |||
697 | 2013 | 中央研究院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近代中國新知識的建構 | 沙培德 ; 張哲嘉主編 | 台北市 | |||
698 | 2013 | 03.知識饗宴系列09電子書 | 丘成桐; 陳竹亭; 牟中原; 陳培哲; 劉扶東 ; 陳仲瑄; 謝建台; 李遠川; 吳俊傑; 康豹 ; 黃克武 ; 蕭高彥 | 台北市 | |||
699 | 2013 | 信仰、實踐與文化調適:第四屆漢學會議論文集.宗教篇 | 康豹 ; 劉淑芬 | 台北 | |||
700 | 2013 |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形塑(第一冊:領袖的淬鍊) | 黃自進 ; 潘光哲主編 | 台北市 | |||
701 | 2013 | The US Aid and Taiwan | Man-houng Lin ; I-min Chang; Wei-chen Lee | ||||
702 | 2013 | 中日戰爭的前奏:蔣介石與華北問題(1933-1935) | 黃自進 |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形塑(第二冊)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703 | 2013 | 「偉大領袖」vs.「人民公敵」:蔣介石形象塑造與國共宣傳戰(1945-1949) | 余敏玲 |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形塑,第一冊:領袖的淬鍊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704 | 2013 | 胡適、蔣介石與1950年代反共抗俄論的形成 | 黃克武 |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形塑,第一冊:領袖的淬鍊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705 | 2013 |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形塑(第二冊:變局與肆應) | 黃自進 ; 潘光哲主編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706 | 2013 | 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北越華人社會之變貌 | 許文堂 | ||||
707 | 2013 | 侍從室與戰時國民政府的宣傳工作(1937-1945) | 張瑞德 |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形塑 (第二冊):變局與肆應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708 | 2013 | 台灣的重慶研究:檔案典藏與研究成果的介紹 | 張力 | 中國和世界歷史中的重慶:重慶史研究論文選編 (重慶 : 重慶大學出版社) | |||
709 | 2013 | 口述歷史的方法:孫立人案25年追蹤訪錄報告 | 朱浤源 | 近代史研究 2013.09,頁136-151 | |||
710 | 2013 | 孫立人上將專案追蹤訪談錄 | 朱浤源 | 臺北 | |||
711 | 2013 | 逃離城市:明清之際江南城鎮士人的逃難經歷 | 巫仁恕 | ||||
712 | 2013 | 竹林禪派源流與北江永嚴寺歷史及其文化意涵---兼論以宗教旅遊作為文化保存策略 | 許文堂 | ||||
713 | 2013 | 萬象小報:近代中國城市的文化、社會與政治 | 連玲玲主編 | 台北市 | |||
714 | 2013 | 導論:從小報看近代中國城市 | 連玲玲 | 萬象小報:近代中國城市的文化、社會與政治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715 | 2013 | 出版也是娛樂事業:民國上海的遊戲場報 | 連玲玲 | 萬象小報:近代中國城市的政治、社會與文化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716 | 2013 | 一位「保守的自由主義者」:胡適與《文星雜誌》 | 黃克武 | 胡適與現代中國的理想追尋:紀念胡適先生一二O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 秀威資訊科技) | |||
717 | 2013 | 商品化的隱私: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日記出版與日記體文學 | 孫慧敏 | ||||
718 | 2013 | 集體恐懼──中共的思想改造 | 陳耀煌 | 歷史知識──行家開講中西大事, 頁13-16 | |||
719 | 2013 | 越南華人公民地位的變遷 | 許文堂 | ||||
720 | 2013 | 經濟高度成長初期的日本外交:池田勇人「貿易立國」的戰略思想(1960-1964) | 黃自進 | 東亞世界中的日本與台灣 (台北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 |||
721 | 2013 | 明清的廣告文化與城市消費風尚 | 巫仁恕 | 中國史新論:生活與文化分冊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 | |||
722 | 2013 | 轉型時代中的男性家長:以曾國藩、王闓運、譚延闓為例 | 孫慧敏 | ||||
723 | 2013 | 国际贸易关系中的中国双元经济(1850—1949年) | 林滿紅 | ||||
724 | 2013 | 動員のパターン―北京市郊區農村民衆運動の分析(1949~1965) | 陳耀煌著 ; 白左暉; 河野峰生譯 | ||||
725 | 2013 | 「偉大領袖」vs.「人民公敵」:從蔣介石形象塑造看國共宣傳戰,1945-1949 | 余敏玲 |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形塑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726 | 2013 | 東亞世界中的日本與台灣 | 黃自進 | 台北市 | |||
727 | 2013 | Taiwan’s intra-Asian trade and migration in the 1930s | Lin, Man-houng | ||||
728 | 2013 | 國民政府與戰前中國經濟發展(1927-1937) | 張瑞德 | 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 : 國史館) | |||
729 | 2013 | 二戰結束前東北的基礎工業與日本(1905-1945) | 陳慈玉 | 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台北 : 國史館) | |||
730 | 2013 | 歷史、記憶、教科書(主體演講) | 沙培德 | ||||
731 | 2013 | 從國有到國營—南京國民政府的礦業政策(1928-1945) | 劉素芬 | ||||
732 | 2013 | 近代中国茶业之发展 | 陳慈玉 | 北京 | |||
733 | 2013 | 日治時期的職業變遷與婦女地位 | 游鑑明 | 《中國婦女史論集》十集 (臺北 : 稻鄉出版社) | |||
734 | 2013 | 《中國婦女史論集》十集 | 游鑑明 | 台北 | |||
735 | 2013 | Revolution as Restoration: Guocui xuebao and China's Path to Modernity, 1905-19111930 (by Tze-ki Hon) | Zarrow, Peter |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http://mclc.osu.edu/rc/pubs/reviews/zarrow.htm, --, -- | |||
736 | 2013 | 台灣與改革開放以來的越南之雙邊關係 | 許文堂 | ||||
