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ue Date | Title | Author(s) | Relation | scopus | WOS | Fulltext/Archive link |
---|---|---|---|---|---|---|
2001 | 明代寧國府的陽明講會活動 | 呂妙芬 | 新史學 第12卷第1期,頁53-114 | |||
2007 | 明清中國萬里尋親的文化實踐 | 呂妙芬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78本,頁359-406 | |||
2013 | 明清之際儒學生死觀的新發展 | 呂妙芬 | 近世中國的儒學與書籍──家庭、宗教、物質的網絡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010 | 明清之際的關學與張載思想的復興:地域與跨地域因素的省思 | 呂妙芬 | 中國哲學與文化 輯7,頁25-58 | |||
2016 | 明清士人在家拜聖賢的禮儀實踐 | 呂妙芬 | 台大歷史學報 | |||
2015 | 明清思想與文化 | 呂妙芬 | 北京 | |||
2005 | 晚明《孝經》論述的宗教性意涵:虞淳熙的孝論及其文化脈絡 | 呂妙芬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48輯,頁1-46 | |||
2010 | 晚明到清初《孝經》詮釋的變化 | 呂妙芬 | 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中國觀點 (臺北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
2004 | 〈晚明士人論《孝經》與政治教化〉 | 呂妙芬 | 臺大文史哲學報 第61期,頁223-260 | |||
2002 | 晚明江右陽明學者的地域認同與講學風格 | 呂妙芬 | 臺大文史哲學報 期56,頁285-326 | |||
2020 | 本色基督教與儒學傳統 : 以1920年代、1930年代為主的討論 | 呂妙芬 | 五四運動與中國宗教的調適與發展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014 | 杜文煥會宗三教 | 呂妙芬 | 明代研究 第23期,頁47-89 | |||
2012 | 楊屾知本提綱研究:十八世紀儒學與外來宗教融合之例 | 呂妙芬 |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 |||
2012 | 歷史轉型中的明代心學 | 呂妙芬 | 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 | |||
2005 | 清初河南的理學復興與孝弟禮法教育 | 呂妙芬 | 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 (台北 : 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 |||
2020 | 清初至民國《西銘》的多元詮釋 | 呂妙芬 | 南開史學 2020年第1期,頁109-142 | |||
2003 | 無聲之聲 (Ⅲ):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1600-1950) | 羅久蓉; 呂妙芬主編 | 台北市 | |||
2022 | 王廷佐與潘德輿的「人鬼說」──清中晚期儒學生死觀與鬼神論 | 呂妙芬 | 思想史11(清中晚期學術思想專號),頁189-246 | |||
1999 | 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 | 熊秉真; 呂妙芬主編 | 台北市 | |||
2018 | 耶穌是孝子嗎? 明末到民初漢語基督宗教文獻中論孝的變化 | 呂妙芬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99期,頁1-46 |