737 | 2013 | 革命之外的歷史光景:談陳耀成的記錄劇《大同:康有為在瑞典》 | 黃克武 | 二十一世紀 第136期,頁125-128 | |||
738 | 2013 | 中日戦争の前奏:蒋介石と華北問題(1933-37) | 黃自進 | 蔣介石研究 政治・戦争・日本 (東京 : 東方書店) | |||
739 | 2013 | 近代中國的思潮與人物 | 黃克武 | 北京 | |||
740 | 2013 | Review of Randall L. Nadeau, ed., The Wiley-Blackwell Companion to Chinese Religions | Katz, Paul R. | The China Quarterly, 213, 218-219 | |||
741 | 2013 | 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 | 巫仁恕 | 台北市 | |||
742 | 2013 | 統制経済と市場秩序―戦時無錫地域の製糸業 1938-1943 | 陳慈玉 | 中国の市場秩序-17世紀から20世紀前半を中心に (東京 : 慶応義塾大学出版会) | |||
743 | 2013 | 海外蔣中正典藏資料研析 | 黃克武 | 臺北 | |||
744 | 2013 | 重起爐灶:蔣中正與1950年代的台灣 | 黃克武 | 臺北 | |||
745 | 2013 | 近代東亞水泥產業之發展與變遷 | 陳慈玉 | 邦計貨殖---中國經濟的結構與變遷 全漢昇先生百歲誕辰紀念論文集 (臺北 : 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
746 | 2013 | The Nationalist Army on the Eve of the War | Chang, Jui-te | The Battle for China:Essays on the Military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937-1945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
747 | 2013 | From Two Camps to Three Worlds: The Party Worldview in PRC Textbooks (1949-1966) | Yu, Miin-Ling | China Quarterly | |||
748 | 2013 | 大革命家孫逸仙 | 潘光哲導讀 | 台北 : 文景書局有限公司 | |||
749 | 2013 | 胡適對「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回應(1949-1952) | 潘光哲 | 胡適與現代中國的理想追尋——紀念胡適先生120歲誕辰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台北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750 | 2013 | 《新路周刊》(1948年)與中國自由主義的轉折 | 潘光哲 | 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台北 : 國史館) | |||
751 | 2013 | 知識人對「新生活運動」的回應:以胡適為例 | 潘光哲 |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形塑論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752 | 2013 | 晚清中國的「民主經驗」(1866-1895) | 潘光哲 | 近代中國的政治與外交: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台北 : 中央研究院) | |||
753 | 2013 | 胡適與現代中國的理想追尋——紀念胡適先生120歲誕辰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 潘光哲 | 台北 | |||
754 | 2013 | 〈我們的政治主張〉及其紛爭:1920年代中國「論述社群」交涉互競的個案研究 | 潘光哲 | 報人報國:中國新聞史的另一種讀法 (香港 : 中文大學出版社) | |||
755 | 2013 | 費密的「發現」與胡適對近代中國「反理學」思想系譜的建構 | 潘光哲 | 國際中國學研究 15,139-162 | |||
756 | 2013 | 鸞堂與近代臺灣的地方社群 -- 埔里的個案研究 | 康豹 | 十九世紀以來中國地方道教的變遷 (香港 : 三聯書店) | |||
757 | 2013 | 筆記傳統與現代媒體:包天笑在《晶報》的撰述活動 | 孫慧敏 | 萬象小報:近代中國城市的文化、社會與政治 (台北市 : 中研院近史所) | |||
758 | 2013 | From Viewing to Reading: The Evolution of Visual Advertis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Wu, Jen-Shu ; Lien, Ling-ling | Visualising China, 1845-1965: Moving and Still Images in Historical Narratives (Leiden : Brill) | |||
759 | 2013 | 中国産アヘンの販売市場─1870年代~1906年 | 林滿紅 | 中国の市場秩序-17世紀から20世紀前半を中心に (東京 : 慶應義塾大學) | |||
760 | 2013 | Religion i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 Katz, Paul R. | Lebanon, NH | |||
761 | 2012 | 臺北市傳統地方家族之調查委託研究案總結報告書 | 陳慈玉 |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290p. | |||
762 | 2012 | 01.故院長講座. 胡適院長講座「當『宗教』遇上『迷信』:中國廟產興學運動面面觀,1898-1948」 | 康豹 | ||||
763 | 2012 | 台灣法律地位與台灣人國籍的再思考 | 許文堂 | 台灣地位與中華民國體制 (台北市 : 台灣教授協會) | |||
764 | 2012 | 雅德賚(Herbert O. Yardley)與中國:兼論抗戰時期的密碼戰 | 張瑞德 | 不可忽視的戰場:抗戰時期的軍統局 (臺北 : 國史館) | |||
765 | 2012 | 全球化的省思—全汉昇与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 | 陳慈玉 | 遗大投艰集:纪念梁方仲教授诞辰一百周年 (广州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
766 | 2012 | 修身與治國──蔣介石的省克生活 | 黃克武 | 國史館館刊 第34期,頁45-68 | |||
767 | 2012 | 民國史研究的現狀與幾點反思 | 黃克武 | 國史研究通訊 第3期,頁38-42 | |||
768 | 2012 | 在共產中國發現歷史:毛澤東時代中共農村革命史之西方研究述評 | 陳耀煌 | 新史學 第23卷第4期,頁207-245 | |||
769 | 2012 | Featured Review: David Strand, 'An Unfinished Republic: Leading by Word and Deed in Modern China' | Zarrow, Peter |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7(4), 638-644 | |||
770 | 2012 | 蔣介石與日本:一部近代中日關係史的縮影 | 黃自進 | 台北市 | |||
771 | 2012 | 近代中國自由主義的發展:從嚴復到新儒家 | 黃克武 | 回眸世紀路───建國百年歷史講座 (台北 : 國史館) | |||
772 | 2012 | An Unbreakable Thread?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Taiwanese Religious Traditions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 Katz, Paul R. | 臺灣宗教研究 11(2), 39-70 | |||
773 | 2012 | 民權思想與先鋒主義:民國時期孫中山的政治主張 | 沙培德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78期,頁1-28 | |||
774 | 2012 | Book Reviews: Jason Lim. Linking an Asian Transregional Commerce in Tea: Overseas Chinese Merchants in the Fujian-Singapore Trade, 1920–1960. Leiden: Brill NV, 2010, 252 p. Southeast Asian | Lin, Man-houng |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3), 533-536 | |||
775 | 2012 | 海外台獨運動相關人物口述史 續篇 | 陳儀深訪問 ; 林東璟; 鄭毓嫻; 吳佩謙; 周維朋; 簡佳慧; 曾韋禎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776 | 2012 | 高中歷史教科書以《中日和約》定位臺灣 | 林滿紅 | 主權在我───《中日和約》六十週年之時代意義 (台北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
777 | 2012 | 中日戰爭與台灣工礦業 | 陳慈玉 | 台灣光復六十五周年暨抗戰史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 : 九州出版社) | |||
778 | 2012 | 抗戰時期蘇州菜館業的變遷與城市空間(1937-1945) | 巫仁恕 | ||||
779 | 2012 | 山西常氏在恰克圖的茶葉貿易 | 賴惠敏 | 史學集刊 2012年6期,頁33-47 | |||
780 | 2012 | 澎湖煙台聯中冤獄案口述歷史 | 許文堂訪問 ; 鐘玉霞; 簡佳慧; 辛明芳; 王景玲; 周維朋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781 | 2012 | 抗戰時期上海的人口遷徙與住房危機 | 孫慧敏 | ||||
782 | 2012 | 從無知到有感:程硯秋與中國共產黨 | 余敏玲 | ||||
783 | 2012 | Repaying a Nuo Vow (還儺願) in Western Hunan (湘西) – A Rite of Trans-Hybridity? | Katz, Paul R. | ||||
784 | 2012 | 傅秉常日記,民國三十二年 (1943) | 傅秉常著; 傅錡華; 張力校註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785 | 2012 | 民國歷史的相對性與李友邦之死 | 朱浤源 ; 王鏡宇 | 海外華人研究 8,1-36 | |||
786 | 2012 | 文明會衝撞?從馬來西亞華人穆斯林談起 | 朱浤源 ; 鄭月裡 | 近代中國:文化與外交 (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
787 | 2012 | 中國政法傳統與孫中山革命未來走向:尋找東西會通以德「結」人之道 | 朱浤源 ; 呂榮海 | 「孫中山思想與全球中國人的未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
788 | 2012 | 廣告與跨國文化翻譯:20世紀初期《申報》醫藥廣告的再思考 | 黃克武 | 翻譯史研究 第2輯,頁130-154 | |||
789 | 2012 | 當代越南佛教的政治參與 | 許文堂 | 台灣東南亞學刊 第9卷第2期,頁57-108 | |||
790 | 2012 | 台中榮民總醫院三十載─口述歷史回顧 上篇:歷任院長、副院長 | 游鑑明; 黃克武 ; 張力 ; 潘光哲 ; 林志宏 ; 沈懷玉; 張淑卿; 洪德先; 陳素真訪問; 周維朋; 林東璟; 李品寬; 簡佳慧; 柯小菁; 林易澄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791 | 2012 | 清末から見た辛亥革命 | 黃克武 | 総和研究辛亥革命 (東京都千代田区 : 岩波書店) | |||
792 | 2012 | 02.知識饗宴「侍從人員眼中的蔣中正先生」 | 黃克武 | ||||
793 | 2012 | 歷史轉型中的明代心學 | 呂妙芬 | 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 | |||
794 | 2012 | 從晚清看辛亥革命:百年之反思 | 黃克武 | 近代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 第191期,頁99-106 | |||
795 | 2012 | 日本人の辛亥革命觀 | 黃自進 | 總合研究辛亥革命 (東京 : 岩波書店) | |||
796 | 2012 | 都市の民變から辛亥革命へ | 巫仁恕 | 總合研究辛亥革命 (京京 : 岩波書店) | |||
797 | 2012 | 舊文物,新認同——《四庫全書》與民國時期的文化政治 | 林志宏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77期,頁61-99 | |||
798 | 2012 | 戰火下的中國自由主義:《新路週刊》(1948年)研究 | 潘光哲 | ||||
799 | 2012 | Latin America Silver and China during the Daoguang Reign | Lin, Man-houng | ||||
800 | 2012 | From Self-Cultivation to Civics: Morality and Social Knowledge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Textbooks | Zarrow, Peter | ||||
801 | 2012 | “ 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the Imperial Household Department in the Qianlong Period” 刊登於Global COE Hi-Stat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November 2012 252. | Lai, Hui-min | ||||
802 | 2012 | Ezra F. Vogel,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Maurice Meisner, The Deng Xiaoping Era: An Inquiry into the Fate of Chinese Socialism, 1978-1994. | 陳耀煌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77期,頁163-169 | |||
803 | 2012 | 統合與分化:河北地區的共產革命,1921-1949 | 陳耀煌 | 台北市 | |||
804 | 2012 | 商品化的隱私:近代中國的日記出版 | 孫慧敏 | ||||
805 | 2012 | Review of David A. Palmer, Glenn Shive, and Philip L. Wickeri, eds., Chinese Religious Life | Katz, Paul R. |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71(3), 784-787 | |||
806 | 2012 | 戒嚴體制下的自由之聲:《文星》雜誌的介紹與分析 | 黃克武 | 知識饗宴系列(8), 137-164 | |||
807 | 2012 | 03.知識饗宴系列08電子書 | 劉紹臣; 陳泰然; 張雯; 沈志陽; 瞿宛文 ; 黃克武 ; 張國恩; 李克昭 ; 李國雄; 施明哲; 臧振華 ; 趙丰 | 台北市 | |||
808 | 2012 | 導論 同中有異的兩岸黨國體制 | 余敏玲 | 兩岸分治:學術建制、圖像宣傳與族群政治 (1945-2000)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809 | 2012 | 兩岸分治:學術建制、圖像宣傳與族群政治(1945-2000) | 余敏玲主編 | 台北市 | |||
810 | 2012 | Bombs Don’t Discriminate? Class, Gender and Ethnicity in the Air-Raid-Shelter Experiences of the Wartime Chongqing Population | Chang, Jui-te | Beyond Suffering: Recounting War in Modern China (Vancouver : UBC Press) | |||
811 | 2012 | 性別視野中的儒學思想史新貌 | 呂妙芬 | 性別視野中的中國歷史新貌 (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
812 | 2012 | 評A Northern Alternative: Xue Xuan (1389-1464) and the Hedong School | 呂妙芬 |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55期,頁332-334 | |||
813 | 2012 | 制度移植:民初上海的中國律師 (1912-1937) | 孫慧敏 | 台北市 | |||
814 | 2012 |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Zhang Taiyan: The Resistance of Consciousness (by Viren Murthy) | Zarrow, Peter | China Journal, 68, 240-242 | |||
815 | 2012 | 人群分類與國族整合──中共民族識別政策的歷史線索和政治面向 | 吳啟訥 | 兩岸分治:學術建制、圖像宣傳與族群政治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816 | 2012 | Economic systems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East Asian resurgence”: economic nationalism, developmentalism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of Asia | Lin, Man-houng | ||||
817 | 2012 | 性別史與經濟史 | 陳慈玉 | 性別視野中的中国歷史新貌 (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
818 | 2012 | 白崇禧與民國邊政 | 張瑞德 | 傳記文學 第101卷第1期,頁81-84 | |||
819 | 2012 | 性別視野中的消費文化史 | 巫仁恕 | 性別視野中的中國歷史新貌 (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
820 | 2012 | 災後十年:九二一地震口述訪問紀錄 | 許雪姬 ; 詹素娟合編; 許雪姬; 楊麗祝; 陳儀深 ; 詹素娟; 劉士永訪問 |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 |||
821 | 2012 | 日治時期的基隆顏家:重視文教的礦業家族 | 陳慈玉 | 國史研究通訊 弟2期,頁4-9 | |||
822 | 2012 | 日本人的辛亥革命觀:「趁火打劫」與「同舟共濟」之間的論爭 | 黃自進 | 思與言 第50卷第2期,頁1-32 | |||
823 | 2012 | 倫理教科書:民初學校教育裡的修身與公民道德 | 沙培德 | ||||
824 | 2012 | 從觀看到閱讀:明清廣告文化中的圖像與文字 | 巫仁恕 | 中正漢學研究 第19期,頁1-39 | |||
825 | 2012 | 晚清中國的「民主經驗」(1866-1895) | 潘光哲 | ||||
826 | 2012 | 逃離城市:明清之際江南城居士商的逃難經歷 | 巫仁恕 | ||||
827 | 2012 | 一個消失的「新名詞」:「伯理璽天德」 | 潘光哲 | 東亞觀念史集刊 第2期,頁93-130 | |||
828 | 2012 | Textbooks, 1880-1937: The Very Model of Modern Knowledge Transmission | Zarrow, Peter | ||||
829 | 2012 | Revolution versus Chaos: Experiencing the 1911 Revolution | Zarrow, Peter | ||||
830 | 2012 | 'Supersti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 On the Impact of Temple Destruction Campaigns in China, 1898-1948 | Katz, Paul | ||||
831 | 2012 | 中國東北地方文獻調查記 | 佐藤仁史; 林志宏 ; 湯川真樹江; 菅野智博; 森巧 | 國史研究通訊 第2期,181-186 | |||
832 | 2012 | 新馬華僑基督教徒與辛亥革命 | 朱浤源 ; 鄭月裡 | 海外華僑與辛亥革命 (北京 : 世界知識出版社) | |||
833 | 2012 | 蔣中正總統侍從人員訪問紀錄,上篇 | 黃克武 ; 黃自進 ; 游鑑明; 潘光哲 ; 沈懷玉; 張瑞德訪問 ; 周維朋; 林東璟; 李品寬; 簡佳慧; 溫楨文; 林杰民; 吳餘德紀錄 |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834 | 2012 | 蔣中正總統侍從人員訪問紀錄,下篇 | 黃克武 ; 游鑑明; 潘光哲 ; 林志宏 ; 陳耀煌 ; 沈懷玉訪問; 周維朋; 林東璟; 李品寬; 溫楨文; 柯小菁; 林易澄紀錄 |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835 | 2012 | 中國東北的水泥產業(1905-1945) | 陳慈玉 | 新亞學報 卷30,頁247-300。 | |||
836 | 2012 | 購物、空間與婦女:明清南京的休閑購物與城市空間的變化 | 巫仁恕 | ||||
837 | 2012 | 宮崎滔天與廿世紀初期中國的「革命想像」:以章士釗「譯錄」的《孫逸仙》為中心 | 潘光哲 | 孫學研究 第12期,頁1-32 | |||
838 | 2012 | 共相與異相之間:「辛亥革命」研究的一些省思 | 潘光哲 | 近代史學刊 第9輯,頁177-181 | |||
839 | 2012 | 銀貶值與清末中國的國際貿易收支 | 林滿紅 | ||||
840 | 2012 | 日本統治期における台湾輸出産業の発展と変遷(下) | 陳慈玉 | 立命館経済學 第61卷第1号,頁108-130。 | |||
841 | 2012 | The National Army from Whampoa to 1949 | Chang, Jui-te | A Military History of China (Kentucky :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 |||
842 | 2012 | 乾隆時期的清暹關係 | 許文堂 | ||||
843 | 2012 | Another 428: The Neglected Taipei Treaty and Taiwan’s Sovereign Status. | Lin, Man-houng | ||||
844 | 2012 | 清末民國時期上海律師業的擴張:群聚、蔓延與轉移 | 孫慧敏 | 中國近代城市文化的動態發展:人文空間的新視野 (杭州 : 浙江大學出版社) | |||
845 | 2012 | An Unbreakable Thread?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Taiwanese Religious Traditions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 Katz, Paul | ||||
846 | 2012 | 從儒釋耶三教會遇的背景閱讀謝文洊 | 呂妙芬 | 新史學 第23卷第1期,頁105-158 | |||
847 | 2012 | 「対支文化事業」における人物と学術調査―橋川時雄を中心として― | 林志宏著 ; 吉井文美譯 | 東アジア近代史 第15号,頁86-107 | |||
848 | 2012 | 從北京廟會看清朝的統治政策 | 賴惠敏 | 清代政治與國家認同 (北京 : 社會科學出版社) | |||
849 | 2012 | 西方學界研究中國社區宗教傳統的主要動態 | 康豹 | 中國民間信仰研究述評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850 | 2012 | After Empire: The Conceptu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State, 1885-1924 | Zarrow, Peter | Stanford, California | |||
851 | 2012 | 面對以漢人為主體的中華民國 | 吳啟訥 |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1911 Revolution in East Asia (Seoul : 韓國東北亞歷史財團) | |||
852 | 2012 | How Consumption Changed Urban Space of Jiangna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Wu, Jen-shu | ||||
853 | 2012 | 世變下的士變:科舉廢除和知識階層的定位(1900s-1930s) | 林志宏 | 身分、文化與權力——士族研究新探 (臺北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
854 | 2012 | 超越性別身體:近代華東地區的女子體育(1895-1937) | 游鑑明 | 北京 | |||
855 | 2012 | 日本統治期における台湾輸出産業の発展と変遷(上) | 陳慈玉 | 立命館経済学 第60卷第5号,頁17-49。 | |||
856 | 2012 | Revolutionary Organization and State-building: ‘Popular Sovereignty’ in Sunism and Maoism | Zarrow, Peter | ||||
857 | 2012 | 清政府對恰克圖商人的管理(1755-1799) | 賴惠敏 | 內蒙古師大學報 41(1),39-66 | |||
858 | 2012 | 法律的政治史:反思民國法律史裡的「中央」與「地方」 | 孫慧敏 | ||||
859 | 2012 | Broadcasting the Tao: Religion and the Mass Media in Modern China | Katz, Paul | ||||
860 | 2012 | 在共產中國發現歷史:西方毛澤東時代中共農村革命 | 陳耀煌 | ||||
861 | 2012 | 楊屾知本提綱研究:十八世紀儒學與外來宗教融合之例 | 呂妙芬 |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 |||
862 | 2012 | 當體育遇上性別 | 游鑑明 | 性別視野中的中國歷史新貌 (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
863 | 2012 | 青年胡適的「民主經驗」 | 潘光哲 | 普遍與特殊的辯證:政治思想的探掘 (台北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 |||
864 | 2012 | The War of Neologisms: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Newly Translated Terms Invented by Yan Fu and by the Japanese in the Late Qing | Huang, Max K. W. | China and Its Others: Knowledge Transfer through Translation, 1829-2010 (New York : Rodopi) | |||
865 | 2012 | Review of China in European Encyclopaedias, 1700-1850 by Georg Lehner | 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 | Sungkyu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12(1), 96-99 | |||
866 | 2011 | 撫順炭鉱と満鉄の経営 | 陳慈玉 | 近代中国を生きた日系企業 (大阪 : 大阪大学出版会) | |||
867 | 2011 | 全球化進程中的閩台茶 | 陳慈玉 | 海交史研究 總第60期,頁117-140。 | |||
868 | 2011 | Mary G. Mazur, Wu Han, Historian: Son of China’s Times | 陳耀煌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74期,頁179-185 | |||
869 | 2011 | 日治時期顏家的產業與婚姻網絡 | 陳慈玉 | 臺灣文獻 卷62期4 ,頁1-54 | |||
870 | 2011 | 日本人の辛亥革命観:「火事場泥棒」から「和衷共濟」までの論爭 | 黃自進 | ||||
871 | 2011 | 岸信介內閣の外交構想(1957-1960) | 黃自進 | 日本の伝統と現代 (台北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專題研究中心) | |||
872 | 2011 | 是為黨國抑或是婦女?1950年代的《婦友》月刊 | 游鑑明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19期,頁75-130 | |||
873 | 2011 | 蔣中正總統五記-愛記 | 黃自進 ; 潘光哲 | 台北 : 國史館 | |||
874 | 2011 | 蔣中正總統五記-省克記 | 黃自進 ; 潘光哲 | 台北 : 國史館 | |||
875 | 2011 | 蔣中正總統五記-游記 | 黃自進 ; 潘光哲 | 台北 : 國史館 | |||
876 | 2011 | 胡適對「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回應(1949-1952研討會」 | 潘光哲 | ||||
877 | 2011 | 從民變到革命:從近代早期城市社會的抗爭到現代革命的完成 | 巫仁恕 | ||||
878 | 2011 | 數位化:史學與社會結合的一大契機 | 林滿紅 | 數位人文在歷史學研究的應用 (臺北 : 台大出版中心) | |||
879 | 2011 | 蔣中正總統五記-困勉記(上下冊) | 黃自進 ; 潘光哲 | 台北 : 國史館 | |||
880 | 2011 | 蔣中正總統五記-學記 | 黃自進 ; 潘光哲 | 台北 : 國史館 | |||
881 | 2011 | 遙想「德先生」──百年來民主與知識份子的歷史格局 | 潘光哲 | 台北 | |||
882 | 2011 | Universalizing Tendencies in Modern Chinese Revolutionary Thought | Zarrow, Peter | ||||
883 | 2011 |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overseas studies on Chiang Kai-shek and related topics | Huang, Ko-wu |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Vol. 5, No. 2, 233–246 | |||
884 | 2011 | Spirit-writing Hal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 -- A Case Study of Puli 埔里 (Nantou 南投 County) | Katz, Paul R. | 民俗曲藝 174, 103-184 | |||
885 | 2011 | Stepping Forth into the World: The 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1872-81 | Zarrow, Peter |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6(4), 629-633 | |||
886 | 2011 | 台湾における日本研究の空間 | 黃自進 | ||||
887 | 2011 | 「辛亥革命百年回顧」國際學術會議紀要 | 林志宏 | 國史研究通訊 第1期,頁13-21 | |||
888 | 2011 | 腦為一身之主:從「艾羅補腦汁」看近代中國身體觀的變化 | 張寧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74期,頁1-40 | |||
889 | 2011 | 日本の伝統と現代 | 黃自進主編 | 台北市 | |||
890 | 2011 | 台灣與改革開放以來的越、中經貿關係 | 許文堂 | ||||
891 | 2011 | 1950年代胡適與蔣介石在思想上的一段交往 | 黃克武 | 廣東社會科學 2011年第6期,頁15-20 | |||
892 | 2011 | 交錯在動員與運動間的中國婦運 | 游鑑明 | 婦研縱橫 第95期,頁6-17 | |||
893 | 2011 | 北伐期間地方社會的革命政治化 | 林志宏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 第36期,頁85-126 | |||
894 | 2011 | 遷台初期的蔣中正 | 黃克武 | 台北 | |||
895 | 2011 | Money, Image, and the State, 1911-2011 | Lin, Man-houng | ||||
896 | 2011 | 以柔遠人─清朝對容美土司的政策(1644-1735) | 賴惠敏 | 民族論壇 2011年10期,頁98-108 | |||
897 | 2011 | The Gradually Emerging Pacific | Lin, Man-houng | ||||
898 | 2011 | 乾隆年間的鹽商與內帑 | 賴惠敏 | 盛清社會與楊州研究 (台北 : 遠流出版社) | |||
899 | 2011 | 美國傳教士與西方政體類型知識「概念工程」在晚清中國的發展(1861-1896) | 潘光哲 | 東亞觀念史集刊 第1期,頁179-230 | |||
900 | 2011 | 2011年11月史語所法律史研究室主辦,發表〈從阿旺札木巴勒楚勒齊木喇嘛按看清代的宗教政策〉 | 賴惠敏 | ||||
901 | 2011 | Chinese Press Accounts of the 1911 Revolution: Seeing ‘Revolution’ | Zarrow, Peter | China Information 25(3), 233-256 | |||
902 | 2011 | 池田勇人內閣時期的「兩個中國政策」(1960-1964) | 黃自進 | ||||
903 | 2011 | 银綫 | 林滿紅 | 南京 | |||
904 | 2011 | 台灣法律地位與台灣人國籍的再思考 | 許文堂 | ||||
905 | 2011 | 消費與性別:明清士商的休閑購物與男性特質 | 巫仁恕 | 明清史研究 第36輯,頁1-36 | |||
906 | 2011 | 敘述知識與社會化:民國初年教科書初探 | 沙培德 | ||||
907 | 2011 | 形塑辛亥革命的敘述架構 | 沙培德 | ||||
908 | 2011 | 孫中山的革命先鋒主義思想 | 沙培德 | ||||
909 | 2011 | The Devastation of the Qing Mints, 1821-1850 | Lin, Man-houng | ||||
910 | 2011 | 新民說導論 | 黃克武 | 新民說 (台北 : 文景書局) | |||
911 | 2011 | 慘勝與慘敗的戰爭:國共內戰 | 陳耀煌 | 百年風華, 頁96-97 | |||
912 | 2011 | 傅斯年遺札 | 王汎森 ; 潘光哲 ; 吳政上 | 台北市 | |||
913 | 2011 | 北美僑教的現況與發展趨勢 | 朱浤源 ; 夏誠華; 邱炫煜 | 海外華人研究 5,1-26 | |||
914 | 2011 | 租界の慣習と日本の制度ー民国期上海における中国律師業の2つの起源ー | 孫慧敏 | リベラリズムの中国 (東京 : 有志舎) | |||
915 | 2011 | 會安的歷史變遷 | 許文堂 | ||||
916 | 2011 | 晚清中國士人與西方政體類型知識「概念工程」的創造與轉化——以蔣敦復與王韜為中心) | 潘光哲 | 新史學 第22卷第3期,頁113-159) | |||
917 | 2011 | 銀線 | 林滿紅 | 臺北 | |||
918 | 2011 | 清宮的俄羅斯舶來品 | 賴惠敏 | ||||
919 | 2011 | Equal Wealth with Status Differentiation: A Crucial Concept in Chinese Culture and Its Realization in Taiwan’s Historical Process | Lin, Man-houng | ||||
920 | 2011 | Review of Avron Boretz, Gods, Ghosts, and Gangsters: Ritual Violence, Martial Arts, and Masculinity on the Margins of Chinese Society | Katz, Paul | The China Quarterly, 207 | |||
921 | 2011 | Danke Li, Echoes of Chongqing: Women in Wartime China | 連玲玲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73期,頁195-199 | |||
922 | 2011 | 從消費來看明清江南城市空間與景觀的變遷 | 巫仁恕 | ||||
923 | 2011 | Spirit-writing and Hakka Migration in Taiwan – A Case Study of the Canzan Tang 參贊堂 in Puli 埔里, Nantou 南投 County. | Katz, Paul | 中國地方宗教儀式論集 (香港 : 中文大學出版社) | |||
924 | 2011 | Party-led Nationalist Worldview as Reflected in Textbooks of the PRC (1949-1966) | 余敏玲 | ||||
925 | 2011 | 明清城市店舖的經營與廣告 | 巫仁恕 | ||||
926 | 2011 | Violence and Memory: Narrativizing the Revolution of 1911 | Zarrow, Peter | ||||
927 | 2011 | 「偉大領袖」vs.「人民公敵」:從蔣介石形象塑造看國共宣傳戰,1945-1949 | 余敏玲 | ||||
928 | 2011 | 消費與性別:明清士商的休閑購物與男性特質 | 巫仁恕 | ||||
929 | 2011 | 自由的多重思索:〔自由主義、儒家傳統與多元價值〕專輯.小引 | 潘光哲 | 《思與言》人文社會科學雜誌 第49卷第2期,頁1-8 | |||
930 | 2011 | 從宗教場所到廟會中心─清代北京藏傳佛寺的演變及其與喀爾喀蒙古王公朝覲貿易的互動 | 賴惠敏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72期,頁1-54 | |||
931 | 2011 | Taiwan, Manchukuo, and the Sino-Japanese War | Lin, Man-houng | Asian Social Science 7:6, 51-65 | |||
932 | 2011 | Sagehood and the Dilemmas of Modern Chinese Leadership | Zarrow, Peter | ||||
933 | 2011 | 民俗曲藝第172、173期,「救世團體與現代中國的新興宗教運動」專輯 | Katz, Paul | 台北 | |||
934 | 2011 | 從一線一星到警政署長:盧毓鈞先生訪談錄 | 張瑞德 ; 曹忻訪問; 曹忻記錄整理 | 臺北 : 國史館 | |||
935 | 2011 | 統籌與自給之間:中共陜甘寧邊區的財經政策與金融、貿易體系 | 陳耀煌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72期,頁137-192 | |||
936 | 2011 | 激變良民:傳統中國城市群眾集體行動之分析 | 巫仁恕 | 北京 | |||
937 | 2011 | 1930年代台湾のアジア域内における貿易と移民 | 林滿紅 | 岩波講座 東アジア近現代通史 (東京 : 岩波書店) | |||
938 | 2011 | 改革與革命─辛亥革命是怎麼成功的? | 黃克武 | 傳記文學 第98卷第5期,頁52-64 | |||
939 | 2011 | 傅正《自由中國》時期日記選編 | 潘光哲編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940 | 2011 | 越南華人在戰爭期間的損失(1941-1947) | 許文堂 | 台灣東南亞學刊 第8卷第1期,頁3-26 | |||
941 | 2011 | 蔣介石與梁啟超 | 黃克武 | 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 (台北 : 世界大同出版有限公司) | |||
942 | 2011 | China Upside Down | Lin, Man-houng | ||||
943 | 2011 | 清代宮廷史數據庫的建立與運用 | 賴惠敏 | 明清宮廷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 : 紫禁城出版社) | |||
944 | 2011 | 台北榮民總醫院半世紀─口述歷史回顧 上篇:歷任院長、副院長 | 游鑑明; 黃克武 ; 陳慈玉 ; 楊翠華; 沈懷玉; 洪德先; 陳素真訪問; 周維朋; 林東璟; 張成瑋; 柯小菁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945 | 2011 | 台北榮民總醫院半世紀─口述歷史回顧 下篇:各部、科、中心主任及教授 | 游鑑明; 黃克武 ; 陳慈玉 ; 潘光哲 ; 雷祥麟; 楊翠華; 沈懷玉; 張淑卿訪問; 周維朋; 林東璟; 張成瑋; 柯小菁; 蔡說麗紀錄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946 | 2011 | 開民國西方之智、會通中西之慧──嚴復 | 黃克武 | 百年仰望:20位名人心目中的民國人物 (台北 : 天下文化) | |||
947 | 2011 | 日治時期臺灣對日貿易與出口產業 | 陳慈玉 | 新亞學報 卷29,頁65-141 | |||
948 | 2011 | 日治時期台灣的水泥产業与対華南之貿易 | 陳慈玉 ; 蕭明禮 | 中国水泥業的发展-产業組織与結構変化 (北京 : 中国社會科學出版社) | |||
949 | 2011 | Market town Elites and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Market town Gardens in Late Imperial Jiangnan | Wu, Jen-shu | ||||
950 | 2011 | Cosmopolitan Intellectuals: Sun Yat-sen in the Wake of 1911 | Zarrow, Peter | ||||
951 | 2011 | 自由的歷史建構:〔臺灣自由主義傳統的歷史建構〕專輯.小引 | 潘光哲 | 《思與言》人文社會科學雜誌 第49卷第1期,頁1-6 | |||
952 | 2011 | Living the Revolution: Narratives of 1911 in the Early Republic | Zarrow, Peter | ||||
953 | 2011 | 日治時期烏牛欄庄的人口結構與族群關係 | 康豹 ; 邱正略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71期,頁89-155 | |||
954 | 2011 | Writing a Place for Rites -- Visions of “Old Customs” in Wenzhou during the Great Leap Forward | Katz, Paul | ||||
955 | 2011 | 国際公義と国際連盟の脱退 | 黃自進 | ||||
956 | 2011 | 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 | 呂妙芬 | 臺北 | |||
957 | 2011 | 中國帝制晚期以降寺廟儀式在地方社會的功能 | 康豹 | 中國史新論‧宗教分冊 (台北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958 | 2011 | 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 | 黃克武 |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83-89 | |||
959 | 2011 | 越南民間信仰---白馬大王神話 | 許文堂 | Chinese Southern Diaspora Studies, (南方華裔研究) 2010(4), 163-175 | |||
960 | 2011 | 《白色跫音》政治受難者及相關人物口述歷史第一輯 | 陳儀深 ; 許文堂 ; 曹欽榮 | 台北 : 國家人權博物館 | |||
961 | 2011 | 蔣中正的訪日經驗(1906-1927) | 黃自進 | 『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 (台北 : 世界大同出版有限公司) | |||
962 | 2011 | 蒋介石と日本―友と敵のはざまで | 黃自進 | 東京 | |||
963 | 2011 | 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 | 游鑑明 ; 胡纓; Judge, Joan | 台北 | |||
964 | 2011 | 走出自我:民國百年婦女四部曲 | 游鑑明 | 《中華民國發展史:社會發展》(上) (台北 : 聯經出版社) | |||
965 | 2011 | Reprint:「清末的國家觀:君權、民權與正當性」 | 沙培德 | 現代中國思想的核心觀念 (上海 : 人民出版社) | |||
966 | 2011 | 殷海光書信錄 | 潘光哲 | 台北 :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
967 | 2011 | Discipline and Narrative: Chinese History Textbook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 Zarrow, Peter | Transforming History: The Making of a Modern Academic Disciplin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Hong Kong :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 |||
968 | 2011 | 從法律看清朝的旗籍政策 | 賴惠敏 | 清史研究 第1期,頁39-52 | |||
969 | 2011 | Transforming History: The Making of a Modern Academic Disciplin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 Moloughney, Brian; Zarrow, Peter | Hong Kong | |||
970 | 2011 | 中國婦女史讀本 | 游鑑明 ; 鄧小南; 王政 | 北京 | |||
971 | 2011 | 《中國婦女史論集》第9集 | 游鑑明 | 台北 | |||
972 | 2011 | The Power of Culture and Its Limits: Taiwanese Merchants’ Asian Commodity Flow, 1895–1945 | Lin, Man-houng | Chinese Circulations: Capital, Commodities and Networks in Southeast Asia (Durham : Duke University Press) | |||
973 | 2011 | 清乾隆朝內務府皮貨買賣與京城時尚 | 賴惠敏 | 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 (台北 : 允辰文化出版社) | |||
974 | 2011 | 蒋介石の日本像 | 黃自進 | 辛亥革命一○○年と日本 (東京 : 早稻田) | |||
975 | 2011 | Making History Moder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1895-1937 | Moloughney, Brian; Zarrow, Peter | Transforming History: The Making of a Modern Academic Disciplin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Hong Kong :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 |||
976 | 2011 | “Beyond Rewriting Life History:Three Female Interviewee’s Personal Expereniences of War” | Yu, Chien-ming | Beyond Exemplar Tales:Women’s Biography in Chinese History (Berkeley :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 |||
977 | 2011 | 清皇室的階層結構與經濟生活 | 賴惠敏 | 瀋陽 | |||
978 | 2011 | Review of Yoshiko Ashiwa & David L. Wank, eds., Making Religion, Making the State: The Politics of Religion in Modern China | Katz, Paul |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37, 96-99 | |||
979 | 2010 | 01.故院長講座. 胡適院長講座「戒嚴體制下台灣自由思想的脈動:以《文星》雜誌為例」 | 黃克武 | ||||
980 | 2010 | 訴諸國際公論:國際聯盟對「九一八事變」的討論(1931-1933) | 黃自進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70期,頁145-193 | |||
981 | 2010 | 評Si-yen Fei, Negotiating Urban Space: Urbanization and Late Ming Nanjing | 巫仁恕 | 明代研究 第15期,頁185-191 | |||
982 | 2010 | 西方政體分類知識的「概念工程」在晚清中國的創發與建設(1845- 1895) | 潘光哲 | ||||
983 | 2010 | 張謇與嚴復:清末改革派士人之異同 | 黃克武 | 張謇與海門—早期現代化思想與實踐 (南京 : 南京大學出版社) | |||
984 | 2010 | Narrative Knowledge in Early Republican Textbooks (A Progress Report) | Zarrow, Peter | ||||
985 | 2010 | 李懷印兩本中共農村史研究的商榷 | 陳耀煌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70期,頁223-229 | |||
986 | 2010 | 胡適〈說儒〉及其論爭 | 潘光哲 | ||||
987 | 2010 | 由《委羽洞天邱祖龍門宗譜》來看近代江南道教網路的發展 | 康豹 | ||||
988 | 2010 | From Literati to legal Professional: The Career Patterns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Chinese Law School Graduates, 1900-1937 | 孫慧敏 | ||||
989 | 2010 | 教科書中における君主政体──清朝末期における倫理的‧政治的知識の普及 | ザロー, P. | 愛知大學国際問題研究所紀要 第136號,頁287-311 | |||
990 | 2010 | 二次大戰後中國佔領軍對越北的經濟破壞 | 許文堂 | ||||
991 | 2010 | 李志青先生訪談記錄,收錄於《台灣法界耆宿口述歷史》第5輯 | 司法院司法行政廳; 許文堂 | 台北市 : 司法院 | |||
992 | 2010 | 梁仰芝先生訪談紀錄,收錄於《台灣法界耆宿口述歷史》第5輯 | 司法院司法行政廳; 許文堂 | 司法院 : 司法院 | |||
993 | 2010 | 「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台灣鋁業 | 陳慈玉 | 改革與改造:冷戰初期兩岸的糧食、土地與工商業變革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994 | 2010 | 明清都市民変研究の再検討―集合行動の角度から― | 巫仁恕 | 近世の海域世界と地方統治 (東京 : 汲古書院) | |||
995 | 2010 | 雍正皇帝與北京漢傳佛寺 | 賴惠敏 ; 曾堯民 | 兩岸故宮第一屆學術研討會:為君難-雍正其人其事及其時代論文集 (台北 : 國立故宮博物院) | |||
996 | 2010 | 莊來成先生訪談記錄,收錄於《台灣法界耆宿口述歷史》第5輯 | 司法院司法行政廳; 許文堂 | 台北市 : 司法院 | |||
997 | 2010 | 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 | 黃克武 | 台北市 | |||
998 | 2010 | The Rise of Postmortem Retribu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 | Katz, Paul ; Bernstein, Alan | The Medieval History Journal 13.2, 199-257 | |||
999 | 2010 | 蒋介石の人格形成と日本 | 黃自進 | 日本研究 42集,頁93-121 | |||
1000 | 2010 | Taiwan, Hong Kong, and the Rise of the Pacific, 1895-1945 | Lin, Man-houng | Modern Asian Studies 4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